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弟

kǎi dì [ kai di]
繁体 凱弟
注音 ㄎㄞˇ ㄉ一ˋ

词语释义

1.亦作"凯悌"。 2.和乐貌。

词语解释

  1. 亦作“ 凯悌 ”。和乐貌。

    《礼记·孔子闲居》:“ 子夏 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颖达 疏:“凯,乐也;弟,易也。” 汉 扬雄 《长杨赋》:“出凯弟,行简易。” 三国 魏 曹丕 《述征赋》:“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

引证解释

⒈ 亦作“凯悌”。和乐貌。

《礼记·孔子闲居》:“子夏曰:‘敢问《诗》云“凯弟君子,民之父母”
,何如斯可谓民之父母矣。’” 孔颖达疏:“凯,乐也;弟,易也。”
汉扬雄《长杨赋》:“出凯弟,行简易。”
三国魏曹丕《述征赋》:“扬凯悌之丰惠兮,仰乾威之灵武。”

汉字详情

kǎi [kai]
部首: 214
笔画: 8
五笔: MNM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UUHN
四角: 277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豈,从几。“几”象架子。字本作“豈”( ),也作“愷”。从豆,( wèi)省声。本义:军队得胜所奏的乐曲) 同本义

豈,还师振旅乐也。——《说文》。按,经传多以愷为之。亦作凱。

凯以强教之。即以豈胜豈乐为训。——《礼记·表记》

汔可休而凯归。——左思《吴都赋》

则令奏恺乐。——《周礼·大司乐》。注:“献功之乐。”

恺乐献于社。——《周礼·大司马》。注:“兵乐曰恺。”

振旅恺以入于晋。——《左传·僖公二十八年》。注:“乐也。”

六军张凯声如雷。——刘克庄《破阵曲》

(2) 又如:凯入(奏着胜利的乐曲归来);凯乐(演奏胜利的乐曲 );凯声(胜利的乐歌声);凯期(胜利的日期);凯还(胜利归来)

形容词

(1) 和乐;欢乐

故凯乐之情,见于金石。——嵇康《声无哀乐论》。又如:凯泽(和乐,欢乐);凯乐(和乐,欢乐)

(2) 安乐;温和

凯风自南。——《诗·邶风·凯风》

心凯康以乐欢。——宋玉《神女赋》

(3) 又如:凯易(平和平易的样子);凯风(和风;南风);凯弟(和顺善良的样子)

动词

杀,斩

叵耐这两个畜生逃走,今日捉将来,我恼了,如何不凯?——《京本通俗小说·碾玉观音下》

英文翻译

triumphant; triumph, victory

方言集汇

◎ 粤语:hoi2
◎ 潮州话:kai2

宋本广韵

[di]
部首: 312
笔画: 7
五笔: UXHT
吉凶:
仓颉: CNLH
四角: 80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2) 同本义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3) 弟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4)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儿子);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5) 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如:表弟;堂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6) 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 。如:小弟;愚弟

(7) 门生;学生 。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8) 古代亦称妹为弟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动词

通“悌”。敬爱兄长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英文翻译

young brother; junior; i, m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tai5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5 [陆丰腔] ti5 [梅县腔] tai1 ti5 [沙头角腔] ti5 tai1 [客语拼音字汇] tai1 ti4 [海陆丰腔] ti6 tai1 [东莞腔] ti3 tai3 [宝安腔] ti3 [台湾四县腔] ti5 tai1
◎ 潮州话:d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dʰieidex/d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