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故

shì gù [ shi gu]
注音 ㄕˋ ㄍㄨˋ
词性 名词

词语释义

事故 shìgù

(1) 原泛指事情,现在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交通事故
accident

(2) 原因

冒暑而来,必有事故
reason

(3) 借口

寻个事故
pretext

词语解释

  1. 事情,问题。

    《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唐 白居易 《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三国演义》第三回:“ 原 ( 丁原 )正秉烛观书,见 布 ( 吕布 )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丁玲 《韦护》第十二章十二:“我知道你,你一定有什么事故,你喜欢恋爱,我就不问。”

  2. 变故。

    《晋书·刑法志》:“自 元康 已来,事故荐臻,法禁滋漫。” 唐 韩愈 《上张仆射书》:“非有疾病事故,輒不许出。” 清 朱克敬 《瞑庵杂识》卷二:“既恐饱私橐而损公家,尤虑拂商情而滋事故。”

  3. 今用以称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魏巍 《东方》第四部第七章:“幸而井里水浅,又救得及时,没有酿成重大事故。”

  4. 缘故;原因。

    《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十数年音信不闻不知,今做到 成都 府尹,特交承局远来,必有事故。”《三国演义》第四一回:“ 子龙 此去,必有事故。”《醒世姻缘传》第五回:“ 刘锦衣 回了宅,相见过,説了来京的事故。”

  5. 借口,事由。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 曹丕 衔其旧恨,欲寻事故杀之。”《古今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 唐氏 ﹞寻箇事故,将 胡氏 毒打一顿,剥去衣衫,贬他在使婢队里。”

引证解释

⒈ 事情,问题。

《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唐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
《三国演义》第三回:“原(丁原 )正秉烛观书,见布(吕布 )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
《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丁玲《韦护》第十二章十二:“我知道你,你一定有什么事故,你喜欢恋爱,我就不问。”

⒉ 变故。

《晋书·刑法志》:“自元康已来,事故荐臻,法禁滋漫。”
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非有疾病事故,輒不许出。”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既恐饱私橐而损公家,尤虑拂商情而滋事故。”

⒊ 今用以称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幸而井里水浅,又救得及时,没有酿成重大事故。”

⒋ 缘故;原因。

《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十数年音信不闻不知,今做到成都府尹,特交承局远来,必有事故。”
《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子龙此去,必有事故。”
《醒世姻缘传》第五回:“刘锦衣回了宅,相见过,説了来京的事故。”

⒌ 借口,事由。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曹丕衔其旧恨,欲寻事故杀之。”
《古今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唐氏﹞寻箇事故,将胡氏毒打一顿,剥去衣衫,贬他在使婢队里。”

事故的国语词典

变故或意外灾祸。

如:「交通事故」。

事故的网络释义

事故

  • 事故:安全术语
  • 事故:伊斯梅尔·卡达莱所著小说
  • 事故:词语
  • 事故 (词语)

