繁体 臨危不懼
注音 ㄌ一ㄣˊ ㄨㄟ ㄅㄨˋ ㄐㄨˋ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临:碰到,面对。面对危难,一点也不害怕。也作“临危不顾”。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邓析子 无厚》:“死生有命,贫富有时。怨夭折者,不知命也;怨贫贱者,不知时也。故临难不惧。”

成语辨析

临危不惧和“无所畏惧”都有不害怕的意思。但临危不惧强调的是在危急关头不怕;“无所畏惧”强调的是什么也不怕。

成语用法

临危不惧连动式;作谓语、定语、状语;含褒义。

引证解释

⒈ 面对危难毫不惧怕。

唐骆宾王《萤火赋》:“临危不惧,勇也。”
郭小川《痛悼敬爱的周总理》诗:“在重庆红岩的日日夜夜,你英勇斗争,临危不惧。”
巴金《等着、盼着》:“他对人民有过贡献,又是一个坚贞不屈临危不惧的革命者,我相信他一定经得起严峻的考验。”
亦作“临危不惮”。 唐司空图《华帅许国公德政碑》:“临危不惮,赴救远征。”

临危不惧的国语词典

遇到危难时,能挺身而起,不怕牺牲。唐.骆宾王〈萤火赋〉:「临危不惧,勇也。」也作「临危不顾」。

临危不惧的网络释义

临危不惧

  • 临危不惧,读音是lín wēi bù jù,汉语成语;意思是面临着危险从容不迫,毫不畏惧。
  • 临危不惧的翻译

    日语: 危険に臨んでも恐(おそ)れない
    俄语: не пугаться опасности

    临危不惧造句

    如果火灾发生时,他们能像小林浩那样临危不惧,镇定自若,也许就不会出现这一幕了。
    方志敏烈士临危不惧,慷慨就义的英雄形象,永远留在中国人民的记忆里。
    能临危不惧,宁死不辱的人才是真正有骨气的人。
    我们很佩服他的临危不惧。
    他临危不惧,显露出英雄本色。
    这部中篇小说塑造了一位临危不惧,英勇顽强的英雄形象。
    面对手持枪械的匪徒,他临危不惧,坚定沉着,一边指挥警员行动,一边劝降歹徒。
    革命者那临危不惧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
    战士们同仇敌忾,临危不惧,勇往直前,争取最后的胜利。
    面对突发火灾,消防员们临危不惧,配合得有条不紊。
    面对敌人,他临危不惧,真不简单。
    丹丹临危不惧的精神让大家心生敬佩。
    这折戏写的是关云长单刀赴会临危不惧的故事。
    雪已经下得很大了,淹没了人们的膝盖,它他却临危不惧,坚定的站着那里。
    他临危不惧,泰然自若。
    在考试的时候,就算时间所剩无几,我们也要做到临危不惧,认真答题。
    我们都记得那熊熊的火光、那最后一次表达爱情的诀别通话,那些临危不惧的救援人员的勇气。
    女排教练临危不惧,运筹帷幄,终于以韧性取胜。
    不管面对多么惊心动魄的场面,他总是临危不惧,让人十分钦佩。
    临危不惧是高情商的表现,遇事不慌是高智商的表现,视财不贪是高德商的表现。

    汉字详情

    lín [lin]
    部首: 101
    笔画: 9
    五笔: JTY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LLOA
    四角: 28063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金文字形,右边是人,左上角象人的眼睛,左下角象众多的器物。整个字形象人俯视器物的样子。本义:从高处往低处察看)

    (2) 同本义

    临,监临也。从卧,品声。——《说文》。按,隐几视下之称。》

    临,视也。——《尔雅》

    不临深谿,不知地之厚也。——《荀子·劝学》

    上帝临女。——《诗·大雅·大明》

    有亭翼然临于泉上。——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3) 又如:居高临下;如临深渊;临轩(在殿前平台上接见臣属);临下(从高望下);临见(居上视下看见)

    (4) 引申为从上监视着

    临长晋国者。——《国语·晋语》。注:“监也。”

    今陛下君临四方。——《宋史·赵普传》

    (5) 又如:临引(居上察下。今称监察);临制(监临控制;指皇后临朝称制);临政(亲理政务)

