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围伍攻

shí wéi wǔ gōng [ shi wei wu gong]
繁体 什圍伍攻
注音 ㄕˊ ㄨㄟˊ ㄨˇ ㄍㄨ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宋·秦观《李陵论》:“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尝忽焉。”

成语用法

什围伍攻作宾语、定语;用于军事。

引证解释

⒈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参见“十围五攻”。

宋秦观《李陵论》:“古之善用兵者,虽能以寡覆众,而什围伍攻之道未尝忽焉。”
明詹同《出猎图》诗:“什围伍攻兵法存,发踪指示知何人。”

什围伍攻的网络释义

什围伍攻

  • 古时兵法,谓以十敌一则围歼之,以五敌一则攻击之。参见“十围五攻”。
  • 汉字详情

    部首: 221
    笔画: 4
    五笔: WFH

    英文翻译

    file of ten soldiers
    wéi [wei]
    部首: 335
    笔画: 7
    五笔: LFN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WQS
    四角: 605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囗,韦声。“囗”是“围”的古字。本义:环绕)

    (2) 同本义

    囗,回也,象回币之形。——《说文》。段注:“按,围绕, 周围字当用此。”

    围,裹也。——《广雅·释诂四》

    范围天地之化。——《易·系辞上》

    以其一为之被而围之。——《周礼·考工记·庐人》

    (3) 又如:围堑(围绕营垒的壕沟);围圆(圆形围墙);围地(四周山川环绕,形势险峻的地方);围屏(屏风);围落(篱笆,栅栏)

    (4) 包围

    秦之围 邯郸。——《史记·平原君虞卿列传》

    兵围邯郸。——《史记·魏公子列传》

    江都围急。—— 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四面围住。——《广东军务记》

    (5) 又如:围歼;围守(包围监守);围取(包围夺取)

    (6) 防守

    围,守也。——《说文》

    围不言战。——《公羊传·庄公十年》

    (7) 又如:围落(藩篱。借指防卫)

    (8) 通“违”。违背;离开

    其功顺天者天助之,其功逆天者天围之。——《管子·形势》

    则王以春围其农,夏食其食,秋取其刈,冬陈其宝。——《商君书·徕民》

    名词

    (1) 围子,用土、石、荆棘等围成的防御设施

    敕军营更筑严围。——《三国志》

    (2) 打猎的围场;围猎

    百官戎服骑从,鼓行入围。——《隋书》

    (3) 封建帝王出外所圈设的禁区

    今皇上巡幸曰围,取巡狩义。——俞正燮《癸巳存稿》

    (4) 围田。围占江湖淤滩造的田

    (5) 区域

    上帝是祗,帝命式于九围。——《诗·商颂·长发》

    (6) 四周,周边(多指周边的长度) 。如:四围都是花

    (7) 包围圈

    外围合。——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即撤围。

    (8) 姓

    量词

    (1) 用于四周有围栏或可用以围裹的东西。如:一围玉带

    (2) 计量圆周的约略单位,指两只胳膊合围起来的长度,也指两只手的拇指和食指围的长度。如:十围;腰阔数围;大树絮之百围

    英文翻译

    surround, encircle, corral

    方言集汇

    ◎ 粤语:wai4

    宋本广韵

    [wu]
    部首: 221
    笔画: 6
    五笔: WG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OMDM
    四角: 2121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人,从五。五人为伍。本义:五人构成一个集体)

    (2) 同本义

    伍,行伍。——《广韵》

    五人为伍。——《管子·小筐》

    会其什伍而教之道义。——《周礼·天官·宫正》

    先偏后伍。——《左传·桓公五年》

    林不狃之伍。——《左传·哀公十一年》

    (3) 古代军队编制单位。士兵五名编为一伍

    全伍为上。——《墨子·公输》

    破伍次之。

    (4) 又如:伍伯(即伍长。古军队中五人为伍,一伍之长称伍长);伍什(指部队);伍老(伍长);伍壮(指乡武装丁壮);伍部(伍长);伍乘(同乘共伍的士卒)