  • 【拼音】shì gù
  • 【注音】 ㄕㄧˋ ㄍㄨˋ
  • 【英译】[Accident;Reason;Pretext]
  • 原泛指事情,指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 交通事故
  • 原因
  • 冒暑而来,必有事故。
  • 借口
  • 寻个事故
  • 1、事情,问题。
  • 《周礼·秋官·小行人》:“凡此五物者,治其事故。”
  • 唐白居易《对酒劝令公开春游宴诗》:“自去年来多事故,从今日去少交亲。”
  • 《三国演义》第三回:“ 原(丁原 )正秉烛观书,见 布(吕布)至,曰:‘吾儿来有何事故?’”
  • 《儒林外史》第一回:“你尊堂家下大小事故,一切都在我老汉身上,替你扶持便了。”
  • 丁玲《韦护》第十二章十二:“我知道你,你一定有什么事故,你喜欢恋爱,我就不问。”
  • 2、变故。
  • 《晋书·刑法志》:“自元康已来,事故荐臻,法禁滋漫。”
  • 唐韩愈《上张仆射书》:“非有疾病事故,辄不许出。”
  • 清朱克敬《瞑庵杂识》卷二:“既恐饱私橐而损公家,尤虑拂商情而滋事故。”
  • 3、今用以称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 魏巍《东方》第四部第七章:“幸而井里水浅,又救得及时,没有酿成重大事故。”
  • 4、缘故;原因。
  • 《清平山堂话本·夔关姚卞吊诸葛》:“十数年音信不闻不知,今做到成都府尹,特交承局远来,必有事故。”
  • 《三国演义》第四一回:“子龙此去,必有事故。”
  • 《东周列国志》第五回:“虢公叩首曰:‘郑伯不来,必国中有事故也。臣若代之,郑伯不惟怨臣,且将怨及王矣。臣不敢奉命!’再三谢辞,退归本国。”
  • 《醒世姻缘传》第五回:“刘锦衣回了宅,相见过,说了来京的事故。”
  • 5、借口,事由。
  • 《醒世恒言·三孝廉让产立高名》:“曹丕衔其旧恨,欲寻事故杀之。”
  • 《古今小说·木棉庵郑虎臣报冤》:“﹝ 唐氏 ﹞寻箇事故,将胡氏毒打一顿,剥去衣衫,贬他在使婢队里。”
  • 事故的翻译

    英语: accident, CL:
    德语: Unfall (S)​
    法语: accident

    事故造句

    这次事故死亡的人数震撼人心。
    在那次事故中小李一命呜呼了。
    惊天动地一声巨响,一场毁灭性的事故发生了。
    司机手疾眼快,及时刹车,避免了一次事故。
    人群向那个事故发生的地方凑拢了。
    她一时疏忽造成了严重的事故,现在后悔无及了。
    工厂从这次事故中吸取了深刻的教训。
    事故发生后,全班同学依然相安无事。
    老师经常教育我们注意安全,避免发生事故。
    各种工伤事故层出不穷,职业病的发生令人触目惊心。
    生产中出了事故,要追究领导者的责任。
    这种意外的事故,不一定谁会碰上,不值得大惊小怪。
    要认真总结经验教训,防止类似事故再次发生。
    有关领导要从这次事故中接受教训。
    我们要认真从事故中吸取教训。
    上学期班上发生了一件酒精事故,引起了校领导的高度重视,在校内引起了轰动,我们从中受到了深刻的教训。
    爸爸安全行车两万公里,没有发生过交通事故。
    我们要把一次事故作为前车之鉴,避免再次发生。
    我总是欢欢喜喜地盼望着发生新的紧急事故。
    思想松一松,事故攻一攻。

    汉字详情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
    [gu]
    部首: 425
    笔画: 9
    五笔: DTY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ROK
    四角: 4864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攴( ),古声。从“攴”,取役使之意。本义:缘故,原因)

    (2) 同本义

    故,使为之也。——《说文》

    又明于忧患与故。——《易·系辞传》

    则是无故。——《礼记·礼运》

    夫有其故。——《国语·楚语》

    既克,公问其故。——《左传·庄公十年》

    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广行取胡儿弓,射杀追骑,以故得脱。——《史记·李将军列传》

    (3) 又如:借故(托故。借口某种原因);无故(没有缘故)

    (4) 事;事情

    昭伯问家故,尽对。——《左传·昭公二十五年》

    敢问天道乎,抑人故也?—《国语·周语下》

    教、 孝景固袭掌故,未遑讲试。——《史记·龟策传》

    (5) 又如:细故(细小而值不得计较的事情);掌故(历史上的人物事迹、制度沿革等)

    (6) 意外或不幸的事变

    国有故。——《周礼·天官·宫正》

    乡园多故,不能不动客子之愁。——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7) 又如:故端(事故;事端);变故(灾难;意外发生的事情);事故(意外的损失或灾祸)

