偃踣
词语释义
仆倒。
词语解释
仆倒。
清 葆光子 《物妖志·白鱼》:“寻闻有物偃踣,声震於外。”
引证解释
⒈ 仆倒。
引清葆光子《物妖志·白鱼》:“寻闻有物偃踣,声震於外。”
偃踣的网络释义
偃踣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匽(
)声。本义:仰卧;仰)(2) 同本义
偃,僵也。——《说文》。按,伏而覆曰仆,仰而倒曰偃。
偃,仰也。——《广雅》
与一人俱毙,偃,且射子鉏。——《左传·定公八年》
迎风则偃,背风则仆。——《吴越春秋》
须臾祭毕,倦而偃。——《钟馗传——捉鬼传、平鬼传》
或息偃在床。——《诗·小雅·北山》
(3) 又如:偃腹(仰腹而卧);偃寝(仰卧;躺下);偃斧(仰斧。指堆土为坟,坟顶窄狭如仰斧形状)
(4) 通“匽”。停止;停息
反而定三革,偃五兵,合天下,立声乐。——《荀子》
两君偃兵接好,日中为期。——《国语·吴语》
盗贼皆偃,工贾竞臻。——徐陵《广州刺史欧阳頠德政碑》
(5) 又如:偃武(停息武备);偃革(停止战争);偃戢(停息);偃鼓(停敲战鼓。指罢战);偃兵(停战)
(6) 倒下;倒伏
天大雷电以风,木尽偃。——《书·金鰧》
东面偃旌。——《仪礼·乡射礼》
草上之风必偃。——《论语》
(7) 又如:偃倒(倒伏);偃草(风吹草倒)
名词
(1) 通“匽”。厕所
观室者,周于寝庙,又适其偃焉。——《庄子·庚桑楚》
(2) 〈方〉∶度量
今浙江以身及手比繫物之高下、长短为偃,偃、隐古通。——章炳麟《方言》
(3) 古地名 。在今山东省费县南
(4)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jen3 [梅县腔] jan3 [宝安腔] jen3 [客语拼音字汇] ngian4 yan1 [海陆丰腔] ren3 [客英字典] jen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偃 | 於幰 | 影 | 元開 | 上聲 | 阮 | 開口三等 | 臻 | 元 | ʔĭɐn | qianx/iaa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向前仆倒
踣,僵也。——《说文》
甲徒狄因以踣河。——《庄子·外物》
与晋踣之。——《左传·襄公十四年》
神物怪疑,不可胜言,直使人踣焉。——枚乘《七发》
一卒持剑刺应元贯胫;胫折踣地。—— 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泛指跌倒,摔倒
号呼而转徙,饥渴而顿踣。——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屡踣屡起;踣顿(颠仆,跌倒);踣跌(跌仆,跌交)
(4) 陈尸
凡杀人者踣诸市,肆之三日。——《周礼·秋官·掌戮》
(5) 又如:踣尸(陈尸);踣籍(死伤枕藉)
(6) 颠覆;灭亡,败亡
设用无度国家踣。——《管子·七臣七主》。注:“谓散亡也。”
队命亡氏,踣其国家。——《左传·襄公十一年》
(7) 又如:踣覆(倾覆,打倒);踣国(颠覆国家)
(8) 倒毙
纣踣于京。——《国语·鲁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bo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仆 | 匹候 | 滂 | 侯 | 去聲 | 宥 | 開口一等 | 流 | 侯 | pʰəu | phuh/phow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