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步走来

xìn bù zǒu lái [xin bu zou lai]

词语释义

漫步很随意的行走过来。

汉字详情

xìn,shēn [xin,shen]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YG
仓颉: OYMR
四角: 20261

详细解释

xìn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信任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shēn

(1) 古同“伸”,舒展开。

(2) 古同“伸”,表白。

英文翻译

trust, believe; letter

方言集汇

◎ 粤语:seon3
◎ 客家话:[宝安腔] sin5 [梅县腔] sin5 [东莞腔] sin5 [客英字典]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沙头角腔]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海陆丰腔] sin5 [陆丰腔] sin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一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息晉眞A去聲開口三等眞Asĭĕnsinh/sinn
[bu]
部首: 447
笔画: 7
五笔: HIR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YLMH
四角: 212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由两只脚的象形符号重迭而成,表示两脚一前一后走路。本义:行走)

(2) 同本义

步,行也。——《说文》

跬步而不敢忘,孝也。——《礼记·祭义》

王朝步自周。——《书·召诰》

步路马必中道。——《礼记·曲礼》

见夫人之步马者。——《左传·襄公二十六年》

步余马兮山皋。——《楚辞·屈原·涉江》

晚食以当肉,安步以当车。——《战国策·齐策四》

(3) 又如:止步;信步(随意走动;散步);步步虚心(时时虚怀若谷,毫不自满);步阁(步廊,走廊);步趋(行走)

(4) 以脚步测量远近 。如:步一步两房之间的距离;步景(测量日影);步量(用脚步测量);步弓(丈量土地用的一种木制器具)

(5) 按照,跟着;跟随

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因步其韵奉和。—— 毛泽东《浣溪沙》

(6) 又如:步人后尘;步武(追随前人脚步而行);步趾(犹追随);步趋(追随,效法)

(7) 踏 。如:步斗(步玄斗。道士礼拜星宿、召遣神灵的一种动作。其步行转折,据说宛如踏在罡星斗宿之上);步舞(踏步起舞)

(8) 推算;测算

迎日步气。——《时令论上》

(9) 又如:步天(测算天体);步漏(推算时刻);步历(推算岁时节候)

名词

(1) 脚步,步伐

纤纤作细步。——《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盈盈公府步(方步),冉冉府中趋。——《乐府诗集·陌上桑》

(2) 又如:方步(斯斯文文的大而慢的步子);放步(迈开大步);阔步(迈大步);碎步(小而快的步子);纵步(放开脚步)

(3) 古时一举足叫跬(半步);两足各跨一次叫步。今指行走时两脚之间的距离

五步一楼,十步一阁。——唐· 杜牧《阿房宫赋》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荀子·劝学》

(4) 又如:跑步;大踏步;步伐(行走的步子);朝门走了两步,停了下来

(5) 通常是连续发生的一次行动、一个步骤 。如:下一步怎么办;初步(第一阶段)

(6) 步兵(诸兵种之一)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资治通鉴》

(7) 又如:步士(步兵);步队(步兵队伍);步骑(步兵与骑兵);步哨(专任警戒的士兵)

(8) 时运,命运

於乎有哀,国步斯频。——《诗·大雅·桑柔》

(9) 又如:不幸落到这一步;后步(余地);地步(处境;景况)

(10) 埠 ,水边停船处

宅有新屋,步有新船。——韩愈《柳州罗池庙碑》

江之浒,凡舟可縻而上下者曰步。——柳宗元《铁炉步志》

(11) 姓

量词

长度单位,历代不一,周代以八尺为一步,秦代以六尺,为一步

舆六尺,六尺为步。——《史记·秦始皇本纪》

骐骥一跃,不能十步。——《荀子·劝学》

英文翻译

step, pace; walk, stroll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沙头角腔] pu5 [东莞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客英字典] pu5 [台湾四县腔] pu5 [客语拼音字汇] pu4 [宝安腔] pu3 [陆丰腔] p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故去聲開口一等bʰuboh/buh
zǒu [zou]
部首: 716
笔画: 7
五笔: FHU
五行:
仓颉: GYO
四角: 408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象摆动两臂跑步的人形,下部象人脚。合起来表示人在跑。本义:跑)