    (6) 面对(上对下,尊对卑)

    临众发政而治民。——《墨子·尚贤下》

    把酒临风。——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临表涕零。——诸葛亮《出师表》

    执策而临之。——唐· 韩愈《杂说》

    (7) 如:临川(面对川流);临穴(面对自己的圹穴。亦指面对(别人的)墓穴);临敌(面对敌人)

    (8) 碰上, 逢着

    临财无苟得,临难毋苟免。——《礼记·曲礼上》

    (9) 又如:临头(落到头上;当头);临风(迎风;当风);临谷(身临深谷。喻危险恐惧)

    (10) 到,至。后常用作敬辞

    临其穴。——《诗·秦风·黄鸟》

    东临碣石(山名),以观沧海。—— 曹操《步出夏门行》

    自往临视。——晋· 干宝《搜神记》

    (11) 又

    王即临之。

    临溪而渔。——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12) 又如:光临;莅临;临按(亲临按问);临送(谓亲临送别);临讯(谓亲临审讯)

    (13) 攻伐;胁制

    君临函谷。——《战国策·西周策》。注:“犹守也。以临 韩魏。”注:犹伐也。”

    (14) 又如:临军对阵(指战场上对峙交锋)

    (15) 照着他人的字画书写或绘画

    临书爱真迹。——姚合《秋夕遣怀》

    中国画家自临摹旧作入手。——蔡元培《图画》

    (16) 又如:临池(研习书法);临本(临摹原作的写本);临帖(照着字帖临摹)

    (17) 治理、管理、统治 。

    少欲,则能临其众。——《韩非子·十过》

    上帝临女。(治理你们。)——《诗·鲁颂·閟宫》

    居敬而行简,以临其民,不亦可否?——《论语·雍也》

    (18) 如:临人(治理百姓);临御(临视统御。指帝王治理天下而言)

    (19) 靠近,逼近(多用于上对下,强对弱)

    以临二周之郊,诛 周主之罪。——《战国策·秦策一》

    临崩寄臣以大事。——诸葛亮《出师表》

    (20) 又如:临没(将沉没时);临觞(将要喝酒的时候);临颖(临笔。指写信的时候)

    (21) 临视(指位尊者对位卑者) 。如:临存(临视省问。多指地位高的人探问地位低的人);临问(亲临探问。卑者对尊者之敬辞)

    (22) 置身(其中) 。如:临阵(身临战场)

    介词

    (1) 在…之前,在即将…的时候

    临别赠言,幸承恩于伟饯。——王勃《滕王阁序》

    (2) 又如:临歧(临别时;分别);临文(指正在写文章的时候);临别;临行;临睡

    英文翻译

    draw near, approach; descend

    方言集汇

    ◎ 粤语:lam4

    宋本广韵

    wēi [wei]
    部首: 230
    笔画: 6
    五笔: QDBB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NMSU
    四角: 27212

    详细解释

    动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人,中间是山崖,下面腿骨节形。人站在山崖上,表示很高。本义:在高处而畏惧)

    (2) 同本义

    危,在高而惧也。——《说文》

    决危而美名者。——《鬼谷子》。注:“山高也。”

    榣木不生危。——《国语·晋语》。注:“高险也。”

    高而不危。——《孝经》。郑注:“殆也。”

    (3) 恐惧;忧惧

    窃为君危之。——《战国策·西周策》

    (4) 又如:人人自危;危心(心存戒惧);危怖(恐惧不安);危栗(恐惧战栗);危气(气馁;危惧);危悚(危悰,危惧);危视(惊视);危睇(俯视而感到惊恐)

    (5) 威胁,摧败

    能危山东者,强 秦也。——《战国策·齐策一》

    (6) 使危险;伤害;损伤

    今先生之立法术,设度数,臣窃以为危于身而殆于躯。——《韩非子·问田》

    危士臣,构怨于诸侯。——《孟子·梁惠王上》

    (7) 又如:危国(危害国家)

