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

tǐ zhì [ti zhi]
繁体 體制
注音 ㄊ一ˇ ㄓ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体制 tǐzhì

(1) 组织方式,组织结构

system of organization;system

(2) 文章中的结构,体裁

style

引证解释

⒈ 亦作“体製”。诗文书画等的体裁、格调。

三国魏嵇康《琴赋》序:“然八音之器,歌舞之象,歷世才士,并为之赋颂。其体制风流,莫不相袭。”
南朝梁刘勰《文心雕龙·附会》:“夫才童学文,宜正体製,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詹鍈义证:“‘体製’也作‘体制’,包括体裁及其在情志、事义、辞采、宫商等方面的规格要求,也包括风格。”
唐刘知几《史通·六家》:“唯《东观》曰‘记’,《三国》曰‘志’,然称谓虽别,而体制皆同。”
宋郭若虚《图画见闻志·花鸟》:“﹝崔白﹞工画花竹翎毛,体製清赡。”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四部正讹下》:“《穆天子传》与《列子》体制不同,各极古雅。”
鲁迅《汉文学史纲要》第二篇:“赋、比、兴以体制言:赋者直抒其情,比者借物言志,兴者托物兴辞也。”

⒉ 亦作“体製”。格局;规格。

宋程大昌《演繁露·投五木琼橩玖骰》:“博之流为摴蒱,为握槊(即双陆也),为呼博,为酒令,体製虽不全同,而行塞胜负取决於投,则一理也。”
明胡应麟《少室山房笔丛·经籍会通二》:“马氏始倣刘向前规,论其大旨,体製駸駸备矣。”

⒊ 亦作“体製”。犹结构。

清顾炎武《北岳庙》诗:“岳祠在其中,巍峩奉神殿,体制匹岱宗,经营自雍汴。”
田北湖《论文章源流》:“古人造字,尚未卒业,为部首者,五百四十;依其昔例,互乘参错,一一比配,益以颠倒反侧,穷体制之变,宜得十万字,庶合孳生之义。”

⒋ 组织制度。

南朝宋孝武帝《重农举才诏》:“尚书,百官之本,庶绩之枢机;丞郎列曹,局司有在。而顷事无巨细,悉归令僕,非所以众材成构,羣能济业者也。可更明体制,咸责厥成,纠覈勤惰,严施赏罚。”
明沉德符《野获编·内阁三》有《宰相朝房体制》。 陈毅《南京》诗:“四大家族浪淘尽,独裁体制草拉烧。”

如:教育体制。

⒌ 礼制;规矩。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五:“侍郎不肯受礼,道:‘如今是朝廷命官,自有体制。且换了冠带,谢恩之后,然后私宅少叙,不迟。’”
《儿女英雄传》第四十回:“一个钦命二品大员,正合着‘三命而不齿’;体制所在,也不便过於合他两个紆尊降贵;只含笑拱了拱手。”

体制的国语词典

一定的规则、制度。

体制的网络释义

体制

  • 体制,指一定的规则、制度;文体的体裁、格式等。见南朝·梁·刘勰 《文心雕龙·附会》:“夫才童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辞采为肌肤,宫商为声气。”
  • 体制造句

