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dōng hán bào bīng,xià rè wò huǒ [dong han bao bing,xia re wo huo]
繁体 冬寒抱冰,夏熱握火
注音 ㄉㄨㄥ ㄏㄢˊ ㄅㄠˋ ㄅ一ㄥ,ㄒ一ㄚˋ ㄖㄜˋ ㄨㄛˋ ㄏㄨㄛˇ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冬天寒冷却要抱冰,夏天炎热却要握火。形容刻苦自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越王念复吴,仇非上旦也。苦身劳心,夜以继日。……冬常抱冰,夏还握火。”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的网络释义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

  • 冬寒抱冰,夏热握火是汉语词汇,拼音dōnghánbàobīngxià rè wò huǒ,出处《吴越春秋·勾践归国外传》。
  • 汉字详情

    dōng [dong]
    部首: 343
    笔画: 5
    五笔: TU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EY
    四角: 273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表示时序终了,已进入寒冷季节。四季中的第四季,即农历十月至十二月)

    (2) 一年四季中秋春之间的季节,天文学上认为是从12月至3月,农历十月到十二月

    冬,四时尽也。——《说文》

    我有旨蓄,亦以御冬。——《诗·邶风·谷风》

    无冬无夏。——《诗·陈风·宛丘》

    冬者,五谷成熟,物备礼成。——《后汉书·张纯传》

    (3) 又如:冬暖夏凉;冬酿(冬季酿酒);冬温(冬天所害的一种热病);冬计(寒冬的生计)

    (4) 冬月,阴历十一月的俗称

    适冬(阴历十一月)之望日(十五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清· 林觉民《与妻书》

    (5) 最后,终

    诰诰作事,毋从我冬始。——《马王堆汉墓帛书》

    冬冬声 ——形容敲门或敲鼓的声音。如:冬冬(形容敲门的声音)

    英文翻译

    winter, 11th lunar month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客家话:[海陆丰腔] dung1 [沙头角腔] dung1 [台湾四县腔] dung1 [客英字典] dung1 [陆丰腔] dung1 [梅县腔] dung1 [宝安腔] dung1 [客语拼音字汇] dung1 [东莞腔] dung1
    ◎ 潮州话:dang1 (tan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都宗平聲開口一等tuung/tvngtuoŋ
    hán [han]
    部首: 322
    笔画: 12
    五笔: PFJ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TCY
    四角: 30303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金文外面是“宀”( mián),即房屋;中间是“人”;人的左右两边是四个“草”,表示很多;下面两横表示“冰”。寒冷是一种感觉,人们虽能感觉到,但是却看不见。于是古人就采用上述四个形体来创造这个字,人踡曲在室内,以草避寒,表示天气很冷。本义:冷,寒冷)

    (2) 同本义

    寒,冻也。——《说文》

    凉是冷之始,寒是冷之极。——《列子·汤问》注

    乾为寒。——《易·说卦》

    若不可寻也,亦可寒也。——《左传·哀公十二年》

    以享司寒。——《左传·昭公四年》

    北方曰寒风。——《吕氏春秋·有始》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子罕》

    饥渴寒暑,是事之变。——《庄子·德充符》

    寒光照铁衣。——《乐府诗集·木兰诗》

    寒雨连江夜入吴。—— 唐·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凄神寒骨。——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3) 又如:寒肃(寒冷肃杀);寒悄(冷气侵入);寒衾(冰冷的床铺);寒噤(由于天冷而咬紧牙关或牙齿打战)

    (4) 贫困 。如:寒门薄宦(穷家小吏);寒畯(贫寒的读书人);寒劣(贫弱无助的人);寒女(贫穷家庭的女孩)

    (5) 卑微;低微

    吾本寒家。——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6) 又如:寒官(下级官吏);寒品(出身寒微的人);寒族(寒微的家族);寒穷(寒微贫穷)

    (7) 冷清 。如:寒山(冷落寂静的山;寒天的山);寒芒(使人感冷清的光芒);寒汀(清寒冷落的小洲);寒月(清冷的月光)

