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旋归来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豈,从几。“几”象架子。字本作“豈”(
),也作“愷”。从豆,( )省声。本义: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 同本义豈,还师振旅乐也。——《说文》。按,经传多以愷为之。亦作凱。
凯以强教之。即以豈胜豈乐为训。——《礼记·表记》
汔可休而凯归。——左思《吴都赋》
则令奏恺乐。——《周礼·大司乐》。注:“献功之乐。”
恺乐献于社。——《周礼·大司马》。注:“兵乐曰恺。”
振旅恺以入于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乐也。”
六军张凯声如雷。——刘克庄《破阵曲》
(2) 又如:凯入(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凯乐(演奏胜利的乐曲 );凯声(胜利的乐歌声);凯期(胜利的日期);凯还(胜利归来)
形容词
(1) 和乐;欢乐
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嵇康《声无哀乐论》。又如:凯泽(和乐,欢乐);凯乐(和乐,欢乐)
(2) 安乐;温和
凯风自南。——《诗·邶风·凯风》
心凯康以乐欢。——宋玉《神女赋》
(3) 又如:凯易(平和平易的样子);凯风(和风;南风);凯弟(和顺善良的样子)
动词
杀,斩
叵耐这两个畜生逃走,今日捉将来,我恼了,如何不凯?——《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下》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kai2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xuán
动词
(1) 同本义
旋,周旋,旌旗之指麾也。——《说文》
旋入雷渊。——《楚辞·招魂》。注:“旋,转也。”
旋式正綦。——《史记·日者列传》。索隐:“旋,转也。”
鲵旋之潘为渊。——《列子·黄帝》。注:“旋,谓盘旋也。”
湍濑旋渊吕梁之深。——《淮南子·俶真》
水深则回。——《荀子·致士》。注:“回,旋流也。水深不湍峻则多旋流也。”
周旋中规,折旋中矩。——《礼记·玉藻》
周旋序顺。——《国语·周语》。注:“周旋,容止也。”
列星随旋,日月递炤。——《荀子·天论》
(2) 又如:旋辟(进退周旋,环绕);旋式(转动罗盘);旋弄(转动摆弄);旋盘(转碟)
(3) 返回或归来
旋,还也。——《小尔雅》
旋,回也。——《字林》
桃今与楼齐,我行尚未旋。——李白《寄东鲁二稚子》
(4) 又如:旋盖(重新盖造);旋止(归来);旋仅(回归);旋走(来回走动)
(5) 绕行
绕日而疾旋。——清· 谭嗣同《仁学上》
(6) 又如:旋曲(盘旋曲折);旋行(回旋而行);旋折(盘旋曲折)
(7) 小便
夷射姑旋焉。——《左传·定公三年》
(8) 又如:旋便(小便);旋溷(大小便)
名词
(1) 圆
工倕旋而盖规矩,指与物化而不以心稽。——《庄子》
(2) 又如:旋阑儿(圆领大袖的衣衫)
(3) 圈儿
借力便旋四、五旋,旋到献台边。——《水浒全传》
(4) 又如:手掌上的老茧一旋又一旋
(5) 东汉时地名,即“旋门关” 。故址在今河南省荥阳县西汜水镇西南
(6) 姓
副词
(1) 立即,随即
憔悴孤虚,旋生旋灭。——《天演论·察变》
黠鼠伺我侧,乍去旋来归。——清· 张际亮《石亭》
旋改为满。——宋· 洪迈《容斋续笔》
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旋升宁夏道。——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旋见一白酋督印度卒约百人。——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旋日(一日之间);旋而(顷刻,不久);旋葬(随即安葬);旋得旋失(很快地得与失)
(1) 同时进行
深锁雷门宴上才,旋看歌舞旋传杯。—— 唐· 章碣《陪浙西王侍郎夜宴》
(2) 又如:旋蒸热卖(即“现蒸现卖”或“现砍现装”。谓平时不关心,但为了某种目的,就临时表现得非常热情)
形容词
(1) 逐渐
东风千树易老,怕红颜旋减,芳意偷变。——宋· 周密《齐天乐》
(2) 随意,漫然
好鞍好马乞与人,十千五千旋沽酒。——李白《少年行》
(3) 另见
xuàn
名词
(1) 圆炉 。如:旋锅儿(烧水的锅)
(2) 转轴
绦旋光堪摘,轩楹势可呼。——唐· 杜甫《画鹰》
(3) 温酒器。通称“旋子”
旋,温器也,旋之汤中以温酒。——元· 戴侗《六书故》
(4) 茶炊
小可是卖茶的,今日烧得这旋锅儿热了,看有甚么人来。——元· 秦简夫《东堂老》
(5) 铜锡盘
常熟丘郡家食橱内,锡旋置熟鸡半只。—— 明· 冯梦龙《古今谭概》
动词
(1) 回旋着切削
谓以绳转轴裁木为器者也。——三国魏· 周成《难字》
(2) 又如:旋工
(3) 〈方〉∶诬陷,控告,诈人财物
诬讼人于官而诈其财物亦曰旋。——清· 嘉庆年修《东台县志》
(4) 用旋温酒
老王,这酒寒,快旋热酒来。—— 元· 康进之《李逵负荆》
动词
打转转的 。如:旋风册子(用旋风装装帧的册子);旋风叶(指旋风装的册页);旋风笔(形容文笔快捷)
