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zhōng guó dǎi bǔ rì běn jiān dié [zhong guo dai bu ri ben jian die]
国学 楚辞

词语释义

近期,据日本媒体报道,三名日本人因疑似在中国境内从事间谍活动,被中方逮捕,其中包括两名男子和一名女子。

词语解释

日媒:中国逮捕3名日本间谍嫌疑人 两男一女

据日本朝日电视台9月30日报道,据中日相关人士透露,有3名日本人因间谍嫌疑被中国逮捕。其中包括2名男子和1名女子。

报道称,其中1名男子和1名女子在中国辽宁省的中朝边界被捕,另外1名男子在浙江省的军事设施附近被捕。

3人涉嫌违反中国去年11月施行的《反间谍法》,但具体详情尚未得知。

据悉,前往浙江的日本男子于今年5月被捕,前往辽宁省的1男1女在这之前被捕。此外,在浙江逮捕的男子现在仍被拘押。

而在早些时候的报道中,有媒体说2人被中国逮捕。但日本共同社的消息显示,被捕的人数是3人,且均为男性。目前,各媒体消息仍不一致。

日本官房长官在30日的记者会上回应此事,称日本绝对没有进行间谍活动。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或判死刑 震惊世界的间谍案件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两名在中国境内疑似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人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因间谍活动而被中国政府逮捕的案例极为罕见,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名日本人所窃取“机密”的严重程度。

据悉,这两名日本间谍今年5月份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浙江省被逮捕,其中1人在中朝边境地区,另一人在浙江省军事基地附近被逮捕。消息称,二人并不长住中国,而是从日本抵达中国后遭到逮捕。

报道称,今年7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依据中国法律,最高可以判处死刑。目前窃取中国机密的2名日本间谍已经被中国安全部门拘押数月,中国政府正在对事件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日本外务省海外安全科称,“不对个案做任何回应”。

特务,本指特殊任务,中性词,如特工、特务工作;作为人称代词,指特工人员,做特务工作的人员;第三个意思就很有地域和体制色彩———密探,为了国家、阶级或政治集团的利益,受组织或领导的委派,默默从事情报工作或搜捕、暗杀、破坏等行动工作以及其他维护本国、本阶级或本政治集团利益的秘密工作的人员。特务业务有情报工作、行动工作、策反及心理作战。第三个意义由于广为人知,浓厚的意识形态色彩已经完全淹没了词汇的原义以及中性立场,每个历史时期都存在特务。

日媒:中国逮捕两名日本间谍嫌疑人

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两名在中国境内疑似从事间谍活动的日本人被中国国家安全部门逮捕。

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因间谍活动而被中国政府逮捕的案例极为罕见,目前尚不清楚这两名日本人所窃取“机密”的严重程度。

据悉,这两名日本间谍今年5月份分别在中国辽宁省和浙江省被逮捕,其中1人在中朝边境地区,另一人在浙江省军事基地附近被逮捕。消息称,二人并不长住中国,而是从日本抵达中国后遭到逮捕。

报道称,今年7月份,第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了新的国家安全法。依据中国法律,最高可以判处死刑。目前窃取中国机密的2名日本间谍已经被中国安全部门拘押数月,中国政府正在对事件的严重性进行评估。

日本外务省海外安全科称,“不对个案做任何回应”。

日媒:中国逮捕2名日本间谍嫌疑人 已拘留数月

国际在线专稿: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多名消息人士透露,今年5月,中国在辽宁省和浙江省逮捕了2名日本男子,2名男子疑从事间谍活动。

报道说,因间谍嫌疑日本人被中国逮捕并被外界知晓的案例非常罕见,目前尚不明确2人做出了何种非法行为,但已经被拘留数月,可见中国非常重视此事。

据相关人士透露,二人均不在中国居住,是从日本到达中国后被捕的。被捕依据是中国的《反间谍法》和《刑法》。其中一人是在辽宁省的中朝边界被捕,另一人是在浙江省的军事设施附近被捕。

报道称,中国在去年11月开始施行《反间谍法》,如果国内外组织或个人作出危害国家安全的活动、盗取国家机密,将被定义为间谍活动。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网友:日本亡我之心不死

近日,日媒报道中国逮捕日本间谍新闻引起人们关注。结合最近日本新安保法通过消息,中国网友都认识到日本亡我之心不死。2名日本男性在5月份相继在辽宁省和浙江省由于间谍嫌疑被中国逮捕。据悉日本人因间谍活动在中国被逮捕的事例是极其罕见的。中国逮捕日本间谍,不少网友回忆起二战前夕,日本在中国进行的疯狂间谍活动。据悉日本侵华期间最大间谍机构名为满铁调查部,这个机构对中国国土、人口情况调查之精细令人毛骨悚然。