(2) 同本义

走,趋也。——《说文》

来朝走马。——《诗·大雅·緜》

某将走见。——《仪礼·士相见礼》

险其走。——《左传·昭公二十三年》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期贤》

在位者皆反走辟。——《大戴礼记·诸侯迁庙》

扁鹊望 桓侯而还走。——《韩非子·喻老》

兔走触株,折颈而死。——《韩非子·五蠹》

夸父与日逐走。——《山海经·海外北经》

双兔傍地走。——《乐府诗集·木兰诗》

飞沙走砾。——明· 袁宏道《满井游记》

录毕,走送之,不敢稍愈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几欲先走。——《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走马观花;走堂的(跑堂的);走塘的(跑堂的);走百病(元宵节妇女出游,认为可驱邪除祟);走骤(飞奔。疾驰);走丸(如丸迅速旋转);走解(在跑动的马背上表演特技);走三家不如坐一家(比喻专心一事,比较容易成功)

(4) 逃跑

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孟子·梁惠王上》

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

已而燕军攻 安平,城坏, 齐人走,争涂。——《史记·田单列传》

齐兵败,闵王出走于外。——《战国策·燕策一》

田荣即引兵归,逐其王假, 假亡走 楚。——《史记·项羽本纪》

老官,走了牛也!走了牛也!——《西游记》

(5) 又如:走避(逃去,避开);走北(战败而逃);走匿(逃走躲避)

(6) 往。奔向某地

渔者走渊,木者走山。——《淮南子》

骊山北构而西折,直走 咸阳。—— 唐· 杜牧《阿房宫赋》

青捕虏知单于所居,乃自以精兵走之。——《史记·李将军列传》

趋利如水走下,四方亡择也。——晁错《论贵粟疏》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孟子》

若蝉之走明火也。——《吕氏春秋》

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7) 又如:走起(起身,起床);走转(逃转,返回;转,转圈儿)。又如:走奔(快步前往);走晤(走访,前往相见);走趟(走,前往);走谒(前往拜见);走趋(奔往;前往)

(8) 泄漏

不是旧话儿走了风,却是甚的!——《西游记》

(9) 又如:走作(超出范围或改变原来的样子);走泄(走漏;泄露);走阳(精泄不止;遗精);走话(说话泄露秘密);走火入魔(因过分沉溺于某种事情,而方法又不正确,以致身心受到伤害)

(10) 丧失,失去

沟不要深,则不走肥。——《沈氏农书》

(11) 又如:走油(旧法用桐油漆饰器物,油饰融褪,称为“走油”);走板(唱歌时不合节拍);走失(丧失;丢去);走泄(放泄,流失)

(12) 步行 。如:走班(行走的序列);走差(服役奔走)

(13) 遵循;沿着 。如:走群众路线;走水路

(14) 拜访,访问 。如:走娘家;走亲戚

(15) 旅游 。如:走遍全国

(16) ∶滚开,离开 。如:走吧,你这号人物,在这一带是没有人要的

(17) 改变 。如:走作(走样;出错);走了大褶儿(出了大错);走色(变色;褪色);走局,走味(失却原味);走相(走样)

名词

(1) 泛指兽类

上无逸飞,下无遗走。——汉· 张衡《西京赋》

(2) 车轮

以车两走,轴间广大以圉。——《墨子》

(3) 仆人,有时含蔑称意

我议欲板筑,群走皆不怡。——《建德新墙》

(4) 又如:走吏(供奔走的小吏);走史(走使。指仆役);走胥(小吏);走脚(跑腿)

英文翻译

walk, go on foot; run; leave

方言集汇

◎ 粤语:zau2
◎ 客家话:[海陆丰腔] zeu3 [客英字典] zeu3 [沙头角腔] tsieu3 [梅县腔] zeu3 [台湾四县腔] zeu3 [陆丰腔] zeu3 [东莞腔] zeu3 [宝安腔] ziu3 [客语拼音字汇] zeu3
◎ 潮州话:za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四十五厚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子苟上聲開口一等cux/zovtsəu
lái [lai]
部首: 420
笔画: 7
五笔: GOI
五行:
仓颉: DT
四角: 509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麦子形。本义:麦。小麦叫“麦”,大麦叫“麰”(或写作“牟”))

(2) 同本义

來,周所受瑞麥來麰也。——《说文》

贻我来牟。——《诗·周颂·思文》。段注:“ 武王渡 孟津,白鱼跃入王舟。出涘以燎。后五日。火流为乌,五至,以殻俱来,此谓遗我来牟。”

于皇来牟。——《诗·周颂·臣工》。疏:“叹其受麦瑞而得丰年也。”

(3) 又如:来牟(古时大小麦的统称)

