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识

bǎo shí [ bao shi]
繁体 保識
注音 ㄅㄠˇ ㄕˊ

词语释义

谓署名担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词语解释

  1. 谓署名担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宋 王谠 《唐语林·豪爽》:“逾旬,以前衔除大理评事,取告身面授。旧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资保识。 王氏 本耕田,宗无故旧,復邀 回 言之, 回 问:‘有状乎?’对曰:‘无。’又曰:‘有纸乎?’曰:‘无。’‘袖中何物?’曰:‘告身。’即取告身署曰: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 李回 识,仍谓曹长曰:‘此亦五品以上清资也。’”

引证解释

⒈ 谓署名担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宋王谠《唐语林·豪爽》:“逾旬,以前衔除大理评事,取告身面授。旧制:大理寺官初上,召寺僚或在朝五品以上清资保识。

王氏本耕田,宗无故旧,復邀回言之, 回问:‘有状乎?’对曰:‘无。’又曰:‘有纸乎?’曰:‘无。’‘袖中何物?’曰:‘告身。’即取告身署曰:中书侍郎兼礼部尚书平章事李回识,仍谓曹长曰:‘此亦五品以上清资也。’”

保识的网络释义

保识

  • 【词语】:保识
  • 【注音】:bǎo shí
  • 【释义】:谓署名担保某一将被擢用者的品行。
  • 汉字详情

    bǎo [bao]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KS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RD
    四角: 262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象用手抱孩子形。金文写作从“人”从“子”。后来为了结构的对称,小篆变成“保”,使人不能因形见义了。本义:背子于背)

    (2) 同本义

    负子于背谓之保,引申之,则负之者为保;更引申之,则有保养之义。然则保本象负子于背之义,许君误以为形声,遂取养之义当之耳。—— 唐兰《殷墟文字记》

    (3) 护养;育

    保,养也。——《说文》

    若保赤子。——《书·康诰》

    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长之养之,如保赤子。——《荀子·议兵》

    儒者之道,古之人若保赤子。——《孟子·藤文公上》

    (4) 又如:保艾(安养;养育);保赤(抚育幼孩)

    (5) 保佑

    天地格保。——《书·召诰》

    (6) 又如:保佐(保佑;佐助);保禳(祈祷消除灾祸)

    (7) 保护;保全;守住

    父子相保全。——《淮南子·人间训》

    少有强者不可保。——唐· 韩愈《祭十二郎文》

    有朕位几不保。——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8) 又如:保銮(保护天子的亲近卫士);保固(保卫固守);保身(保全身体)

    (9) 保持

    至今保藏。——沈括《梦溪笔谈》

    (10) 又如:保值(保持价值);保光(保持并发扬光大)

    (11) 保证;担保

    保为将军破之。——《资治通鉴》

    (12) 又如:保修(保养修理);旱涝保收;保官(担任保护职能的官员)

    (13) 占有;拥有

    虽慈父不能保其子。——晁错《论贵粟疏》

    (14) 又如:保据(占据);保宁(保有并使之安宁)

    (15) 保举;保荐

    都保你二位做大官。——《水浒传》

    (16) 又如:保题议叙(写奏本保荐有功人员);保题(向上推荐);保案(保举下属的文件)

    (17) 依靠;仗持

    保君父之命而享其生禄,于是乎得人。——《左传·僖公二十年》

    (18) 又如:保山(依山固守);保栖(据山以守)

    名词

    (1) 保育幼儿的妇女

    国君世子生,…保受,乃负之。——《礼记·内则》

    (2) 通“緥”。保护婴儿的包裹衣

    夫知保抱携持厥妇子。——《书·召诰》

    措之于参保介之御间。——《礼记·月令》

    昔成王幼小,越在襁保。——《后汉书·桓郁传》

    (3) 作保证的人

    然后导以取保。——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作保;觅保;保山(媒人;保人);保中(在债务关系中居中担保的人)

    (5) 服务人员 。如:酒保

    (6) 宋以后地方实行保甲制,若干甲作一保 。如:保正甲长(一保之头叫“保正”;一甲之长叫“甲长”)

    (7) 小城(此义后来写作“堡”)

