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冯玉祥《我的生活》第32章:“我景仰中山先生几己二十年,信使往还者已多年,但我一直没有得着见他面的机会。”
成语用法
信使往还作宾语、定语;用于交往等。
近义词
信使往还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xìn
形容词
(1) (会意。从人,从言。人的言论应当是诚实的。本义:真心诚意)
(2) 同本义
信,诚也。——《说文》
有诸已之谓信。——《孟子》
信,言合于意也。——《墨子经》
信者,诚也。专一不移也。——《白虎通·情性》
定身以行事谓之信。——《国语·晋语》
期果言当谓之信。——《贾子道术》
民不求其所欲而得之谓之信。——《礼记·经解》
信誓旦旦。——《诗·卫风·氓》
反贼无信!吾不幸误中汝奸计也!——《三国演义》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左传·庄公十年》
信而见疑。——《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则是无信。——《世说新语·方正》
(3) 又如:信行(信用;守诺言);信人(讲守信用的人)
(4) 真实,不虚伪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谓为信然。——《三国志·诸葛亮传》
其事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5) 又如:信官(诚实不欺的官员);信赏(悬赏);信赏钱(悬赏金);信人(诚实的人)
动词
(1) 相信;信任
不我信兮。——《诗·邶风·击鼓》
且单于信女,使昫人死生。——《史记·苏武传》
不自信。——《战国策·齐策》
亲之信之。——诸葛亮《出师表》
犹信。——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笑而不信。——宋· 苏轼《石钟山记》
(2) 又如:信不及(不能相信;不敢相信);不信邪;信得过;信爱(信任喜爱);信纳(相信采纳);信不信由你;听其言而信其行
(3) 守信用
已诺不信则兵弱。——《荀子·富国》
小信未孚。——《左传·庄公十年》
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贾谊《过秦论》
信义著于四海。——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信义安所见。——《汉书·李广苏建传》
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4) 住宿两夜
有客宿宿,有客信信。——《诗·周颂·有客》
子庚门于纯门,信于城下而还。——《左传·襄公十八年》
(5) 证实;应验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
(6) 知晓
我父母皆仙人,何可以貌信其年岁乎?——《聊斋志异》
早信此生终不遇,当年悔草《长杨赋》。——陆游《蝶恋花》
(7) 又如:信道(知道;料道)
名词
(1) 信约;盟约
以继好结信。——《左传·襄公元年》
(2) 符契;凭证
行而无信。——《战国策·燕策》
(3) 又如:信笼(内盛物品后封口加盖印信的箱笼);刻木为信
(4) 持有信物的外交使臣或传送函件或口头消息的人
宜急追信改书。——《资治通鉴》
越绝粮,使 素忠为信,告粜于吴。——《越绝书》
司空郑冲驰遣信就 阮籍求文。——《世说新语·文学》
(5) 又如:信使(使者)
(6) 通“讯”。音讯
不见眼中人,天长音信断。——李白《大堤曲》
(7) 又如:信耗(信息;消息);信炮(按约定信号所放之炮);信音(音信;消息);通风报信;凶信;信鸽;信鸿;信鸟;信问(信息)
(8) 书信,信件(晚起义。先秦两汉的书信又用“书”字表示)
函使报信。——清· 袁枚《祭妹文》
(9) 又如:信局(投递信件的机构);私信;挂号信;平信;死信;匿名信;信箱;信筒;信简(书信)
(10) 姓
副词
(1) 放任;随便
要不拿出纲纪来,信着他胡行乱做,就不成个人家。——《醒世姻缘传》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2) 又如:信口胡沁(信口胡吣。不顾事实,随便乱说);信着(任着;任凭);信手拈来;信步
(3) 果真,的确
若妻信病,赐小豆四十斛,宽假限日。——《史记·华佗传》
烟涛微茫信难求。——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信知生难恶。——唐· 杜甫《兵车行》
信造化之尤物。——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shēn
(1) 古同“伸”,舒展开。
(2) 古同“伸”,表白。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sin5 [梅县腔] sin5 [东莞腔] sin5 [客英字典] sin5 [客语拼音字汇] xin4 [沙头角腔] sin5 [台湾四县腔] sin5 [海陆丰腔] sin5 [陆丰腔] sin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信 | 息晉 | 心 | 眞A | 去聲 | 震 | 開口三等 | 臻 | 眞A | sĭĕn | sinh/sinn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吏声。从人表示人的动作行为。本义:命令)