    (8) 声音凄凉

    杀气三时作阵云,寒声一夜传刁斗。——高适《燕歌行》

    (9) 又如:寒吟(哀鸣)

    (10) 凋零;枯萎

    花寒鹦鹉病,春去杜鹃愁。——张可久《小山乐府》

    (11) 又如:寒枝(寒冬凋零的林木)

    (12) 谦词 。如:寒第(对自己家的谦称);寒门(贫寒的人家。对人谦称自己的家);寒族(谦称自己的家族)

    动词

    (1) 感到冷 。如:寒玉(玉质清冷)

    (2) 恐惧;战栗

    若是王以十成郑, 梁氏寒心。——《战国策·秦策四》

    寒心酸鼻。——《高唐赋》。注:“寒心,谓战栗也。”

    (3) 特指终止盟约

    遂寒前盟。——宋· 王明清《挥尘后录》

    名词

    (1) 寒冷的季节。与“暑”相对

    寒暑易节。——《列子·汤问》

    犯寒暑。——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涉寒暑。——明· 刘基《卖柑者言》

    (2) 又如:寒暄

    (3) 寒天 。如:寒照(寒天的日光);寒蓬(寒天的枯草);寒渡(寒天的渡口);寒川(寒天的河流)

    (4) 寒夜 。如:寒更(寒夜的更点);寒星(寒夜的星);寒柝(寒夜打更的木梆声)

    (5) 指由寒邪引起的机能衰退的病症 。如:受了一点寒

    (6) 姓

    英文翻译

    cold, wintry, chilly

    方言集汇

    ◎ 粤语:hon4
    ◎ 客家话:[梅县腔] hon2 [陆丰腔] hon3 [客语拼音字汇] hon2 [东莞腔] hon2 [客英字典] hon2 [海陆丰腔] hon2 [沙头角腔] hon2 [宝安腔] hon2 [台湾四县腔] ho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五寒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胡安平聲開口一等ghan/hanɣɑn
    bào [bao]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QN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QPRU
    四角: 570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包声。本义:用手臂围住)

    (2) 同本义

    公然抱茅入竹去。——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遂相与一抱而别。——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犹抱薪救火。——宋· 苏洵《六国论》

    (3) 又如:抱石(怀石。指投水而死);抱嫁(苏州风俗。女子出嫁时由阿舅抱上花轿);抱冰(比喻刻苦自励)

    (4) 捧着

    和乃抱其璞而哭于 楚山之下。——《韩非子·和氏》

    (5) 又如:抱璞(春秋楚人卞和发现一块玉璞,献给楚灰王、武王,两次都被认为是顽石,并刖去双足。后楚文王即位,卞和又抱璞哭于荆山之下,文王命人剖璞,果系美玉,称和氏璧)

    (6) 环绕

    清江一曲抱村流。——唐· 杜甫《江村》

    陵峦抱江城。——李白《见会公谈陵阳山水》

    (7) 又如:清溪抱村

    (8) 怀藏,心里存有

    大师,抱天时,与大师同车。——《周礼·大史》

    然则抱此无涯之憾。——清· 袁枚《祭妹文》

    至于长者之抱才而困。——明· 宗臣《报刘一丈先生书》

    (9) 又如:抱学(心怀学问);抱敌对态度;抱才(怀才);抱志(胸怀大志);抱思(怀念);抱恩(怀念恩惠)

    (10) 通“保”。保护,爱护

    全汝形,抱汝生,无使汝思虑营营。——《庄子·庚桑楚》

    (11) 持守;奉 。如:抱真(保持真性);抱节(坚守节操);抱德(持守德性)

    (12) 背负;带着 。如:抱疹(抱疾,抱恙,有病在身)

    (13) 生育

    亦既抱子。——《诗·大雅·抑》

    (14) 又如:抱出笼(本指刚出笼的小鸡,喻不老练、不在行的人);抱子(生子)

    (15) 领养孩子 。如:抱了别人一个孩子;抱领(领养)

