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毛泽东《沁园春·雪》词:“须晴日,看红妆素裹,分外妖娆。”
成语用法
分外妖娆作谓语、定语;形容景色异常娇媚。
分外妖娆的网络释义
分外妖娆
分外妖娆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fēn
动词
(1) (会意。从八,从刀。“八”就是分;从“刀”,是以刀剖物,使之分开的意思。本义:一分为二)
(2) 同本义。分开,分成,分出,与“合”相对
分,别也。——《说文》
死生分。——《礼记·月令》
然则何以分之?——《荀子·礼论》
以齐之分,奉之而不足。——《荀子·仲尼》
三首俱烂,不可识别。乃分其汤肉葬之。——晋· 干宝《搜神记》
江自湖口分一支为南江。——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文官武将…分两行而入。——《三国演义》
(3) 又如:分合(分开与合并);分地(分割土地;分封土地);分间(分开,间隔);分灶(分家度日)
(4) 辨别,区分
五谷不分,孰为夫子!——《论语·微子》
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元· 关汉卿《窦娥冤》
(5) 又如:分绝(区别;分隔);分划(区分;划分);分殊(区分;区别);分年(区别年岁)
(6) 分给,分配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左传·庄公十年》
而官与吏剖分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分与(分给);分茅裂土(古代天子分封诸侯时,按封地方向用白茅包土给予受封者)
(8) 离开;离别
执手分道去,各自还家门。——《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9) 又如:分袂(分手、离别);分北(分离);分首(离别);分违(分隔。离别)
(10) 分派,委派某人到某一岗位上去或担任某一职务 。如:分任务;分工作
(11) 分散
倍则分之,敌则能战之。——《孙子·谋攻》
(12) 又如:分损(分散,减少);分披(披散;分散)
(13) 把…隔开成两半
当其南北分者,古长城也。——清· 姚鼐《登泰山记》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郦道元《三峡》
(14) 又如:分界牌(分别阳间和阴间(生和死)的界标);分墨(中分墨线。相当于设计图的中心线)
(15) 排解,调和矛盾
天下未定,两虎安得私斗,今日朕分之矣。——《后汉书》
(16) 分担,共同承担
己乃分城而守。——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17) 又如:分过(分担过失、过错);分谤(分担别人受到的诽谤)
名词
(1) 表示分数 。如:三分之一;五分之四
(2) 计数单位的十分之一 。如:分贝;三分成绩
(3) 节候名 。如:春分;秋分
量词
(1) 时间单位,等于1/60小时,或60秒
(2) 角度测量单位,等于1/60度或60秒
(3) 长度单位,寸的十分之一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明· 魏学洢《核舟记》
(4) 价值等于某货币单位百分之一的单位
(5) 用数字表示的质量等级(如牲口或黄油的等级);常以100分为最高等级,并根据某种规定的方案,对一些指定的重要特征(如形态、皮毛的情况、香味等)分配分数,总分恰为100分
副词
(1) 分头;分别
吾与足下分任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分遣贝勒及它将略定东南郡县。——清· 邵长蘅《阎典史传》
(2) 又如:分置(分别设置);分统(分别统率);分掌(分管);分治(分别治理)
形容词
(1) 分出的(部分) 。如:分店;分号;分行;分卡(分站)
(2) 通“纷”。乱,杂
分其师众,人既迷芒,必其将亡,亡之道也。——《管子·势》
(3) 又如:分错(纷乱错杂)
(4) 另见
fèn
名词
(1) 所分之物,整体中的一部分
杀士三分之一而城不拔者,此攻城之灾也。——《孙子·谋攻》
(2) 又如:股分;部分;分资(共同送礼或办事情时每个人所分摊的钱);分例(按规定或习惯分发的每人一份的钱或物);分均(各分相等)
(3) 分际,合适的界限
两个正斗到分际。——《水浒传》
(4) 又如:分际(紧要关头;程度;地步;分毫);分直(分齐。犹分际)
(5) 成分。特定物质包含、提供或产生的量 。如:水分;盐分;养分;肥分
(6) 职分;本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诸葛亮《出师表》
(7) 又如:本分;分守(职守);分事(职分);分素(职分确定)
(8) 原则;原理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乐之分乎?——《荀子》
(9) 身分 。如:分上(本分之内;情面;有面子、能说情的人);分理(名分与事理);分限(本分);分势(地位权势)
