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 shū jì ] :
1.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2.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3.指书籍。
4.书信。
5.在罗马帝国时期具有一些公证人权力的公证人。
[ shū ji ] :
1.旧称从事文书工作的人。
2.党、团等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
3.指书籍。
4.书信。
5.在罗马帝国时期具有一些公证人权力的公证人。#####
词语解释
指文字、书籍、文章等。
《史记·大宛列传》:“ 安息 在 大月氏 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东观汉记·梁鸿传》:“ 鸿 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 许 ,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 颜之推 《颜氏家训·诫兵》:“ 颜氏 之先,本乎 邹 鲁 ,或分入 齐 ,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指书牍。
《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 孊 私赂遗 长 ,数通书记相报谢。”《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 规 答书记,众人怪其工。” 宋 曾巩 《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嚮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吕向 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 唐 朱庆馀 《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 清 孙枝蔚 《留别钱退山》诗:“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孙犁 《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 北平 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
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书写;记载。
宋 王谠 《唐语林·补遗四》:“ 严遵美 ……其子仕 蜀 ,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 宋 陈鹄 《耆旧续闻》卷三:“ 晁无咎 閒居 济州 金乡 ,葺东皋 归去来园 ,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 陶 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
引证解释
⒈ 指文字、书籍、文章等。
引《史记·大宛列传》:“安息在大月氏西,可数千里……画革旁行,以为书记。”
《东观汉记·梁鸿传》:“鸿常闭户吟咏书记,遂潜思著书十餘篇。”
《后汉书·应劭传》:“时始迁都于许,旧章堙没,书记罕存。”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颜氏之先,本乎邹鲁,或分入齐,世以儒雅为业,徧在书记。”
⒉ 指书牍。
引《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许皇后》:“废后因孊私赂遗长,数通书记相报谢。”
《后汉书·列女传·皇甫规妻》:“妻善属文,能草书,时为规答书记,众人怪其工。”
宋曾巩《福州回曾侍中状》:“虽有心诚嚮往之勤,而无书记候问之礼。”
⒊ 从事公文、书信工作的人员。
引《文选·任昉<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谋出股肱,任切书记。”
吕向注:“书记谓文学之士也。”
唐朱庆馀《送韦校书佐灵州幕》诗:“职已为书记,官曾校典坟。”
《醒世恒言·黄秀才徼灵玉马坠》:“但凡幕府军民事冗,要人商议,况一应章奏及书札,亦须要个代笔,必得才智兼全之士,方称其职,厚其礼币,奉为上宾,所以谓之幕宾,又谓之书记。”
清孙枝蔚《留别钱退山》诗:“忽到边城作书记,主人原不重文字。”
