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具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军用器具。
《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当於今时整顿军具,率厉将士……以报朝廷,无忝尔先。”
引证解释
⒈ 军用器具。
引《三国志·吴志·诸葛恪传》:“又弟所在,与贼犬牙相错,当於今时整顿军具,率厉将士……以报朝廷,无忝尔先。”
军具的网络释义
军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名词
(1)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是“鼎”,下面是双手。表示双手捧着盛有食物的鼎器(餐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2) 同本义。泛指准备,备办
具,供置也。——《说文》
具,备也,办也。——《广韵》
以食具告。——《仪礼·士相见礼》。注:“犹办也。”
官备则具备。——《礼记·祭统》
寿为具召武帝显。——《汉书·何武传》
礼举仪具。——张衡《东京赋》
具器械。——《孙子·谋攻》
故人具鸡黍。——唐· 孟浩然《过故人庄》
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别具本章。——清· 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具食(准备食物);具觞(备酒。觞:酒杯);具状(备办词状;写状子);具禀(备办上报的文件);具覆(备办回复的文件)
(4) 写,题
李具状求在狱。—— 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具草(拟稿,起草);具衔(题写官衔);知名不具;具结检验(与案件有关的人员出具保证,以免对尸体、现场等进行检验)
(6) 具备,有
具乎其前。——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各具情态。——明· 魏学洢《核舟记》
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7) 又如:具寿(和尚的通称。师父呼弟子或长老呼少年和尚时常用。具有尽其寿命及法身慧命的意思);具眼(具有鉴别事物的见识和能力);具足(具备)
(8) 判决;定案
有某姓兄弟,以把持公仓,法应立决,狱具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名词
(1) 用具;器械
实战之具。——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奉生送死之具。——《史记·货殖列传》
虑患之具。——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具器食(用食具盛放的便餐);具理(瓶罐之类的器皿);农具;文具;刑具;卧具;茶具;道具;餐具;量具
(3) 才能;才干
皆信命世之才,抱将相之具。——《文选·李陵·答苏武书》
干诚之具。——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酒席
今有贵客,为具召之。——《史记》
(5) 饭食
食以草具。——《战国策·齐策四》
则佐长者视具。——《礼记·内则》。注:“馔也。”
分曹携具。——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副词
(1) 完备;详尽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欲呼 张良与俱去,曰:“无从俱死也。”——《史记·项羽本纪》
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2) 又如:具述(详细叙述);具言(详细说明);具考(详细推问);具论(详细讨论);具告(详细上告)
(3) 假借为“俱”。都;全
火烈具举。——《诗·郑风·大叔于田》
火烈具扬。
神具醉止。——《诗·小雅·楚茨》
莫怨具庆。
具馔于西塾。——《仪礼·士冠礼》
皆立而待鼓而然火,即具发之。——《墨子·备梯》
谋之其臧,则具是违;谋之不臧,则具是依。——《荀子·修身》
具答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政通人和,百废具兴。——范仲淹《岳阳楼记》
具以情告。——《世说新语·自新》
具对所得。——宋·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
(4) 又如:具悉(完全了解);具然(自足的样子)
量词
用于表示尸体和某些器物的数量。如:一具尸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ki3 [宝安腔] ki3 [客英字典] ki3 [客语拼音字汇] ki1 ki4 [海陆丰腔]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ki1 ki3 [沙头角腔] ki3 [东莞腔] ki3 [陆丰腔] gi5
◎ 潮州话:gu6 (kũ)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懼 | 其遇 | 羣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gʰĭu | gyoh/giu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