(10) 资质
夫聪明者,英之分也,不得雄之胆则说不行;胆者,雄之分也,不得英之智则事不成。——《人物志》
(11) 缘分;命运;机遇 。如:分福(福分);分缘(缘分)
(12) 情分
恩爱苟不亏,在远分日亲。——曹植《赠白马王彪》
(13) 又如:分好(情义,友谊)
动词
(1) 甘愿;满意
不分桃花红胜锦,生憎柳絮白于绵。——杜甫《送路六侍御入朝》
(2) 又如:分甘(甘愿)
(3) 意料;料想
自分已死久矣。——《汉书·苏武传》
(4) 又如:分定(命中注定)
(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un1 fun5 [陆丰腔] fun6 fun1 [客英字典] fun1 fun5 [东莞腔] fun1 [梅县腔] fun1 fun5 bun1 [宝安腔] fun1 | fun3 | bun1 bin1 [客语拼音字汇] bin1 bun1 fun1 fun4 [台湾四县腔] fun1 fun5 bun1 [海陆丰腔] fun1 fun6 bun1
◎ 潮州话:hung1 hung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分 | 府文 | 幫 | 文 | 平聲 | 文 | 合口三等 | 文 | 臻 | pyon/piu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夕,从卜。通常在白天占卜,如在夜里占卜,表明边疆(外)有事。又有人说,因为要在外过夜,故要卜问吉凶。本义:外面;外部)
(2) 同本义。与“内”或“里”相对
外,远也。——《说文》
凡卜筮日旬之外曰远。——《礼记·曲礼》
外骨内骨。——《周礼·考工记·梓人》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竹外桃花三两枝。——宋· 苏轼《惠崇春江晚景》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身外即战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3) 又如:外户(从外面关闭的大门);外祟(指外来的危害);外槨(棺材外的套棺);外好里枒槎(对外人好,对自己人苛刻);外藩(外部屏藩);外廓(外城);外见(显现于外);外求(求之于外);外舍(在外住宿)
(4) 外表;仪表
吉凶见乎外。——《易·系辞》
外托服从之名。——《资治通鉴》
(5) 又如:外象包皮(指善恶美丑表现在身上,行动语言表现在外表上);外表(人的外貌仪表);外秀(外表俊秀);外和(外表和气);外化(外表的变化);外方内圆(谓外表正直,内心圆滑);外视(外观、外表)
(6) 表面
无非是三等喻品,外像皮毛。——明·佚名《梼杌闲评——明珠缘》
(7) 又如:外刑(施于身体表面的刑罚);外像(表面现象);外局(表面上);外合里表(表里不一);外见(显现于外);外扬(显现于外);外意(文字描绘的表面意义);外营(外层营垒)
(8) 古代妻子对丈夫的称呼
夫妇相称曰外内,晋、 魏以前无之。—— 清· 钱大昕《恒言录》
(9) 外国 。如:外为中用
(10) 外地;异乡
上年老太太生日,曾有一个外路和尚来孝敬一个蜡油冻的佛手。——《红楼梦》
(11) 又如:外役(在外服役);外奔(逃亡国外,逃离本阵营,投奔他方);外府(外地);外路和尚(从外地来的和尚。即行脚僧)
(12) 外物。亦谓视为外物。身外之物,多指利欲功名之类;亦指外界的人或事物 。如:外欲(指外界的诱惑);外情(受外界事物触动而生之情);外盖衣服(穿在外面的罩衣);外境(指外界事物);外诱(外界事物的诱惑);外论(外界的议论);外议(外界的舆论)
(13) 指男子。亦指男宠,男色 。如:外色(男色);外子(旧时妻称夫为外子);外言(男子所说有关公务之言);外嬖(指宫禁外的宠臣,亦指男宠);外宠(指宠臣;亦指娈童,男色)
(14) 母亲、妻子、姐妹或儿女方面的(指亲属)
周三不合图财杀害外父外母。—— 明· 冯梦龙《警世通言》
(15) 又如:外氏(外祖父母家);外祖(外祖父);外外(外甥);外外姐姐(外甥媳妇);外家(岳父家);外孝(属于母族、妻族或出嫁姐妹等方面的);外大父(外祖父);外王父(外祖父);外王母(外祖母)
(16) 指外廷臣僚
一个外郎,叫做丘三。——《初刻拍案惊奇》
(17) 又如:外郎(官名。宋元时亦称衙门书吏);外朝(指在外朝参政诸官。后泛指朝臣)
(18) 指地方官。亦谓京官调任地方官
厥初防其淫,明敕内外臣。——白居易《重赋》
(19) 又如:外班(指分发到外省任职的班次);外吏(外臣。指地方官);外镇(镇守边关要塞的将帅);外藩(有封地的诸侯王);外补(道员的缺分,原则上由中央任命,但也规定了几个缺位,由外省督抚呈请任用)
(20) 指吏役人等 。如:外委总把(清代武官名。地位低于总把);外委(额外委派的低级武官);外场(打杂跑街的人)
(21) 以外
其外之文。——唐· 韩愈《朱文公校昌黎先生集》
秦以攻取之外。—— 宋· 苏洵《六国论》
付之度外。——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22) 又如:外作(正业之外的事);外郡(京都以外的州郡);外埠(本地以外的城镇);外境(国境以外的地区)
