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北魏《张猛龙碑》:“冬温夏清,晓夕承奉。”
成语用法
冬温夏清作宾语、补语;指冬暖夏凉。
引证解释
⒈ 见“冬温夏凊”。
冬温夏清的网络释义
冬温夏清
近义词
冬温夏清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冬,四时尽也。——《说文》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
(3) 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4) 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最后,终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
冬冬声 ——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ung1 [沙头角腔] dung1 [台湾四县腔] dung1 [客英字典] dung1 [陆丰腔] dung1 [梅县腔] dung1 [宝安腔] dung1 [客语拼音字汇] dung1 [东莞腔] dung1
◎ 潮州话:dang1 (t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冬 | 都宗 | 端 | 冬 | 平聲 | 冬 | 開口一等 | 冬 | 通 | tuung/tvng | tuo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水,昷声。本义:水名)
(2) 古水名
(3) 即今贵州省遵义市东的洪江
(4) 即今南盘江上游
(5) 温江,岷江支流,在今四川省温江县
(6) 温度 。如:温暾(不冷不热);室温
(7) ∶热病
人有寒温之病,非操行之所及也。——《论衡·寒温》
(8) 古州名 。唐置,治所在今浙江省温州市,辖今永嘉、乐清、瑞安、平阳、文成、泰顺等县地
上无元年,始置温州…。——《读史方舆纪要》
(9) 姓
形容词
(1) 温暖,暖和
阴气温,故温气应之。——《论衡·寒温》
衣皮带茭,冬则不轻而温,夏则不轻而清。——《墨子·辞过》
温风始至。——《礼记·月令·季夏》
覆温之躯。——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四支犹温。——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温清(冬温夏清);温谷(温暖的山谷);温房(温暖的房屋);温奥(温湿和暖);温煦(和暖);温庐(温馨和暖的房舍);温暾(煖而不热);温郁(温暖)
(3) 温和,温厚;和气
终温且惠,淑慎其身。——《诗·邶风·燕燕》
(4) 又如:温克(温和恭敬并有克制力);温念(亲切的思念);温仁(温和仁爱);温言(温和的言辞);温好(柔和优美);温实(温厚诚实);温愿(温厚恭谨);温诚(温厚诚朴);温富(温厚富足);温敏(温厚聪敏);温顾(温存);温柔乡(喻美色迷人之境);温栗(温和而严谨)
(5) 富足
其温厚矣。——《荀子·荣辱》。注:“足也。”
居皆温厚。——《汉书·张敝传》
(6) 又如:温厚(富足);温户(富裕人家)
(7) 用于敬称和祝颂之辞 。如:温犀秦镜(用以称颂官吏精明,善于断狱);温树不言(居官谨慎的赞语);温居暖房(庆贺乔迁新居);温旨(对皇帝旨意的敬称)
动词
(1) 加热;使暖和 。如:温毛了(用水温酒,使酒扑出来了);温炕(暖炕,暖床);把酒温一下
(2) 复习
温故而知新。——《礼记·中庸》
温《缁衣》一章。——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温故知新;温故(复习学过的知识);温旧稿(比喻操旧业;干老营生);温课
(4) ∶补养
劳者温之…损者温之。——《素问》
(5) 通“蕴”。蕴藏,蕴积
饮酒温克。——《诗·小雅·小宛》。《笺》云:虽醉犹能温藉自持以胜。
柔色以温之。——《礼记·内则》。郑玄注:温藉也。
视其温辞,可以知其塞怨。——《春秋繁露·楚庄王》
治敢往,少温藉。——《汉书·酷吏义纵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wun1 [客英字典] vun1 [海陆丰腔] wun1 [梅县腔] wun1 [宝安腔] wun1 [东莞腔] wun1 [台湾四县腔] wu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
详细解释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人头。臼( ),两手,攵( ),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summer; great, grand, big