    (5) 古代民户编制单位。五家编为一伍 。如:伍籍(平民的户籍);伍侯(编民为伍,相为侯望)

    (6) ∶比四大一的数,五的大写 。用于支票、会计防止出错或涂改

    参伍以变。——《易·系辞上》

    (7) 军队。由为战争而武装和训练起来的人员所组成的一个大团体,主要指陆军。如:入伍

    (8) 同伴 。如:羞与为伍

    (9) 成对的组合

    八八为伍。——《汉书》

    (10) 姓。如:伍相(春秋吴国大夫伍子胥);伍相国市上复吹箫(比喻英雄落魄,乞食街头)

    动词

    交互错杂 。如:伍参(交错参杂)

    英文翻译

    five, company of five; troops

    方言集汇

    ◎ 粤语:ng5
    ◎ 客家话:[梅县腔] ng3 [海陆丰腔] ng3 [客英字典] ng3 [陆丰腔] ng3 [客语拼音字汇] ng3 [东莞腔] ng3 [宝安腔] ng3 [台湾四县腔] ng3
    ◎ 潮州话:ngou2 (ngóu) ngou6(ngǒu)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姥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疑古上聲開口一等ŋungox/nguu
    gōng [gong]
    部首: 425
    笔画: 7
    五笔: A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多用男性
    仓颉: MOK
    四角: 181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攴( ),工声。本义:进攻,攻打)

    (2) 同本义(与“守”相对)

    攻,击也。——《说文》

    攻灵公于 桃园。——《左传·宣公二年》

    宽则两军相攻。——《战国策·秦策》

    以此攻城,何城不克?——《左传·僖公四年》

    公输盘为 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 宋。——《墨子·公输》

    其次伐兵,下政攻城,攻城之法为不得已。——《孙子·谋攻》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汉· 贾谊《过秦论》

    子曰:“非吾徒也,小子鸣鼓而攻之可也。”——《论语·先进》

    (3) 又如:攻车(古代的一种兵车。用于进攻);攻钞(攻打劫掠);攻围(攻敌时切断敌人要塞与外界的交通,予以四面包围);攻无不取(只要进攻,必能夺取)

    (4) 指责

    五曰攻,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攻者责也。——《论衡·顺鼓》

    (5) 又如:攻瑕指失(批评缺点,指出失误);攻瑕索垢(批评不足,寻找缺点);攻摘(批评指摘)

    (6) 引申为以药物治疗疾病

    凡疗疡,以五毒攻之。——《周礼·天官·疡医》

    (7) 又如:攻疗(治疗);攻治(医治);攻熨(原指以药物炒热敷患处,散寒止痛。引申为改正);攻泻(饮服烈性药物使之宣泻)

    (8) 致力研究,专心从事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唐· 韩愈《师说》

    (9) 又如:攻苦食淡(致力于勤苦之事,食用无味之物。引申为艰苦自励,一心求学);攻苦(从事于劳苦之事。多指苦心求学);攻习(攻读;奋力学习)

    (10) 治理,加工

    攻,治也。——《广雅·释诂三》

    庶民攻之。——《国语·楚语上》

    农攻粟,工攻器,贾攻货。——《吕氏春秋·上农》

    贤第新成,攻坚。——《汉书·董贤传》

    (11) 又如:攻玉(琢磨玉石);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形容词

    (1) 通“功”。器物精好坚利

    我车既攻,我马既同。——《诗·小雅·车攻》

    械用兵革攻完便利者强。——《荀子·议兵》

    先者难为知,而后者易为攻也。——《淮南子·原道》

    (2) 又如:攻牢(坚固);攻致(坚固紧密);攻完(坚固完好)

    名词

    通“功”。功绩

    易攻伐以治我国,攻必倍。——《墨子·非攻下》

    英文翻译

    attack, assault; criticize

    方言集汇

    ◎ 粤语:gung1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gung1 [梅县腔] gung1 [海陆丰腔] gung1 [东莞腔] gung1 [陆丰腔] gung1 [客英字典] gung1 [宝安腔] gung1 [客语拼音字汇] gung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紅東一平聲開口一等kuŋku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