    (8) 败亡,灭亡

    魏必危。——《战国策·秦策四》

    (9) 怀疑,疑虑

    夫妻相冒,日以相危。——《吕氏春秋·明理》

    形容词

    (1) 高

    危冠广袖楚宫妆,独步闲庭逐夜凉。——唐· 高适《听张立本女吟》

    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李白《夜宿山寺》

    断壁危楼。——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2) 又如:危楼(高楼);危巧(高峻而精巧);危邪(高而偏斜);危岑(高峻的山峰);危砌(高墙);危柯(高枝);危亭(耸立于高处的亭子);危冠(古时的高冠);危台(高台)

    (3) 危险; 危难

    法不信,则君行危矣。——《韩非子·有度》

    亡弗不能存,危弗能安。——《韩非子·十过》

    危而不持。——《论语·李氏》

    安危不可知。——《汉书·李广苏建传》

    危难之间。——诸葛亮《出师表》

    危急存亡。

    (4) 又如:危地(危险的地方);危急存亡之秋(危险急迫到了决定生死存亡的关头);危道(危险的措施);危行(危险的行动);危危(极其危险);危困(危急困穷);危脆(危险脆弱)

    (5) 很陡峭的

    泉声咽危石,日色冷青松。——唐· 王维《过香积寺》

    (6) 又如:危径(险峻的山路);危狭(险峻狭窄);危峭(高峻峭拔);危峨(高峻的山岭);危峰(高峻的山峰);危崖(高峻的悬崖);危朗(高峻而开朗);危峦(险峻的山峦);危壁(陡峭的山崖)

    (7) 特指人将死

    形盛脉细,少气不足以息者危。——《素问》。王冰注:“危者,言其近死犹有生者也。”

    (8) 又如:病危;垂危

    (9) 绷得紧;强劲

    丰肉而短,宽缓以荼,若是者为之危弓,危弓为之安矢。——《周礼》

    (10) 端正

    危然处其所而反其性。——《庄子》

    (11) 又如:危坐(端坐;正坐)

    (12) 不正

    故薄薄之地,不得履之,非地不安也,危足无所履者,凡在言也。——《荀子》

    名词

    (1) 屋脊

    痤( 范痤)因上屋骑危。——《史记·魏世家》

    (2) 艰难困苦

    十年携手共艰危,以沫相濡亦可哀。——鲁迅《集外集拾遗补编》

    (3) 姓

    副词

    几乎;差点儿

    我危得之。——《汉书》。颜师古注: 孟康曰:“危,殆也。我殆得为天子也。”

    英文翻译

    dangerous, precarious; high

    方言集汇

    ◎ 粤语:ngai4
    ◎ 客家话:[沙头角腔] ngui2 [东莞腔] ngui2 [梅县腔] ngui2 [台湾四县腔] ngui2 [客英字典] ngui2 [陆丰腔] ngui3 [客语拼音字汇] ngui2 [宝安腔] ngui2 [海陆丰腔] ngui2
    ◎ 潮州话:ngui5 (ngûi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魚爲支B合平聲合口三等支Bŋĭwengye/ngwe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ju]
    部首: 339
    笔画: 11
    五笔: NHWY
    仓颉: PBMC
    四角: 970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心,瞿声。本义:害怕,恐惧)

    (2) 同本义

    惧,恐也。——《说文》

    是以举天下之人,皆恐惧振动惕栗,不敢为淫暴。——《墨子·尚同中》

    楚兵惧,自 秦归。——《史记·屈原列传》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故有知非以虑是,则谓之惧。——《荀子·解蔽》

    喜怒哀惧爱恶欲。——《礼记·礼运》

    勇者不惧。——《论语·子罕》

    (3) 又如:惧思(因恐惧而慎重考虑);惧选(害怕获罪);惧高症(心理学名词。身处高处所产生的过分恐惧反应,不敢往下看、双腿发软、颤抖或晕眩等)

    (4)惊慌失措的样子

    闻叔孙通之谏则惧然,纳 曹相国之对而心说。——《汉书·惠帝纪赞》

    (5) 恐吓

    危以动,则民不与也;惧以语,则民不应也。——《易》

    围徐以惧 吴。——《左传·昭公十二年》

    英文翻译

    fear, be afraid of, dread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6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3 [东莞腔] ki3 [梅县腔] ki3 [台湾四县腔] ki3 [海陆丰腔] ki3
    ◎ 潮州话:哥污6 ,gu6(kŭ)

    宋本广韵

    临危不惧的同拼音词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