侨民

qiáo mín [ qiao min]
繁体 僑民
注音 ㄑ一ㄠˊ ㄇ一ㄣˊ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侨民 qiáo mín

1.  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亦指寄居外乡的人。

denizen;

2.  今称长期住在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居民。

在这个国家里的波兰侨民。

词语解释

  1. 指 东晋 南北朝 时流亡 江 南的北方人。

    《宋书·孝武帝纪》:“是岁,始课南 徐州 侨民租。”《陈书·高祖纪上》:“七月, 广陵 侨民 朱盛 、 张象 潜结兵袭 齐 刺史 温仲邕 。”

  2. 泛指寄居外乡的人。

    《新唐书·崔光远传》:“ 肃宗 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为京兆尹,遣到 渭 北募侨民。” 宋 程大昌 《演繁露续集·以兵代民役》:“ 建隆 二年以前代传置悉用民夫,至是詔募军卒代之。至三年正月,詔不得以逆旅侨民充递夫。”

  3. 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萧红 《马伯乐》:“本来是 英国 捕房派的专车接他们的侨民的,别的国人也能坐到那车子上面,那是他们哀求的结果。”

引证解释

⒈ 指东晋南北朝时流亡江南的北方人。

《宋书·孝武帝纪》:“是岁,始课南徐州侨民租。”
《陈书·高祖纪上》:“七月, 广陵侨民朱盛、张象潜结兵袭齐刺史温仲邕。”

⒉ 泛指寄居外乡的人。

《新唐书·崔光远传》:“肃宗嘉之,擢拜御史大夫,復为京兆尹,遣到渭北募侨民。”
宋程大昌《演繁露续集·以兵代民役》:“建隆二年以前代传置悉用民夫,至是詔募军卒代之。至三年正月,詔不得以逆旅侨民充递夫。”

⒊ 今称侨居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人。

萧红《马伯乐》:“本来是英国捕房派的专车接他们的侨民的,别的国人也能坐到那车子上面,那是他们哀求的结果。”

侨民的国语词典

凡旅居国外的人民,统称为「侨民」。

侨民的网络释义

侨民

  • 侨民,指侨居国外的 居民。归侨是指回国定居的侨民。华侨是指定居在国外的中国公民。侨眷是指华侨、归侨在国内的眷属。
  • 侨民造句

    她学习用功,比我教的大部分有钱的侨民子弟都要用功。
    但这种坦诚已毫无意义了;旅游是墨西哥第三大外汇收入来源,仅次于石油和侨民的国外汇款,早已如同尸僵,毫无生机了。
    虽然较小的香巴拉是一内部的陆地,它的卫星侨民地是一更小的依附生态系统,位于地壳下或巧妙地隐藏于山内。
    惟希各国侨民,各安其业,切勿自相惊扰。
    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时他被作为敌国侨民扣押了。
    越南侨民张华一举摘得矶钓个人、矶钓单尾两项桂冠。
    此次也是中方首次动用军舰撤侨,中国舰艇编队因此被誉为帮助中外侨民撤离险地的“诺亚方舟”。
    侨民不具有留居国家的普遍肺癌率。
    希望一切外国侨民各安生业,保持秩序。
    但菲律宾一个侨民组织却计划今天发起反华游行,抗议地点就在位于马塔迪的中国驻菲律宾使馆的领事部前。
    日军在长春县万宝山地区强迫朝鲜侨民挖掘良田引水修坝,枪杀和逮捕当地农民。
    此种学生团对于中国商人之强要誓约,及搜索日货或强夺烧弃等事,实阻害我经商,迫害我侨民之居住营业。
    佛得角的人口主要分布在圣地亚哥,圣维森特等岛屿,由于历史原因,佛得角在国外的侨民超过国内现有人口总数。
    这是越共政府在驱赶中国侨民之后的又一次大规模的清扫运动,而这次运动主要开展在西贡、岘港、芹苴、美荻等南方城市,目的在于“消除各种资产阶级的势力”。
    上海解放以后,意大利侨民纷纷回国,意大利总会处于半停闭的状态,上海市人民政府接受掌管后,这里成为上海市文联的所在地。
    政府命令将所有外国侨民驱逐出国。
    这是位于太行山脉的一个村庄,驻扎了日本军阀胁逼下漂洋过海来中国掠夺资源的日本侨民。
    当时,许多日本侨民从四面八方涌向哈尔滨、长春、沈阳等大城市,不少人不敢走大道,在深山老林和荒郊旷野昼伏夜行。
    与中国侨民数量激增同时而来的,还有中国震慑人心的出口影响。
    多田骏命令通州的细木繁出兵,剿灭蓟县叛匪,为死去的帝国士兵和侨民报仇。