据日本《朝日新闻》9月30日报道,有两名日本男性在5月份相继在辽宁省和浙江省由于间谍嫌疑被中国逮捕。报道援引消息人士的话称,日本人因间谍活动在中国被逮捕的事例是极其罕见的,目前还不清楚是什么原因导致两人被捕。但从已经被拘留数个月的情况来看,中国方面可能对这两个人的行为相当重视。

报道称,这两名男性均为平民身份,并非在中国居留的日本人,而是从日本抵华后,依照中国《反间谍法》和《刑法》被捕。其中一人是在辽宁省中朝边境地带被捕,另一人则是在浙江省沿岸的军事设施周边被捕的。

报道称,2014年11月1日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一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反间谍法》施行以来,国内外组织和个人对国家安全危害的活动和窃取国家机密的活动等,都会被定义为间谍活动。中国方面正在调查这两人的行动是否收到日本政府的指令。

据悉腾讯早先报道,满铁调查部是日本侵华期间,在中国设立的最大间谍机构。所谓“满铁”,即“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的简称,名义上是一家商业公司,实际是日本的“国策公司”,在经营满铁、开发满蒙的旗号下,为侵华服务。

在满铁调查部所做的诸多报告中,以他们对中国农村的调查最为详尽,也最有价值。1935年12月,伪冀东防共自治政府建立后,满铁调查部制定了“冀东农村实态调查计划”,调查范围是16个县的25个村。

且以日本人对遵化县卢家寨的调查为例,不难看出其调查的精细程度。据满铁调查,卢家寨共有住户202户、人口1171人,加上外来人口共1232人。卢家寨中73.5%为自耕农,加上自耕兼佃农则达94%以上。从经营规模看,这里户均土地15.1亩,人均土地2.6亩。农作物主要为高粱、谷子和苞米,这三者占到总耕种面积的68.7%,但亩产只有4—5斗(每斗相当于27.4斤)。加上其他收入,全村户均年收入69.89元。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日本否认: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近日,日媒报道中国逮捕日本间谍引起各方关注。据悉日媒先后报道有日本人在辽宁和浙江因间谍嫌疑被中国逮捕。中国逮捕日本间谍,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否认日本政府派遣间谍,声称“我国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中国逮捕日本间谍,日本矢口否认,而国内网友则认为:别装傻,你们这个国家一百多年前就开始做这种事情。别以为别人不知道。

日媒爆料中国逮捕日本间谍,日本官房长官菅义伟今天(30日)上午公开回应,称已获悉两名日本人被抓的新闻,“但不便就个别事件发表评论”。他还否认日本政府派遣间谍,声称“我国绝对不会做这种事情,对所有国家一视同仁。”

在上午的记者会上,菅义伟表示:“日本政府正在全力了解国人在海外的安危”。

共同社今天下午报道,日本政府相关人士今日透露,有信息显示另有一名日本男子也被拘捕。

上午稍早些时候,日本《朝日新闻》率先爆料“中国逮捕日本间谍”,称有两名日本男性在5月份相继在辽宁省和浙江省由于间谍嫌疑被中国逮捕。其中一人是在辽宁省中朝边境地带被捕,另一人则是在浙江省沿岸的军事设施周边被捕的。

据观察者网之前报道,早在甲午战争前,日本军部为做好对清朝发动侵略战争的情报工作,就不断向中国派遣大批特务间谍,组成庞大的间谍情报网,千方百计地搜集有关中国的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地理山川、风俗人情等各方面情报。这些间谍特务,有的装扮成旅行家,有的以经商为幌子,暗中从事间谍活动。

“玄洋社”大约是最早在中国进行秘密间谍活动的组织,其“实绩”之一,是1884年在上海昆山路建起的东洋学馆。1886年,甲午战争前日本在华最庞大的间谍机构乐善堂在汉口成立。乐善堂以经营眼药水、书籍、杂货作为掩护,逐步将触角伸向中国各地,相继在北京、长沙、重庆、天津、福州等地建立了众多分支机构,组成了一个遍布中国主要城市的间谍网,并以这些城市为基地,把触角伸展到中国的广大农村。这个间谍网以北京为中心,北到蒙古、满洲、陕西,西南从两广至云贵、巴蜀,对风土、气候、人情风俗、农工商业、金融、运输、交通等内容,进行精心调查并作详细记录。日本在华另一个重要间谍机构是日清贸易研究所,设在上海租界内,名为促进清朝和日本的贸易往来,实则是一个以培养“中日贸易人才”为名的间谍训练机构。

这些间谍机构组织严密,都有着合法的外衣,名义上打着经商或贸易的幌子,实则培养日本间谍。他们有的以外交官、商人、医生、学生等合法身份作为掩护,有的剃发改装冒充中国人,四处搜集情报,为发动战争作了充分准备。

盘点历史上最著名的十大特务

■玛塔·哈里(Mata Hari),德国间谍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作为可能是历史上最著名的间谍之一,玛塔·哈里在一战期间的巴黎利用脱衣舞娘和高等妓女的身份为德国从事间谍活动。出生于荷兰的玛哈雷塔·赫特雷达·泽莱(Margaretha Geertruida Zelle)是在成为为军政要人服务的高级妓女之后开始她的间谍生涯的。她的妓女身份和荷兰护照(荷兰当时是中立国)允许她表面上是陪敌人睡觉,实际上是为德国军队收集情报。玛塔·哈里的这份临时工作于1917年一月份终止,当时法国的军情处截获了一个发给柏林的含有德国军队专用编码的无线电信号,这个信号表明德军从一个代号为H-21的德国间谍那里获取了惊人的情报。法国军队破译出玛塔·哈里就是这个间谍,并于 1917年2月13日在巴黎的一个酒店寓所中将她逮捕。玛塔·哈里因间谍罪在1917年9月5日被行刑队枪决。

■朱利叶斯(Julius)和艾瑟尔·罗森伯格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已婚夫妇朱利叶斯(Julius)和艾瑟尔·罗森伯格是美国的共产主义者,因向苏联泄露核秘密于1953年被处决。当朱利叶斯在1942年被KGB(苏联国家安全委员会)招募时,这对夫妇就卷入了间谍活动。他被指控向KGB传递机密报告和设计,包括在1960年用来射击U-2的引信的设计。艾瑟尔的弟弟格林格拉斯(David Greenglass)中士是朱利叶斯的助手,他承认是通过自己的姐夫和姐姐(当时负责输入核密码)泄露机密信息的。虽然还不确定艾瑟尔是不是间谍,但告发者认为对艾瑟尔的起诉会使她劝自己的丈夫坦白。只是那不可能发生了。美国政府于1951年开始起诉他们,发现他们夫妇从事间谍活动,于1953年在新加坡以阴谋罪将他们处以电刑。冷战期间的美国,因从事间谍活动而处以死刑的公民,只有罗森堡夫妇。

■奥尔德里奇·艾姆斯(Aldrich Ames),苏联间谍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前CIA(中央情报局)特工奥尔德里奇·艾姆斯是在1985年被派驻到土耳其首都安卡拉后变成苏联间谍的。他被派去的初衷目的是策反苏联情报局官员,但是由于他出现了经济问题和情感上的苦恼,他反而将美国的秘密献给了苏联。艾姆斯利用中情局特工的身份加入了KGB和苏联军方,为苏联提供军事情报。这导致100位中情局特工的生命受到威胁,至少有十人被KGB处决。新的赚钱方式让艾姆斯成为间谍的。在为苏联当间谍期间,艾姆斯通过了两个测谎仪的测试,但是他没有办法隐藏放在家里的苏联资助给他的五十万美金、豪华跑车和来自CIA的数千美元的电话账单。最终他被FBI他抓住并于1994年被判终生监禁。

■贾科莫·卡萨诺瓦(Giacomo Casanova),威尼斯间谍

一开始卡萨诺瓦就是个威尼斯间谍,并写了本书叫做《我的生活的故事》。但是那本书大部分都只是详细的讲述了他跟权势女人们的风流事,他倾向于掩盖自己当间谍的那些日子。众所周知他曾是一名律师,在1774年到1782年间为威尼斯审判官从事间谍活动。他的间谍事业是保密的,但是最终在1782年他因散布诽谤一个城市贵族而被流放。

■克劳斯福克斯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在苏联长长的间谍名单上我们发现了一个名字,克劳斯福克斯,这个出生在德国的物理学家因负责第一次裂变武器和氢弹的早期模型的重大理论工作而闻名。纳粹党执政时期福克斯从德国逃到了英国,他继续攻读自己的博士学位并通过考核参与了英国原子弹项目。1943年,福克斯设法去了洛斯阿拉莫斯((美国新墨西哥州中部城镇),在那里他是曼哈顿项目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在英国期间,福克斯变成了间谍开始为苏联提供情报,理由是苏联应该知道敌方在开发什么。这种信息传递信息的方式持续了两年多,福克斯继续向KGB提供重点产品的信息,包括制造氢弹的理论计划和苏联用来确定美国拥有导弹数量的数据。1946年,福克斯开始接受英国政府的审问并被判处14年的有期徒刑,虽然最后他只在监狱里服刑了九年。

■梅杰·约翰·安德烈(Major John André),英国间谍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梅杰·约翰·安德烈是一名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背叛大陆军的英国军官。英国占领费城和纽约期间,安德烈在殖民地社会中很受欢迎,但是实际上他暗中负责协助美国将军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将纽约西点军校的碉堡出售给英国。他是在穿过纽约之后被抓住的,当时他打扮成老百姓的模样,身上还带着一本假护照。他从来就不想或者计划在美国敌后作战,而且作为一个战犯,他有权力穿着上老百姓的衣服逃跑。委员会对此无动于衷。安德烈被指控为敌军的间谍并于1780年10月2日被处以绞刑。

■詹姆斯·阿米斯特德·拉斐特

拉斐特是第一个从事双重间谍的非裔美国人,他是在美国独立战争期间成名的。身为维吉尼亚州威廉·阿米斯特德(William Armistead)的奴隶,拉斐特被获准在1781年进入军队当志愿者。他的任务包括刺探陆军准将本尼迪克特·阿诺德(Benedict Arnold),在约克敦战役中,他的报告对打败英国军队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弗雷德里克·茹贝尔·杜肯,德国间谍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弗雷德里克·茹贝尔·杜肯,绰号“黑豹”,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是一名德国间谍。杜肯对英国人及其他们对波尔妇女儿童的态度的憎恨使得他投身成为间谍,负责向德国军方传播机密,特别是关于盟军武器和船舶动向的机密信息。人们认为是他导致了1916年英国皇家海军舰艇汉普郡号(HMS Hampshire)的摧毁和沉没,那艘船是运送基奇纳勋爵去俄罗斯的。杜肯还成立了杜肯间谍系统,其中的33个成员被判处了300年的监禁。

■弗吉尼亚·哈尔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在德国人们叫她为“阿蒂米斯”,但事实上弗吉尼亚·哈尔是一名美国间谍,20世纪40年代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她曾与特别行动处合作过,之后她加入了中央情报局。她的工作包括利用记者的身份帮助维希的法国地下军和法国人抵抗,盖世太保称她为“最危险的盟军间谍”。特别是她只有一条腿可以活动,另外一条腿膝盖以下被截肢了。

■时佩璞

中国逮捕日本间谍

这是1964年发生在北京的一个秘事,关于一个集性和丑闻于一身并且会唱京剧的间谍的故事。中国京剧演员时佩璞在教外交官家属们学习英语时邂逅了法国外交官伯纳德·布尔西科(Bernard Boursicot),他设法使布尔西科相信了自己虽然身着男装却是个女儿身,然后两个人展开了一段长达20年的恋情,时佩璞甚至“有了”布尔西科的孩子(实际上是他从医院买的)。这段恋情的结果就是布尔西科在20世纪80年代初返回法国之前向中国秘密的递交了多达150份的法国大使文件。最终时佩璞和他的“儿子”被逮捕,罪名是间谍罪,被判服刑六年。但被捕11个月之后他们就被释放出来了。戏剧和电影《蝴蝶君》就是由时佩璞的故事改编而来的。


汉字详情

zhōng,zhòng [zhong]
部首: 101
笔画: 4
五笔: KHK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L
四角: 50006

详细解释

zhōng

名词

(1) (指事。甲骨文字形,中象旗杆,上下有旌旗和飘带,旗杆正中竖立。本义:中心;当中,指一定范围内部适中的位置)

(2) 同本义

中,和也。——《说文》

中离维纲。——《仪礼·大射仪》

与太史数射中。——《周礼·射人》

持弓矢审固,然后可以言中。故盛算之器即曰中。——《礼记·射义》

古者天子地方千里,中之而为都。——《新书·属远》

中有都柱。——《后汉书·张衡传》

天门中断。——唐· 李白《望天门山》

中通外直。——宋· 周敦颐《爱莲说》

中轩敝者。——明· 魏学洢《核舟记》

(3) 又

中山峨冠而多髯者。

(4) 又如:人中(人嘴上唇当中处);华中;中浣(农历每月中旬);中土(中原地区。古以冀州为中土,汉以来以河南为中土;中国);中天(天空的中央);中夕(夜半);中色(中央之色,即黄色);中甸(京都);中江(江流的中央);中非(指非洲中部地区)

(5) 内,里面。与“外”相对

五帝之中无传政。——《荀子·非相》

儒有衣冠中。——《礼记·儒行》

皮树中、闾中、虎中、兕中、鹿中,是也。——《礼记·乡射礼记》

以益中外之累。——《后汉书·列女传》

中有鲁人 冯三保者、精技击。—— 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事变中起。——清· 周容《芋老人传》

(6) 又如:心中(心里);内中(里头);家中;水中;队伍中;中水(水中);中垢(尘垢之中)

(7) 半;中途;半中腰

夜中,星殒如雨。——《春秋》

(8) 又如:中缀(中途停止);中夕(半夜);中分(从中间分开);中半(对半);中白(半白);中判(对半分开);中阪(半山坡);中夜舞(夜半起舞)

(9) 方位名。泛指一个地区内或一个时期内,中间;居中

晋太元中, 武陵人捕鱼为业。—— 陶渊明《桃花源记》

(10) 又如:中门(内、外门之间的门);中阵(中陈、居中的阵地、营垒,一般为主帅所在地);中部(居中的部分);中处(适中的处所);中殿(居中的宫殿)

(11) 指宫禁之内。亦借指朝廷

赵高用事于中。——《史记》

公来自中,天子所倚。——唐· 韩愈《祭董相公文》

(12) 又如:中涓(皇帝亲近的侍从官);中侍(宫中的侍从官);中使(宫中派出的使者);中尚方(古代官署名。掌宫内营选杂作);中秘书(宫廷藏书);中书(皇宫中的藏书)

(13) 内心

忧从中来。——曹操《短歌行》

(14) 又如:中顾(内心顾念);中私(内心的感情);中函(藏蓄于内心)

(15) 中国的简称 。如:洋为中用;中美关系

(16) 中国的本地人、居民或其后代 。如:中外皆宜

(17) 内脏

五中所主,何藏最贵。——《素问》

(18) 中介人

中央向严乡绅借二十两银子。——《儒林外史》

(19) 又如:中见(见证人)

(20) 姓

形容词

(1) 中等

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中家以上。——清· 方苞《狱中杂记》

(2) 又如:中才(中等才能);中则(中等。指田赋);中知(中等的才智);中币(中等品级的货币);中川(中等的河流);中平(中等,平常);中甲(金代科举考试成绩中等者);中兄(才德一般的兄长)

(3) 〈方〉∶成,行,好

正要与姐姐、姐夫商量了,往府里讨去,可是中么?——《二刻拍案惊奇》

(4) 又如:中不中

(5) 容易

我是薛家丫头, 狄家媳妇,我的钱不中骗。——《醒世姻缘传》

(6) 合适,适当

是秦之计中, 齐燕之计过矣。——《战国策·齐策二》

余观君疏于世故,而谋国无不中。——宋· 叶适《袁声史墓志铭》

(7) 不偏不倚,正

头颈必中。——《礼记·玉藻》

衣冠不中,不敢以入朝。——《晏子春秋》

(8) 通“忠”。忠诚

难进而尽中。——《孝经·圣治》

中和,祗庸孝友。——《周礼·春官·大司乐》

中不上达。——《荀子·成相》

(9) 另见 zhòng

zhòng

动词

(1) 正对上;射中,正着目标

中其茎。——《考工记·桃氏》。司农注:“谓穿之也。”

敌中则夺。——《荀子·彊国》。注:“击也。”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欧阳修《卖油翁》

射者中。——宋· 欧阳修《醉翁亭记》

中而轻发。——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幸啄不中。——《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中靶;猜中了;命中(射中);看中(经过观察,感觉合意);中雀(中目);中钩(上钩);中的(箭射中靶子);中鹄(射中靶子)

(3) 受到;遭到

欲中守法。——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前番我王兄误中你的诡计,在 青龙山上,被你伤了十万大兵。——《说岳全传》

(4) 又如:中霜(遭受霜冻);中酒(病酒;醉酒);中暍(中暑);中疾(生病);中恶(得急病);中暑;中弹;中埋伏;中煤气

(5) 造谣;中伤

好事者未尝不中。——《淮南子·原道》。注:“伤也。”

欲以吏事中商。——《汉书·何武传》。注:“伤之也。”

或言鹿,高因阴中诸言鹿者以法。——《史记》

(6) 又如:中陷(中伤陷害);中人(伤害人)

(7) 合于;符合

砉然向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中音,合乎音律。)——《庄子·养生主》

其曲中规。(它的曲度符合圆规所画出的标准。其,代车轮,相当于“它的”。中,动词,合乎。规,圆规。)——《荀子·劝学》

木直中绳。

不中于款。——《聊斋志异·促织》

(8) 又如:中节(合乎规定);中墨(符合准绳);中准(符合水准);中水(符合水平面标准);中绳(符合墨线)

(9) 考取;录取

后来孟沂中了进士。——《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中才(科举考试的中式之才);中元(高中);中签(填写考中者的标签);中榜(中式);中眉(中榜);中第(中选)

(11) 得到

这龟儿,就是中了头奖,什么人还想沾你一文钱吗?——沙汀《丁跛公》

(12) 又如:中失(得失)

形容词

(1) 满,充满

令其量中,必善美而已。——《汉书》

(2) 又如:中寿(寿满)

(3) 通“仲”。位居第二的

中春,教振旅,司马以旗致民。——《周礼·夏官·司马》

中祀大交霍山。——《尚书大传·虞夏传》。注:“中,仲也。”

至中冬而盛。——《春秋繁露·循天之道》

(4) 又如:中秋(秋季的第二个月);中春(春季的第二个月)

(5) 另见 zhōng

英文翻译

central; center, middle; in the midst of; hit (target); attain

方言集汇

◎ 粤语:zung1 zung3
◎ 客家话:[梅县腔] zhung1 zhung5 dung1 [宝安腔] zung1 | zung5 [客语拼音字汇] dung4 zung1 zung4 [客英字典] zhung1 zhung5 [东莞腔] zung1 zung5 [沙头角腔] zung1 zung5 [陆丰腔] zhung1 zhung5 [海陆丰腔] zhung1 dung1 zhung5 [台湾四县腔] zung1 dung1 zung5 [梅县腔] zung5
◎ 潮州话:dong1 dang1 dong3【潮阳】diong1. ~ .diong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一東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陟弓東三平聲開口三等ţĭuŋtriung/tiung
guó [guo]
部首: 335
笔画: 8
五笔: LGY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WMGI
四角: 60103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囗”( wéi),表示疆域。从或(即“国”)。“或”亦兼表字音。本义:邦国)

(2) 周代,天子统治的是“天下”,略等于现在说的“全国”

国,邦也。——《说文》

以佐王治邦国。——《周礼·太宰》。注:“大曰邦,小曰国。”

方千里曰国畿,诅祝以叙国之信用,以资邦国之剂信。——《周礼·大司马》。注:“国谓王之国;邦国,谓诸侯国也。”

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左传·隐公元年》

丘也闻有国有邦者。——《论语·微子》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左传·庄公十年》

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 汉· 贾谊《新书·过秦论上》

(3) 又如:齐国;晋国;郑国

(4) 国都,一国最高政权机关所在地。又称国城,国邑

国中九经九纬。——《考工记·匠人》。注:“城内也。”

三曰国禁。——《周礼·士师》。注:“城中也。”

在国曰市井之臣。——《孟子》。注:“谓都邑也。”

土国地漕。——《诗·邶风·击鼓》

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武夫力而拘诸原,妇人暂而免诸国。——《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愿君顾先王之宗庙,姑反国统万人乎!——《战国策·齐策》

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馋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国中(王城之内;国内);国人(国都中的人);国迁(国都迁徙);国阴(都城北郊);国郊(国都周围地名);国禁(古代国都中的禁令);国邑(城邑);国刑(城中施行的刑罚)

(6) 国家

聊以行国。——《诗·魏风·园有桃》

国无有残。——《诗·大雅·民劳》

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 宋· 陆游《十一月四日风雨大作》

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唐· 魏征《谏太宗十思疏》

国人皆以诸先烈之牺牲精神为国奋斗。——孙文《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序》

(7) 又如:国纪(旧指国家礼制与法令);国帑(国库中的钱币);国禄(国家的俸禄);国课(国税;国家税收);国器(可主持国政的人才)

(8) 古代王、侯的封地

汉王之国,良送至 褒中。——《史记·留侯之家》

孟尝君就国于 薛。——《战国策·齐策》

(9) 又如:国租(封地的田赋)

(10) 帝王 。如:国孝(为皇帝、后妃或皇帝父母服丧);国丈(帝王的岳父);国太(帝王之母的俗称);国姻(帝王的姻亲)

(11) 部落

凡七十八国。 伯济是其一国焉。大者万余户,小者数千家,各在山海间。——《后汉书》

(12) 地方

荆州北据 汉沔,利尽南海,东连 吴会,西通 巴蜀,此用武之国。—— 晋· 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逝将去女,适彼乐国。——《诗·魏风·硕鼠》

(13) 家乡

欲逊位归国,佐吏等苦留之。——《晋书》

(14) 姓

英文翻译

nation, country, nation-state

方言集汇

◎ 粤语:gwok3

宋本广韵

dài,dǎi [dai]
部首: 306
笔画: 11
五笔: VIPI
五行:
姓名学:
仓颉: YLE
四角: 35309

详细解释

dǎi

动词

(1) ∶捉,特指经过追赶或试图抓住 。如:逮蚊子;逮特务;猫逮老鼠

(2) 另见 dài

dài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隶( dài)声。本义:赶上;及;到)

(2) 同本义

逮,唐逮及也。——《说文》。按,逮者,行相及也。古曰唐逮。

逮于袁娄而与之盟。——《公羊传·成公二年》

群后之逮在下。——《书·吕刑》

逮事父母。——《礼记·曲礼》

上不及尧、 舜,下不逮 周、 孔,亦一时之懿士。——《世说新语·排调》

纵轻体以迅赴,景追形而不逮。——曹植《七启》

政逮于大夫四世矣。——《论语·季氏》

敌出不意,大惊扰,以枪上刺刀相搏击,而便捷猛鸷终弗逮。——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逮及(达到,到了某种程度);逮夜(到了晚上);逮至(及至;等到)

(4) 逮捕,抓人(人在捉拿称“逮”,人逃亡而追拿称“捕”)

以罪过连逮。——《史记·始皇纪》

逮治党与。——《汉书·王莽传》。注:“捕也。”

使者遂逮守,胁服,夺其官。——明· 高启《博鸡者事》

五人者,盖当蓼州周公之被逮,激于义而死焉者也。—— 张溥《五人墓碑记》

被逮之前一日。——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5) 又如:逮系(拘捕囚禁);逮坐(逮捕问罪);逮狱(逮捕入狱)

(6) 另见 dǎi

英文翻译

seize, catch; reach, arriv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doi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ai6 tai1 ti5 [台湾四县腔] tai5 tai1 ti5 [客语拼音字汇] tai3 ti4 [客英字典] tai5 [梅县腔] tai1 tai5 [宝安腔] ti5
◎ 潮州话:dài/多埃6(大) dǎi /多埃2(歹),dai6(tãi)di6(tĩ) da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特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deh/deydʰiei
[bu]
部首: 330
笔画: 10
五笔: RGEY
五行:
仓颉: QIJB
四角: 53027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甫声。捕的原始意义是追捕逃亡的奴隶。本义:捕捉,捉拿)

(2) 同本义

捕,取也。——《说文》

遣吏分曹逐捕诸灌氏支属。——《汉书·灌夫传》

吏无追甫之苦。——《汉书·韩延寿传》

变斗杀伤捕伍邻。——《急就篇》

至高邮,制府檄下,几以捕系死。——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他郡国吏欲来捕亡人者,讼共禁弗予。——《史记·吴王濞列传》

捕鼠不如狸狌。——《庄子·秋水》

捕影而视之。——《周髀算经》

武陵人捕鱼为业。—— 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捕者既不至。——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而吾以捕蛇独存。——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3) 又如:捕鱼;捕快(旧时官府中专事捉拿强盗的差役);捕书(清代地方衙门掌管捕捉罪犯的书吏);捕生(捕捉野生动物)

(4) 追寻,搜寻

而抄捕南海馆之报忽至。—— 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诏使孺卿逐捕。——《汉书·李广苏建传》

(5) 又如:捕援(索求推举)

名词

(1) 旧时衙门担任缉捕的差役 。如:捕厅(称州、县官署的辅佐官,如县丞、典史、吏目等。多负责缉捕盗匪);捕头(巡捕的头目)

(2) 姓

英文翻译

arrest, catch, seize

方言集汇

◎ 粤语:bou6
◎ 客家话:[梅县腔] pu5 [海陆丰腔] pu6 pu3 [客英字典] pu5 [沙头角腔] pu3 [东莞腔] pu5 [宝安腔] pu3 [客语拼音字汇] pu3 [台湾四县腔] pu5 pu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一暮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薄故去聲開口一等bʰuboh/buh
[ri]
部首: 429
笔画: 4
五笔: JJJJ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A
四角: 60100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和小篆字形。象太阳形。轮廓象太阳的圆形,一横或一点表示太阳的光。本义:太阳)

(2) 同本义

日,太阳之精也。从囗一,象形。——《说文》

离为日,为火。——《易·说卦》

以土圭之法,正日景求地中。——《周礼·大司徒》

天无二日,太阳也。——《孟子》

日初出,大如车盖。——《列子·汤问》

(3) 又如:日冠(太阳上方的光体);日昃(日斜,日过中午);日旸儿(太阳;日光);日月交食(对头;互相争斗);日头搁山(太阳落山);日头趖西(太阳偏西);日居月诸(日落月出,一天又一天)

(4) 白天,白昼

夏之日。——《诗·唐风·葛生》

夜以继日。——《孟子·离娄下》

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世说新语·自新》

(5) 又如:日昳(日已过午);日往月去(时间一天天过去);日里(白天);日里向(白天);日长神倦(夏季白天长,人易困倦);日旰(日暮。天色晚);日昼(白天);夜以继日

(6) 时节;为特殊目的而定的日子

天启壬戌秋日。——魏学洢《核舟记》

(7) 又如:交租日;星期一是洗衣日;你的结婚纪念日;三百万股日;太阴日;平太阳日;日南至(冬至日);日脚(〈方〉∶日子;时间);日时(一段时间);日分(日子;日期)

(8) 一昼夜

靡日不思。——《诗·邶风·泉水》

日月星辰,太阳也。岁月日时,亦即曰日。——《书·洪范》

教子数日。——《礼记·内则》

(9) 又如:日力(一天的力气);日完(一天所做的事情);日度(一天一天地过去)

(10) 时间,光阴

(11) 又如:日子浅(时日短);日时(一段时间);旷日经年;日已昏黑;日不我与(时日不等人);日刻(时间)

(12) 日本的简称 。如:中日文化交流

副词

(1) 每日,每天

吾日三省吾身。——《论语·学而》

今诸生学于太学,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于是与亮情好日密。——《三国志·诸葛亮传》

(2) 又如:日远日疏,日亲日近(常常接近自然亲热,反之就会疏远);日觐天颜(每天朝见皇帝);日见穷蹙(处境一天天艰难窘迫);日无暇晷(整天无空闲);日逐(每日;每天);日逐家(每日;一天天);日事钱(日工资);日辰(日子);日食钱(日事钱)

(3) 他日,改天

日与俱来,吾与若俱观之。——《列子·汤问》

(4) 往日,从前

日卫不睦,故取其地。——《左传·文公十年》

英文翻译

sun; day; daytime

方言集汇

◎ 粤语:jat6
◎ 客家话:[海陆丰腔] ngit7 [客英字典] ngit7 [台湾四县腔] ngit7 [客语拼音字汇] ngid5 [宝安腔] ngit7 [梅县腔] ngit8 [陆丰腔] gnit7 [东莞腔] ngit7 [沙头角腔] gnit7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入五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人質質A入聲開口三等眞Anʑĭĕtnjit/rit
běn [ben]
部首: 420
笔画: 5
五笔: SGD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DM
四角: 5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从“木”,下面的一横是加上的符号,指明树根之所在。本义:草木的根或靠根的茎干)

(2) 同本义

本,木下曰本。——《说文》

本实先拨。——《诗·大雅·荡》

木水之有本原。——《左传·昭公元年》

伐木不自其本,必复生。——《国语·晋语》

是岁,有禾生景天中,三本一茎九穗。——《论衡·吉验》

摇其本以观其疏密。——唐· 柳宗元《种树郭橐驼传》

(3) 又如:水有源,木有本;本干(草木的根干)

(4) 本宗族

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几房的本家大约已经搬走了。——鲁迅《呐喊》

(5) 又如:本宗(犹祖籍;本宗族);本种(自己的种族)

(6) 事物的根基或主体

君子务本。——《论语·学而》

今背本而趋末。——汉· 贾谊《论积贮疏》

然墨之道,兼爱为本。——马中锡《中山狼传》

(7) 又如:治本(从根本上加以处理);根本(事物的根源或最重要部分)

(8) 母金,本钱

子本相侔。(子:利息,侔:相等)——韩愈《柳子厚墓志铭》

(9) 又如:