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子

zhī zǐ [ zhi zi]
注音 ㄓ ㄗˇ

词语释义

这个人。

词语解释

  1. 这个人。

    《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 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 潘岳 《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 元好问 《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 方文 《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引证解释

⒈ 这个人。

《诗·周南·汉广》:“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郑玄笺:“於是子之嫁,我愿秣其马。”
晋潘岳《悼亡诗》:“之子归穷泉,重壤永休隔。”
金元好问《寄赠庞汉》诗:“之子贫居久,诗文日有功。”
清方文《李临淮玄素招集松筠阁》诗:“之子蓄奇怀,中宵肆良讌。”

之子的国语词典

此人。

之子的网络释义

之子

  • 之子:汉语词汇
  • 之子:丹尼斯·维伦纽瓦执导电影
  • 之子 (汉语词汇)

  • 之子,汉语词汇,这个人。
  • 之子造句

    周妇之子为继承林家香火回复林姓,不惜与生母对簿公堂。
    为了行骗,他子虚乌有地对外宣称自己是个富豪之子。
    这个富豪之子整日无所用心,以玩电子游戏为乐。
    前方将士在浴血奋战,而后方的一些歌舞厅仍在播放醉生梦死的之子于归。
    经验是思想之子,思想是行动之子,了解他人不可以书本为据。
    据了解,张某伙同朱某、侍某、朱某勒索钱财。
    这种依样画葫芦,别人怎麽做自己就照本宣科,认为这样就不怕别人批评的人,书上认定他们是人之子。
    市场承包人之子聚众殴打菜贩致死。
    为首的那个首先打招呼的年轻人很是热络地上前与卢鸿打招呼,并作了自我介绍,他便是大名鼎鼎的魏国公徐达之子,成祖所封定国公徐增寿的后人,名叫徐允祯。
    就在这几句略带吴侬的软语中,老董原来手里的财权和签字权就被这个“东家之子”。
    作为希望之子的锦山和刘杨成为了时代之子。
    千金之子,不死于盗贼,何者?其身之可爱,而盗贼之不足以死也。苏轼 
    智慧之子使父亲欢乐,愚昧之子使母亲蒙羞。罗门 
    当然,我更讨厌那些不孝之子,理由更是显而易见了!
    耶和华吩咐摩西说"把亚伦的杖还放在法柜前,给这些背叛之子留作记号这样,你就使他们向我发的怨言止息,免得他们死亡。
    因为在那个百事孝为先的时代里,如果父亲连药都没喝过就病死了,传出去他就是跳进黄河也洗不脱那不孝之子的罪名。
    龙章凤姿之士不见用,麞头鼠目之子乃求官。
    “士大夫之子弟苟无世禄可守,无常产可依,而欲为仰事俯育之计,莫如为儒。
    奥狄帕斯莱厄斯和乔卡斯塔之子,在出生时即被抛弃,后在无意中杀害了他父亲尔后娶了他母亲。
    慈悲耶稣永生之父,我把你至爱之子,我们的主耶稣基督的圣体、圣血、灵魂及天主性奉献给你,以赔补我们及普世的罪过。

    汉字详情

    zhī [zhi]
    部首: 108
    笔画: 3
    五笔: PPPP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INO
    四角: 303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本义:出,生出,滋长)

    (2) 同本义

    之,出也。象艸过屮,枝茎益大有所之,一者,地也。——《说文》

    如语焉而未之然。——《礼记》。俞樾平议:“此之字乃其本义。未之者,未出也。”

    (3) 往,朝某方向走,到…去

    之,适也。——《广雅》

    自伯之东。——《诗·卫风·伯兮》

    之沛公军。——《史记·项羽本纪》

    之虚所卖之。(“虚”同“墟”)——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佯狂不知所之者。——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吾欲之南海,何如?—— 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4) 又如:之如(前往);之往(去;到);之官(上任;前往任所);之国(前往封地);之适(前往)

    代词

    (1) 指示人或事物,相当于“这个”“那个”