(4) 未来,将来

来日方长。——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知来者之可追。——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5) 又如:来代(后代;后世);来辰(来早。明天早晨);来兹(来年;将来);来哲(后世贤智之人);来轸(后来的车,比喻后来的人或物)

(6) 姓

动词

(1) 由彼至此;由远到近。与“去”、“往”相对

来,至也。——《尔雅》。朱骏声曰:“往來之來正字是麥,菽麥之麥,正字是來。三代以还,承用互易,如苑宛、童僮、酢醋、穜種之比。 许君未经订正,故沿伪至今。”

憧憧往来。——《易·咸》

我行不来。——《诗·小雅·采薇》

笑问客从何处来。——唐· 贺知章《回乡偶书》

翩翩两骑来是谁。——唐· 白居易《卖炭翁》

然往来视之。——唐· 柳宗元《三戒》

有朋自远方来。——《论语》

往昔初阳时,谢家来贵门。——《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2) 又如:来寇(敌人来犯);来至(来到);来突(突然而来)

(3) 归,回来,返回

萃聚而升不来也。——《易·杂卦》。注:“还也。”

凡诸侯之女归宁曰来。——《左传·庄公二十七年》

若吾子之德莫可歌也,其谁来之?——《左传·文公七年》

(4) 又如:来家(回到家里来);来三去四(来来去去);来还(归来,回来);来宁(归宁。女子回娘家省亲);来归(回来;归来);来舍(回归而有所定止)

(5) 归服;归顺

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6) 又如:来服(前来顺服)

(7) 招来;招致。后多作“徕”

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论语·季氏》

(8) 又如:来致(招致,招来)

(9) 加入 中 。如:你来不来?

(10) 让不受约束、干扰地满足 。如:来五斤;来两盘

(11) 意想不到地或突然地发生、出现 。如:问题一来就马上解决

(12) 产生;开始;发生 。如:来路(来历;来源);来历(来由;原委);来情(情由);来情去意(来去的情由与意向);来方(来源);来龙(风水先生称主山为来龙。即龙脉的来源)

(13) 追溯来源、血统或起源 。如:来方(来源,进项);来煞(来劲;出息)

(14) 相当于做 。如:来不得

(15) 用在动词结构(或介词结构)与动词(或动词结构)之间表示前者是方法、方向或态度,是目的。如:你能用什么办法来帮助他呀?

(16) 用在动词后,表示估计或着眼于某一方面。如:看来容易;说来话长

(17) 用在另一动词前,表示要做某件事。如:我来画;大家都来唱歌

(18) 〈方〉∶在 。如:来里(在这里或在那里);来哚(在);来浪(在那里)

(19) 表示动作的趋向

将子头与剑来。——晋· 干宝《搜神记》

闻来垂钓碧溪上。——唐· 李白《行路难》

长铗归来乎。——《战国策·齐策四》

归来倚杖自叹息。——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归来头白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长铗归来者。——《战国策·齐策四》

(20) 假借为“釐”( )。赐予

来女孝孙。——《仪礼·少牢馈食礼》。郑玄注:“来,读曰釐;赐也”

(21) 假借为“赉”。赐予

东人之子,职劳不来。——《诗·小雅·大东》。高亨注:“来,借为赉。”

代词

(1) 你的;你们的 。用于通信的回复中。如:来信收到;来电收到

(2) 这

俺哥哥传将令三四番,可怎生无一个承头的?来一个燕青将面劈,那一个 杨志头低。—— 元·佚名《黄花峪 》

助词

(1) 无义,译作“了”,“吧”,或不译

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2) 在数量上接近精确 。如:两米来高

(3) 用在数量或数量词后面,表示概数;大约 。如:二十来个

(4) 从头到尾过去地 。如:两千年来;来日(往日;过去的日子);来日大难(本指往日艰难。后亦用以指前途困难重重)

(5) 以来,表示时间从过去某时持续到现在

吾数年来欲买舟。——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数百年来。——唐《柳河东集》

去来江口守空船。——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夜来城外一尺雪。——唐· 白居易《卖炭翁》

(6) 又如:来古(自古以来);来来(以来);来缘(指来生的因缘);别来无恙乎?

(7) 用在数词后,表示列举的原因或理由。如:这些天没去看她,一来路太远;二来没功夫

(1) 用于句尾,相当于“咧”

刚才奶奶和袭人姐姐怎么嘱咐来!——《红楼梦》

英文翻译

come, coming; return, returning

方言集汇

◎ 粤语:loi4
◎ 客家话:[客英字典] loi2
◎ 潮州话:lai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