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部

liù bù [ liu bu]
注音 ㄌ一ㄡˋ ㄅㄨˋ

词语释义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词语解释

  1. 隋 唐 至 清 ,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 汉 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 晋 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 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 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 沿袭未改。 元 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 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 清 末。

引证解释

⒈ 隋唐至清,中央行政机构分吏、户、礼、兵、刑、工六部。 秦汉之中央行政为九卿所分掌。 魏晋以后,由尚书分曹治事,曹便渐变为后来的部。 隋初于尚书省立吏、祠、度支、左户、都官、五兵六部。 唐改祠部为礼部,度支为户部,左户为工部,都官为刑部,五兵为兵部,统归尚书省管辖。 宋沿袭未改。 元六部归中书省管辖。 明废中书省,六部独立,直接对皇帝负责,相沿至清末。

六部的国语词典

古代官制吏、户、礼、兵、刑、工部的总称。

六部的网络释义

六部 (中央行政机构中六部的总称)

  • 六部,从周开始,中央行政机构中,吏、户、礼、兵、刑、工各部的总称。其职务在秦汉时本为九卿所分掌,魏晋以后,尚书分曹治事,曹渐变为部,隋唐始确定以六部为尚书省的组成部分。以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比附《周礼》的六官,秦汉九卿之职务大部并入。
  • 六部造句

    第六部分主要考察了谢六逸的报刊编辑活动。
    公司是我国最大的制糖综合生产企业之一,并被六部委列入全国首批循环经济试点企业。
    第六部分对我国资产减值准则和会计实务提出一些观点和改进意见。
    从朝廷内阁六部直到各地方的总督、巡抚、乃至于一州一县都有阉党之人,网络严密,盘根错节,势焰熏天。
    笔贴式是六部各衙门及内务府各司最下层的当差人,专干日行文书、档案抄写、翻译计算之类的杂事。
    而六部则以“祖制”作为最有力的武器与之抗争,阁、部之间的矛盾重重。
    如在政府组织方面,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到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代的内阁制,都是对历史哲学和经验吸收与扬弃的产物。
    反击式破碎机安装好之后第一个任务就是调试,那么调试的方法可分为六点,这六部分就是提供整个调试过程的方法。
    第六部分,论文应用控制论的相关原理构建了民族旅游村景园的静态量化体系与动态监控体系。
    随着内阁权力的不断扩大,内阁对六部之权的侵夺成为势所必然,并且越来越明显。
    从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从宋代。
    的雏形,尽管眼下这三司六部中,只有兵部与商部勉强拿得出手,其他都是近乎形同虚设。
    到清时,大学士赞理机务,表率百僚,但兼殿内及六部尚书衔。
    进入翰林院,才有入阁拜相的可能;其他进士可以担任地方官、六部官员或监察官;举人出身就只能从教谕等低品级的小官做起。
    第六部分则作出了改善方案的实施规划和实施保障措施的设计。
    及讨平贺鲁,乃册立弥射为兴昔亡可汗兼右卫大将军、昆陵都护,分押贺鲁下五咄六部落。
    第六部分,提出了促进河北省阳光工程开展的对策建议。
    第六部分是共同过失犯罪的立法献言。
    本文分六部分研究山东联通客户关系管理系统。
    第六部分为煤炭采掘业财务报告案例分析。

    汉字详情

    liù [liu]
    部首: 225
    笔画: 4
    五笔: UYG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C
    四角: 00800

    详细解释

    数词

    (1) 五加一的和

    人道以六制。——《管子·五行》

    六日不詹。——《诗·小雅·采绿》

    六主律。——《易·本命》

    夫六中色也。——《国语·周语》

    六王毕,四海一。——杜牧《阿房宫赋》

    (2) 又如:六礼(中国古代婚姻需备的六种礼节:纳采、问名、纳吉、纳征、请期、亲迎);六味(指苦、酸、甘、辛、咸、淡等六种滋味);六料(原指稻、黍、稷、粱、麦、菽六谷,后为各种谷物的泛称);六儿(僮仆的泛称);六丁六甲(道教称供天帝役使的阴神为六丁,阳神为六甲);六街三市(泛称众多街市);六曹(指功曹、仓曹、户曹、兵曹、法曹、士曹)

    (3) 《易》卦之阴爻称为六

    易之数,阴变于六,正于八,从入,从八。——《说文》

    (4) 又如:初六(由下而上的第一个阴爻);上六(最上一个即第六个阴爻);六爻(爻,是构成《易》卦的基本符号。每三爻会成一卦。两卦即是六爻);六出(雪花。因呈六角形)

    (5) 六次

    六黜清能,六进否劣。——《晋书·杜预传》

    名词

    (1) 工尺谱记音符号之一,表示音阶上的一级

    其黄钟清用“六”字。——《宋史》

    (2) 古国名 。周封皋陶的后代在六。在今安徽省六安县北

    楚人灭 六。——《左传·文五年》

    (3) 姓

    英文翻译

    number six

    方言集汇

    ◎ 粤语:luk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uk7 [宝安腔] luk7 [沙头角腔] luk7 [客语拼音字汇] liug5 lug5 [梅县腔] liuk7 [东莞腔] luk7 [客英字典] liuk7 [台湾四县腔] liuk7 [陆丰腔] liuk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一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竹屋三入聲開口三等lĭukliuk
    [bu]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UKB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YRNL
    四角: 076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邑,( fǒu)声。从“邑”表示与行政区域有关。本义:古汉地名。约在今甘肃省天水、清水、秦安、两当、礼县、徽县一带)

    (2) 同本义

    部,天水狄部。——《说文》

    (3) 古代军事编制单位,后泛指部队,军队

    瑜为前部大督。——《三国志·周瑜传》

    (4) 又如:部阵(队伍);部校(部队;泛称武官);部将(部下的武官;军中偏将)

    (5) 中央行政官署。有时也称一般衙署、地方行政官署

    还部白府君。——《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6) 又如:部费(向吏部行贿以便批准任职所用的钱);部尺(由工部制造的标准尺);部曹(旧指京师各部司官);部堂(清代各部尚书、侍郎称部堂。又各省总督多带兵部尚书衔者,也叫部堂);国防部;外交部;财政部

    (7) 地区。古代监察或行政区域名

    河东二十八县,分为两部。——《汉书·尹翁归传》

    (8) 部落

    曾祖莫护跋, 魏初率其诸部入居 辽西。——《晋书》

    (9) 分类,门类

    名属教坊第一部。——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10) 又如:部索(分部搜索);部居(分门别类的排列);古籍分经、史子、集四部

    (11) 部分 。如:上部;南部

    (12) 单位 。如:编辑部;批发部

    (13) 军队领导机构 。如:总参谋部;总政治部;总后勤部;师部

    动词

    (1) 统率

    汉王部五诸侯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部人(被统率的人);部握(统管,掌握);部率(统率)

    (3) 安排,布置

    部署诸将。——《汉书·高帝纪》。注:“分部而署置。”

    (4) 又如:部索(部署搜索罪人)

    (5) 管辖 。如:部县(所辖之县,属县);部领(统辖率领);部事(所属的事情)

    量词

    (1) 用于书籍、机器、电影等

    则此一部开国血史。——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2) 又如:一部书,两部机器,三部电影

    英文翻译

    part, division, section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u6 [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陆丰腔] pu1 [台湾四县腔] pu5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客英字典] p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簿裴古上聲開口一等box/buubʰ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