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众怒
(1) 众人的愤怒
词语解释
众人的愤怒。
唐 李肇 《唐国史补》卷上:“上知众怒如是,故益信之(指 顾少连 ),而竟不大用。” 宋 欧阳修 《重读<徂徕集>》诗:“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宋 范仲淹 《与韩魏公书》:“初两制定上,已一二十度修写,犯他众怒,思虑太过,凝滞久之。”
引证解释
⒈ 众人的愤怒。
引唐李肇《唐国史补》卷上:“上知众怒如是,故益信之(指顾少连 ),而竟不大用。”
宋欧阳修《重读<徂徕集>》诗:“我欲犯众怒,为子记此冤。”
宋范仲淹《与韩魏公书》:“初两制定上,已一二十度修写,犯他众怒,思虑太过,凝滞久之。”
众怒的国语词典
群众的愤怒。
如:「他的卖国行为,引起众怒。」
众怒的网络释义
众怒
近义词
反义词
众怒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奴声。本义:发怒,明显地表形于外的生气)
(2) 同本义
怒,恚也。——《说文》
怨而不怒。——《国语·周语》
薄言往愬,逢彼之怒。——《诗·邶风·柏舟》
驴不胜怒。——唐· 柳宗元《三戒》
吏呼一何怒。——唐· 杜甫《石壕吏》
王怒。——晋· 干宝《搜神记》
(3) 又
瞋目大怒。
(4) 又如:怒烘烘(怒哄哄,怒叿叿,怒吽吽。怒气冲冲的样子);怒恶(嘖怒,发恨);怒心(愤怒之心);怒忿(气愤);怒恚(愤怒);怒猊(愤怒的狮子);怒恼(恼怒);怒愤(愤怒);怒噪(愤怒喧哗)
(5) 谴责
若不可教,而后怒之。——《礼记·内则》
(6) 又如:怒怨(责备);怒言(谴责之言);怒谴(责怪)
(7) 奋起;奋发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庄子·逍遥游》
(8) 又如:怒行(奋斗疾行);怒马(奋马);怒臂(奋臂)
(9) 激怒
自勇其断,则毋以其敌怒之。——《史记》
夫唯义可以怒士,士以义怒可与百战。——宋· 苏洵《权书上》
(10) 超过
刑罚不怒罪,爵赏不踰德。——《荀子·君子》
形容词
(1) 气势很盛、不可遏止
秋高风怒号。——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如怒涛排壑。——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务 》序
(2)飘风怒吹。——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3) 又如:怒水(湍急的水流);怒生(蓬勃生长);怒芒(刺射的光芒);怒华(花盛开);怒浪(汹涌的波浪);怒张(波涛汹涌的样子);怒涌(猛烈翻腾);怒发(勃发);怒涨(水势急剧上涨);怒目切齿
(4) 声响巨大 。如:怒号;怒涛
名词
(1) 通“孥”。妻子儿女
黄帝、 尧、 舜诛而不怒。——《商君书·更法》
(2) 通“帑”。彗星尾
蚩尤之旗,类彗而后曲,…其怒,青黑色。——《汉书·天文志》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英字典] nu5 [海陆丰腔] nu5 [客语拼音字汇] nu4 [台湾四县腔] nu5 [梅县腔] nu5 [东莞腔] lu3 [陆丰腔] nu5 [宝安腔] lu5 [沙头角腔] lu5
◎ 潮州话:no7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怒 | 奴古 | 泥 | 模 | 上聲 | 麌 | 開口一等 | 模 | 遇 | nox/nuu | n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