凶嗣

xiōng sì [ xiong si]
注音 ㄒㄩㄥ ㄙˋ

词语释义

凶恶的子嗣。

词语解释

  1. 凶恶的子嗣。

    《后汉书·梁统传论》:“况乃倾侧孽臣,传宠凶嗣,以至破家伤国,而岂徒然哉!”

引证解释

⒈ 凶恶的子嗣。

《后汉书·梁统传论》:“况乃倾侧孽臣,传宠凶嗣,以至破家伤国,而岂徒然哉!”

凶嗣的网络释义

凶嗣

  • 凶嗣,读作xiōng sì ,汉语词语,是指凶恶的子嗣。
  • 汉字详情

    xiōng [xiong]
    部首: 219
    笔画: 4
    五笔: QBK
    五行:
    仓颉: UK
    四角: 22770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指事。小篆字形,“凵”象地陷形,读 kǎn。“乂”表示这里可陷人。“兇”是会意字,从儿(人),在凶下。本义:不吉利)

    (2) 同本义

    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说文》

    凶,咎也。——《尔雅》

    吉凶者,言乎其得也。——《易·系辞》

    一曰凶短折。——《书·洪范》

    日月告凶。——《诗·小雅·十月之交》。笺:“告天下以凶亡之徵也。”

    “此孰吉孰凶?”——《楚辞·卜居》

    (3) 又如:凶兆(不祥的预兆);凶宿(凶星);吉凶未卜;凶星(不吉祥的星)

    (4) 凶恶可怕

    作凶事,为凶人。——《左传·昭公二年》

    顽凶不用。——《史记·五帝纪》

    向高坐者,故是凶物。——《世说新语·赏誉》

    除奸凶。——诸葛亮《出师表》

    (5) 又如:凶人(凶恶之人);凶凶(凶恶的样子);凶竖(凶恶的小人);凶焰(凶恶的气焰);凶豪(凶恶强横);凶惨(凶恶残酷)

    (6) 闹饥荒的,歉收的

    三谷不收谓之凶。——《墨子·七患》

    大札大凶。——《周礼·大司乐》

    凶荒杀礼。——《周礼·掌客》

    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孟子·梁惠王上》

    凶年免于死。

    (7) 又如:凶穰(歉岁与丰年);凶馑(灾荒、饥馑);凶乱(灾荒祸乱);凶俭(灾荒);凶歉(歉收,灾荒);凶灾(凶年灾荒)

    (8) 与死人有关,丧葬

    乡共吉凶礼乐之器。——《周礼·乡师》。注:“凶器,若族丧器者也。”

    (9) 又如:凶耗(死讯);凶肆(出售丧葬用品的商铺);凶具(棺材);凶疚(丧事的悲痛)

    (10) 厉害 。如:到外闹得凶,病势很凶

    形容词

    通“兇”。恐惧;骚动

    兇,扰恐也。——《说文》

    曹人兇惧。——《左传·僖公二十八年》

    众兇惧。——《左传·定公十年》

    周处年少时,兇强侠气,为乡里所犯。——《世说新语·自新》

    敌人而凶,救败不暇,谁能退敌。——《国语·晋语一》

    名词

    (1) 杀人的行为,也指行凶的人

    把赃物行凶刀杖封了。——《水浒传》

    (2) 又如:凶徒(恶人;坏人);凶渠(恶人的首领)

    (3) 灾祸

    我生之后,逢此百凶,尚寐无聪。——《诗·王风》

    (4) 又如:凶患,凶祸,凶事(灾祸);凶困(灾难);凶咎(灾殃);凶殃(灾祸)

    动词

    (1) 早死;夭亡

    六极:一曰凶短折。——《书·洪范》

    (2) 又如:凶夭(死丧夭亡);凶折(凶短折,凶短。短命);凶候(死亡的征兆)

    (3) 通“訩”。争讼,吵闹

    尧曰:“吁顽凶,不用。”——《史记·五帝本纪》。 张守节正义:“凶,讼也。言 丹朱心既顽嚣,又好争讼,不可用之。”