⒋ 专指担任抄写工作的人员。
引孙犁《秀露集·书的梦》:“后来在北平政府当了一名书记。这个书记,是当时公务人员中最低的职位,专事抄写,是一种雇员。”
⒌ 某些政党和团体的各级组织的负责人。
⒍ 书写;记载。
引宋王谠《唐语林·补遗四》:“严遵美 ……其子仕蜀,至閤门使,曾为一僧致紫袈裟。僧来感谢之,书记所谢之语于掌中,方属炎天,手汗模糊,文字莫辨。”
宋陈鹄《耆旧续闻》卷三:“晁无咎閒居济州金乡,葺东皋归去来园,楼观堂亭,位置极萧洒,尽用陶语名目之,自画为大图,书记其上。”
书记的国语词典
书籍。
书记的网络释义
书记 (职务)
书记(英语:Secretary)原指负责文件纪录或负责缮写的人员,但在一些政党和政党型社团中,是主持日常事务的领导人。社会主义政党的最高领导人一般称“总书记”或“第一书记”。而书记则指省委书记、市委书记、区委书记、镇委书记等。
在社会主义政党和组织中,由书记组成的党委员会(党委)、书记处的最高负责人,一般称为“第一书记”,在“第一书记”下面的书记成员一般还分设第二书记、第三书记、常务书记、书记、候补书记、副书记等。
在中国,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和中国共青团、中华全国总工会、全国妇女联合会等全国性社团的全国委员会都设有书记处,中国共产党和中国共青团的地方委员会设有书记和副书记职务。
而中国共产党的部分职务称为书记,是中国共产党于1921年成立初时翻译苏联共产党的“书记”(俄语:дьяк)而来,另当时职位最低的“书记”一词,也可显示为民做事、不作官僚的决心。
于俄国历史上,14至17世纪国家机关主事的官员亦称“书记”(俄语:дьяк)。
书记,汉语词汇,拼音是shū jì,有政党各级组织的主要负责人;书籍、书牍等含义。
书记 (汉语词语)
书记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聿,者声。聿(
),即笔。隶书省“者”成“曰”。《说文》:“书,箸也。”箸(著)即显明。合起来表示用笔使文字显明,“者、箸”音近,故“者”有表意作用。本义:书写,记录,记载)(2) 同本义
書,著也。——《说文》。按说文序云:“著于竹帛谓之书。”
五曰六书。——《周礼·保氏》
作书。上古以刀录于竹若木,中古以漆画于帛,后世以墨写于纸。——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易之以书契。——《易·系辞》
书者,以笔画记之辞。——《尚书序》疏
子张书诸绅。——《论语·卫灵公》
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史记·陈涉世家》
大书一“屈”字,以两竿夹揭之,走诉行御史台。——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众言同,于是乎书。——方苞《狱中杂记》
(3) 又如:书候(写信问候);书孽(记载罪恶);书记手(担任抄写文书等的书吏);书画卯酉(上下班);书文(撰文并书写);书抄(指手抄本);书具(书写工具,文具);书券(书写契约);书砚(砚台);书狱(书写狱词);书命(书写诏书、命令);书格(一种文具,书写时用以支臂,使腕压着纸,以防墨污);书帖(书写简贴)
(4) 画
今大将军问事,但令我书可邪?——《资治通鉴》。胡三省注:“书可,画可也。”
名词
(1) 书籍,装订成册的著作
书,凡载籍谓之书。——《正字通》
申子、 韩子皆著书。——《史记·韩非列传》
何必读书,然后为学?——《论语·先进》
书者,五经六籍总名也。——《史记·礼书》李隐
黄生允修借书。 随园主人授之书而告之曰。—— 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2) 又如:史书(历史书);图书(图和书。泛指书籍);书客(卖书籍、文具的商贩);书香之族(世代读书的家庭);书香一脉(知书达理的家风);书包翻身(指穷读书人发迹);书谜儿(将书中的话作成的谜语);书帕(礼金。明代官场习惯用书籍、手帕作礼物,称书帕);书剑(书和剑。古代文人随身携带之物。后亦指文人生涯);书笈(小书箱);书仪(托名买书而馈赠的礼金);书腐(蛀书虫。喻指迂腐的文人);书心儿(一部书中最精采的章节);书劫(书籍的劫难);书会(宋元时戏曲作者、说话人共同组织的社团);书呆(只知啃书本的人);书城(书籍环列如城,言其多);书脑(书籍装订时打眼穿线的部分);书阁(收藏书籍的地方);书录(图书目录);书囊(盛书籍的袋子)
(3) 信件,信函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唐· 杜甫《石壕吏》
诸人徒见操书言水步八十万而各恐慑,不复料其虚实,便开此议,甚无谓也。——《资治通鉴》
