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同“眾喣漂山”。 宋 李纲 《再乞罢知枢密院守本官致仕札子》:“臣闻众嘘漂山,聚蚊成雷,臣之孤忠,困於无助。”
引证解释
⒈ 同“眾喣漂山”。
引宋李纲《再乞罢知枢密院守本官致仕札子》:“臣闻众嘘漂山,聚蚊成雷,臣之孤忠,困於无助。”
众嘘漂山的网络释义
众嘘漂山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众”从三人。“三”表示众多。“众”表示众人站立。“衆”,甲骨文字形。象许多人在烈日下劳动。本义:众人、大家)
(2) 同本义
人三为众。——《国语·周语》
坤为众。——《易·说卦》
大师之礼用众也,大均之礼恤众也,大田之礼简众也,大役之礼任众也,大封之礼合众也。——《周礼·大宗伯》
安土重居,谓之众庶。——《后汉书·杨终传》
庸众而野。——《荀子·脩身》。注:“众,众人也。”
众恶之,必察焉。——《论语·卫灵公》
众怒难犯。——《左传·襄公十年》
则众何为而不汹汹然?——王安石《答司马谏议书》
此教我先威众耳。——《史记·陈涉世家》
群疑满服,众难塞胸。——诸葛亮《后出师表》
激众愤。——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吾村之众。——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
众皆感奋。
(4) 又
率众袭之。
(5) 又如:众喙(众人的闲言碎语);众口嚣嚣(众人吵吵嚷嚷);众怨之的(大家怨恨的目标);众力(众人之力);众口(众人的言论);众夫(众人;一般人);众兆(众人);众目(众人的眼睛);众心(众人之心);听众;观众;群众;会众(到会的人);当众(当着大家);民众(人民大众);公众(社会上大多数的人);万众(大众)
(6) 指诸事,万事
政事失其施,加于身而错于前,凡众之动失其宜。——《礼记·仲尼燕居》
(7) 又如:众名(万物之名);众有(万物);众念(万念);众物(万物;诸物);众圣(诸圣人)
(8) 指百官;群臣
天子之五官曰司徒、司马、司空、司士、司寇,典司五众。——《礼记》
(9) 又如:众士(贵臣以外诸臣。古代泛指诸侯臣僚,各级官吏);众臣(贵臣身份以外之臣。即众士)
(10) 兵;军队。亦指丁壮可为兵者
率数万之众。(众指军队。)——《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11) 又如:众力(特指兵力);众卒(一般兵士)
(12) 殷、周从事农业生产的奴隶,或管理奴隶的人
格!尔众庶,悉听朕言。——《书·汤誓》
(13) 佛家语。用以指教徒人数
一行三众,辞别高老及众亲友,投西而去。——《西游记》
(14) 又如:众性(佛教语。众生);众生(泛指人和一切动物;指人以外的各种动物)
(15) 姓
形容词
(1) 众多,与“寡”、“少”相对
今寇众我寡,难以持久。——《资治通鉴·赤壁之战》
师克在和,不在众。——《左传·桓公十一年》
树成荫而众鸟息焉。——《荀子·劝学》
贼能且众。——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
众贼环而进。
众宾团坐。——《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
众妙毕备。
(4) 又如:众峰(许多山峰);众工(许多工匠);众支(众多的支系);众小(众多小国);众卉(百草);众口纷纭(人多嘴杂,论论纷纷);众毛飞骨(众多的众物能掀起重物);众巧(众多的巧匠);众矢之的(许多箭射的靶子。比喻众人攻击的目标)
(5) 各种 。如:众艺(各种技艺,艺术);众虑(各种杂念;各方面的考念);众管(各种管乐器);众伪(种种假象);众群(各种邪恶);众善(各种善举)
(6) 广泛;普遍
是非容貌之患也,闻见之不众,议论之卑尔。——《荀子》。杨倞注:“闻见不广,议论不高。”
(7) 又如:众妙(一切深奥玄妙的的道理);众医(一般医生;庸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zêng3 [揭阳]zong3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shī
(1) 表示制止、鄙斥 。如:嘘!别把大娘吵醒了!;嘘!你不要胡说!;嘘,你有啥高招!