(2) 同本义
使,伶也。——《说文》。按,伶者,令也。
故君使其臣。——《礼记·表记》。注:“谓使之聘问师役之属也。”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怀王使屈原造为宪令。——《史记·屈原列传》
魏王使将军 晋鄙将十万众救 赵。——《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支使(命令人去做事)
(4) 派遣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5) 又如:差使(差遣;派遣);使转(打发去);使遣(差遣);使会(差遣,使唤)
(6) 致使;让;叫
不以一己之利为利,而使天下受其利。——清· 黄宗羲《原君》
到那时使吾眼睁睁看汝死,或使汝眼睁睁看我死,吾能之乎?——清· 林觉民《与妻书》
(7) 又如:一场大火,使他一贫如洗;虚心使人进步
(8) 运用;使用
联闻,使功不如使过。——《旧唐书·李靖传》
造父巧于使马。——《韩诗外传》
尚贤使能。——《荀子·王制》
(9) 又如:使费(使用钱财);使低嘴(说坏话);使不着(用不着);使民(使用民力);使风(利用风力);使指(使用手指);使官(利用职权);使弊幸(用心计);使贤任能(任用有品德有才能的人);使钱出土
(10) 使唤;役使;支使
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论语·学而》
民之外事,莫难于战,故轻法不可以使之。——《商君书·外内》
使之虽病也。——《礼记·檀弓》
况于使之者乎。——《荀子·解蔽》。注:“役也。”
人皆得以隶使之,安能屈豪杰之流,扼腕墓道,发其志士之悲哉!——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恣君之所使之。——《战国策·赵策》
(11) 又如:使伶(供使唤的人);使役(役使,驱使)
(12) 耍弄;玩弄 。如:使棒;使酒(耍酒疯);使乖(耍小聪明);使坏(出坏主意;耍花招);使作(作弄;摆弄);使道儿(耍手段);使心用幸(用心机);使促狭(玩弄阴险手段);使法(玩弄手法);使乖弄巧(卖弄风骚;耍手腕;耍花招);使刁(玩弄欺诈手法)
(13) 出使
唐雎使于 秦。——《战国策·魏策》
臣舍人蔺相如可使。——《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使北营,留北关外,为一卷。——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4) 又如:使人(奉命出使的人)
(15) 放纵,任性
灌夫为人刚直,使酒。——《汉书·灌夫传》。注:“因酒而使气也。”
(16) 又如:使脾气;使心别气(发脾气);使性(使性气,使性儿。发脾气,任性)
(17) 可以,行 。如:使的(可以)
(18) 主使
是时以大中丞抚吴者为 魏之私人, 周公之逮所由使也。—— 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名词
(1) 使者
时汉连伐 胡,数通使相窥视。——《汉书·苏武传》
梁使三反,孟尝君固辞不往也。——《战国策·齐策》
(2) 又如:专使;使曹(使者);使轺(使者所用的快车);使牙(节度使办公的衙门);使臣星(使者);使车(使者所乘之车);使传(经使者传达的皇帝诏书);使署(使馆);使客(使者);使官(使臣);使物(使者和货物)
(3) 使命
时周瑜受使至 番阳, 肃劝 权召 瑜还。——《资治通鉴》
(4) 佣人;奴仆
那厨役雇的是个乡下小使。——《儒林外史》
(5) 又如:使下(仆从);使长(奴仆对家主的称呼);使婢(侍婢;婢女);使唤的(奴仆,仆婢);使人(仆人);使数(随从,供使唤的人);使头(仆人的头儿)
(6) 官名。负责某种政务的官员 。如:节度使;转运使
(7) 姓
(1) 假如;如果
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 秦。—— 清· 刘开《问说》
使举国之少年而果为少年也,则吾中国为未来之国,其进步未可量也。——清· 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2) 又如:使无先生相助,岂有我之今日?使能发愤图强,必定前途无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e3 se5 [客语拼音字汇] si3 [客英字典] sii3 [东莞腔] su3 [海陆丰腔] sii3 sii6 [台湾四县腔] sii3 sii5 [沙头角腔] su3 [陆丰腔] sii3 [宝安腔] su3