    在应试教育体制下,莘莘学子不堪其苦。
    另外,学生的创造力受到了什么制约,第一就是老师的制约,老师领导我们,学工处说什么我部门就作什么,可是他们从来都没听过我们的意见,其实我们也没有意见,因为进入这个体制,就让大部分人没有了创造力。大家不要不高兴,我们和国家领导人一样,都是没创造力的。
    经济体制改革中,如果蹈常袭故,抱着计划经济的老皇历不放,就会被淘汰。
    学习中应该有点启发性的玩耍的概念对于大多数的高等教育体制来说显得很可笑。
    旧的管理体制有许多弊端。
    我们的体制能够通过促进国家发展来证明它本身的价值。
    河南摔童事件的犯罪嫌疑人,因为是公安人员,受到体制、权力集团的集体庇护,却逍遥法外。
    有时我想到那些在生存竞争时被击败的人,便感到无能为力,我们的媒体总是把人与人之间光明的一面告诉我们,却从来不提那种体制内部强烈的竞争,当你得到一份工作,便有几人会失去同一份。
    这套旧的生产经营体制,再不改弦更张,就适应不了市场经济的发展需要了。
    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正在稳步推进。
    体制的改革使企业充满了活力。
    出版体制改革不由分说地影响着印企体制定位。
    人民用民主力量让专权体制分崩离析。
    精简臃肿庞杂的重叠机构是我国体制改革的一个组成部分。
    改革现行教育体制是当前的主要任务。
    中国经济体制的改革,是举世瞩目的大事。
    企业内从老板到管理者,每一个人都像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干部,讲究程序、等级,习惯摆谱、弄权。此类现象严重的企业多半服务心态缺乏,学习能力欠缺,僵化保守直至竞争力丧失。
    启蒙作为教育永恒的使命,其责任就是向愚昧挑战、为心智解蔽,既关乎体制,又针对人。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国有企业改革,是一项前无古人的宏伟事业。
    四月二十五日,欧战已近尾声,五十个国度的代表在旧金山闭会,草拟结合国的组织体制。

    汉字详情

    tǐ,tī [ti]
    部首: 221
    笔画: 7
    五笔: WS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ODM
    四角: 25230

    详细解释

    (2) 另见

    名词

    (1) (体,会意。从人,从本。古代“体、軆”是两个字,“体”是“劣”,又指粗笨。身体本字是“軆”,形声。从骨,豊( )声。今简化为“体”。本义:身体)

    (2) 同本义

    体,总十二属之名也。——《说文》。按,十二属者:顶、面、颐,首属三;肩、脊、臀,身属三;肱、臂、手,手属三;股、胫、足,足属三也。

    体,身也。——《广雅》

    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孟子·告子下》

    居五日,桓侯体痛。——《韩非子·喻老》

    体有不快。——《后汉书·华佗传》

    伤乎体。——《韩非子·五蠹》

    口体之奉。——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3) 又如:体态轻盈(形容女子婀娜多姿);上体;下体;体高五尺;体大身强;肉体(人的身体,区别于“精神”);体骸(躯壳;尸骸);体候(身体状况);体素(敬词。玉体);体段(身段)

    (4) 手脚、四肢

    轻暖不足于体。——《孟子·梁惠王上》

    犹其有四体也。谓二手二足。——《孟子》

    (5) 又如:四体(人的四肢);五体投地

    (6) 形体 ;体态

    可怜体无比。——《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7) 又如:体段(样子;身分);体相(形体相貌);长方体;立方体;几何体;正方体;角柱体;圆柱体;刚体;磁体;黑体;发光体;导体;晶体

    (8) 牲体

    辨体名肉物。——《周礼·内飨》。按,牲体有七脊也,左右肋也,左右肱也,左右股也,所谓全軆也。

    (9) 又如:体解(古代祭祀时将牲体切割成二十一块);体节(带骨的大块牛羊肉)

    (10) 事物的主要部分

    以天演为体。——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11) 又如:体用(事物的本体与作用);体物(体现于万事万物之中);体例(制度的纲领和细则);体要(大体与纲要)

    (12) 实体

    天之与地,皆体也。——王充《论衡》

    (13) 规格;法式

    直求输赤诚,所望大体全。——唐· 李商隐《行次西郊作一百韵》

    (14) 又如:体式(法式,格式);体法(指书法的格局法式);体段(体格、结构);体气(诗文的气质格调;人品性格);体统(规矩,制度;诗文或著作中的体裁和条理)

    (15) 占卜时的兆象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

    (16) 又如;体象(象征)

    (17) 本性,本质 。

    (18) 如:体识(禀性和器识);体器(禀性和器度);体履(禀性和行为)

