仲舅
词语释义
词语解释
母亲的弟弟。
唐 裴延翰 《<樊川集>序》:“窃观仲舅之文,高骋夐厉,旁绍曲摭。”
引证解释
⒈ 母亲的弟弟。
引唐裴延翰《<樊川集>序》:“窃观仲舅之文,高骋夐厉,旁绍曲摭。”
仲舅的网络释义
仲舅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会意兼形声。从人,从中。中亦声。甲骨文、金文作“中”。本义:排行第二)
(2) 同本义
仲,中也。——《说文》
仲,中也,言位在中也。——《释名》
伯其甫、仲、叔、季惟其所当。——《仪礼·士冠礼》
五十以伯仲,周道也。——《礼记·檀弓》。按,古者幼名冠字,冠字谓之且字,且,荐也。表之以字,所以为伯、仲、叔、季之藉也。殷礼二十为字之时,即兼伯仲叔季呼之, 周礼始字不呼伯仲,至五十乃加而呼之。女子则笄而字即称伯姬、仲姬。
伯仲之间见伊吕,指挥若定失萧曹。——杜甫《咏怀古迹》
孰与仲多。——清· 黄宗羲《原君》
(3) 又如:仲子(对兄弟中排行第二者的尊称;次子);仲兄(次兄;二哥);仲年(次年,第二年);仲弟(二弟);仲叔(兄弟中排行第二者)
(4) 假借为中。时序、位次居中的,特指每季的第二个月
以殷仲春。——《书·尧典》
律中仲吕。——《礼记·月令》
凡四时成岁,有春夏秋冬,名有孟仲季,以名十有二月。——《逸周书·周月》
(5) 又如:仲月(每季的第二个月);仲商(即仲秋);仲阳(即仲春);仲吕(中吕。古乐十二律的第六律,又称“小吕”)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cung5 [海陆丰腔] chung5 [客语拼音字汇] cung4 [梅县腔] chung5 [东莞腔] zung3 [客英字典] chung5 [宝安腔] cung3 [陆丰腔] chung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仲 | 直衆 | 澄 | 東三 | 去聲 | 送 | 開口三等 | 東 | 通 | driungh/diunq | ɖʰĭu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男,臼声。本义:舅父,指母之兄或弟)
(2) 同本义
母之兄、弟。妻之父为外舅,从男,臼声。凡异姓之称,不得称父,则舅之。——《说文》
王之元舅。——《诗·大雅·崧高》
于舅家见。——宋· 王安石《伤仲永》
复到舅家。
(3) 又如:舅氏(对舅的尊称);舅公(父亲的舅父);舅弟(舅父的儿子,年纪小于自己的。即表弟);舅兄(舅父之子年长于己者)
(4) 妻的弟或兄 。如:妻舅;小舅子
(5) ∶古代称丈夫的父亲
舅在则君舅,舅没则曰先舅。——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吾舅死于虎。——《礼记·檀弓》
(6) 又如:舅姑(公婆)
(7) 称妻之父
婿亲迎,见于舅姑。——《礼记·坊记》
(8) 古时天子称异姓大邦诸侯为伯舅,异姓小邦诸侯为叔舅。又诸侯称异姓大夫为舅
小邦则曰叔舅。——《仪礼·觐礼》
使孔赐伯舅胙。——《左传·僖公九年》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kiu1 kiu3 [宝安腔] kiu1 [沙头角腔] kieu1 [客语拼音字汇] kiu1 [台湾四县腔] kiu1 kiu3 [东莞腔] kiu1 [客英字典] kiu1 kiu3 [梅县腔] kiu1 [陆丰腔] kiu1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舅 | 其九 | 羣 | 尤 | 上聲 | 有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gʰĭəu | giux/giov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