兄弟阋于墙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据甲骨文,上为“口”,下为匍伏的人。小篆从口,从儿(人)。象一人在对天祈祷,是“祝”的本字。本义:兄长)
(2) 同本义
兄,长也。——《说文》
男子先生为兄。——《尔雅》
兄及弟矣,式相好矣。——《诗·小雅·斯干》
(3) 又如:乃兄(你的哥哥);令兄(尊兄,尊称对方的哥哥);愚兄(哥哥自己谦称);家兄(谦称自己的哥哥)
(4) 亲戚中同辈男性中年龄比自己大的
表兄下马步堤岸,上船拜吾兄。——唐· 韩愈《此日足可惜赠张籍》
(5) 又如:表兄;内兄;姻克;堂兄
(6) 对他人的尊称
兄知之,勿为他人言也。——柳宗元《与肖翰林佝俛书》
(7) 又如:学兄;仁兄
(8) 古代亦以称姐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万章上》
俾同气女兄,摩笄引决。——唐· 刘知几《史通》
(9) 指物之先生而大者
是故其耨也,长其兄而去其弟。——《吕氏春秋》。高诱注:“养大杀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iung1 [客语拼音字汇] hiung1 [客英字典] hiung1 [宝安腔] hiung1 [海陆丰腔] hiung1 [台湾四县腔] hiung1 [沙头角腔] hiung1 [东莞腔] hiung1 [陆丰腔] hiu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兄 | 許榮 | 曉 | 庚三合 | 平聲 | 庚 | 合口三等 | 庚 | 梗 | hyeng/xwang | xĭwɐ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有绳索围绕于“弋”,象竖立有杈的短木桩。绳索捆束木桩,就出现了一圈一圈的“次第”。本义:次第)
(2) 同本义
弟,韦束之次第也。——《说文》
乱必有弟。大乱五,小乱三。——《吕氏春秋·原乱》
(3) 弟弟
男子先生为兄,后生为弟。——《尔雅·释亲》
如兄如弟。——《诗·邶风·谷风》
称小功以下为兄弟,大功以上为昆弟。——《仪礼·丧服》
联兄弟。——《周礼·大司徒》。注:“兄弟婚姻嫁聚也。”
(4) 又如:弟老的(排行最小的);弟郎(兄弟);弟兄相狱(兄弟相互诉讼);弟昆(弟兄);弟息(弟弟与儿子);弟道(做弟弟应遵守的道德标准)
(5) 泛指亲戚或亲族中辈分相同的而年纪较小的男子 。如:表弟;堂弟;弟长(年少者与年长者)
(6) 朋友相互间的谦称——多用于书信中 。如:小弟;愚弟
(7) 门生;学生 。如:徒弟;弟子孩儿(骂人语。婊子养的,妓女生的孩儿)
(8) 古代亦称妹为弟
弥子之妻与 子路之妻,兄弟也。——《孟子》
动词
通“悌”。敬爱兄长
孝弟也者,其为人之本兴?——《论语·学而》
国有礼有乐,有诗有画,有善有修,有孝有弟,有廉有辩。——《商君书·去强》
能以事亲谓之孝,能以事兄谓之弟,能以事上谓之顺,能以使下谓之君。——《荀子·王制》
僚友称其弟也。——《礼记·曲礼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ti5 [陆丰腔] ti5 [梅县腔] tai1 ti5 [沙头角腔] ti5 tai1 [客语拼音字汇] tai1 ti4 [海陆丰腔] ti6 tai1 [东莞腔] ti3 tai3 [宝安腔] ti3 [台湾四县腔] ti5 tai1
◎ 潮州话:di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弟 | 徒禮 | 定 | 齊開 | 上聲 | 薺 | 開口四等 | 蟹 | 齊 | dʰiei | dex/dej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門(斗),从兒,兒亦(
)声。兒,善讼者。本义:不和,争吵) 同本义鬩,恒讼也。——《说文》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侮)。——《诗·小雅·常棣》
兄弟谗阋。——《国语·周语》
兄弟阋于墙,外御其务。——《诗·小雅·常棣》
(2) 又如:阋讼(兄弟或家人相争讼);阋墙(在墙内争吵。指兄弟失和);阋墙谇帚(内部争吵不和)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表示气出受阻而仍越过。本义:超过)
(2) 往;去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诗·周南·桃夭》。毛传:“于,往也。”
予惟以尔庶邦于伐殷,逋播臣。——《书·大诰》