    宣王说之。(之:指南郭处士来吹竽。)——《韩非子·内储说上》

    虎因喜,计之曰。(之:这,指上文所说驴生了气只能踢的情况。)——唐· 柳宗元《三戒》

    当分明记之。(之:指共读情景。)——清· 袁枚《祭妹文》

    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之:代词,指天下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2) 又如:较之中学时代;因之,他将自己的整个心血都放了进去

    (3) 指代人或事物的名称,相当于他、她、它、他们

    郑商人弦高将市于 周,遇之。——《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4) 又

    蹇叔哭之。

    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之”是指示代词,指代“巫医乐师百工”。)——唐· 韩愈《师说》

    (5) 又如:取而代之;战而胜之;为之感叹;使之顺利发展;与之见面

    (6) 指示代词,相当于“其”、“他的”、“其他的”

    纣王令推上法场,斩之老母。——《武王伐纣平话》

    助词

    (1) 的

    (2) 用在定语和中心词之间,表示领属关系或一般的修饰关系

    谢庄少年之精技击者。——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开火者,军中发枪之号也。

    (3) 又如:钟鼓之声;一家之长;原因之一;夫子之文章

    (4) 用于主谓结构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吾见师之出。——《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5) 用于实词与介词之间

    口之于味,有同耆也。——《孟子》

    形容词

    具有字母S的形状的,“之”字形 。如:之江(江流曲折如“之”字者);之字路(曲折如“之”字形的路)

    英文翻译

    marks preceding phrase as modifier of following phrase; it, him her, them; go to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zi1 [梅县腔] tje1 [陆丰腔] zih1 [客英字典] zhi1 zih1 [东莞腔] zu1 [海陆丰腔] zih1 zhi1 [宝安腔] zu1 [沙头角腔] zi1 zu1 [台湾四县腔] zih1
    ◎ 潮州话:ze1 (tsur)【潮阳】zu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七之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止而平聲開口三等tɕĭəcji/tjio
    [zi]
    部首: 344
    笔画: 3
    五笔: BBBB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D
    四角: 17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小儿在襁褓中,有头、身、臂膀,两足象并起来的样子。“子”是汉字的一个部首。本义:婴儿)

    (2) 同本义

    子,十一月阳气动,万物滋,人以为偁。象形。古文从巛,象发也。籀文从囟,有发、臂、胫,在几上也。——《说文》。按,象儿在襁褓中足倂也。

    子,子息。——《广韵》

    居然生子。——《诗·大雅·生民》

    子也者,亲之后也。——《礼记·哀公问》

    子者,父之合也。——《春秋繁露基义》

    子者,父之阴也。——《汉书·杜钦传》

    干、 越、 夷、 貉之子,生而同声,长而异俗。”——《荀子》

    (3) 又如:子衣(小儿的胎衣)

    (4) 儿女。古人称子兼男女

    孀妻弱子。——《列子·汤问》

    (5) 又

    有子存焉。

    (6) 又

    (7) 又

    孙又生子。

    子墨衰绖。(晋襄公的丧服都染成黑色。子,指晋襄公。墨,动词,染黑。衰,通縗,丧服,粗麻布做成。绖,头巾和腰带。)——《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8) 又如:子党(儿女辈);子道(儿女对父母应遵循的道德规范);子姓(泛指子孙,后辈);子辈(儿女)

    (9) 今则专指儿子,即某人直系血统的下一代男性

    无子,有女二人。——唐· 陈玄祐《离魂记》

    (10) 又如:子姪(本指子与姪。后用以通称晚辈);子胤(子息,后嗣);子父(父和子);子母(母和子);子客(儿子的宾客)

    (11) 子孙

    (12) 通常指晚辈直系或旁系血亲

    圣王之子也,有天下之后也,执籍之所在也,天下之宗室也。——《荀子·正论》

    (13) 系另一人或一个共同世系的后裔;后代

    我本汉家子,将适单于庭。—— 石崇《王昭君辞》

    (14) 人的通称

    招招舟子,人涉卬否?——《诗·邶风·匏有苦叶》

    (15) 又如:樵子;舟子;子马(人马);子童(后妃或仙女的自称);孤子(年少死了父亲的人);才子(特别具有才华的人);女子(女性);小子(年幼的人;晚辈);内子(内人,即妻子);夫子(旧时对学者的称呼;旧时学生称老师);孝子(对父母十分孝顺的人);游子(离乡在外或久居外乡的人)

