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主要靠体力进行的生产劳动。
词语解释
主要靠体力进行的生产劳动。
《诗刊》1978年第2期:“倒车镜,照人心,机手心里一盏灯,前辈体力劳动苦,变做马达力无穷。”
引证解释
⒈ 主要靠体力进行的生产劳动。
引《诗刊》1978年第2期:“倒车镜,照人心,机手心里一盏灯,前辈体力劳动苦,变做马达力无穷。”
体力劳动的网络释义
体力劳动
反义词
体力劳动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tī
(2) 另见
tǐ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獖 | 蒲本 | 並 | 魂 | 上聲 | 阮 | 合口一等 | 臻 | 魂 | bʰuən | buonx/buoo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耒形,有柄有尖,用以翻地。用耒表示执耒耕作需要花费力气。“力”是汉字部首之一。本义:体力,力气)
(2) 同本义
力,筋也。像人筋之形。——《说文》。筋下曰:肉之力也。二篆为转注。筋者其体,力者其用也。
其行之以货力。——《礼记·礼运》。注:“筋骸强者也。”
力农数耘。——《汉书·食货志》。注:“谓勤作之也。”
有力如虎,执辔如组。——《诗·邶风》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以缚背刃,力上下,得绝。——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吾力足以举百钧,而不足以举一羽。——《孟子·梁惠王上》
(3) 又如:四肢无力;力人(力气很大的人);力尽神危(力气精神都疲惫到极点);力软筋麻(力尽筋疲。筋疲力尽);力屈(力竭);力尽(力气用尽);力竭(力气用尽)
(4) 力量
战疾力。——《汉书·灌婴传》。注:“强力也。”
愿将军量力而处之。——《资治通鉴》
朽蠹不胜刀锯力,匠人虽巧欲何如?——韩愈《题木居士》
盛夏力作。——宋· 苏轼《教战守》
(5) 又如:力劣(力量薄弱);力薄(力量薄弱)
(6) 能力
欲为陛下所为者甚众,顾力不能耳。——《史记·淮阴侯列传》
(7) 又如:理解力;才力(才能;能力);脑力(人的记忆、理解、想像等的能力);力用(能力和作用);力怯(力小胆怯)
(8) 威力;权势
以力服人者,非心服也。——《孟子》
(9) 又如:权力(政治上的强制力量);暴力(强制力;武力);力征(以武力征伐);力正(以武力征伐);力制(以权力统御、控制);力攻(以武力攻伐);力役(以武力征伐);力政(以武力为政,暴政)
(10) 物质之间的相互作用。凡能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者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 。如:摩擦力;斥力;引力;合力;冲力;压力;阻力;推力;拉力
(11) 劳役;仆役
为力不同科,古之道也。——《论语》
(12) 又如:力役(劳役);力征(力役之征)
(13) 本指制法成治之功,后泛指功劳
事功曰劳,治功曰力。——《周礼》
拥佑太子,颇有力焉。——《汉书》
(14) 兵士
率见力决战。——《宋书·谢诲传》
(15) 姓
动词
(1) 勤;致力,努力;从事于
古训是式,威仪是力。——《诗·大雅·烝民》
力周公正先天下。——《汉书·王莽传》。注:“勉力也。”
郡中莫不耕稼力田。——《汉书·召信臣传》
(2) 又如:力农(从事于农业);力田(致力耕种);力耕(努力耕作);力碌碌(匆忙的样子)
(3) 役使
视贱躯之可力,倾尽而为。——宋· 叶适《湖南运判到任谢表》
(4) 又如:力役(强制老百姓从事的一种无偿劳动,是徭役的一种;服役;干体力活);力伐(力攻顽敌;力攻智取);极力指摘、驳斥
副词
(1) 尽力,竭力
楼船力攻烧敌。——《汉书·南粤王传》
游子常贫苦,力子天所富。——《后汉书·樊晔传》
力请客。——明· 魏禧《大铁椎传》
力主变法。——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力摧豪强。——清· 张廷玉《明史》
力叮不释。——《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力正(尽力匡正);力子(勤勉力行的人);力田(致力农耕);力疾(尽力支撑着病体);力战(全力作战);力邓(勉强,奋力);力力碌碌(勤敏的样子)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陆丰腔] lit8 [梅县腔] lit8 [海陆丰腔] lit8 [客英字典] lit8 [台湾四县腔] lit8 [客语拼音字汇] lid6 [东莞腔] lit8 [沙头角腔] lit8 [宝安腔] lit8
◎ 潮州话:lag8 (lâk 旧时:lât)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力 | 林直 | 來 | 職開 | 入聲 | 職 | 開口三等 | 曾 | 蒸 | lək | lik/liok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焱(
),即“焰”的本字,表示灯火通明;中间是“冖”字,表示房屋;下面是“力”,表示用力。夜间劳作。本义:努力劳动;使受辛苦)(2) 同本义