    (19) 准则

    平居妄自尊大而临事不知体,此俗人也。——宋· 陈善《扪虱新话》

    (20) 文体 。

    (21) 如:古体诗;近体诗;散体;骈体

    (22) 体制

    自汉至 魏,四百余年,辞人才子,文体三变。—— 沈约《谢灵运传论》

    (23) 又如:政体;国体

    (24) 动词的一套屈折形式、表示动作的性质或关于该动作的开始、持续、完成或重复等方面的情况,但不涉及该动作发生的时间——最初用于斯拉夫语言,后来用于其他语言 。

    (25) 如:完成体;进行体

    (26) 文字的书写形式 。

    (27) 如:草体;楷体;宋体;字体;印刷体

    (28) 立体

    后见为体。——蔡元培《图画》

    体面互见。

    舍体而取面。

    体之感觉。

    动词

    (1) 亲身经验;体察

    汝体吾此心。——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体物(描绘事物);体信(守信;信服);体行(躬亲践行);体认(体察认识);体测(体察忖测)

    (3) 设身处地为人着想 。

    (4) 如:体国(关心国家);体悉(体谅了解)

    (5) 划分,分解

    体其犬豕牛羊。——《礼记》

    (6) 又如:体解(分解牲畜的肢体;古代酷刑之一;肢体解离);体国经野(区画都城,丈量土地;泛指治理国家)

    (7) 成形

    敦彼行苇,牛羊勿践履,方苞方体,维叶泥泥。——《诗·大雅·行苇》

    (8) 表现;体现

    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易·系辞上》

    (9) 效法

    帝者体太一。——《淮南子》

    (10) 相承;继承

    正体于上,又乃将所传重也。——《仪礼》

    (11) 生长

    体物而不可遗。——《礼记》

    (12) 包含;容纳

    君子体人,足以长人。——《易·乾》

    (13) 通“履”。体验;实行

    尔卜尔筮,体无咎言。——《诗·卫风·氓》。《释文》云:韩诗作履。履,幸也。

    能戴大圆者,体平大方。——《管子·心术下》

    体恭敬而心忠信,术礼义而情爱人。——《荀子·修身》

    笃志而体,君子也。

    (14) 又如:体乾(履行天命)

    (15) 另见

    英文翻译

    body; group, class, body, unit; inferior

    方言集汇

    ◎ 粤语:ban6 tai2
    ◎ 潮州话:ti2 旧读:to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蒲本上聲合口一等bʰuənbuonx/buoon
    zhì [zhi]
    部首: 208
    笔画: 8
    五笔: RMH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BLN
    四角: 2220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制、製本同一词,后来分化,“製”用于具体的制 造,“制”且于抽象的制作。(会意。小篆字形,左边是“未”,右为刀。“未”即有滋味,乐于裁制。本义:裁断;制作)

    (2) 同本义

    制,裁也。——《说文》

    贤主之用人也,犹巧工之制木也。——《淮南子·主术》

    制彼裳衣。——《诗·豳风·东山》

    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孟子》

    (3) 又如:制割(裁剪切割);制义(制宜,裁断适宜);轧制;机制;仿制;自制;试制;研制(研究制造);配制;提制(提炼制造);精制;中国制

    (4) 制定,用文字规定

    泽上有水,节,君子以制数度,议德行。——《易·节》

    今也,制民之产。——《孟子·梁惠王上》

    故王者之制法,昭乎如日月。——《盐铁论·刑德》

    周之王也,制礼。——《左传·哀公七年》

    (5) 又如:制宜(谓区别不同的情况而制定适宜的方式方法);制则(制定法度);制立(建立制度);制改(改制。谓制定典章革除弊端)

