俘虏

fú lǔ [ fu lu]
繁体 俘虜
注音 ㄈㄨˊ ㄌㄨˇ
词性 动词

词语释义

俘虏 fúlǔ

(1) 虏获

俘虏敌军三百人
capture

词语解释

  1. 亦作“ 俘掳 ”。亦作“ 俘卤 ”。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

    《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清 袁枚 《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卤百万,总集 相州 ,断六十万人於 漳河 ,血流成川。” 何其芳 《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 日本 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

  2. 泛指捉住。

    浩然 《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 弯弯绕 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3. 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

    《魏书·太祖纪》:“於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 贾彝 、 贾闺 、 晁崇 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如:不虐待俘虏。

  4. 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

    端木蕻良 《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 徐迟 《三峡记》:“ 祁连山 俘虏了我的心, 青海湖 我一见钟情。”《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俘掳”。亦作“俘卤”。

⒉ 战争中擒获或被擒获。

《晋书·祖逖传》:“乃歌曰:‘幸哉遗黎免俘虏,三辰既朗遇慈父。’”
《旧五代史·唐书·庄宗纪五》:“应有百姓妇女,曾经俘掳他处为婢妾者,一任骨肉识认。”
清袁枚《随园随笔·诸史》:“而《咸通録》言是役也,俘卤百万,总集相州,断六十万人於漳河,血流成川。”
何其芳《老百姓和军队》:“有时指着我们俘虏来的高大的日本马,他们说:‘那是匹洋马。’”

⒊ 泛指捉住。

浩然《艳阳天》第八六章:“追了好半天,总算把弯弯绕放出来的鸡全部俘虏了。”

⒋ 战争中擒获之敌人,或为敌所擒获者。

《魏书·太祖纪》:“於俘虏之中擢其才识者贾彝、贾闺、晁崇等与参谋议,宪章故实。”
《乐府诗集·横吹曲辞·隔谷歌》:“兄为俘虏受困辱,骨露力疲食不足。”

如:不虐待俘虏。

⒌ 比喻以一种情感、气氛或艺术的力量等吸引、感染或征服对方。

端木蕻良《琴》:“但是她又是那样的颤抖呵,她恐惧这手臂会将她俘虏。”
徐迟《三峡记》:“祁连山俘虏了我的心, 青海湖我一见钟情。”
《新华月报》1962年第1期:“这就使作品闪出了劳动人民的智慧的光彩,具有俘虏听众的魅力。”

俘虏的国语词典

擒获、征服。

俘虏的网络释义

俘虏 (汉语词语)

  • 俘虏,读音fú lǔ,汉语词语,基本意思为打仗时捉住的敌人关狱:释放俘虏。
  • 俘虏造句

    金钱的诱惑使一些意志薄弱者迷失了方向,成了金钱的俘虏。
    打败的敌人被俘虏了。
    人民解放军不虐待俘虏。
    没有任何人捉住猴子不放,它是被自己的执着所俘虏,它只需将手放开就能缩回来。
    抓几个俘虏,出动一个班的人力即可,不必劳师动众。
    落在敌人手中的俘虏,生杀予夺全由他人决定。
    有一个未来的目标,总能让我们欢欣鼓舞。就像飞向火光的灰蛾,甘愿做烈焰的俘虏,摆动着的是你不停的脚步,飞旋着的是你不停的流苏。美丽,在一往情深的日子里,有谁说得清,什么是甜,什么是苦。只知道,确定了就义无反顾。要输就输给追求,要嫁就嫁给幸福。
    垂头丧气的俘虏如同丧家犬一样。
    他冲进敌人的阵地,夺了一挺机关枪,又俘虏了三个敌军回来,真是个一身是胆的勇士!
    如果婚姻是围城,我愿永远沦陷其中,做一个决不逃走的俘虏。
    我没有时间俘虏你们!你们要放下武器,离开道路,免得挡道!
    所谓成熟是指自我最深的觉悟,而非做观念上的俘虏。
    贪图嘴边的物质诱惑,最终会成为行贿人的俘虏;追求金钱和享受,你的一生将一事无成。
    男人是现实的俘虏,女人是梦想的主人。
    人老了大都是时间的俘虏,被圈禁禁足,它待我还好,当然随时可以撕票,一笑。
    我军一向优待俘虏。
    生活,而不是为生活所俘虏。
    爱生恶死,临阵畏怯,可能被俘虏。
    俘虏们在最困苦时仍处之泰然,连捉住他们的人都深有感触。
    而每逢又有一个信徒被牠俘虏犯罪时,牠大概也会呵呵大笑。