    (8) 旧识;旧交

    君安与项伯有故?——《史记·项羽本纪》

    (9) 又如:一见如故;故贵(旧交与贵人);故义(故交旧友);旧故(旧交);亲故(亲戚故旧)

    (10) 特指旧法、旧典、成例

    变化齐一,不主故常。——《庄子·天运》

    是时,宣帝循 武帝故事,招名儒俟材置左右。——《汉书·楚元王传》

    (11) 又如:蹈常袭故;故典(典故);故语(典故成语);故祀(按惯例举行的祭祀);故套(陈规俗套)

    (12) 先,祖先 。如:故训(先代留下的法则。古训);故业(指祖上传下的基业);故家(世代仕宦之家;世家大族);故墓(祖先的墓地)

    (13) 旧的事物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为政》

    (14) 又如:吐故纳新

    (15) 通“诂”( )。以今言解释古代语言文字或方言字义

    训故举大谊而已。——《汉书·儒林传》

    并作周官解故。——《后汉书·贾逵传》

    形容词

    (1) 原来。旧时的

    故,旧也。——《广韵》

    反故居些。——《楚辞·招魂》

    乐先故些。

    蔓成然故事蔡公。——《左传·昭公十三年》

    所谓故国者。——《孟子·梁惠王下》

    以故法为其国与此同。——《吕氏春秋·察今》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轩东故尝为厨。——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2) 又如:故步(旧时行步的方法);故地(旧有的属地);故夫(以前的丈夫);故方(旧药方);故吏(原有属吏);故林(从前栖息的树林);故式(古旧的仪式)

    (3) 通“古”( )。时代久远

    是故之时,陈财之道,可以行今也。——《管子·侈靡》

    (4) 又如:先故(很久以前)

    动词

    (1) 死亡

    前年赵三郎已故了,他老婆在家守寡。——《古今小说·穷马固遭际卖鎚媪》

    (2) 又如:病故;亡故(死去);染病身故(死);物故(去世);大故(指父亲或母亲死亡);故鬼(旧鬼,死去已久的人的鬼魂)

    (3) 衰老

    弟走从军阿姨死,暮去朝来颜色故。——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副词

    (1) 故意,存心

    广故数言欲亡。——《史记·陈涉世家》

    主者故不受,则固请。——明· 宗臣《报刘一丈书》

    (2) 又如:故故(故意;屡屡;常常);故违(有意违抗);故推(故意推托);故靳(故意吝惜。靳:吝惜);故纵干咎(有意纵容罪犯而触犯法令)

    (3) 同“固”,原来,本来

    程不识故与 李广俱以边太守将军屯。——《史记·李将军列传》

    此物故非西产。——《聊斋志异·促织》

    (4) 仍,还是

    三日断五匹,大人故嫌迟。——《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犹不失下曹从事,乘犊车从吏卒,交游士林,累官故不失州郡也。——《资治通鉴》

    (5) 通“胡”( )。何,何故

    公将有行,故不送公?——《管子·侈靡》

    (6) 又如:故为(何故如此)

    (1) 因此,所以 ——表示因果关系

    夫秦无道,故 沛公得至此。——《史记·留侯世家》

    故审堂下之阴,而知日月之行,阴阳之变。——《吕氏春秋·察今》

    时恐急,剑坚,故不可立拔。——《战国策·燕策》

    (2) 又如:今日下雨,故未成行;故以(因此;所以);故厎(所以致成)

    代词

    〈方〉∶这;那 。如:故歇(这时候);故号(这种);故是(那是);故末(那末;那就)

    英文翻译

    ancient, old; reason, because

    方言集汇

    ◎ 粤语:gu3
    ◎ 客家话:[梅县腔] gu5 [海陆丰腔] gu5 [东莞腔] gu5 [陆丰腔] gu5 [客英字典] gu5 [沙头角腔] gu5 [客语拼音字汇] gu4 [台湾四县腔] gu5 [宝安腔] gu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古暮去聲開口一等kukoh/ku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