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点燃的火把。下面是木材。“主”是“炷”的本字。小篆字形从上往下依次为:火焰、油盏、灯台、灯座。本义:灯心)
(2) 同本义 。油灯上用来点火的灯草、纱、线等。后作“炷”
主,镫中火主也。——《说文》
(3) 君主 。古代国家的最高统治者
惟天生民有欲,无主乃乱。——《书·仲虺之诰》
今世之主。——《吕氏春秋·察今》
下国卧龙空寤主,中原得鹿不由人。——唐· 温庭筠《经五丈原》
畔主背亲。
(4) 又
欲斗两主。
共事之主。——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主驾(君主的车驾);主道(君主治国之道);主术(君主控制臣下的权术);主胙(帝业);主相(君主和相);主长(君上);主君(对一国之主的称呼);主位(君主的权位)
(6) 指立国一方的国君。旧史家以正统为帝,偏安为主 。如朱熹《资治通鉴纲目》以蜀为正统,故称“蜀”为“帝”,魏、吴为主
凡人主必审分。——《吕氏春秋·审分》
(7) 又如:主君(诸侯互相聘问的主国之君)
(8) 公主的简称
主( 平阳公主)见所侍美人,上弗悦。——《史记》
主家山第接云开,天子春游动地来。——唐· 李峤《奉和初春幸太平公主南庄应制》
(9) 又如:主第(公主的住宅);主国(公主的侯国);主傅(教导公主的女官)
(10) 主人;东道主
遂举觞对语,宾主无愧色。——《世说新语·方正》
主不能守。——《三国志·诸葛亮传》
(11) 又如:宾主;客随主便;主队;主婆(主人婆);主翁(犹主人);主客(主人与宾客);主党(主人一方的亲族);主父(婢妾、仆役对男主人之称);主人家(主人;特指店主人);主人婆(主人之妻)
(12) 控制者,支配者,财产或权力的所有者
场主积薪。——《聊斋志异·促织》
山塞中只有这个主。先除了此人,小喽另外何足为虑。——《水浒传》
(13) 又如:企业主;房主;车主
(14) 长官;首脑,首长
何时见府主,长跪向之啼。——唐· 元结《贫妇词》
若乘边守险,足为一方之主。——《世说新语·识鉴》
(15) 家长;父母或其他监护人
内有主也。——《太玄》
(16) 又如:主伯(古代指家长和长子);一家之主
(17) 事主,指当事人
凡被举擢官,于诰命署举主姓名,他日不如举状,则连坐之。——《宋史·选举志》
武大扯住 郓哥道:“还我主来!”——《水浒传》
(18) 又如:买主;卖主;失主;盟主
(19) 事物的根本
天下为主。——清· 黄宗羲《原君》
(20) 又
以君为主。
以刚为主。——《明史》
不主故常。——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21) 死人的牌位
上司批准下来,制主入祠,门首建坛。——《儒林外史》
(22) 上帝
有人从墓里把主移走了,我们不知道他们把他放在那里!——《圣经》
(23) 真主 。伊斯兰教教徒对其所信仰的主神的称呼
(24) 姓
动词
(1) 主持;掌管
聘则为妻奔是妾,不堪主祀奉苹蘩。——白居易《井底引银瓶》
有劫贼杀财主,主者捕之。——《世说新语·政事》
轩辕之时,史有仓颉,主文之职。——《文心雕龙·史传》
主缚者亦然,不如何欲,缚时既先折筋骨。——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主苹蘩(指妻子主持家政);主闱(科举考试的主试官);主簿(主管文书);主藏(主管库藏财物);主业(主管产业);主章(古代掌管木材的官吏);主书(主管文书的官吏)
(3) 支持,提倡,主张
前所主唱。——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4) 又如:力主(极力主张);主坐(主使的人);主莫(主谋;力求);主画(主意;谋划)
(5) 寄住在
或谓孔子于 卫主痈疽,于 齐主侍人瘠环。——《孟子》
(6) 又如:主人家(旅馆;客店)
(7) 注重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论语》
(8) 保持
主此盛德兮,牵于俗而芜秽。——《文选·宋玉·招魂》
(9) 主持婚约
主王姬者,必自公门出。——《谷梁传》
(10) 预示
