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众
词语释义
军众
(1) 军队的官兵总称。
——《资治通鉴》
词语解释
士卒。《百喻经·诈言马死喻》:“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引证解释
⒈ 士卒。
引《百喻经·诈言马死喻》:“军众既去,便欲还家,即截他人白马尾来。”
军众的网络释义
军众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从车,从勹(
,包裹)。表示用车子打包围圈的意思。古代打仗主要靠车战,驻扎时,用战车围起来形成营垒,以防敌人袭击。本义:围成营垒)(2) 同本义
军,圜围也。——《说文》
军,围也。——《广雅》
军于庐柳。——《国语·晋语》
(3) 注:“犹屯兵粮储也。”
疏而不可蹙,数而不可军者,在于慎。——《银雀山汉墓竹简》
(4) 攻杀
凡盗贼军,乡邑及家人,杀之无罪。——《周礼》
(5) 指挥作战
祝聃射中王肩,王亦能军。——《左传·桓公五年》
建德不能军,以百余骑走 饶阳。 饶阳无备,因取之。——《新唐书》
(6) 驻扎 。如:军屯(指驻屯的军队)
(7) 从军
越国女,尚耍白猿,教俺替爷军。—— 明· 徐渭《雌木兰》
名词
(1) 军队
击破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虽入军无忿争之心。——《韩非子·解老》
亮身率诸军攻 祁山。——《三国志·诸葛亮传》
两军人马杂遝。——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英法联军。——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敌军已近寨。
军中发枪之号。
(2) 又如:军变(军队哗变);军流(充军流放);军律(军法,军纪);军门(军中长官、总督、将帅等;营门;衙署)
(3) 军队的编制单位 。古代以军为军队中最大的编制单位。春秋时各大国多设上、中、下三军,历代沿用其名,人数多少不一
五旅为师,五师为军。——《周礼·小司徒》
万有二千五百人为军。——《周礼·夏官·序官》
万人为一军。——《国语·齐语》。注:“齐制也。”
全军为上。——《孙子·谋攻》
破军次之。
(4) 又如:歼敌一个军;军主(主一军,一军的主帅);军副(一军之副将)
(5) 兵种,军事组织的一个部分 。如:海军;空军;陆军;青年军;军仗(持兵器的仪仗护卫)
(6) 士兵
军皆殊死战。——《史记·淮阴侯列传》
(7) 明初实行卫所制度,其士兵的正式名称为“军”。如:军众(士卒);军健(兵卒);军健(士兵);军牢(士兵,军卒);军班子弟(宋时仪卫军金枪班成员的后代);军丁(兵卒;士兵)
(8) 部队中的官兵。一个有组织的战斗部队的成员。如:军分(配给军人的衣食用品)
(9) 营房,军营 。如:军壁(军营周围的营墙的防御工事);军垒(有营墙的军营);军阵(军营);军门(军营的门)
(10) 中国宋代行政区划名。与府、州、监同属于路
奉化军节度。——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今为宋江军。
(11) 唐于设兵戍守之地 ,设置“军”、“守捉”、“镇”、“戍”等。安史之乱后,内地也设“军”。如汴州设宣武军。“军”与“守捉”的将领称使;“镇”与“戍”的将领称镇将
(12) 阵地
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唐· 高适《燕歌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