◎ 潮州话:sai2 sai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史 | 踈士 | 生 | 之 | 上聲 | 紙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ʃĭə | srix/shiio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止,从土。意为从这个地方走向目的地。本义:去,到…去)
(2) 同本义
往,之也。——《说文》
大夫有所往。——《礼记·玉藻》
憧憧往来。——《易·咸》
吾言既往矣。——《国语·晋语》
往而不返。——《庄子·逍遥游》
往见老聃。——《庄子·天道》
跳往助之。——《列子·汤问》
随其往。——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欣然前往。
子何恃而往。——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前往(前去;去);往造(前去拜访);往教(老师前往学生处施教);往旋(往复回旋);往蹇来连(往来皆难);往人(派往的人);往至(前往);往程(去的路程);往夫(一往无前的战士)
(4) 彼此间来往
往复一月间事,过城池已固。——《三侠五义》
(5) 又如:往回(来回;往返);往往来来(多次往返)
(6) 亡去
无以蓄之则往而不可止也。——《管子·权修》。注:“谓亡去也。”
(7) 又如:往化(死亡)
(8) 给予,送
愧彼赠我厚,惭此往物轻。——泰嘉《留郡赠妇诗三首》
(9) 归向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名词
(1) 昔时;过去
不慕往。——《荀子·解蔽》。注:“古昔也。”
往哲是与。——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往闻庸蜀之南。——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见往事耳。——《资治通鉴·汉纪》
叩以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往日无冤,近日无仇(俗语。从未有过冤仇);往哲(古代的哲人);往时(昔时);往代(前代);往岁(往年);往例(先例);往则(往昔的法则)
(3) 死者
送往事居。——《左传·僖公九年》。杜预注:“往,死者。居,生者。”
(4) 后;以后
不嫁义郎体,其往欲何云?——《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外,超过某种限度或范围
阳山以往,皆北假也。——《水经注·河水》
介词
(1) 同“望”。表示动作行为的方向,相当于“朝”、“向”
叉开五指往店主人脸上只一掌,把那店主人打了踉跄。——《水浒传》
(2) 又如:往虎口里探头(俗语。指冒失、危险的举动);往高枝儿上飞(借指依附上层人物,也有向上爬之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vong3 vong1 [海陆丰腔] wong1 wong3 (gong1) [梅县腔] wong1 [台湾四县腔] wong1 wong3 (gong1) [客语拼音字汇] vong1 [沙头角腔] wong1 [宝安腔] wong1 [陆丰腔] wong1 [东莞腔] wong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往 | 于兩 | 云 | 陽合 | 上聲 | 養 | 合口三等 | 陽 | 宕 | yangx/hvank | ĭwaŋ |
详细解释
hái
副词
(1) ——表示某些语气,有时兼有连接前后分句的作用。“还”表示的语气大体上可以分成平、扬、抑三类
(2) 表示平的语气,不含轻重抑扬的意思
(3) 表示行为动作或状况不变,跟“仍旧、依然”相当
白头还戍边。——唐· 杜甫《兵车行》
取酒还独倾。——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一樽还酹江月。——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4) 又如:还在原位;我的脚还痛
(5) 跟“虽然、尽管”等连用,表示行为状况不因别的条件改变而改变。如:虽然已经宣布散会,人们还在继续争论(表示行为重复,有“重新、再”的意思。如:京剧团明天还演一场)
(6) 表示扬的语气,把事情往大里、高里、重里说
(7) 更加 。如: 二勇比他哥哥大勇还壮
(8) 表示项目、数量增加,范围扩大 。如:除了他们三个以外,小组里还有我
(9) 不但(不仅,不光)…还… 。如:小伙子不仅会开拖拉机,还会修理电器
(10) 表示抑的语气,把事情往小里、低里、轻里说
(11) 表示勉强过得去 。如:这根绳子还较结实;还算不错,电话最后打通了
(12) 表示数量小,时间不到,等等 。如:人还太少,编不成队
(13) 还…就… 。如:还不过五点钟,他就已经起床了
(14) 还+没(不到)…就… 。如:我还没说话,他就说“知道了”
(15) 尚且 。如:小车还通不过,更别提大车了
(16) 表示感情为主,意思有的可以用前面三项来解释,但那是次要的
(17) 表示超出预料,有赞叹的语气 。如:下这么大雨,没想到你还真准时到了
(18) 表示应该怎样而不怎样,名不副实,有责备或讥讽的语气 。如:亏你还是大哥哥呢,也不让着点妹妹!
