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夷

féng yí [ feng yi]
繁体 馮夷
注音 ㄈㄥˊ 一ˊ

词语释义

1.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 2.上古诸侯名。

词语解释

  1. 传说中的 黄河 之神,即 河伯 。泛指水神。

    《庄子·大宗师》:“ 冯夷 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 疏:“姓 冯 名 夷 , 弘农 华阴 潼乡 堤首里 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 也。天帝锡 冯夷 为 河伯 ,故游处 盟津 大川之中也。” 三国 魏 曹植 《洛神赋》:“於是 屏翳 收风, 川后 静波, 冯夷 鸣鼓, 女媧 清歌。” 唐 高适 《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 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 黄遵宪 《由上海至长崎》诗:“ 冯夷 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一说,为 河伯 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 河 ,祠 临晋 ” 张守节 正义引《龙鱼河图》。

  2. 上古诸侯名。

    《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 洛伯 用与 、 河伯 冯夷 鬭。” 明 胡应麟 《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 洛伯 、 河伯 ,皆国名也; 用与 、 冯夷 ,诸侯名也。”

引证解释

⒈ 传说中的黄河之神,即河伯。泛指水神。一说,为河伯之妻。见《史记·封禅书》“水曰河,祠临晋” 张守节正义引《龙鱼河图》。

《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
成玄英疏:“姓冯名夷,弘农华阴潼乡堤首里人也。服八石,得山仙。大川, 黄河也。天帝锡冯夷为河伯,故游处盟津大川之中也。”
三国魏曹植《洛神赋》:“於是屏翳收风, 川后静波, 冯夷鸣鼓, 女媧清歌。”
唐高适《自淇涉黄河途中作》诗之十:“坎德昔滂沱, 冯夷胡不仁,激潏陵隄防,东郡多悲辛。”
清黄遵宪《由上海至长崎》诗:“冯夷歌舞山灵喜,一路传呼万岁声。”

⒉ 上古诸侯名。

《竹书纪年·帝芬十六年》:“洛伯用与、河伯冯夷鬭。”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三坟补逸上》:“洛伯、河伯,皆国名也; 用与、冯夷,诸侯名也。”

冯夷的国语词典

河神。指河伯。《庄子.大宗师》:「冯夷得之,以游大川。」唐.陆德明《经典释文.卷二六.庄子音义上》:「冯夷,华阴潼乡隄首人也。服八石,得水仙,是为河伯。」《淮南子.齐俗》:「昔者冯夷得道,以潜大川。」也作「冰夷」、「冯修」、「无夷」。

冯夷的网络释义

冯夷

  • 冯夷,是中国古代神话中的黄河水神,也作“冰夷”。在《抱朴子·释鬼篇》里说他过河时淹死了,就被天帝任命为河伯管理河川。传说河伯是鱼尾人身,头发是银白色的,眼睛和鳞片是流光溢彩的琉璃色。
  • 汉字详情

    féng,píng [feng,ping]
    部首: 204
    笔画: 5
    五笔: UCG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IMNVM
    四角: 37127

    详细解释

    féng

    名词

    (1) 古地名

    郑于是乎伐 冯、 滑、 胥靡, 负黍、 狐人、 阙外。——《左传·定公六年》

    (2) 姓

    (3) 另见 píng

    píng

    形容词

    (1) (形声。从马,冫声。冫,古冰字的楷书写法。本义:马跑得快)

    (2) 同本义

    冯,马行疾也。——《说文》

    (3) 又如:冯冯(马行疾速的样子)

    (4) 大,盛

    今君奋焉震电冯怒。——《左传·昭公五年》

    冯弱犯寡。——《周礼·大司马》

    帝冯怒。——《列子·汤问》

    (5) 又如:冯戎(富盛);冯怒(盛怒,震怒);冯隆(高大的样子)

    动词

    (1) 徒步过水

    不敢暴虎,不敢冯河。——《诗·小雅·小旻》

    (2) 又如:冯河(徒步渡过河水)

    (3) 扶持,服膺

    有冯有翼。——《诗·大雅·卷阿》

    (4) 又如:冯翼(辅佐;另有虚无的样子之意)

    (5) 通“凭”。依仗,倚托

    不冯其子,灵公夺而里之。——《庄子·则阳》

    神所冯依,将在德矣。——《左传·僖公十五年》

    伯陵之后, 逢公之所冯神也。——《国语·周语下》

    冯太一。——《淮南子·精神》

    冯恃其众。——《左传·哀公七年》

    (6) 又如:冯尸(葬礼仪式中的一种,死者入殓时,生者对死者有冯尸、托尸、拘尸、执尸等仪式,依其与死者之血缘、尊卑关系而定丧礼之等差);冯资(依赖,凭依);冯神(依仗神的力量)

    (7) 另见 féng

    英文翻译

    surname; gallop; by dint of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4

    宋本广韵

    [yi]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GXWI
    五行:
    仓颉: KN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zĭɛnji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