兽铤亡群

shòu tǐng wáng qún [shou ting wang qun]

词语释义

在古战场因为气氛太萧森野兽急速快跑以至于失掉了自己的群落。

汉字详情

shòu [shou]
部首: 213
笔画: 11
五笔: ULGK
五行:
仓颉: CWMR
四角: 80601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小篆字形。上象耳,中象头,下象足踩地。兽本是禽兽的总称。古另有“獸”字,指捕捉禽兽的活动。二字通用。本义:禽兽的总称)

(2) 四足的哺乳动物,多指野兽

兽,守备者。——《说文》

四足而毛谓之兽。——《尔雅·释鸟》

兽毛虫总号。——《释兽释文》。按,兽中可畜养者则曰兽。

兽,狐狼之属。——《周礼·庭氏》注

大兽公之。——《周礼·兽人》

搏兽于敖。——《诗·小雅·车攻》

猛兽步高岗。——曹操《却东西门行》

兽同足者而俱行。——《战国策·齐策》

山有猛兽。——《淮南子·说山训》

山深而兽往之。——《史记·货殖列传序》

(3) 又如:兽目(野兽的眼睛);兽工(殷制天子六工之一。即治皮革的工匠);兽人(居心险恶、有如禽兽之人);兽骇(兽类受惊时狂奔乱窜);兽吻(门环上的装饰物;虎口);兽臣(古官名。掌管山泽、田猎之事);兽头大门(豪门显贵、宫殿寺观之正门上的门环,一般用铜制或鎏金的兽头铺首,故称);兽铤(兽疾走)

(4) 干肉

实兽于其上,东首。——《仪礼》

(5) 唐人因避唐高祖李渊祖李虎讳,往往把虎字改作“兽” 。如:兽口(虎口);兽吻(虎口);兽君(虎的别称)

形容词

(1) 比喻野蛮、残忍

外内乱,鸟兽行,则灭之。——《周礼·夏官·大司马》

(2) 又如:兽心;兽欲;兽行(比喻极端野蛮残忍、丧失人性的行为)

(3) 兽形的 。如:兽材(雕绘兽形的柱子);兽面(兽形的面具);兽侯(画有兽形的射靶);兽铠(饰有兽首之形的铠甲);兽舰(船体雕饰兽形的战舰);兽炉(兽形的香炉)

英文翻译

beast, animal; bestial

方言集汇

◎ 粤语:sau3

宋本广韵

tǐng,dìng [ting,ding]
部首: 506
笔画: 11
五笔: QTFP
五行: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PNKG
四角: 82741

详细解释

dìng

名词

(1) 铜铁矿石

铤,铜铁朴也。——《说文》

(2) 铜铁质的坯料

金铤,许叔重注《淮南子》云:“铤者,金银铜等未成器,铸作片,名曰铤。”——《一切经音义》

(3) 熔铸成条块等固定形状的金银,其重数两至数十两不等

旧例银每铤五十两,其直百贯。——《金史》

(4) 锭子,纺车或纺纱机上绕纱的机件

摇车转铤,而纺于竹管之上。——《天工开物》

(5) 另见 tǐng

tǐng

形容词

(1) (形声。从金,廷声。本义:未经冶铸的铜铁。读 dìng)

(2) 快跑的样子。

(3) 如:铤走(快跑);铤鹿(疾奔之鹿)

(4) 空;尽

铤,尽也。物空尽者曰铤。——《方言》

(5) 另见 dìng

英文翻译

ingots, bars of metal; hurry

方言集汇

◎ 粤语:ting5

宋本广韵

wáng,wú [wang,wu]
部首: 225
笔画: 3
五笔: YNV
五行:
仓颉: YV
四角: 00710

详细解释

wáng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从入,从乚。“入”是人字。乚( yǐn)隐蔽。合起来表示人到隐蔽处。本义:逃离,出走)

(2) 同本义

亡,逃也。——《说文》

晋公子生十七年而亡。——《国语·晋语四》

子牟有罪而亡。——《国语·楚语上》

怀其璧,从径道亡。——《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史记·陈涉世家》

或以为亡。

数言欲亡。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奴惊,各亡去。——高启《书博鸡者事》

是时桓楚亡在泽中。——《史记·项羽本纪》

(3) 又如:亡归(逃回);逃亡(逃走在外);亡虏(逃亡的犯人);亡民(逃亡在外的百姓);亡子(亡人。逃亡的人);亡奔(逃奔);亡臣(逃亡之臣);亡逸(逃亡);亡匿(逃跑并躲藏起来)

(4) 死

存亡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刘表新亡,二子不协。——《资治通鉴》

身在身亡。——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长者先亡。——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亡人(死人。骂人的话);阵亡(在作战中牺牲);亡醮(为死者设坛祭祷);亡友(死去的友人);亡死(死亡);亡殁(死亡);亡化(死亡;去世)

(6) 丢失;丧失

亡赵自危。——《战国策·秦策五》

非其所以与人而与人,谓之亡。——《谷梁传·定公八年》

秦无亡矢遗镞之费。—— 汉· 贾谊《过秦论》

亡其六郡。——《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大道以多歧亡羊。——马中锡《中山狼传》

为蛇足者,终亡其酒。——《战国策·齐策》

诸侯之所亡。——宋· 苏洵《六国论》

(7) 又如:亡逸(散失);亡躯(丧身);亡阙(亡缺。丧失残缺);亡缺(散失残缺);亡家犬(丧家犬);亡书(散失的书籍)