是犹推舟于陆地,劳而无功。——《庄子》
或劳心,或劳力;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孟子·滕文公上》
(3) 又如:劳心焦思(苦思苦想);劳民(劳役人民);劳民动众(动用众多民力去做某件事);劳师(使军队劳累;劳军)
(4) 烦劳;麻烦
劳各位等了许久,兄弟非常抱歉。——巴金《家》
(5) 又如:劳尊(表示客气的敬词。劳驾);劳扰(烦劳打扰)
(6) 慰劳
公劳之日。——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莫我肯劳。——《诗经·魏风·硕鼠》
劳之来之,匡之直之,辅之翼之。——《孟子·滕文公上》
(7) 又如:劳农(慰勉农耕);劳赐(慰劳赏赐);劳兵(慰劳军队)
(8) 耗损 。如:劳费(耗费人力、精力或财力);劳毁(耗费,损坏);劳怯(虚弱之症)
(9) 忧愁;愁苦
实劳我心。——《诗·邶风·燕燕》
(10) 又如:劳人(劳苦忧伤之人);劳结(郁结。指积在心中的忧思)
(11) 通“捞”。夺取
牺牲不劳,则牛马育。——《管子·小匡》《方言》注:“捞,取也。古无捞字,借劳为之。”
形容词
(1) 劳累,疲劳
师劳力竭,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无案牍之劳形。——唐· 刘禹锡《陋室铭》
劳其筋骨。——《孟子·告子下》
历农亩之劳。——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好逸恶劳。——清· 黄宗羲《原君》
事力劳而供养薄——《韩非子·五蠹》
(2) 又如:劳碌(劳苦忙碌);劳佚(劳苦与安佚);劳倦(劳累疲倦);劳烦(劳累麻烦);劳竭(疲劳枯竭)
(3) 辛苦;费力
自谓少时用心于学甚劳。——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劳谦(勤劳谦虚);劳谦日昃(恭谨勤劳,直到太阳偏西);劳劳扰扰(忙忙碌碌)
名词
(1) 劳绩,小功
奉厚而无劳。——《战国策·赵策》
又口舌为劳。——《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2) 又如:劳伐(功劳,功绩);劳效(功效;功绩);劳烈(劳绩;功业)
(3) 泛称一般的操作,工作 。如:劳作(劳动;工作);劳事(劳动操作之事);劳烈(劳绩;功业)
(4) 劳动者 。如:劳资关系;劳歌(劳动者之歌)
(5) 疾病 。如:劳复(大病初愈,气血尚虚,若劳累过度,容易复发)
(6) 通“耢”。摩田农具
劳亦再遍。——《齐民要术·耕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lau5 lau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力,重声。《说文》古文从“辵”。本义:行动;发作)
(2) 同本义
动,作也。——《说文》
动而健。——《易·彖传》。虞注:“震也。”
效天下之动者也。——《易·系辞》。虞注:“发也,变动不居。”
将终岁勤动。——《孟子》。注:“作也。”
度义而后动。——宋· 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寨中人蜷伏不少动。——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按兵不动;动着(开始下棋);动止(行动和静止;训练调度);动烦(爆发战乱);动转(行动,活动)
(4) 摇动,震动,移动。与“静”相对
风移影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秋风之动容兮。——《楚辞·抽思》
物莫之能动。——《吕氏春秋·论威》
夜间,大鱼动。——《韩非子·内储说上》
(5) 又如:动耽(动弹);动履(走动);动展(伸展;活动);动息(动静;消息);动惮(动静);动程(动身;起程);风吹草动;别动人家的东西;振动;活动;动起(方言。动不动);动移(移动);动步(迈步前行);动不得;不能动
(6) 动摇;震撼
忽魂悸以魄动,恍惊起而长嗟。——李白《梦游天姥呤留别》
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孟子·告子下》
风雨不动安如山。——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7) 触动感应;感动
明则动。——《礼记·中庸》。注:“动,动人心也。”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8) 又如:动性(动心);动心(遇事而心志动摇;感动人心)
(9) 萌动
春气动,鲜不疫矣。——清· 方苞《狱中杂记》
(10) 做;操作;劳作
(11) 又如:动作(劳动;耕作);动乖(动不动就违反);动事(兴办事业;日常应用的器具)
(12) 使用 。如:大动干戈;动支(动用支取);动使(动事。用具;器皿);动筷子;动文
(13) 改变 。如:动色(脸色改变);动意(改变意向);动一两个字
(14) 〈方〉∶吃 。如:她向来不动鱼虾;动啖(吃东西)
副词
动不动,常常
曹公,豺虎也,挟天子以征四方,动以朝廷为辞。——《资治通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dong6 (tǒ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