方言集汇◎ 粤语:haa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详细解释形容词 (1) (形声。从水,青声。“青”,碧绿透彻,也有表意作用。本义:水清) (2) 同本义。与“浊”相对 沧浪之水清兮。——《孟子》 河水清且涟猗。——《诗·魏风·伐檀》 举身赴清池。——《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临清流而赋诗。——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发之欲其清。——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水尤清冽。——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3) 又如:清直(河水清澈顺流貌);清波(清澈的水流);清泚(清清的河水);清涟(清澈的细水波);清活活(水清澈而流动貌);清照(清澈明亮);清悠悠(清澈明亮貌);清深(水色清澈);清酤(清圣。清酒);清雨(清净的雨);清英(清酒);清茗(清茶) (4) 清洁;洁净;纯洁 京室密清。——张衡《东京赋》 圣人守清道而抱雌节。——《淮南子·原道》 身中清。——《书·微子》 太清之始也。——《淮南子·本经》 伏清白以死直兮。——《楚辞·离骚》 (5) 又如:清人(纯洁的人);清交(纯洁的交情);清休(纯洁美善);清行(纯洁的品行) (6) 清明 视若清明。——《礼记·玉藻》 中心不定,则外物不清。——《荀子·解蔽》。注:“明审也。” (7) 又如:清化(清明的教化);清治(清明的治绩) (8) 清凉 清有余也。——《吕氏春秋·有度》 其候清切。——《素问·五常正大论》。注:“大凉也。” 清风半夜鸣蝉。——宋· 辛弃疾《西江月》 清风徐来。——明· 魏学洢《核舟记》 (9) 又如:清快(清凉爽快);清风明月(清凉的风,明亮的月);清宫(清凉的宫室);清室(清凉的屋室);清软(清凉柔和) (10) 清冷,凄清 渌水荡漾清猿啼。——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清角吹寒。——宋· 姜夔《扬州慢》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宋· 柳永《雨霖铃》 (11) 清平;太平 当纣之时,居 北海之滨,以待天下之清也。——《孟子·万章下》 (12) 又如:清世(清平盛世);清夷(清平安定) (13) 寂静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14) 清雅高尚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楚辞·渔父》 (15) 又如:清修如鹤(指人品高洁);清立(清高特立);清抗(清高超拔) (16) 清白 正直清廉而谦者,宜歌风。——《史记·乐书》 (17) 又如:清廉(清白廉洁);清心涂胆(心地清白,肝胆可照);清洁(贞洁);清操(清白的操守);清臣(志行清白的人) (18) 清静;恬静 太清之始也,和顺以寂漠。——《淮南子》 (19) 又如:清淡天和(清净淡泊,远离尘世);清冲(恬静淡泊);清佚(清静安逸) (20) 清正 清徽雅量,众议攸归。——《晋书·殷浩等传论》 吴郡张融,清抗绝俗,虽王公贵人,视之傲如也。——《南史》 (21) 又如:清耿耿(清正耿直);清抗(清高正直);清良(清正贤良);清忠(清正忠诚);清徽(清正的风操。高雅的谈吐);清劲(清正刚直) (22) 清廉 夙夜惟寅,直哉惟清。——《书·舜典》 少嗜学,履尚清鲠。——《新唐书·赵宗儒传》 (23) 又如:清鲠(清廉鲠直):清俭(清廉俭朴);清头(清廉);清己(以清廉之德要求自己);清公(清廉公正) (24) 清香、清馨、清醇 香远益清。——宋· 周敦颐《爱莲说》 (25) 无余 六月之内交清。——《广东军务记》 (26) 清雅 。如:清微淡远(清雅深远;雅静悠远);清而不寒(清雅而不寒怆);清古(清雅古朴);清吟(清雅吟诵);清旨(清雅美好);清坐(清雅的席位) (27) 通“精”。纯粹 清神生心,心生规,规生矩。——《管子·轻重己》 其气不清则欲瞑。——《灵枢·大惑论》 名词 (1) 朝代名 。公元1616—1911年,满族人爱新觉罗·努尔哈赤所建。初名后金,1636年改为清。1644年入关,定都北京 视清季有加。——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滤去酒糟的甜酒 (3) 又如:清酌庶羞(祭祀用酒和众多佳肴) (4) 通“圊”。粪槽,厕所 修採清,易道路。——《荀子·王制》 (5) 姓 动词 (1) 清理 。如:清定(清理考核);清宫(清理宫室);清剔(清理除去);清仓(清理仓库);清产核资(清理财产,核定资金) (2) 清除 请诛晁错,以清君侧。——《汉书·晁错传》 (3) 又如:清跸(帝王出行时清除道路,禁止行人;也作属某人管辖,不受别人侵扰的地盘,含敬意);清革(清除);清烟道 (4) 付款结 。 如: 帐清了吗 (5) 数 。如:清一清行李的件数 英文翻译clear, pure, clean; peaceful
方言集汇◎ 粤语:ceng1 cing1
◎ 客家话:[陆丰腔] cin1 ciang1 [梅县腔] ciang1 cin1 [宝安腔] cin1 [东莞腔] cin1 [沙头角腔] cin1 [客语拼音字汇] qiang1 qin1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下平十四清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