    (16) 孵

    北燕朝鲜洌水之间,谓伏鸡曰抱其卵。——《方言》

    (17) 又如:抱小鸡儿;抱空窝(老母鸡孵没蛋的窝)

    (18) 〈方〉∶ 大小合适 。如:这件衣服抱身儿;这双鞋抱脚

    名词

    怀,胸怀

    念离(离别)独伤抱。——唐· 韦应物《寒食日寄诸弟》

    量词

    表示两臂合围的量,—抱之大或一抱之多 。如:这棵树有一抱粗;两抱草

    英文翻译

    embrace, hold in arms, enfold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pou5
    ◎ 客家话:[宝安腔] pau3 [客语拼音字汇] pau1 po1 [陆丰腔] bau1 pau5 [梅县腔] pau5 [海陆丰腔] pau6 [客英字典] pau5 [沙头角腔] pau5 [东莞腔] pau5 [台湾四县腔] pau5
    ◎ 潮州话:po6 pao6(phŏ phă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浩上聲開口一等bʰɑubaux/bav
    bīng [bing]
    部首: 204
    笔画: 6
    五笔: UI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IME
    四角: 32190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仌,从水。金文作“仌”。金文字形表示水凝成冰后,体积增大,表面上涨(上拱)形。《说文》:“冻也,象水凝之形”。小篆繁化,增加“水”变成。从“仌”从“水”的会意字,于是“仌”就专用作部首。本义:水冻结而成的固体)

    (2) 同本义

    冰,水坚也。——《说文》

    履霜坚冰至。——《易·坤》

    迨冰未泮。——《诗·邶风·匏有苦叶》

    冰者,阴之盛而水滞者也。——《汉书·五行志》

    冰,水为之。——《荀子·劝学》

    冰解而冻释。——《管子·五行》

    公徒释甲,执冰而踞。——《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3) 又如:冰扳(冰镇);冰麝(冰片与麝香);冰清水冷(像冰和水一样的清冷);冰前刮雪(喻雪上加霜之事);冰玉自信(自知冰清玉洁,并无苟且之事);冰轮(比喻月亮)

    (4) 冰人,即媒人 。如:冰议(指嫁娶之事);冰语(媒人的话);冰斧(媒人);冰媒(媒人)

    (5) 姓

    动词

    (1) 结冰,冻结

    水始冰,地始冻。——《礼记·月令》

    (2) 把东西和冰或冷水放在一起使变凉 。如:把两瓶汽水冰一冰

    (3) 使感到极冷

    风月冰人别是乡。——杨万里《六月二十四日病起喜雨闻莺》

    (4) 又如:这水冰手

    形容词

    (1) 冷,凉 。如:冰食(冷食);冰甃(指寒凉的水井);冰澈(寒凉清澈)

    (2) 结晶成固体的,成结晶形的 。如:冰糖

    (3) 清白,晶莹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昌龄《芙蓉楼送辛渐》

    (4) 又如:冰操(廉洁的操行)

    英文翻译

    ice; ice-cold

    方言集汇

    ◎ 粤语:bing1
    ◎ 客家话:[宝安腔] ben1 [客英字典] ben1 [台湾四县腔] ben1 [梅县腔] ben1 [陆丰腔] ben1 [客语拼音字汇] ben1 [海陆丰腔] ben1 [沙头角腔] bien1 [东莞腔] ben1
    ◎ 潮州话:bian1 (pia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筆陵平聲開口三等ping/piongpĭəŋ
    xià [xia]
    部首: 343
    笔画: 10
    五笔: DHT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UHE
    四角: 10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小篆字形,从页,从臼,从攵。页( xié),人头。臼( ),两手,攵( suī),两足。合起来象人形。本义:古代汉民族自称)

    (2) 同本义。也称华夏、诸夏

    夏,中国之人也。——《说文》。 朱骏声曰:“就全地言之,中国在西北一小隅。故陈公子少西字夏,郑公孙夏字西。”

    (3) 泛指中国

    蛮夷猾夏。——《书·舜典》。 孔传:“夏, 华夏。”