    汉字详情

    qiáo [qiao]
    部首: 221
    笔画: 8
    五笔: WTD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HKL
    四角: 22228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乔声。本义:高) 同本义

    侨,高也。——《说文》

    败长狄侨如。——《左传·文公十一年》

    (2) 又如:侨人(踩高跷的人)

    动词

    (1) 客居异地 。如:侨士(旅居外地的人);侨住(侨居、寄居他乡);侨客(客居他乡的人)

    (2) 客居国外 。如:侨工(住在外国而保留本国国籍的工人)

    名词

    寄居国外的人 。如:华侨;外侨

    英文翻译

    sojourn, lodge

    方言集汇

    ◎ 粤语:kiu4

    宋本广韵

    mín [min]
    部首: 104
    笔画: 5
    五笔: NAV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VP
    四角: 77747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从古文之象。古文从母,取蕃育意。古代指黎民百姓,平民。与君、官对称)

    (2) 同本义

    民,众萌也。从古文之象。——《说文》。按,古文从母。取蕃育也,上下众多意,指事。

    民,氓也。——《广雅》。按,土著者曰民,外来者曰氓。

    古者有四民,有士民,有商民,有农民,有工民。——《谷梁传·成公元年》

    夫民神之主也。——《左传·桓公六年》

    无子曰兆民。诸侯曰万民。——《左传·闵公元年》

    黎民阻饥。——《书·舜典》

    民不适有居。——《书·盘庚上》

    哀我征夫,独为匪民。——《诗·小雅·何草不黄》

    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

    吾入关,秋毫不敢有所近,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史记·项羽本纪》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

    (3) 又如:民夫(被官府征召服劳役的百姓);民户(民家);民居(百姓居住之所);民服(平民的衣服);民宅(民房);民望(民众的希望、心愿;在民众中的声望);民牧(民众的治理者。后指地方的长官);民情(民众的心情、意愿);民役(民众所承担的劳役);民利(民众的利益);民命(民众的意旨;民众的生命;人命);民和(民众和睦团结);汉民;回民;藏民;民壮(清朝州、县官的卫兵。即三班中的壮班);渔民;农民;牧民;民膏(比喻人民用血汗创造的财富);民经(人民的规范);民熙物阜(人民安乐,物产富饶。形容升平景象);民害(人民的祸害);民力(人民的财力和劳力);民脂(比喻人民的劳动果实);民财(人民的财物);民纪(人民行为的准则);民祗(人民所敬畏者)

    (4) 泛指人

    民受无地之中以生。——《左传·成公十三年》

    食者,民之本也。——《淮南子》

    石斧之民。——〔英〕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5) 又如:民性(人的天赋本性);民灵(人和神);民智(人的聪明才智)

    形容词

    (1) 民间的

    轻徭薄赋,以宽民力。——方勺《方腊起义》

    (2) 又如:民谣(民间流传的歌谣);民营(民间经营);民语(民间广泛流行的定型的言语);民狱(民间诉讼案件);民社(民间祭祀土神)

    英文翻译

    people, subjects, citizens

    方言集汇

    ◎ 粤语:man4
    ◎ 客家话:[梅县腔] min2 [宝安腔] min2 [东莞腔] min2 [台湾四县腔] min2 [客语拼音字汇] min2 [海陆丰腔] min2 [客英字典] min2 [沙头角腔] min2 [陆丰腔] min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七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彌鄰眞A平聲開口三等眞Amĭĕnmjin/m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