齐王问大臣:“铜铁鸣,主何吉凶?——《三国志平话》
(11) 存心;萌生
我力斗二将不过,看看输与他。宋江收了军马,不知主何意。——《水浒传》
形容词
(1) 主要的 。如:主楼;主量子数;主潮(主要潮流);主客(主要的客人);主故(主顾);主的(主要目标);主因(主要的原因);主回路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zu3 [梅县腔] zhu3 [台湾四县腔] zu3 [客英字典] zhu3 [东莞腔] zu3 [海陆丰腔] zhu3 [客语拼音字汇] zu3 [沙头角腔] zu3 [陆丰腔] zhu3
◎ 潮州话:zu2(tsú)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主 | 之庾 | 章 | 虞 | 上聲 | 麌 | 合口三等 | 遇 | 虞 | tɕĭu | cjyox/tjuu |
详细解释
guān
动词
(1) (形声。从见,雚(
)声。本义:仔细看)(2) 同本义
观,谛视也。——《说文》
观,视也。——《广雅·释诂一》
观者如市。——《庄子·人间世》
观于大海。——《庄子·秋水》
曹共公闻其骈胁,欲观其裸;浴,薄而观之。——《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易·系辞下》
吴王从台上观,见且斩爱姬,大骇。——《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以人民往观之者三二千人。——《史记·滑稽列传》
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明· 魏学洢《核舟记》
因得观所谓石钟山中者。——宋· 苏轼《石钟山记》
(3) 又如:观觑(观看);观占(观瞻,观看);观玩(观看赏玩);观涛(观赏浪潮);观成(观看成果)
(4) 观察,审察
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战国策·秦策》
吾观晋公子之从者,皆足以相国。——《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参观(实地观察);综观(综合观察);坐井观天;观过知仁(观察一个人所犯错误的性质,就可了解他的为人);观时(察看时机)
(6) 示范;显示
诸侯之师观兵于郑东门。——《左传·哀公十一年》
嘉量既成,以观四国。——《周礼·冬官》
飨赐单于,观以珍宝。——《汉书·宣帝纪》
(7) 又如:观治(显示治绩);观民(显示于民);观世(向世人显示);观示(示范)
(8) 游览 。如:观游(观赏游览);观池(供游观的池沼);观山玩水(游山玩水)
(9) 玩赏;观赏
公将如棠观鱼。——《左传·隐公元年》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10) 又如:观风(亦作“关风”。观赏风光;望风);观乐(观赏玩乐;欣赏音乐);观玩(观赏玩味)
(11) 佛家语 。如:观心(佛家语。指内观自己的心性);观法(佛家语。指探究真理于一心);观照(佛家语。用智慧来照明真理)
(12) 通“劝” 。如:观王(劝说帝王)
(13) 阅读
余因得遍观群书。——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姑俟异目观。——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名词
(1) 容饰,外观 。如:观美(外观美好)
(2) 景象,情景
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3) 又如:奇观(雄伟美丽而又罕见的景象或出奇少见的事情);旧观(原来的样子);改观(改变原来的样子);壮观(壮丽的景象);大观(气势宏大的景象)
(4) 对事物的认识,看法 。如:世界观;人生观;乐观;悲观;观化听风(希望看到良好的政治教化)
(5) 另见
guàn
名词
(1) 古代天子、诸侯宫门外张示法令的地方。同“阙”
观谓之阙。——《尔雅·释宫》郭璞注:“ 孙炎曰:‘宫门双阙,旧章悬焉,使民观之,因谓之观。’”。