(23) 以前 。如:外者(从前,以往)
(24) 外来的
这一起外祟何日是了!——《红楼梦》
(25) 又如:外寇(外来的敌兵);外祟(外来的鬼怪、祸祟);外忧(外来的忧患);外比(外附,勾结外乱)
(26) 佛教称其他宗教、思想为外,自称为内 。如:外道(佛教称本教以外的宗教及思想)
(27) 传统戏曲脚色行当
外扮监斩官上。——元· 关汉卿《窦娥冤》
动词
(1) 疏远。关系、感情上保持距离
内小人而外君子。——《易·否》
(2) 又如:勿外(不要见外);外我(视我为外人;疏远我);外道(作客时,显得很疏远)
(3) 背离
骤令不行,民心乃外。——《管子·版法》
(4) 排斥
坚、白、石不相外,藏三可乎?——《公孙龙子》
(5) 抛弃
有所通,则贪污之利外矣。——《吕氏春秋》
形容词
(1) 另外;其他;别的
令居外宅。——《史记·衡山王列传》
(2) 又如:外教(外央。外行);外来钱(外快。额外的财利);外转(外输;外快);外慕(犹言他求;别有喜好);外第(别宅);外累(谓身外事物的烦扰、拖累)
(3) 异;不一 。如:外意(二心;异志);外道(见外;客气)
(4) 非正式的,非正规的,不正当的
齐悼惠王肥,其母,高祖微时外妇也。——《汉书·齐悼惠王传》
(5) 又如:外四路(指远亲);外务(份外的事;外遇);外宅(外妇;外室。指与男子无妻妾关系而同居的妇女);外名(外号);外妇(外妻;指男子于正妻以外在别处另娶的妾或私通之妇);外道(歪门邪道,搞不正当的活动)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oi5 [海陆丰腔] ngoi6 ngo6 no6 mo6 [梅县腔] ngoe.3 [宝安腔] ngoi3 [客英字典] ngoi5 [台湾四县腔] ngoi5 ngo5 no5 mo5 [客语拼音字汇] ngoi4 [东莞腔] ngoi3 [陆丰腔] ngo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外 | 五會 | 疑 | 泰合 | 去聲 | 泰 | 合口一等 | 泰 | 蟹 | nguad/nguay | ŋuɑi |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女,夭声。)
(2) 同本义
妖,妍也。——《三苍》
妖夫曳衔。——《楚辞·天问》
妖冶闲都。——《汉书·司马相如传》。注:“妖冶,美好也。”
妖姬静女。——清· 侯方域《壮梅堂文集》
(3) 又如:妖妍(艳丽);妖姿(艳丽的姿容);妖异(美艳奇异);妖丽(艳丽);妖靡(艳丽华美);妖蛊(艳丽);妖姬(美女);妖玩(美女)
(4) 怪诞,怪异 。如:妖蜃(传说中的海中怪物,能吐气成海市蜃楼);妖幻(怪异的幻术);妖邪(妖异怪诞)
(5) 妖媚。淫邪,不正
梁冀妻 孙寿,色美而善为妖态,作愁眉。——《后汉书》
(6) 又如:妖红(妇女勾引男子并与其私通);妖妙(妖娆美好);妖惑(惑人的媚态);妖韶(妖绕美好);妖娇(娇美);妖服(妖冶的服装)
(7) 不祥 。如:妖氛(不祥的云气);妖星(古代指预兆灾祸的星,如彗星);妖祥(凶兆和吉兆);妖服(不祥之服)
(8) 邪恶;品质恶劣 。如:妖童(邪恶的小子)
(9) 装束奇特、作风不正派——多指女性 。如:妖妖调调(妖里妖气;俏艳而轻佻);妖里妖气
名词
(1) 古称一切反常怪异的事物或现象
人无衅焉,妖不自作。——《左传·庄公十四年》
心和而出,且为声为名,为妖为孽。——《庄子·人间世》
(2) 又如:妖变(指反常、怪异的现象和事物)
(3) 迷信传说中称害人的怪物
菩萨又怕那妖无礼,却把一个箍儿,丢在那妖头上。——《西游记》
(4) 借指美女 。如:妖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jau1 [东莞腔] jau1 [客英字典] jau1 jeu1 [陆丰腔] jau1 [梅县腔] jau1 [台湾四县腔] jeu1 [客语拼音字汇] yau1 yeu1 [海陆丰腔] rau1 [宝安腔] ja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妖 | 於喬 | 影 | 宵B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B | 效 | qieu/yeu | ʔĭɛu |
详细解释
ráo
形容词
(1) 柔弱
娆,弱也。——《广雅》
(2) 妍媚
看红装素裹,分外妖娆。——毛泽东《沁园春·雪》
(3) 又如:妖娆(妩媚多姿);娇娆(柔美妩媚)
(4) 另见
rǎo
动词
(1) (形声。从女,尧声。本义:烦扰;扰乱)
(2) 同本义
娆,苛也。——《说文》
娆,烦也。亦恼也。——《纂文》
除苛解娆。——《汉书·晁错传》
其神不娆。——《淮南子·原道》
伤死者其鬼娆。——《淮南子·俶真》
(3) 又如:娆乱(扰乱);娆固(扰乱蛊惑);娆害(捣乱破坏);娆败(扰乱破坏);娆恼(烦忧)
(4) 戏弄
娆,戏弄也。——《说文》
(5) 生气
娆,恼也。——唐· 玄应《一切经音义》
形容词
(1) 琐碎
娆,苛也。——《说文》
(2)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