    (16) 中国古代士大夫的通称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亦称“子”,若宣子、武子之类是也。——赵彦卫《云麓漫钞》

    (17) 中国古代对男子的通称

    子年少。——晋· 干宝《搜神记》

    而独不足子所乎。——明· 刘基《卖柑者言》

    子之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子不闻藏书者乎?——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18) 古人对自己老师的称呼

    子曰:学而时习之。——《论语》

    子墨子闻之。——《墨子·公输》

    (19) 又

    子墨子解带为城。

    (20) 地支的第一位

    (21) 与天干相配,用以纪年

    太岁在子日困敦。——《尔雅》

    (22) 用以纪月,即农历十一月

    子,又以纪月。——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颐部》

    (23) 用以纪日

    不辟子卯。——《仪礼·士丧礼》

    (24) 用以纪时,即夜半十一时至一时

    子时得阳气,而丑则鸡鸣。——《西游记》

    (25) 又如:子夜

    (26) 专指女儿

    缵女维莘,长子维行。——《诗·大雅·大明》。毛传:“长子,长女也。”

    曹丞相因念令先君是绝代儒宗,夫人是名公爱子,不忍埋没这白草黄云之外。—— 明· 陈与郊《文姬入塞》

    (27) 又如:子媳(女媳)

    (28) 加在姓氏或数词后面作为对人的尊称

    此三子者。——《战国策·魏策》

    非郑尹而快孙子。—— 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程氏子以蠹贫。——《聊斋志异·促织》

    (29) 姓

    形容词

    (1) 小

    时大武军子将 郝灵荃奉使在 突厥。——《资治通鉴·唐纪》

    (2) 又如:子将(小将);子舍(小房);子闩(小门闩);子墙(院落内部的小墙);子亭(小亭);子城(大城所属的小城)

    (3) 嫩的或易咀嚼的 。如:子姜

    (4) 幼小

    郫县子鱼,黄鳞赤尾。—— 曹操《四时食制》

    (5) 又如:子鸭(幼鸭,嫩鸭);子鸡(小而嫩的鸡)

    (6) 属于别人的,受别人控制的 。如:子公司

    动词

    (1) 通“慈”( )。爱;尤指像对子女一样地爱护

    天迪从子保。——《书·召诰》。王引之云:“子,当读为慈。”

    子以爱之。——《礼记·缁衣》

    封建者,必私其土,子其人。——唐· 柳宗元《封建论》

    (2) 又如:子谅(慈爱诚信);子惠(惠爱百姓);子育(抚爱养育如己子)

    (3) 收养为子

    完母死,庄公令夫人 齐女子之,立为太子。——《史记·卫康叔世家》

    (4) 结果实

    李性坚,实脱(晚),五岁者始子。——《齐民要术·种李》注

    (5) 尽儿女之道;善事父母

    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论语》

    副词

    (1) 表示限制,相当于“只”

    睡不稳,子倚着个鲛绡枕头儿盹。——《西厢记诸宫调》

    也子强如你,但衣食。——《刘知远诸官调·正宫锦·缠道》

    子喝一声,那时唬煞。——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2) 又如:子有(只有);子索(只得;只索)

    代词

    (1) 你——尊称对方,通常为男性

    陈亢问于 伯鱼曰:“子亦有异闻乎?”——《论语》

    英文翻译

    offspring, child; fruit, seed of; 1st terrestrial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2
    ◎ 客家话:[陆丰腔] zih3 [梅县腔] zii3 [宝安腔] zu3 [客英字典] zih3 [海陆丰腔] zih3 [沙头角腔] zu3 [东莞腔] zu3 [客语拼音字汇] zi3 [台湾四县腔] zih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六止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即里上聲開口三等cix/ziiotsĭ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