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吏

fán lì [ fan li]
注音 ㄈㄢˊ ㄌ一ˋ

词语释义

平庸官吏。

一般差役。

词语解释

  1. 平庸官吏。

    宋 秦观 《官制上》:“馆阁者,图书之府,长育英材之地也……故士非学术艺文屹然为一时之望者莫得而居之,可谓天下之妙选矣。今中材凡吏一为大臣之所论荐,则皆得居其位。”

  2. 一般差役。

    《汉书·酷吏传·尹赏》:“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姦恶;甚於凡吏。”

引证解释

⒈ 平庸官吏。

宋秦观《官制上》:“馆阁者,图书之府,长育英材之地也……故士非学术艺文屹然为一时之望者莫得而居之,可谓天下之妙选矣。今中材凡吏一为大臣之所论荐,则皆得居其位。”

⒉ 一般差役。

《汉书·酷吏传·尹赏》:“尽力有效者,因亲用之为爪牙,追捕甚精,甘耆姦恶;甚於凡吏。”

凡吏的网络释义

凡吏

  • 凡吏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fán lì ,是指平庸官吏;一般差役。
  • 汉字详情

    fán [fan]
    部首: 214
    笔画: 3
    五笔: M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I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副词

    (1) (象形。金文字形,象造器之模范形。①本义:铸造器物的模子。②引申义:凡是,表示概括)

    (2) 凡是,一切

    凡,皆也。——《广雅》

    凡,数之总名也。——《三苍》

    深察名号,凡者,独举其大事也。号凡而略,名目而详。——《春秋繁露》

    凡有辜罪。——《书·微子》。郑注:“犹皆也。”

    凡内女之有爵者。——《周礼·春官序》

    凡所应有。——《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凡四方之士无有不过而拜且泣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凡永嘉山水,游历殆遍。—— 宋· 沈括《梦溪笔谈》

    (3) 又如:凡有(一切;所有);凡此(所有这些)

    (4) 总共

    计凡付终。——《管子·版法》

    凡如是十许字。——宋· 洪迈《容斋续笔》

    轩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凡六百一十六言。——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5) 又如:全书凡六卷,五十章;孙中山先生致力国民革命凡四十年;凡几(共计多少)

    形容词

    (1) 平常;普通

    他近日所见的这几个三等的仆妇,吃穿用度,已是不凡了。——《红楼梦》

    尽众人凡士。——《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平凡(平常;不稀奇);凡材(普通材料);凡常(普通,一般);凡费(平常的费用);凡等(普通人);凡浅(平凡浅陋)

    (3) 平庸

    巨是凡人。——《资治通鉴》

    (4) 又如:凡固(平庸鄙陋);凡品(平庸的人);凡曹(平庸之辈);凡恶(平庸低劣);凡短(才能平庸,见识短浅)

    名词

    (1) 纲要,概括之辞

    请略举凡,而客自鉴其切焉。——扬雄《长杨赋》

    (2) 又如:凡目(大纲与细目);凡最(总目;名目);凡要(簿书的纲要);凡号(总括的名称)

    (3) 人世间,尘世

    仙凡路阻两难留。——司空图《携仙箓》

    (4) 又如:尼姑思凡;神仙下凡;凡界(人世间);凡底(人间)

    (5) 古国名 。姬姓。始封之君为周公之子。在今河南省辉县西南

    (6) 凡人,普通人 。如:凡情(凡人的情感欲望);凡身(凡人之身);凡胎浊骨(凡人的重浊躯体);凡胎(凡人)

    英文翻译

    all, any, every; ordinary, common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fam2 [海陆丰腔] fam2 fam1 [客英字典] fam2 [陆丰腔] fam3 [梅县腔] fam2 [宝安腔] fam2 [客语拼音字汇] fam2 [东莞腔] fam2 [台湾四县腔] fam2 fam1
    ◎ 潮州话:〖huam5 (hûam) [澄海]huang5〗 〖huam6 [澄海]huang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九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符咸平聲合口三等bʰĭwɐmbyam/bvam
    [li]
    部首: 319
    笔画: 6
    五笔: GKQI
    五行:
    仓颉: JLK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从手(又),从中。以手持中。有人认为中为笔。“吏”、“事”、“使”古同字。本义:官吏)

    (2) 官员的通称。汉以后,指低级官员或吏卒

    吏,治人者也。——《说文》

    吏者,名之师也。——《汉书·景帝纪》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吏者,民之所悬命也。——《管子·朋法》

    王使委于三吏。——《左传·成公二年》。注:“二三公也。”

    百吏庶民。——《国语·周语》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据法守职不敢为非者,人吏也。——《韩诗外传》

    君既为府吏,守节情不移。——《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量其家之所有以为剂,而官与吏剖分焉。——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吏势(官吏的权势力量);吏议(官吏商讨政事;处分官吏;拟议定罪);吏司(管理司法案牍的官);吏兵(官吏和士兵);吏舍(官吏居住或办公的房子)。汉以后只指一般的小官员或吏卒

    (4) 专指官府中的胥吏或差役

    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 唐· 杜甫《石壕吏》

    (5) 又如:吏目(八九品小官。又指地位在御医之下的一般医生);吏员(古代地方官府的小吏);胥吏(小官吏);狱吏(旧时管理监狱的小官)

    (6) 吏部狱

    而右将军独下吏,当死,赎为庶人。——班固《汉书》

    (7) 姓

    动词

    (1) 治理;为官

    夫吏者,理也。——《汉书·王莽传下》

    是为长吏。——《汉书·百官公卿表上》

    吏,所以治民也。——《汉书·惠帝纪》

    宦游非吏隐,心事好幽偏。——宋之问《蓝田山庄》

    (2) 又如:吏才(为政的才能);吏方(为政的方略);吏道(官吏处理政务之道);吏隐(闲居下级官位);吏材(为政的才干)

    英文翻译

    government official, magistrate

    方言集汇

    ◎ 粤语:lei6
    ◎ 客家话:[沙头角腔] li5 [陆丰腔] li6 [梅县腔] li5 [东莞腔] li3 [客英字典] li5 [宝安腔] li3 [客语拼音字汇] li4 [海陆丰腔] li6 [台湾四县腔] li5
    ◎ 潮州话:li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置去聲開口三等lĭəlih/lio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