侵陵

qīn líng [ qin ling]
注音 ㄑ一ㄣ ㄌ一ㄥˊ

词语释义

侵陵 qīn líng

(1) 侵犯欺凌

小邦结当侵陵大国
invade and bully

词语解释

  1. 见“ 侵凌 ”。

引证解释

⒈ 见“侵凌”。

侵陵的国语词典

侵犯欺陵。《汉书.卷六九.辛庆忌传》:「侵陵百姓,威行州郡。」《西游记.第二九回》:「学习兵书武略,止可布阵安营,保国家无侵陵之患。」也作「侵凌」。

侵陵造句

颛顼氏衰,共工氏侵陵诸侯,与高辛氏争而王也。
它有了一个更加完美的结尾,小将们学习父辈释放金兵小俘虏,更加合理地切合了“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这个主题。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在市民的印象中,柳树是公认的报春使者。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杉树枝头的芽簇已经颇为肥壮,嫩嫩的,映着天色闪闪发亮,你说春天还会远吗?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我流畅地背完了。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谁个英雄作主?天乎太瞽!看如此江山,忍归胡虏?豆剖瓜分,都为吾故土。
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杜甫的《前出塞》是一首家传户诵的精品佳作。
窦宪之弟窦景为非作歹,就是他的奴客也敢“侵陵小人,强夺财货,篡取罪人,妻略妇女”,以致“商贾闭塞,如避寇仇。
正如杜甫在诗中所说的“苟能制侵陵,岂在多杀伤”。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
“汉家诸事草创,加四夷侵陵中国。
炎帝欲侵陵诸侯,诸侯咸归轩辕。
外强欺凌,民族生存与兴亡的矛盾更为激烈与突出,不甘亡国亡种的仁人志士,“愤政府之昏暗,悲列强之侵陵,人人有亡国灭种之惧。
西域本属匈奴,今郅支单于威名远闻,侵陵乌孙、大宛,常为康居画计,欲降服之。
侵陵雪色还萱草,漏泄春光有柳条萱草:一种古人以为可以使人忘忧的草。此句说萱草萌芽,侵陵雪色。漏泄:透露。唐杜甫。
外侮侵陵,内容腐败,没个英雄作主。
吁嗟乎!人妖异路炭与冰,尔胡肆暴先侵陵?使衔怨毒伺隙乘。

汉字详情

qīn [qin]
部首: 221
笔画: 9
五笔: WVPC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SME
四角: 27247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从人,手(又)拿扫帚,一步一步地扫地。本义:渐进)

(2) 同本义

侵,渐进也。——《说文》

侵淫谿谷。——宋玉《风赋》

侵淫促节。——司马相如《上林赋》。注:“渐进之貌。”

(3) 又如:侵润(逐渐发展);侵寻(渐进);侵淫(渐进的样子);侵寻(范围逐渐扩大)

(4) 侵犯:进攻

凡师有钟鼓曰伐,无曰侵,轻曰袭。——《左传·庄公二十九年》

袭侵之事。——《国语·晋语》。注:“无钟鼓曰侵。”

觕者曰侵,精者曰伐。——《公羊传·庄公十年》

苞人民、殴牛马曰侵。——《谷梁传·隐公五年》

项子牛三侵 鲁地。——《墨子·鲁问》

韩魏相与争侵地。——《庄子·让王》

侵之愈急。——宋· 苏洵《权书·六国论》

自海入侵。——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5) 又如:入侵(敌军侵入国境);侵官暴国(侵犯他人职守,欺侮当今国君);侵傍(侵谤。侵犯);侵陵(侵犯欺凌);侵克(侵占克扣);侵匿(侵占吞没);侵田(侵占的田地);侵斥(侵占);侵用(非法占用公物或他人之物);侵并(侵占兼并);侵耗(侵吞克扣);侵匿(侵吞,侵没);侵抄(侵害掠夺);侵苦(侵害受苦);侵冒(侵害,侵犯)