出游于观之上。——《礼记·礼运》
是以凤凰来信,集羽族于观阙,肉角驯毛宗于外囿。——《后汉书·班固传·典引》
(2) 又如:观阙(古代帝王宫门前的两座楼台);观魏(即观阙)
(3) 台榭
宫室不观,舟车不饰。——《左传·哀公元年》
大王见臣列观。——《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若稍饰以楼观亭榭,与江山相发挥,自当高出金山之上矣。——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4) 又如:观台(台榭);观榭(亭台楼榭);观阁(亭台楼阁)
(5) 鸟名。通“鹳” 。如:观雀(鹳和雀);观讳(鸟名)
(6) 京观 。如:筑观(建筑京观)
(7) 道教的庙宇
臣请本道定寺为三等,观为二等。上寺留僧二十一,上观道士十四。——《新唐书·李叔明传》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唐· 刘禹锡《戏赠看花君子》
不税于官,不隶于宫观之籍。——顾炎武《复庵记》
(8) 又如:白云观;观寺(寺观);观宇(道观佛寺);观阙(指庙宇)
(9) 古国名 。如:观国(在今顿丘卫县)
(10) 通“鹳”。雚雀鸟
彼视三釜三千钟,如观雀蚊虻相过乎前也。——《庄子·寓言》
(11) 姓。春秋楚有观射父
(1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贝,次声。从贝,与财富有关。本义:钱财)
(2) 同本义
资,货也。——《说文》
资,川也。——《广雅》
怀其资——《易·旅》
丧乱蔑资。——《诗·大雅·板》
资用乏绝,去秦而归。——《战国策·秦策一》
既至秦,持千金之资币物,厚遗 秦王宠臣中庶子 蒙嘉。——《战国策·燕策》
应得之资。——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富者捐资。——《广东军务记》
中家以上,皆竭资取得。——清· 方苞《狱中杂记》
厚资而遣之。——清· 周容《芋老人传》
(3) 又如:投资(把资金投入企业);内资;外资;集资;薪资(工资);茶资(茶钱);资业(资产);借资
(4) 费用
问几月之资。——《仪礼·聘礼》
致马资于有司。——《礼记·少仪》
军资所出,国以富饶。——《三国志·诸葛亮传》
(5) 又如:资斧不裕(旅费盘缠不宽裕);资装(盘缠与行装);川资(旅费);邮资(邮费);资值(衣食之值);开资
(6) 资历;资格
昔先君仲尼与君先人 伯阳有师资之尊。——《世说新语·言语》
愔自以资望少。——《晋书·郄愔传》
资轻望浅,舆论不孚。——《大波》
(7) 又如:资履;资任(资格;资历);资名(资历名望);资级(资格和品级);资秩(资历和品质);资籍(资格履历)
(8) 天赋;天资
然大王资侮人。——《汉书·陈平传》
绝世之资,必不如专门之夙习也。——魏源《默觚下·治篇》
(9) 又如:资质愚钝(天资愚鲁、蠢笨);资质甚鲁(天资愚笨);资略(才智、见识);资补(天资素质);资望(丰姿仪容)
(10) 条件
三资者备。——《战国策·秦策一》
(11) 资料;材料
每相见必以欧战为一谈资。——梁启超《欧战蠡测》
(12) 粮食
唯是脯资。——《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资穷困。——《国语·晋语四》。注:“资廪也。”
南军谷少,而资储不如北。——《后汉书》
(13) 又如:资饟(粮饷);资粮(粮食)
(14) 水名 。发源于湖南省武冈县,北流入洞庭湖
(15) 凭借
若据而有之,此帝王之资也。——《资治通鉴》
夫无者,诚万物之所资。——《世说新语·文学》
以资切磋。——清· 刘开《问说》
(16) 能力;作用
何况因万乘之权,假圣王资乎。——邹阳《狱中上梁王书》
(17) 姓
动词
(1) 资助;供给
资之以币帛。——《韩非子·说疑》
固大王资余兵。——《史记·项羽本纪》
(2) 又如:资馈(馈赠;出资帮助);资禄(提供俸禄);资给(供给财用);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3) 给予
王资臣万金而游。——《战国策》