(3) 取
昼尔于茅,宵尔索陶。——《诗·豳风·七月》
(4) 如;好像
《易》曰:“介于石,不终日,贞吉。”介如石焉,宁用终日,断可识矣。——《易·系辞下》
(5) 又如:于何(如何)
介词
(1) 引进动作、行为的时间、处所,意义相当于“在”、“到”或“在…方面(上、中)”
捐金于野。——《后汉书·列女传》
(2) 又
成于机杼。
射于家圃。——宋· 欧阳修《归田录》
(3) 又
葫芦置于地。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越长城之限,至于泰安。(于:介词,到。)—— 清· 姚鼐《登泰山记》
(4) 又如: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于1914年;于以(在何处);于兹(在此);于时(在此)
(5) 引进动作、行为的对象,相当于“向”、“对”、“对于”
告之于帝。——《列子·汤问》
何有于我。——《论语》
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唐· 韩愈《师说》
言于李愬。——《资治通鉴·唐纪》
语于富者。——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6) 又如:他做的事于人民有益
(7) 表示动作、行为的所从,意义相当于“从”或“自”、“由” 。如: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取之于民,用之于民
(8) 在被动句中,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相当于“被”
不拘于时。——唐· 韩愈《师说》
苦于多疾。——宋· 苏轼《教战守》
伤于缚者。——清· 方苞《狱中杂记》
择于自然。——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9) 又如:我限于水平,未能对这篇文章提出具体的修改意见
(10) 引进比较对象,意思相当于“比”
甚于妇人。——《战国策·赵策》
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同于真。——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11) 又
同于幻。
近于自然。——蔡元培《图画》
(12) 又如: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
(13) 表示把动作、行为加给对方,相当于“给” 。如:荣誉归于教练
(14) 表示相对的位置 。如:垂直于肋板的脊柱
(15) 姓
(16) 词缀。嵌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不必译出
以至于寸。——《后汉书·列女传》
越于诸侯。——《国语·晋语》
(17) 又
以免于难。
可以免于难。
(18) “於”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1 wu1 [台湾四县腔] ji1 wu1 [梅县腔] j1 [宝安腔] ji1 [客英字典] ji1 [东莞腔] ji1 [客语拼音字汇] yi1 [陆丰腔] ji3 ji1
◎ 潮州话:i1 [澄海]e1(ur) [潮阳]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于 | 羽俱 | 云 | 虞 | 平聲 | 虞 | 合口三等 | 虞 | 遇 | yo/hiu | ĭ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啬,从土。“啬”有节俭收藏的意思。垒土为墙,意在收藏。本义:房屋或园场周围的障壁)
(2) 同本义
墙,垣蔽也。——《说文》
无逾我墙。——《诗·郑风·将仲子》
粪土之墙不可圬也。——《论语·公冶长》
止如堵墙。——《尉缭子·战威》
老翁逾墙走。——唐· 杜甫《石壕吏》诗
(3) 又如:墙阙(院落;门庭);墙宇(房舍,住宅;喻指人的气度);墙篱(藩篱,篱笆);墙东(比喻隐居不仕,以避乱世);墙茨(墙上生长蒺藜,意欲清除,又恐墙坏家毁。比喻阖门淫乱,家丑难除);土墙;围墙
(4) 门屏
而在萧墙之内也。——《论语·季氏》。按:萧墙之内,指国君塞门之内,喻内忧
(5) 又如:萧墙(古代宫室内当门的小墙)
(6) 古代出殡时柩车上覆棺的装饰性帷幔 。如:墙合(即官悬);墙柳(出殡时覆盖在柩车上的装饰性帷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