(8) 灭亡

国恒亡。——《孟子·告子下》

大亡其则。——《韩非子·说难》

彼固亡国之形也。——《韩非子·初见秦》

秦饥而宛亡。——《战国策·西周策》

是故燕虽小国而后亡。—— 苏洵《六国论》

亡无日矣。——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坐而待亡。

(9) 又如:兴亡(兴盛和灭亡);亡破(国破家亡);亡君(亡国之君);亡绝(国家败亡,宗庙绝祀);亡征(灭亡的征兆)

(10) 外出;出门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论语·阳货》

(11) 沉迷于宴饮

乐酒无厌谓之亡。——《孟子》

(12) 通“忘”

曷维其亡?——《诗·邶风·绿衣》

圣人之法死亡亲,为天下也。厚亲分也。以死亡之。——《墨子·大取》

人不能自止于足,而忘其富之涯乎。——《韩非子·说林下》

知而亡情,能而不为,真知真能也。——《列子·仲尼》

是亡楚国之社稷,而不率吾众也。——《淮南子》

(13) 轻视 。如:亡如(瞧不起,不放在眼里)

名词

(1) 过去

追亡事、今不见,但山川满目泪沾衣。——《木兰花慢》

(2) 另见

动词

(1) 古同“无”

(2) 通“无”。没有

河曲智叟亡以应。——《列子·汤问》

予美亡此,谁与独处。——《诗·唐风·葛生》

亡则以缁,长半幅。——《仪礼·士丧礼》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论语·子张》

人莫大焉亡亲戚君臣上下。——《孟子·尽心上》

自苦亡人之地。——《汉书·李广苏建传》

大且亡罪夷灭。

君子积学当日知其所亡。——《后汉书·列女传》

(3) 副词,通“毋”可译为“不”、“不要”等,表示否定

幸亡阻我。——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亡论长者。

法令亡常。——《汉书·李广苏建传》

亡何国变。——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4) 另见 wáng

英文翻译

death, destroyed; lose, perish

方言集汇

◎ 粤语:mong4 mou4
◎ 客家话:[梅县腔] mong2 [客语拼音字汇] mong2 [客英字典] mong2 [陆丰腔] mong3 [沙头角腔] mong2 [宝安腔] mong2 [海陆丰腔] mong2 [东莞腔] mong2 [台湾四县腔] mong2
◎ 潮州话:bhuang5 bho5 (bûang bô)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武方陽合平聲合口三等mĭwaŋmyang/mvang
qún [qun]
部首: 619
笔画: 13
五笔: VTK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
仓颉: SRTQ
四角: 18651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羊,君声。本义:羊群;兽群;人群)

(2) 三个以上的禽兽相聚而成的集体

群,辈也。——《说文》

兽三为群。——《国语·周语》

或群或友。——《诗·小雅·吉日》

三百维群。——《诗·小雅·无羊》

大夫不掩群。——《礼记·曲礼》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故近者聚而为群。——柳宗元《封建论》

(3) 又如:群才(有才能的人们);群生(一切生物);群立(站立在人群中);群有(佛教指众生或万物);群儿(一群小儿。多用作轻蔑之辞);群品(万事万物;佛教指众生)。也指其他动物相聚而成的集体。又如:猪群;马群;大鱼群

(4) 朋辈 。如:群好(互相亲善的人们);群季(诸弟);群朋(互相依附,结为党与);群流(同辈);群萃(同类;侪辈)

(5) 百姓 。如:群元(指人民、百姓);群口铄金(众口铄金。形容舆论影响的强大或比喻人多口杂,足以混淆是非)

(6) 集团,社会集体

又有大者,众群之长又就而听命焉,以安其属。——唐· 柳宗元《封建论》

(7) 又如:群法(社会法则);群治(对各种社会问题的治理和处置);群俗(社会风尚)

(8) 泛指多数

(9) 指人

王为群姓立社,曰大社。——《礼记》

(10) 指事物

猎者张罗,百兽群拢,或得或失。——《论衡》

量词

用于聚集在一起的人或物 。如:一群天鹅;一群野火鸡;一群白蚁

动词

(1) 聚集;会合,联合

而群天下之英杰。——《荀子·非十二子》

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论语》

以避群害。——明· 李渔《闲清偶寄·种植部》

群聚而笑。——唐· 韩愈《师说》

群怪聚骂。——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2) 又如:群而不党(聚集在一起,却不结党);群曲(合唱的曲子。大多为一人引端,众人和声);群行(结队而行);群萃(事业相同的人集聚在一起);群处(成群地相处)

(3) 随俗

仆进不能参名于二立,退又不能群彼数子。——《后汉书》

形容词

(1) 众多

愠于群小。——《诗·邶风·柏舟》

赵王悉召群臣。——《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群从所得。——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群响毕绝。——《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以孤羊投群狼。——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2) 又如:群士(众官,百官;众学士);群有(指万物);群司(百官,众官。同群士);群枉(众多奸邪的小人);群英(众多有才能的人);群从(指众子侄辈)

英文翻译

(same as U+7FA3 羣) group, crowd, multitude, mob

方言集汇

◎ 粤语:kwan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kiun2 [宝安腔] kiun2 [海陆丰腔] kiun2 [客英字典] kiun2 [台湾四县腔] kiun2 [东莞腔] kiun2 [梅县腔] kiun2 [客语拼音字汇] kiu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渠云平聲合口三等gyon/giungʰĭuə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