(2) 另见
xū
动词
(1) (形声。从口,虚声。本义:缓缓吐气;呵气)
(2) 同本义
嘘,吹也。——《说文》
出气缓曰嘘。——《声类》
仰天而嘘。——《庄子·齐物论》
嘘为雨露,噫为风雷。——刘禹锡《天论下》
龙嘘气成云。——韩愈《杂说》
(3) 又如:嘘咈(呼吸;呼气与吸气);嘘吸(吐纳呼吸);嘘呵(形容风扬火气;呵气使暖);嘘咻(形容喘气的样子);嘘歙(呼吸)
(4) 叹息
长嘘吸以于悒兮,涕横集而成行。——《楚辞·刘向·九叹·忧苦》
言未卒,因嘘唏服臆。——《史记·扁鹊佳》
魂梦天涯无暂歇,枕上长嘘。——《敦煌曲子词》
(5) 又如:嘘欷(哀叹抽泣声);嘘嗟(嗟叹);嘘叹(叹息)
(6) 〈方〉∶发出“嘘”(
)的声音来制止或驱逐 。如:把他嘘下台(7)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东莞腔] hi1 [宝安腔] hi1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piāo
动词
(1) (形声。从水,票声。本义:浮,浮流)
(2) 同本义
漂,浮也。——《说文》
血流漂杵。——《伪书武成》
漂通川之碄碄。——张衡《思玄赋》
流血漂橹。——汉· 贾谊《过秦论》
(3) 又如:漂泼(漂泊);漂泛(浮舟而行,随波飘流);漂拔(漂浮拔起);漂海(漂浮于海上);漂橹(漂浮船桨);漂激(漂流激动);漂杵(浮起舂杵。形容恶战流血之多)
(4) 被水流、风或气流冲走、冲毁 。如:漂决(冲决;冲破);漂洗(冲没);漂溺(水深火热之苦难);漂荡(冲刷,冲;冲没淹没);漂啮(冲刷浸蚀)
(5) 漂泊。流浪在外,东奔西走
辞浮漂而不归。——陆机《文赋》
(6) 又如:漂寄(暂时寄居);漂汩(漂浪,漂荡,漂薄,漂逢,漂零,漂泊);漂沉(漂泊沉沦);漂沦(漂泊流落);漂寓(湮泊寄居);漂泼(漂泊,行止不定)
(7) 同“飘”。吹;使飘荡
风其漂女。——《诗·郑风·萚兮》
(8) 又如:漂曳(飘摆,摇曳);漂沫(谓泡沫飘飞);漂沸(飘动;飘流);漂落(漂零沦落);漂零(飘落,坠落);飘遥(随风摇动);漂荡(飘飞;飘扬);漂洒(漂零洒落)
(9) 摇动;摇荡
漂昆侖。——扬雄《长杨赋》。注:“摇荡之也。”
(10) 又如:漂摇(动荡不安)
形容词
(1) 高远的样子 。如:漂然(高远的样子);漂撇(余音轻扬的样子)
(2) 迅速;快疾
迅漂巧兮。——王褒《洞箫赋》
(3) 又如:漂疾(水流急涌快速)
(4) 另见
piǎo
动词
(1) 用水冲去杂质 。如:漂女(洗衣女);漂母(漂洗衣物的老母);漂絮(漂洗丝棉絮);把衣服漂干净
(2) 用化学药剂使纤维或纺织品变白 。如:漂布
(3) 另见
piào
名词
古水名
又南有山,漂水出焉。——《山海经》
piào
形容词
迅疾 。如:漂疾(迅疾)
动词
(1) 落空,将要成功的事突然失败 。如:漂了(落空了)
(2) 没付欠账
上仔客人个当,一千多局账漂下来。——《孽海花》
(3)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piau5 piau1 piau2 piu5 [陆丰腔] piau1 [梅县腔] piau2 piau5 [台湾四县腔] peu5 peu1 peu2 piu5 [东莞腔] piau3 piau1 [客语拼音字汇] peu1 peu2 peu4 piau1 piau1 piau2 piau4 [宝安腔] piau5 | piau1 [客英字典] piau1 piau5 [梅县腔] biau1
◎ 潮州话:〖piou1/piao1(phiau)〗 〖biê3/bio3(pìe)〗 〖piu3(phìu)〗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爂 | 撫招 | 滂 | 宵A | 平聲 | 蕭 | 開口三等 | 宵A | 效 | phjeu/phieu | pʰĭɛu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金文字形,象山峰并立的形状。“山”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地面上由土石构成的隆起部分)
(2) 同本义
山,土有石而高。——《说文》
山,土之聚也。——《国语·周语》
山人取之。——《左传·昭公四年》
夏后代山。——《礼记·明堂位》
太行、 王屋二山,方七百里,高万仞。——《列子·汤问》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诗·小雅·天保》
生于山阜,处于室堂。——《荀子·赋》
为山九仞,功亏一篑。——《书·旅獒》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陆游《游山西村》
(3) 又如:山霭(山上的云气);山灵(山神);山阿(山中凹曲的地方);山岩(山峰;山崖);山隈(山角);山啜(山岔);山落(山岔;山角落);山孤钉(小山包);山头(绿林好汉占据的山寨;坟地;山墙);山长(科举时代的书院主讲及总领院务者);山主(寺院的主持);山观(山中道观);山关(依山而建的城堡)
(4) 形状像山的东西
刃树剑山。——《南齐书·高逸传伦》
(5) 又如:冰山;鳌山;山枕(枕头。古代枕头多用木、瓷制作,中凹,形似山);山堆阜积(东西堆积得像山一样);山棚(结彩的牌楼;比武台,戏台);山家(佛寺)
(6) 特指“五岳”
奠高山大川。——《书·禹贡》。孔传:“高山,五岳。大川,四渎。”
(7) 又如:山斗(“泰山北斗”的缩略。借指卓有成就令人仰慕的人物);山右(指山西省,西在太行山之右);山左(山东的别称)
(8) 山墙 。如:山架(把几层木板镶嵌在墙里的架子)
(9) 指酒肆的楼上
酒阁名曰厅院,若楼上则又或名为山,一山、二山、三山之类。牌额写过山,非特有山,谓酒力高远也。——宋· 灌圃耐得翁《都城纪胜》
(10) 山中。指隐居之处 。如:山谷臣(隐士的自称);山谷之士(隐士);山囚(隐居山野不得志的士人);山巾(山野隐士的便帽)
(11) 坟 。如:山陵(帝王的陵墓);山园(坟地);山门(墓门)
(12) 蚕簇。由禾杆、油菜杆搭成的小簇 。如:蚕上山了
(13) 姓
形容词
(1) 大,巨大 。如:山嚷怪叫,太吵人了;山响
(2) 粗俗
你道山不山?中了状元一道烟。——《牡丹亭》
(3) 山野——谦称 。如:山妻(隐士之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san1 [海陆丰腔] san1 [客语拼音字汇] san1 [台湾四县腔] san1 [客英字典] san1 [东莞腔] san1 [沙头角腔] san1 [陆丰腔] san1 [宝安腔] san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山 | 所閒 | 生 | 山開 | 平聲 | 刪 | 開口二等 | 山 | 山 | ʃæn | sren/shae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