(6) 侵蚀

加以风雨稍侵,渐致亏坠。——李百药《北齐书》

(7) 侵凌

侵,凌也。——《广雅》

六伐既侵。——《书·大传三》

无相侵渎。——《国语·楚语下》

义不侵为然诺者也。——《汉书·除馀传》

(8) 如:侵轧(侵凌排挤,倾轧);侵虐(侵凌残害);侵冤(侵凌,使之受冤枉);侵慢(欺凌轻慢)

(9) 临近,到

隔夜相期侵早发。——方千《采莲》

(10) 又如:侵晚(入夜);侵明(天刚亮);侵晓(拂晓);侵早(凌晨)

(11) 通“寝。止息

下情上而道止,谓之寝。——《管子·明法》

副词

逐渐

侵寻于泰山矣。——《史记·孝武纪》。晋灼曰:“遂往之意也。 小颜曰:“渐染之义。”

形容词

通“寝”。容貌丑陋

蚡为人貌侵。——《汉书·田蚡传》

英文翻译

invade, encroach upon, raid

方言集汇

◎ 粤语:cam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cim1 [东莞腔] cim1 [梅县腔] cim1 cim5 [台湾四县腔] cim1 [海陆丰腔] cim1 [宝安腔] cim1 [客语拼音字汇] qim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一侵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七林侵A平聲開口三等侵Atsʰĭĕmchim/cim
líng [ling]
部首: 212
笔画: 10
五笔: BFW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NLGCE
四角: 742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阜( ),表示与地形地势的高低上下有关。夌( líng)声。本义:大土山)

(2) 同本义

陵,大阜也。——《说文》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殽有二陵焉。——《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陵阜陆墐。——《国语·齐语》

鸿渐于陵。——《易·渐卦》

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3) 又

循陵而走。

(4) 又如:陵谷(山岭和深谷);陵谷变迁(高山深谷变换位置。比喻世事变化);陵丘(后高前低平的大丘);陵居(居住在高陵地区);陵隰(山陵和低湿之地);陵阿(山陵);陵衍(高而广的丘陵地)

(5) 引申指帝王陵墓

乐游原上望昭陵。——杜牧《将赴吴兴登乐游原》

乃强起扶杖,执图诣寺后,有古陵蔚起。——《聊斋志异·促织》

举一滴可包陵谷。——唐· 李朝威《柳毅传》

(6) 又如:其南陵,其北陵;陵屋(帝王墓地的建筑);陵田(陵墓旁的田地);陵表(墓碑;墓表);陵户(看守帝王陵墓的人);陵寝;陵庙

(7) 山,山头

故用兵之法,高陵勿向。——《孙子·军争》

山无陵,江水为竭。——《乐府诗集·鼓吹曲辞一》

(8) 姓。如:陵尹(复姓)

动词

(1) 升,登

陵重巘。——张衡《西京赋》

(2) 又如:陵云(升上云霄。比喻超尘绝俗或神仙的境界);陵霄(升上云霄。比喻志气高远。通凌云)

(3) 超越,逾越

陵水经地。——《史记·秦始皇本纪》

(4) 又如:陵忽(超越;欺侮);陵架(超越其上);陵越(超越。也作凌越);凌迈(超越)

(5) 欺侮;欺压

在上位,不陵下。——《礼记》

为巡缴所陵。——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见陵之耻。——《战国策·燕策》

修成子仲骄恣陵折,吏民皆患苦之。——《加急记·外戚世家》

(6) 又如:陵折(欺压,折辱);陵虐(欺侮虐待。也作凌虐);陵侮(欺侮)

(7) 日渐衰微

帝王之道,日以陵夷。——《汉书·成帝纪》

(8) 又如:陵夷(渐次衰颓。同陵迟);陵弛(渐次衰颓、废弛)

(9) 凌驾

(宁成)好气,为人小吏,必陵其长吏。——《史记·酷吏列传》

(10) 又如:凌架(凌驾);陵跨(跨越;凌驾)

英文翻译

hill, mound; mausoleum

方言集汇

◎ 粤语:ling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lin2 [台湾四县腔] lin2 [沙头角腔] lin2 [宝安腔] lin2 [客英字典] lin2 [陆丰腔] lin3 [东莞腔] lin2 [梅县腔] lin2 [客语拼音字汇] lin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六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力膺平聲開口三等lĭəŋling/lio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