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逸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安闲超逸。
唐 杨衡 《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宋 邵雍 《高竹》诗之七:“非止身休逸,是亦心夷旷。”
引证解释
⒈ 安闲超逸。
引唐杨衡《宿陟岵寺云律师院》诗:“愿迴戚促劳,趋隅事休逸。”
宋邵雍《高竹》诗之七:“非止身休逸,是亦心夷旷。”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人,从木。人依傍大树休息。本义:休息)
(2) 同本义
休,息止也。——《说文》
休,息也。——《尔雅》
南有乔木,不可休思。——《诗·周南·汉广》
休,象人息木阴。——《五经文字》
诚上休陛下余光。——《汉书·王莽传》。注:“庇荫也。”
汔可小休。——《诗·大雅·民劳》
毋休于都。——《礼记·月令》
止宫休舍。——《史记·高帝纪》
未休关西卒。——唐· 杜甫《兵车行》
景公猎,休,坐地而食。——《晏子春秋·内篇谏下》
故且养兵休卒,蓄锐待敌。——岳飞《五岳祠盟记》
休于树——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命士少休。——《资治通鉴·唐纪》
将士更休。——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劝以少休。
既暮,休于旅舍。——《聊斋志异》
(3) 又如:休日(休息的日子,假日);休舍(休息);休士(使士卒休息);休坐(坐下休息)
(4) 停止、中止或结束
妇无公事,休其蚕织。——《诗·大雅·瞻卬》
先生休矣。——《战国策·齐策四》
日夜无休时。——《史记·货殖列传》
吾生之行修。——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我有一条苦计,若救他不得,我和你都休。——《水浒传》
若争数合无高下,太子心中不肯休。——《西游记》
(5) 又如:休粮(停止饮食);休罢(罢休;停止);休驾(使马车停歇);休务(停止公务);休已(停止);休囚(死);休偢(不理睬);休息(平息;止息)
(6) 辞去
屡疏乞休。——清· 张廷玉《明史》
(7) 又如:退休(职工因年老或因公残废而离开工作岗位);休退(官吏辞职赋闲);休居(辞官家居);休官(辞官);休归(退休)
(8) 离弃,解除自己的婚姻
你休了媳妇儿,兄弟,你如今可往那里去?——《元曲选·佚名·渔樵记剧》
(9) 又如:休离(休弃;离弃);休妻;休书;休亲(离弃妻子)
(10) 休假
臣属吏张宛长休百日。——《后汉书》
(11) 又如:休沐(例假);休下(官吏休假);公休(星期日、纪念日等集体的休假);轮休;休告(官员呈请休假);休暇(休假)
形容词
(1) 美好,美善
顺天休命。——《易·大有》。郑注:“美也。”
亦孔之休。——《诗·豳风·斧》
休徵。——《书·洪范》
休徵叙美行之验。——《后汉书·班固传》注
累仕所至,必获休声。——柳宗元《与邕州李域中函论陆卓启》
(2) 又如:休声(美好的名声);休咎(善恶);休明(美好清明);休名(美名);休明(美善而光明);休光(盛美光耀)
(3) 吉庆
无不受休。——《国语·楚语》。注:“庆也。”
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休矣!美矣!惠泽远扬。——《三国演义》
(4) 又如:休咎(吉凶);休应(吉兆);休证(吉祥的证验);休符(吉祥的征兆);休福(吉庆)
(5) 喜悦的,欢乐的
为晋休戚。——《国语·周语》。注:“喜也。”
既见君子,我心则休。——《诗·小雅·菁菁者莪》
(6) 又如:休戚(欣悦与忧患)
(7) 悠闲;安闲 。如:休休有容(安闲自得);休休(安闲的样子);休逸(安闲超逸)盛大、壮大的
休有烈光。——《诗·周颂·载见》
(8) 又如:休烈(盛大的事业)
副词
(1) 勿;不要;别
玄德急止之曰:“休惊百姓!”——《三国演义》
(2) 又如:休得(不得,不要)
语气
(1) 哎呀,唉,呜呼 ——用以表示惋惜、关切或不耐烦等感叹。如:休!休!够了!