(19) 用于反问 。如:都十二点了,你还说早!
(20) 另见
huán
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瞏( )声。本义:返回)(2) 同本义
还,復也。——《说文》
还,返也。——《尔雅·释言》
还而不入。——《诗·小雅·何人斯》
吾其还也。——《左传·僖公三十年》
势还不远,可先为起第。——《资治通鉴》
既罢,还内。
还部白府君。(回到府里报告太守。府君,太守。)——《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送儿还故乡。——《乐府诗集·木兰诗》
便要还家。——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复还终业。——《后汉书·列女传》
自南海还。——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3) 又如:还首(自动回来请罪);还云(飘回的云朵;指回信);还函(回信);还转(回转,返回);还复(返回)
(4) 回头;回顾
羽还叱之。——《汉书·项籍传》
视无还。——《国语·周语》
(5) 又如:还顾(回顾;回头看);还睇(回头看);还视(回头看)
(6) 通“环”。环绕
左还授师。——《礼记·内则》
还辟再拜稽首。——《礼记·曲礼》
将还玩吴国于股掌之上。——《国语·吴语》。注:“还,转也。”
引车右还。——《楚辞·招魂》
道还公宫。——《左传·哀公三年》
诸侯之师,还郑而来。——《左传·襄公十年》
还庐树桑,菜茹有畦。——《汉书·食货志上》
三人还射。——《史记·李将军传》
还柱而走。——《战国策·燕策》
方还柱走。
以地还之也。——《公羊传·庄公十年》
水潦所还,埒丘。——《尔雅·释丘》
(7) 又如:还绕(环绕);还会(交互缠绕的样子);还旋(环绕)
(8) 恢复;还原
吏以过误罢者还其职。——《明史·太祖本纪》
(9) 又如:还惺(歇息一会而恢复精力);还质(恢复丽质);还睦(恢复和睦);还童(恢复青春);还级(恢复到原等级)
(10) 来,到来
舜禹还至,王业还起。——《荀子·王霸》
(11) 又如:春还(春天到来;春天来了);时还(时来运转)
(12) 交还;归还
当奉还土地民人。——《三国志·吴主传》
还矢先王。——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
率夺还之。——《明史》
(13) 又如:还璧(归还玉璧;归还原物或辞谢馈赠之物);还珠(物归原地与原主);还归(归还)
(14) 偿还;交付
割慈忍爱还租庸。——杜甫《岁晏行》
(15) 又如:还付(归还交付);还偿(偿还);还款(归还所欠的债款或偿付所欠的贷款);还直(偿还价值)
(16) 回报;回击 。如:还报(还手,报复;报应;报答);还兵(用兵器还击);还骂(挨骂者回骂对方)
(17) 后退
主人答拜还。——《仪礼·乡饮酒礼》
(18) 又如:还走(返身后退而走);还流(回流;回旋或倒流之水)
(19) 罢歇;止息 。如:雨还(雨止);流弊不还(流弊不止息)
(20) 包;保证 。如:还你名实兼收(包你名利双收);还有雨下(保证有雨下)
(21) 通“营”
(22) 经营;谋画
内则大夫自还而不尽忠,外则诸侯连朋合舆。——《管子·山至数》
(23) 又如:还秩(谋求私利);还私(谋私)
(24) 惑乱
国多私,比周还主党与施。——《荀子·成相》
周环中规,折还中矩。——《礼记·玉藻》
(25) 又如:还主(惑乱君主)
副词
(1) 仍然;重复
子孙日以长,世世还复然。——柳宗元《田家》
(2) 反而
譬画虎不成,还为狗者也。——《三国志·陈思王植传》裴松之注引《典略》
(3) 通“旋(
)”。迅速法立而还废之,令出而后反之。——《管子·任法》
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余恐其伤女也。——《吕氏春秋·爱士》
鬼魅不能自还兮,半长途而下颠。——《汉书·扬雄传上》
(4) 另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