(4) 又如:书介(传达书信的使人);书尾(书信、信函的末尾);书呈(亦作“书程”。给上司或长辈写的信,信函);书字(书信);书办(管办文书的官吏);书启师爷(管文书的幕友);书役(管理文书的小吏);书尺(尺牍,书信);书素(书信);书筒(古代盛书信的筒。亦指书信);书题(指书信);书缄(书信)
(5) 奏章;文书,文件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先生有所陈奏,则著之于所进呈书之中而已。——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乐府诗集·木兰诗》
(6) 又如:证书;保证书;说明书;书可(批阅公文,书字认可);书禀(文书);书文(文书);书府(收藏文书图籍的府库);书佐(主办文书的佐吏);书办(管办文书的属吏)
(7) 字体,字形 。如:书空(用手指在空中虚划字形)
(8) 书法
悦亲戚之情话,乐琴书以消忧。——晋· 陶渊明《归去来兮辞》
学书费纸,犹胜饮酒费钱。——欧阳修《学书费纸》
(9) 又如:楷书;隶书;书判(判别书法与文章的优劣);书圣(指造诣最高的书法家);书意(书法的神髓);书品(评论书法优劣的书;书法的风格造诣);书格(书法的风格)
(10) 《尚书》的简称
《书》不云乎?“好问则裕。”——清· 刘开《问说》
《书》曰:“满招损,谦得益。”——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庞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11) 文字
怀中一方板,板上数行书。——李贺《感讽》
(12) 又如:书理(即文理。文辞之义理与脉络);书士(从事文字、文书工作的人员);书轨(指国中所用文字与车轨);书计(文字与筹算)
(13) 指“六书”,即中国古代分析文字的理论
十年,出就外傅,居宿于外,学书计。——《礼记》。孙希旦集解:书、计,即六艺中六书、九数之学也。
(14) 古代皇帝的诏书
今以一郡一国之众,对无应书者,是王道往往而绝也。——《汉书》
(15) 说书,曲艺的一种 。如:书寓;听书
(16) 文体名,先秦时“书”为书信的总名 ,臣下向国君进言陈词,亲朋之间来往的信件,都称为“书”。如:《乐毅报燕惠王书》、《谏逐客书》、《报刘一丈书》、《与朱元思书》、《与妻书》
(17) 姓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言,己声。本义:记住)
(2) 同本义
记,疏也。——《说文》
记,识也。——《广雅》
记有成。——《礼记·内则》
记间之学。——《礼记·学记》
凡所经履,莫不暗记。——《后汉书·应奉传》
常记溪亭日暮。——宋· 李清照《如梦令》
吾记天圣中。—— 宋· 司马光《训俭示康》
望中犹记。——宋·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3) 又如:记混了;记错了;切记;牢记;铭记;记不清;记省(回忆,记忆);记心(记在心上,常用于叮嘱);记念(挂心;惦念);记忆(记在心里)
(4) 记载,记录
记,书也。——《广雅》
宫之奇果谏,记曰。——《公羊传·僖公二年》。注:“史记也。”
受记考事。——《汉书·张敞传》
属予作文以记之。——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予在患难中,间以诗记所遭。——文天祥《 后序》
览则省记。——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姚鼐记之。—— 清· 姚鼐《登泰山记》
(5) 又如:摘记(摘要记录);笔记(用笔记录);手记(亲手记录);记言(记录言论)
名词
(1) 记载事物的书册或文章 。如:记书(传记及诸家之书);游记;日记;杂记;摘记
(2) 按时间顺序记述历史史实或事件 。如:大事记;史记;记传(历史传记);记牒(史册;文字记录);记府(古代国家收藏文书史策的府署)
(3) 标志,记号
仓廒内自有官司封记。——《水浒传》
(4) 又如:标记;以红色为记;记色(凭据;证据)
(5) 胎记
生那儿时,脊背下有一搭红记。——《警世通言》
(6) 又如:他身上有块记
(7) 古时的一种公文 。如:奏记;残记。又指记述或解释典章制度的文字。如:十三经中的《周礼·考工记》和《礼记》
(8) 印章
正其名,请铸铜记给之。——《宋史·职官志》
(9) 又如:戳记;图记;钤记;记室(官名。掌管章表书记文檄)
(10) 记叙文,一种以叙事为主的文体 。如:《桃花源记》;《岳阳楼记》
量词
张开手掌迅速厉害地一击,掴 。如:一记耳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i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