    春秋内其国而外诸夏。——《公羊传·成公十五年》。注:“诸夏外土诸侯也。谓之夏者,大总下上言之辞也。”

    此之谓夏声。——《左传·襄公二十九年》。服注:“与诸夏同风。”

    东夏之命。——《吕氏春秋·察今》。注:“东方也。”

    (4) 又如:夏盟(古代华夏诸国间的结盟);夏声(古代中原地区的民间音乐)

    (5) 朝代名

    (6) 中国历史上的第一王朝,系传说中禹的儿子启所建立,奴隶制国家,建都安邑(今山西省夏县北),即夏后氏

    构木钻燧于夏后氏。——《韩非子·五蠹》

    始于虞夏。—— 蔡元培《图画》

    夏后皋。——《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虞夏以来。——《史记·货殖列传》

    (7) 又如:夏礼(夏代的礼法);夏书(记载夏代史事的书);夏甲(夏朝君主孔甲)

    (8) 封建割据政权或农民起义政权称号 (1)∶东晋末,公元407年匈奴贵族赫连勃勃建夏国,建都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 (2)∶隋末窦建德于公元618年建立夏国,都乐寿(今河北献县) (3)∶北宋仁宗时,赵元昊于1032年建立夏国,史称西夏,都兴州(今宁夏回族自治区银川东南) (4)∶元末明玉珍于公元1362年建立夏国,都重庆

    (9) 古代波斯的巴克特利亚人建立的国名 。如:夏国;大夏

    (10) 通“厦”。大屋

    曾不知夏之为丘兮,孰两东门之可芜?——《楚辞·哀郢》

    见若覆夏屋者矣。——《礼记·檀弓上》

    (11) 夏季。一年的第二季,中国习惯指立夏到立秋的三个月时间,也指农历“四、五、六”三个月

    四月维夏,六月徂暑。——《诗·小雅·四月》

    (12) 又如:夏汛(夏季汛期);夏安居(僧徒在四月十六日至七月十五日禁止外出,又称“坐夏”);夏畦(夏天治理田畦);夏苗(夏季的禾苗或田猎)

    (13) 姓

    形容词

    (1) 大

    夏,大也。——《尔雅》

    于我乎夏屋渠渠。——《诗·秦风·权舆》。传:“大也。”

    此字本谊训大也。万物宽假之时也。——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自关而西, 秦晋之间,凡物之壮大者而爱伟之,谓之夏。——《方言》

    (2) 又如:夏李(大李);夏屋(大屋);夏海(大海)

    (3) 华彩,即五色

    秋染夏。——《周礼》

    (4) 又如:夏翟(夏狄。羽毛五色的野鸡);夏缦(古代卿乘坐的五采车)

    英文翻译

    summer; great, grand, big

    方言集汇

    ◎ 粤语:haa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ha5 [台湾四县腔] ha5 [梅县腔] ha5 [海陆丰腔] ha6 [沙头角腔] ha5 [宝安腔] ha3 [东莞腔] ha5 ha3 [客语拼音字汇] ha4 [陆丰腔] ha6
    ◎ 潮州话:hê7 (hē)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
    [re]
    部首: 403
    笔画: 10
    五笔: RVYO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QIF
    四角: 55331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本义:温度高)

    (2) 同本义。跟“冷”相对

    肺甚畏热。——《素问·五常变大论》

    清暖寒热,不得不救。——《韩非子·有度》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孟子·梁惠王下》

    立厩中仆马之间,……即饥寒毒热不可忍,不去也。——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列子·汤问》

    (3) 又如:热天;热釜(热锅);热浪;炽热;滚热;火热

    (4) 满腔热情;热心肠 。如 :热莽(热蟒。感情狂热得不能自制);热气换冷气(好心没好报);热合(热心)

    (5) 有权势的,权势显赫的 。如:热官(权势显赫的官吏);热势(显赫的权势);热撮撮(威势显赫貌);热地(比喻权势显赫的地方)

    (6) 形容羡慕至极 。如:热眼(热切的目光);热念(热切的愿望)