    (4) 死 。如:凶衰(死丧);凶终(不得善终)

    英文翻译

    culprit; murder; bad, sad

    方言集汇

    ◎ 粤语:h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hiung1 [东莞腔] hiung1 [梅县腔] h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g1 [客英字典] hiung1 [宝安腔] hiung1 [台湾四县腔] hiung1 [陆丰腔] hiung1
    ◎ 潮州话:hio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三鍾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許容平聲開口三等hyung/xivngxĭwoŋ
    [si]
    部首: 319
    笔画: 13
    五笔: KMAK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RBSMR
    四角: 6722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册,从口,司声。册,帝王对臣下封土授爵的文书。口,下令。甲骨文从大,从子,从册,会意。大子,即嫡长子。本义:诸侯传位给嫡长子)

    (2) 同本义

    嗣,诸侯嗣国也。——《说文》

    舜让于德,弗嗣。——《书·舜典》

    将使嗣位。——《书·舜典序》

    (3) 又如:嗣王(继位之王);嗣君(继位的君主);嗣主(继位的国君);嗣位(继承君位);嗣皇(继位的帝王);嗣圣(新继位的皇帝);嗣临(继登皇位)

    (4) 继承;接续

    嗣,继也。——《尔雅》

    禹乃嗣兴。——《书·洪范》。传:“继也。”

    其弟嗣书。——《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太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左传·襄公二十五年》

    今吾嗣为之十二年,几死者数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嗣位(继承君位);嗣产(继承子产的事业);嗣徽(继承善美的德行);嗣守(继承并遵守和保存);嗣芳(承继前贤者);嗣承(继承);嗣封(承袭先人而受封);嗣统(继承皇位);嗣武二祖(继承汉高祖、汉光武二祖的事业);嗣音(继续传其音信);嗣事(继续从事);嗣奉(继前人而敬受)

    (6) 过继 。如:嗣母(继母)

    (7) 通“司”。主持,掌管

    阳人有夏商之嗣典,有周室之师旅。——《国语·晋语四》

    若天之嗣,其事不可识,百姓浅然不识其邻。——《荀子·哀公》

    远近高下,各得其嗣。——《管子·版法》

    名词

    (1) 君位或职位的继承人

    今又不礼于卫之嗣。——《左传·昭公七年》。注:“新君也。”

    祁奚请老,晋侯问嗣焉。——《左传·襄公三年》

    及长当就国也。(王)立嗣子 融从 长请车骑。——《汉书·淳于长传》

    (2) 又如:嗣子(帝王或诸侯的嫡子);嗣孙(承嗣的子孙);嗣体(承嗣之人);嗣适(承嗣的嫡子)

    (3) 后代

    夫晋侯非嗣也,而得其位。——《国语·周语上》

    此君婆娑,政坐宦薄,著书未成,嗣息中绝。——明· 王世贞《与俞仲蔚书》

    尝有壹男子,然无一日之命,至今无以讬嗣续,恨痛常在心目。——唐· 柳宗元《与杨京光凭书》

    (4) 又如:后嗣;嗣人(子孙);嗣胤(子孙后代);嗣息(子孙);嗣继(子孙);嗣续(子孙世代继承)

    (5) 姓

    形容词

    (1) 次,第二的

    载燔载烈,以兴嗣岁。——《诗·大雅·生民》

    (2) 又如:嗣岁(来年)

    副词

    接着,随后 。如:嗣后(自此以后)

    英文翻译

    to connect, inherit; descendants, heirs

    方言集汇

    ◎ 粤语:zi6
    ◎ 客家话:[宝安腔] cu2 [梅县腔] se5 ze5 [客语拼音字汇] ci2 si4 [客英字典] sii5 cih2 [东莞腔] cu3 [海陆丰腔] sii6 cih2 [台湾四县腔] sii5 cih2 [沙头角腔] cu3
    ◎ 潮州话:se5 se6(sûr sŭr) [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祥吏去聲開口三等zĭəzsih/sz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