副词
(1) 屡次,常常
剧谈频剪烛,久坐旋更衣。——陆游《夜兴》
(2) 又如:旋旋(频频)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sien2 sen2 [台湾四县腔] sien2 cion5 [梅县腔] sien2 cion5 [宝安腔] sion2 [客语拼音字汇] con4 qion4 xian2 [陆丰腔] sian1 [东莞腔] son2 [沙头角腔] sion2 [海陆丰腔] sien2 cion6
◎ 潮州话:suang5(suâng) suang7(suāng) suang6(suăng) [潮州]suêng5(suêng) suêng7(suēng) suêng6(suĕ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旋 | 似宣 | 邪 | 仙A合 | 平聲 | 先 | 合口三等 | 山 | 仙A | zĭwɛn | zsyen/szve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止,从婦省。本义:女子出嫁)
(2) 同本义
归,女嫁也。——《说文》
帝乙归妹。——《易·泰》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之子:这个女子)
女有归。——《礼记·礼运》
妇人谓嫁曰归。——《公羊传·隐公二年》
生女有所归,鸡狗亦得将。——杜甫《新婚别》
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3) 又如:归适(出嫁);归女(嫁女);归妹(嫁妹)。又指出嫁女儿返回娘家
害瀚害否,归宁父母。——《诗·周南·葛覃》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出曰来归。——《左传·庄公二十八年》
大归曰来归。——《公羊传》
(4) 又如:归安(旧时谓出嫁的女子回娘家省视父母);归宗(出嫁女子回归娘家)。又特指女子被婆家休弃回家
阿母大拊掌:“不图子自归!”
(5) 返回,回来
归,返也。——《广雅》
明公归自王。——西周金文《矢(
)令彝》分兵断其归津。——《资治通鉴》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论语·先进》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乐府诗集·木兰诗》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史记·高祖本纪》
主人忘归客不发。——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6) 又如:归槽(回家);归升(回归天界);归朝(回朝);归本(返回农耕);归沐(回家洗沐)
(7) 归还
久假而不归。——《孟子·尽心上》
臣请完璧归赵。——《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则其读书也必专,而其归书也必速。——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8) 又如:归事(交还政权);归元(归还人头);归俗(还俗);归业(回复原来的正业)
(9) 辞官回家
开荒田野际,守拙归园田。——晋· 陶渊明《归园田居》
(10) 又如:归耕(辞官归里);归老(辞官返回故里养老);归休(辞官退休);归卧(归林。辞官还乡);归道(辞谢师职)
(11) 死
汝生于浙而葬于斯,离吾乡七百里矣,当时虽觭梦幻想,宁知此为归骨所耶?——清· 袁枚《祭妹文》
(12) 又如:归道山(死亡);归阴(死);归土(埋死人于土中);归休(死去);归神(归天。旧指离开人世,回归神位)
(13) 投案自首 。如:归诚(归服投诚);归首(归降,自首投案);归命(归顺,顺从);归奉王朔(归顺朝廷)
(14) 合并;归依;归属;归到一处
微斯人,吾谁与归?——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樊将军以贫困来归 丹, 丹不忍以己之私,而伤长者之意。——《战国策·燕策》
我以天下之利尽归于己,以天下之害尽归于人,亦无不可。——清· 黄宗羲《原君》
(15) 又如:归注(汇合)
(16) 趋向;归向
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慕仰,若水之归海。——《资治通鉴》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7) 又如:归止(归着,归宿);归一(一样);归市(涌向集市);殊途同归
(18) 用在重叠动词间,表示不相干或无结果。如:玩笑归玩笑,事情可得认真去办
(19) 结算
到晚,牛浦回家,问着他,总归不出一个清账。——《儒林外史》
(20) 通“馈”(
)。饷,赠送归公乘马,祭服五称。——《左传·闵公二年》
(21) 又如:归衣(赠送衣服)
名词
珠算中称一位除数的除法 。如:九归
形容词
羞惭
面目犂黑,状有归色。——《战国策·秦策》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wu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