    (6) 控制;制服

    水因地而制流,兵因敌而制胜。——《孙子·虚实》

    从天而颂之,孰与制天命而用之?——《荀子·天论》

    威制豪强。——《汉书·赵广汉传》

    制其兵。——汉· 贾谊《过秦论》

    (7) 又

    制六合。

    秦有余力而制其弊。

    受制于人。——《资治通鉴》

    (8) 又

    自制足之。

    (9) 又如:制屈(制伏;使屈服);制地(控制土地);制驭(控制驾驭);制御(统治,控制)

    (10) 抑制,限制,忍住

    衣服有制,饮食有节,则出寡矣。——《商君书·画策》

    (11) 又如:制劫(牵制);制使(制约);制遏(抑制);制约(限制约束);制限(限制);制缚(制约束缚);制防(限制防范)

    (12) 主管 。如:制兵(统辖军队);制局(职掌内府器杖兵役的机构)

    (13) 裁决,决断

    行无专制。——《淮南子》

    当是时,晋国政皆决 知伯, 晋哀公不得有所制。——《史记·晋世家》

    (14) 通“质”。抵押

    昔不谷先委制于越君。——《国语·吴语》

    委制于吴。——《国语·越语》

    名词

    (1) 规章,制度

    擅作典制。——《史记·礼书》

    虽有典制。——《三国志·孙权传》

    今京不度,非制也。——《左传·隐公元年》

    (2) 又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

    (3) 又如:公制;制令(制度法令);制象(制度,法制);制号(制度号令);制节(制度适宜);全民所有制

    (4) 式样

    俎豆犹古法, 衣裳无新制。——陶潜《桃花源诗》

    其制稍异。——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制样(犹样式)

    (6) 规模

    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范仲淹《岳阳楼记》

    (7) 守父母之丧为制

    因在制中,不便行礼。——《红楼梦》

    (8) 帝王的命令。也指法令

    臣请归节,伏矫制之罪。——《史记·汲黯列传》

    制曰:“下京兆尹治。”——《汉书·赵广汉传》

    (9) 又如:制曰(皇帝的诏书上说);制敕(皇帝的诏令)

    (10) 各种有关的重量单位制 。如:常衡制

    动词

    (1) (会意。从衣从制。本义:裁制衣服)

    (2) 同本义

    製,裁也。——《说文》

    子有美锦,不使人学制焉。——《左传·襄公三十一年》

    制芰荷以为衣兮。——《楚辞·离骚》。注:“制,裁也。”

    服短衣楚制。——《汉书·叔孙通传》

    旌性行以制珮兮。——《文选·张衡·思玄赋》

    (3) 又如:制裁(裁制的式样);制芰(以芰荷之叶裁制衣裳。指象征芳洁的隐者之服)

    (4) 制造,制作器物

    牙机巧制。——《后汉书·张衡传》

    所制蜡人。——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制出将来。——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所制火药。——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5) 又如:制锦(制造美锦。引申为赞颂县令有政绩);制冷(人工制造低温(低于环境温度)的技术);制琢(制造雕刻)

    (6) 撰写 。如:制文(撰写文章);制形(钩描轮廓);制作(写作;撰述);制述(著述);制碑(撰作碑文)

    (7) 用炮炒等法炼成中药 。如:制剂(根据处方,按一定操作规程将药物加工制成药剂)

    名词

    (1) 作品,文章

    至于先士茂制,讽高历赏。——《宋书》

    (2) 又如:佳制;鸿篇巨制

    (3) 式样

    通儒服, 汉王憎之,乃变其服,服短衣, 楚制。——《汉书》

    英文翻译

    system; establish; overpower

    方言集汇

    ◎ 粤语:zai3
    ◎ 客家话:[梅县腔] tje5 [台湾四县腔] zih5 [客英字典] zhi5 [东莞腔] ze5 [海陆丰腔] zhi5 [客语拼音字汇] zi4 [沙头角腔] zi5 [宝安腔] ze5 (zi5) [陆丰腔] zhi5
    ◎ 潮州话:zi3 (chì)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三祭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征例祭A開去聲開口三等祭Acjed/tjeytɕĭɛi

    体制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