    (7) 新;新近 。如:热话(方言。新的话题);热尸(刚死的人的尸体。指新近去世者)

    (8) 情意深厚 。如:热手辣的(依依不舍);热腹(热心肠);热语(热情、亲昵的话语)

    (9) 喧闹;热闹 。如:热乱(胡闹;纷乱);热嘈嘈(形容热闹嘈杂);热闹场(热闹的场所)

    (10) 亲热 。如:热乱(亲密,亲热);热火(亲热);热落(亲热);热熟(亲热);热嘴(口头上的亲热);热络(亲热;热和)

    (11) 很受人关注或欢迎的 。如:热门货;热门

    名词

    (1) 滚热的物体

    亏之若月,靡之若热。——《韩非子·扬权》

    谁能持热,逝不以濯。——《诗·大雅·桑柔》

    (2) 热气

    天收其声,地藏其热。——汉· 扬雄《解嘲》

    (3) 中医学亦泛指因外感而引起的热性疾病

    能已(治)积热。——明· 刘基《苦斋记》

    (4) 又如:热入血室(热邪进入下焦、胞宫);热风(由风邪挟热所致病症);产褥热;回归热;鹦鹉热;鼠咬热

    (5) 反常的人体高温;发烧 。如:先给他退热再说

    (6) 一时激起的极度热情 。如:乒乓热

    动词

    (1) 加温;使之热 。如:热化(受热而熔化);热饭(给饭或饭菜加热)

    (2) 烧,烧灼 。如:热灼(灼热;火烫);热焰(火焰)

    (3) 烦躁 。如:热呼辣(焦灼;发烫);热忽刺(匆急;急躁);热躁(焦躁;焦急);热恼(谓焦灼、苦恼)

    (4) 激动

    英文翻译

    hot; heat; fever; restless; zeal

    方言集汇

    ◎ 粤语:jit6

    宋本广韵

    [wo]
    部首: 330
    笔画: 12
    五笔: RNGF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QSMG
    四角: 5701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屋声。本义:攥在手里,执持)

    (2) 同本义

    握,搤持也。——《说文》

    握,持也。——《广韵》

    长尺有握。——《仪礼·乡射礼》

    私握臣手。——《楚辞·九章·怀少》

    怀瑾握瑜。——《楚辞·九章·怀沙》

    手握刀。——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3) 又如:握君(如意的别称);握篆(手握官印);握算(执算筹以计数。亦指谋划);握镜(执持明镜);握节(持守符节。不辱君命);握炭流汤(握炽炭,蹈沸汤。不畏危难,敢于用命)

    (4) 屈指成拳

    终日握而手不掜。——《庄子·庚桑楚》

    (5) 又如:握固(屈指成拳);握拳透爪(形容愤怒到极点)

    (6) 掌握

    握踣家五十室。——《管子·戒》

    谨执其柄而固握之。——《韩非子·主道》

    (7) 又如:握枢(掌握中枢之权);握机(掌握天下的权柄);握雾拿云(驾驭云雾);握柄(掌权);握要(掌握要领);握守(把手)

    (8) 控制

    握乱以治天下。——皮日休《原化》

    (9) 用同“捂( ”)。遮盖

    说着,便两手握起脸来。——《红楼梦》

    量词

    (1) 一把的容量

    贻我握椒。——《诗·陈风》

    (2) 一拳的长度

    宗朝之牛角握。——《礼记·王制》

    英文翻译

    grasp, hold fast, take by hand

    方言集汇

    ◎ 粤语:aak1 ak1
    ◎ 客家话:[梅县腔] wok7 but7 wut7 [海陆丰腔] wok7 [东莞腔] wok7 [沙头角腔] wok7 [客语拼音字汇] ag5 vog5 [台湾四县腔] wok7 [客英字典] vok7 [宝安腔] wo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四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於角入聲開口二等ʔɔkqruk/eok
    huǒ [huo]
    部首: 414
    笔画: 4
    五笔: OOOO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F
    四角: 908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火焰。汉字部首之一。本义:物体燃烧所发的光、焰和热)