(2) 语气助词。罢;了
武松笑道:“却才去肚里发一发,我们去休。”——《水浒传》
我儿可收拾早睡休,明日须半夜起来打点。——《清平山堂话本》
名词
(1) 树荫
依松柏之余休。——《汉书·外戚传》
(2) 福禄
以礼承天之休。——《左传·襄公二十八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沙头角腔] hieu1 [台湾四县腔] hiu1 [海陆丰腔] hiu1 [宝安腔] hiu1 [梅县腔] hiu1 [陆丰腔] hiu1 [客英字典] hiu1 [东莞腔] hiu1 [客语拼音字汇] h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休 | 許尤 | 曉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xĭəu | hiu/xiou |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辵(
)兔。兔子善于奔逃。本义:逃跑)(2) 同本义
逸,失也。从辵兔,兔谩訑善逃也。——《说文》
随侯逸。——《左传·桓公八年》。注:“逸,逃也。”
马逸不能止。——《国语·晋语五》。注:“逸,奔也。”
取之以逸逃于褒。——《国语·郑语》。注:“逸,亡也。”
无教逸欲有邦。——《书·皋陶谟》
见一赤兔,每搏辄逸。——《北史》
(3) 又如:逸犯(逃犯);逸亡(逃亡);逸窜(逃窜);逸盗(在逃的盗匪);逸禽(逃逸之鸟);逸马(奔逃的马);逸匪(指在逃的匪徒);逸飞(指漏网的鸟);逸逃(逃亡)
(4) 奔跑
马逸不能止。——《左传·成公二年》
逸,奔也。——《玉篇》
彘逸出于窦中,马退而却。——《韩非子·外储说右下》
疾逸道左。——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踊(犹奔跑);逸尘(马奔跑时扬起的尘土);逸骑(奔跑的马);逸骏(善奔驰的马);逸驰(犹奔驰);逸象(奔走的象);逸兔(奔走的兔);逸走(奔跑)
(6) 超越
亮少有逸群之才。——《三国志·诸葛亮传》
(7) 又如:逸才(超人的才智);逸足(比喻才能超越出众的人);逸伦(超越同辈);逸德(马有超群的禀性);逸艺(高超的技艺);逸侪(超过同辈);逸操(高洁的情操);逸品(超越流俗的艺术修养或艺术品);逸珠(稀世难求的珍珠。比喻人有超绝凡常的嘉德);逸格(超越流俗的高尚格调)
(8) 释放;从约束、禁闭、奴役下释放出来
乃逸楚囚。——《左传》
(9) 又如:逸水(犹洪水)
(10) 隐逸,退出社会而隐居起来
兴灭国,继绝世,举逸民,天下之民归心焉。——《论语》
(11) 又如:逸士(隐居山林的读书人);逸妻(遁世隐士的妻子);逸迹(犹遁迹。指隐居);逸彦(遁世隐居的才德之士);逸叟(遁世隐居的老人);逸伏(犹隐伏)
(12) 散失,亡失
然则夏后、 周公之典逸矣。—— 柳宗元《时令论上》
(13) 又如:逸诗;逸简(散失的简册);逸编(散失的篇章);逸记(散失的记载);逸品(指散失的物品);逸言(散失之言);逸句(散失的文句);逸失(散失;失落)
形容词
(1) 闲适;安乐
民莫不逸。——《诗·小雅·十月之交》笺:“逸,逸豫也。”
而又不自安恬逸。——《国语·吴语》。注:“逸,乐也。”
为之者劳,居之者逸。——张衡《东京赋》
国治身逸。——《吕氏春秋·察贤》。注:“逸,不劳也。”
足以逸身煖骸而矣。——《吕氏春秋·重己》
身安逸乐。——《史记·货殖列传》
能逸而能劳。——宋· 苏轼《教战守》
无穷逸致。——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好逸恶劳。——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逸豫(安乐);逸境(安乐闲适的境地)
(3) 疾速
良骏逸足。——《文选·傅奕·舞赋》。注:“逸,疾也。”
朔阳逸骇于扶桑之津。——《文选·木华·海赋》。注;“言出疾也。”
夫子奔逸绝尘。——《庄子·田子方》
良骏逸足,跄捍凌越。——《老残游记》
逸骇(迅疾升起);逸翮(指疾飞的鸟)
(4) 放纵;荒淫
夫婿乐逸。——唐· 李朝威《柳毅传》
(5) 又如:逸党(荒淫放荡的一伙人);逸遨(放纵遨游);逸游(放纵游乐);逸志(纵欲放荡之志);逸声(淫声)
(6) 美丽 。如:逸女(美女);逸丽(犹美丽);逸艳(犹美丽);逸辞(美丽的词藻)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rit8 [客语拼音字汇] yid5 [沙头角腔] jit8 [宝安腔] jit8 [台湾四县腔] jit8 [梅县腔] jit8 [客英字典] jit8 [东莞腔] jit8
◎ 潮州话:因8(妷)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逸 | 夷質 | 以 | 質A | 入聲 | 質 | 開口三等 | 眞A | 臻 | jit | jĭĕ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