    汉字详情

    [fu]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EBG
    五行:
    仓颉: OBND
    四角: 22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孚( )声。本义:俘获)

    (2) 同本义

    俘,军所获也。——《说文》

    以为俘聝。——《春秋传》。按,死者取左耳为聝,生者为俘。

    俘,取也。——《尔雅》。李注:“囚敌曰俘。”

    俘二百五十人。——《左传·宣公二年》

    (3) 又如:生俘(活捉);俘斩(俘获斩首);俘系(俘获拴缚);俘执(俘获擒捉);俘敌数千

    (4) 缴获;指用战争手段获取对方土地或物质等

    俘厥宝玉。——《书·汤誓》

    俘我王官。——《左传·成公十三年》

    (5) 又如:俘劫(侵犯掠夺);俘邑(在战争中获取,因而对其有所有权的城邑)

    名词

    (1) 俘虏

    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左传·定公十年》

    (2) 又如:伤俘(受伤的俘虏);战俘(战争中捉住的敌人)

    (3) 通“宝”。珍贵之物

    齐人来归 卫俘。——《左传·庄公六年经》

    英文翻译

    prisoner of war; take as prisoner

    方言集汇

    ◎ 粤语:fu1
    ◎ 客家话:[梅县腔] fu1 [宝安腔] fu1 [客英字典] fu1 [海陆丰腔] fu1 [客语拼音字汇] fu1 [台湾四县腔] fu1 [东莞腔] f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芳無平聲合口三等phyo/phiupʰĭu
    [lu]
    部首: 608
    笔画: 8
    五笔: HALV
    五行:
    仓颉: YPKS
    四角: 212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从毌( guàn),虍( )声。“毌”即“贯”字,是穿钱用的绳索。这里表示用绳索拘捕的意思。本义:俘获)

    (2) 同本义

    虏,获也。——《说文》

    献民虏者操右袂。——《礼记·曲礼》。注:“军所获也。”

    且为所虏。——《史记·项羽本纪》

    虏楚将 屈匄。——《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虏赵王。——《战国策·燕策》

    (3) 亦指虏掠、抄掠

    珠柙离丘体,珍宝见剽虏。——张载《七哀》

    匈奴虏略千余人及畜产而去。——《史记·韩长孺列传》

    (4) 又如:虏掠(虏获掠夺);虏夺(虏掠抢夺);虏暴(残害暴虐他人,一如奴隶);虏略(虏获掠夺)

    名词

    (1) 俘虏

    乘奔逐北,斩首捕虏十余万。——《盐铁论·诛秦》

    吾属今为之虏矣!——《史记·项羽本纪》

    为降虏手蛮夷。——《汉书·李广苏建传》

    为奔亡之虏。——南朝梁· 丘迟《与陈伯之书》

    乞为囚虏。——宋· 苏轼《教战守》

    (2) 又如:虏囚(俘虏);虏役(奴役);虏伏(如俘虏一样降服)

    (3) 奴仆

    虽臣虏之劳不苦于此矣。——《韩非子·五蠹》

    (4) 又如:虏役(奴仆);虏使(役使之如奴隶)

    (5) 指敌人;叛逆

    则直前诟虏帅失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6) 又如:虏尘(指敌寇或叛乱者的侵扰)

    (7) 古时对北方外族或南方人对北方人的蔑称

    诟虏帅失信。——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奉西北之虏。——宋· 苏轼《教战守》

    (8) 又如:虏人(胡人);虏民(胡族的人民); 虏廷(胡虏的朝廷); 虏使(胡虏的使臣)

    英文翻译

    to capture, imprison, seize; a prison

    方言集汇

    ◎ 粤语:lou5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