    (2) 同本义

    火,南方之行也。炎而上,象形。——《说文》

    火之为言委随也,故字人散二者为火也。——《春秋·元命苞》

    离为火。——《易·说卦》

    火水妃也。春秋感情符,火者阳之精也。——《左传·昭公九年》

    火,日气也。——《论衡·诘术》

    人火曰火,天火曰灾。——《左传·宣公十六年》

    国曰灾,邑曰火。——《谷梁传·昭公九年》

    大者曰灾,小者曰火。——《公羊传·襄公九年》

    火烧令坚。——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火令药熔。

    (3) 又如:火链(旧时打火用的火力);火厝(火葬);火筒(烟筒);火火烛烛(火势很大);火厄(火灾);火备(防火设施)

    (4) 火灾;发生火灾

    凡四遭火。——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火兵(负责救火的兵);火事(失火事故);火殃(古时指预兆火灾的天象);火所(发生火灾的地方)

    (6) 灯火,指灯烛或火把

    江船火独明。——唐· 杜甫《春夜喜雨》

    拥火以入。——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火且尽。

    火尚足以明。

    (7) 又如:火鼓(火炬和战鼓);渔火;火燎(竹烛;火炬)

    (8) 光芒 。如:火眸(火眼金睛)

    (9) 热;热气 。如:火杂杂(形容非常热);火流(形容酷热);火风(炎热的风)

    (10) 五行 ——中国古代哲学的五个基本要素(金、木、水、火、土)之一。如:火欲殂(指汉朝将亡。因古代用五行生克来讲朝代兴亡替代的道理);火位(五行中火行的方位)

    (11) 中国古代兵制单位, 十人为 “火”

    皆解甲,散还火伍中。——柳宗元《段太尉逸事状》

    (12) 火星之简称。又名大火 。司南方,主夏季。而古恒星之名,心宿二,古称“大火”,亦简称火

    七月流火。——《诗·豳风·七月》

    大火谓之大辰。——《尔雅·释天》。按:“东方之宿三星,中一星色赤而大,故命之曰火。”

    火为口舌之象。——《论衡·言毒》

    (13) 又如: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火角(火星芒角);火官(古时掌祭火星、行火政之官);火房(火星的分野)

    (14) 指枪炮弹药 。如:军火

    (15) 比喻战争 。如:交火;开火;停火

    (16) ∶指阳性、热性一类的物象或亢进的状态 。如:上火,败火

    (17) 古时通“伙” 。如:火家(伙计帮工);同火;合火;一火贼;火计(火家。伙计);火仓(伙食)

    动词

    (1) 焚烧;烧毁

    火,燬也。——《说文》

    火,言毁也,物入中皆毁坏也。——《释名·释天》

    (2) 又如:火人(以火烧人);火库(焚烧敌方兵库);火队(焚烧敌方队伍,以乱其行阵);火积(焚烧敌方的储备)

    (3) 用火烧物使熟 。如:火灶(烧火做饭的设备。多以砖坯砌成)

    (4) 生气 。如:他火了;火冒(发火;生气);火剌剌(发火忿怒的样子)

    形容词

    (1) 形容像火那样的颜色,一般指红色的

    朱鳞火鬣。——唐· 李朝威《柳毅传》

    (2) 又如:火云(红云);火采(红光);火狐;火旆(红色的旌旗);火树(形容开满红花的树)

    (3) 紧急 。如:火匝匝(火杂杂。形容紧张、急迫);火崩崩(形容十分紧急);火签(差役办理紧急公务的凭证);火牌兵符(最紧急的命令;通知)

    英文翻译

    fire, flame; burn; anger, rage

    方言集汇

    ◎ 粤语:fo2
    ◎ 客家话:[东莞腔] fo3 [沙头角腔] fo3 [梅县腔] fo3 [海陆丰腔] fo3 [客语拼音字汇] fo3 [陆丰腔] fo3 [宝安腔] fo3 [台湾四县腔] fo3 [客英字典] fo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呼果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xuɑhuax/xua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