如姬资之三年。(“资”,为……悬赏,为动用法;“之”,指杀如姬之父的仇人。)——《史记·魏公子列传》
(4) 又如:资给馆谷(供给宾客的宿食)
(5) 救助;帮助
尧何以助汝?——《庄子》
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三国志·诸葛亮传》
(6) 又如:资全(周济);资政(帮助治理国政);资辅(资助;帮助)
(7) 蓄积
夏则资皮,冬则资絺,旱则资舟,水则资车,以待令也。——《国语·越语上》
(8) 又如:资聚(积聚);资储(积蓄,贮备)
(9) 取,取用
富其国者资之天下,欲富天下则资之天地。——王安石《与马运判书》
(10) 又如:资取(获取;取得);资福(取福,求福);资纵(取用无度)
形容词
(1) 锋利
旅于处,得其资斧。——《易·旅》
(2) 又如:资辩(利口善辩)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从斗,从米,表示用斗量米。本义:称量)
(2) 计数;计量;核计
料,量也。从斗,米在其中,会意。——《说文》
宣王料民于 太原。——《国语·晋语》。注:“数也。”
楚师可料也。——《国语·楚语》
夫古者不料民而知其多少。——《国语·周语上》
(3) 又如:料校(计数检核);料民(计点人数);料数(计数);料算(估算)
(4) 估量;揣度;料想
捭之者,料其情也。——《鬼谷子·捭阖》
不复料其虚实。——《资治通鉴》
料大王士卒足以当项王乎。——《史记·项羽本纪》
大王自料,勇悍仁强,孰与项王?——《史记·淮阳侯列传》
(5) 又如:料知(犹估计);料来(估计;料想);料量(估计,测度);料道(估计到,预料);料得(预测到;估计到);料敌(估量、判断敌情);料知(料想到);料然(料想);料莫(想来);料猜(猜测);料世(揣度时势)
(6) 选择,挑选
逊料得精兵八千余人。——《三国志·陆逊传》
(7) 又如:料人(选择人才);料取(选取);料选(挑选;拣选);料择(选择);料拣(选择,拣择)
(8) 安排,料理;管理
料,理也。——《玉篇》
比当料理。——《晋书·王徽之传》
导后料检中书故事。——《晋书·周顗传》
料检太祖巾箱。——《宋书·王僧绰传》
琴童料持下晌午饭。——王实甫《西厢记》
(9) 又如:料持(料理,安排;对付,收拾);料吏(指管理胥吏);料度机宜(料理事务);料实(清点,查实);料检(犹查点;清理);如:料视(照料);料高(看守;登高守望。是一种苦役)
(10) 小看
常言“海水不可斗量”,你休料我。——明· 冯梦龙《喻世明言》
(11) 丢,撂
我何不把银子料在水里,也呼地的响一声?——《醒世恒言》
(12) 敌,对付
问众官:“你怎生料敌?”——《三国志平话》
名词
(1) 隋及唐宋时官吏于俸禄外所津贴的食料、口粮
官优有禄料。——白居易《咏所乐》
(2) 又如:料食(犹俸禄);料钱(唐宋旧制,官吏除俸禄外,有时另给食料或折钱发给,称料钱)
(3) 材料;原料 。如:料子服(指毛料制成的衣服);料壶(料质的壶)
(4) 供人畜食用或为植物提供营养的物品
每月但(只)是纳草纳料的,有些常例钱。——《水浒传》
(5) 又如:马料;饮料;肥料;草料;料袋(盛装牲口草料的口袋);料谷(饲养牲口的谷物);料槽(放置牲口食料的食槽)
(6) 中国旧时一种人造的半透明物,以玛瑙、紫石英等为原料,可以用来仿造珠玉;也可抽成丝 。如:料丝(制作工艺品的一种丝状原料);料货(各种料制器物的总称)
量词
宗,番
一连打了两料,打得宋江皮开肉绽,鲜血迸流。——《水浒传》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liau3 [陆丰腔] liau6 [客语拼音字汇] liau4 [海陆丰腔] liau6 [客英字典] liau5 [沙头角腔] liau5 [东莞腔] liau3 [台湾四县腔] liau5 [宝安腔] liau3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聊 | 落蕭 | 來 | 蕭 | 平聲 | 蕭 | 開口四等 | 效 | 蕭 | lieu | leu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