    南山是保。——《诗·大雅·崧高》

    焚我郊保。——《左传·襄公八年》

    战于郎。 公叔禺人遇负杖入保者息。——《礼记·檀弓下》

    所过之邑(城市),大国守城,小国入保。——《庄子·盗跖》

    (8) 通“宝”。珍贵之物

    展九鼎保玉。——《史记·周本纪》

    其形虽有所小用哉然未可以保于周室之九鼎也。——《淮南子·俶真》

    (9) 姓

    英文翻译

    protect, safeguard, defend, car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2
    ◎ 客家话:[梅县腔] bau3 [海陆丰腔] bo3 bau3 [客英字典] bau3 [陆丰腔] bo3 [客语拼音字汇] bau3 bo3 [台湾四县腔] bo3 bau3 [沙头角腔] bau3 [东莞腔] bau3 [宝安腔] bau3
    ◎ 潮州话:bo2 bao2 (pó pá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二晧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博抱上聲開口一等pɑupaux/pav
    shí,zhì [shi,zhi]
    部首: 226
    笔画: 7
    五笔: YKW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IVRC
    四角: 36780

    详细解释

    shí

    动词

    (1) (形声。从言。戠( zhí)声。善于言谈,表示有知识,故从言。本义:知道;懂得)

    (2) 同本义

    識,知也。——《说文》

    君子是识。——《诗·大雅·瞻卬》。笺:“知也。”

    壹宥曰不识。——《周礼·司刺》

    草荣识节和,木衰知风厉。——陶潜《桃花源诗》

    知可以战与不可以战者胜,识众寡之用者胜。——《孙子·谋攻》

    不识有诸?——《孟子·梁惠王上》

    苟有险,余必下推车,子岂识之?——《左传·成公二年》

    使汝不识诗书,或未必艰贞若是。——清· 袁枚《祭妹文》

    (3) 又如:识味(知味);识空便(知趣;识相);识道(知圣道);识义(知义理)

    (4) 认识

    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孟子·告子上》

    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 王安石《伤仲永》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回乡偶书》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唐· 高适《别董大》

    (5) 又如:识路(认识道路);相识(彼此认识);识丁(认识字);识认(认识)

    (6) 赏识

    林识拔同郡 王经于民户之中,卒为民士。—— 陈寿《三国志》

    (7) 又如:识鉴(赏识鉴别);识举(赏识并举用);识遇(赏识知遇)

    (8) 感觉;识别;辨别

    新妇识马声,蹑履相逢迎。——《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何用识夫婿?白马从骊驹。——《乐府诗集·陌上桑》

    独其为文犹可识曰“花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9) 又如:识宝太师(受贿的贪官);识主(识货的买主);识真(识别真相);识理(辨认和理解)

    名词

    (1) 见识;知识

    贾生志大而量小,才有余而识不足也。—— 苏轼《贾谊论》

    非学无以致疑,非问无以广识。——清· 刘开《问说》

    识者固知元政紊驰而变兴自下之渐矣。——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2) 又如:常识;才识(才能和见识);胆识;才益多者其识远;识略(见识与谋略);识面(世面);识野(个人一瞬间在内心中意识所及的范围或所能觉知之意念的范围);识断(具有见识,并能判断);识远(见识远大)

    (3) 佛教用语。思维、认识、判断等精神活动的主体 。如:识神(心识,心灵)

    (4) 相知的朋友

    异乡无旧识,车马到门稀。——唐· 刘禹锡《元日感怀》

    (5) 思想或意识

    阮公虽沦迹,识密鉴亦洞。—— 颜延年《五君咏》

    (6) 又如:识想(思想;意念)

    (7) 姓

    副词

    (1) 通“适”。刚才

    识见不谷而趋。(刚才看见我却很快躲开了。)——《左传·成公十六年》

    (2) 另见 zhì

    zhì

    名词

    (1) 旗帜。后作“帜”

    京师闻青徐贼众数十万人,讫无文号旌旗表识,咸怪异之。——《汉书·王莽传下》

    (2) 古代钟鼎上凸出的文字

    广西土中铜鼓…周围款识,其圆纹为古钱,其方文如织簟。——《岭外代答》

    (3) 通“帜”。标记

    以龙熊鸟雀为识。——《宝刀赋序》

    (4) 又如:标识(标志)

    动词

    (1) 加上标记。后作“志”

    识以柳枝,命本部涉济。——《金史》

    (2) 又如:识别(加上标记使有区别)

    (3) 通“志”。记住

    小子识之,苛政猛于虎也。——《礼记·檀弓下》

    默而识之。——《论语·述而》

    文镂无款哀。——《史记·孝武纪》

    以计识其人众畜牧。——《汉书·匈奴传上》。师古曰:“识亦记也。”

    贤者识其大者,不贤者识其小者。——《论语·子张》

    (4) 又如:识念(记忆);博闻强识

    (5) 另见 shí

    英文翻译

    recognize, understand, know

    方言集汇

    ◎ 粤语:sik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