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住持
(1) 主持一个佛寺的和尚或主持一个道观的道士
(2) 主持管理一个佛寺或道观
词语解释
佛教语。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
《圆觉经》:“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唐 李益 《赠宝大师》诗:“因论佛地求心地,祗説常吟是住持。”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起于禅宗。也称“方丈”。后道教亦用此制,称道观之主持者。
《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佛教入 中国 四百年而 达磨 至,又八传而至 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百丈 以禪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明 都穆 《都公谭纂》卷上:“ 陈 氏既平,上至 南京 ,置 颠仙 於 灵谷寺 , 颠仙 日与住持僧聒恼。” 清 阮葵生 《茶馀客话》卷七:“尝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
指担任住持。
宋 蔡絛 《铁围山丛谈》卷五:“﹝僧 道楷 ﹞ 大观 间,住持 东都 之 净因禪院 。” 清 孔尚任 《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引证解释
⒈ 佛教语。久住护持佛法的意思。
引《圆觉经》:“一切如来,光严住持。”
唐李益《赠宝大师》诗:“因论佛地求心地,祗説常吟是住持。”
⒉ 佛教寺院主管僧的职称。起于禅宗。也称“方丈”。后道教亦用此制,称道观之主持者。 《敕修百丈清规·住持章》:“佛教入中国四百年而达磨至,又八传而至百丈 ……未有住持之名。
引百丈以禪宗寖盛……非崇其位,则师法不严,始奉其师为住持,而尊之曰‘长老’。”
明都穆《都公谭纂》卷上:“陈氏既平,上至南京,置颠仙於灵谷寺,颠仙日与住持僧聒恼。”
清阮葵生《茶馀客话》卷七:“尝见庙宇寺观稍有规模者,必慎择住持,演法蓄众。”
⒊ 指担任住持。
引宋蔡絛《铁围山丛谈》卷五:“﹝僧道楷﹞大观间,住持东都之净因禪院。”
清孔尚任《桃花扇·栖真》:“这里是女道住持,从不留客的。”
住持的国语词典
护持佛法,令佛法久住世间。
住持的网络释义
住持
住持的翻译
反义词
住持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主声。本义:停留)
(2) 同本义(站住)
见者呼之曰:“蓟先生小住。”——《后汉书·蓟子训传》
春光已向梅梢住。——《后汉书》
融为中书郎,未有居止,权牵小船于岸上住。——《南齐书·张融传》
舞余香尚存,歌尽声犹住。——萧悫《春日曲水》
(3) 又如:住歇(停止,停歇);住滞(停留);住后(留后;殿后);住锡(僧人在某地居留。锡,锡杖)
(4) 停止
杜请 裴追之, 羊去数里住马,既而俱还 杜许。——《世说新语·方正》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李白《早发白帝城》
(5) 又如:住脚(止步);住罢(停止)
(6) 暂居;居住
自言本是京城女,家在虾蟆陵下住。——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7) 又
住近湓江。
人道寄奴曾住。—— 宋· 辛弃疾《永遇乐》
(8) 又如: 住坐(居住);住室(供人居住的房间)
(9) 住宿;过夜
行多有病住无粮,万里还乡未到乡。——卢纶《逢病军人》
(10) 驻扎
家本清河住 王城,须凭弓箭得巧各。—— 令狐楚《少年行》
(11) 保留
应似园中桃李树,花落随风子住枝。——白居易《母别子》
(1) 做动词的补语
(2) 表示牢固或稳当
众人向前,一个带住婆子,三四个带住唐牛儿,把他横拖倒拽,直推进 郓城县里来。——《水浒全传》
贾政还欲打时,早被 王夫人抱住板子。——《红楼梦》
(3) 表示停止或静上
我给你个好主意,虎姑娘立住了,面对面地对他说,…这个事非我自己办不可。—— 老舍《骆驼祥子》
(4) 跟“得”或“不”连用。表示能否胜任或能否够得上
那祝龙当敌 秦明不住,拍马便走。——《水浒全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cu3 [梅县腔] chu5 [客语拼音字汇] cu4 [客英字典] chu5 [东莞腔] cu3 [台湾四县腔] cu5 [dai5] [陆丰腔] chu5 [海陆丰腔] chu6 [dai5] [沙头角腔] cu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住 | 持遇 | 澄 | 虞 | 去聲 | 遇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ɖʰĭu | dryoh/diuh |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寺声。本义:拿着)
(2) 同本义
持,握也。——《说文》
持弓矢审固。——《礼记·射义》
有持盈。——《国语·越语》
客持头往见楚王,王大喜。—— 晋· 干宝《干将莫邪》
秦王谓 轲曰:“起,取 武阳所持图。”——《战国策·燕策》
(3) 又如:持仗(手持武器);持斧操斤(拿着斧头);持笔;持戟
(4) 引申为掌握;控制
悖乱不可以持国。——《吕氏春秋·察 今》
夫仁义辩智,非所以持国也。——《韩非子·五蠹》
(5) 又如:主持(负责掌握或处理);持事(管理事务);持权(掌权)
(6) 保守,保持
持久者知止足也。——《后汉书·列女传》
犹引绳墨以持曲直。——《荀子·正名》
(7) 又如:持势(保持地位、权力);保持(维持原状);持世(维持世道);持衡;持位(保守地位)
(8) 搀扶;支持;支撑
及丞相御史所持。——《汉书·刘向传》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论语》
(9) 又如:支持(给以鼓励或赞助);持载;持扶(扶持)
(10) 守;防守 。如:持牢(固守;把稳);持坚(坚守);持备(守备)
(11) 遵循 。如:持斋把素(守戒吃素);持备(戒备)
(12) 对抗,不相上下
子与子家持之。——《左传·昭公元年》。疏:“奕棋谓不能相害为持。”
(13) 又如:僵持(相持不下);持顽(任性)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chii2 chi2 [宝安腔] ci2 [客语拼音字汇] ci2 [台湾四县腔] cih2 [客英字典] chi2 [陆丰腔] chi3 [东莞腔] ci2 [海陆丰腔] chi2 [沙头角腔] ci2
◎ 潮州话:ti5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治 | 直之 | 澄 | 之 | 平聲 | 支 | 開口三等 | 止 | 之 | ɖʰĭə | dri/dio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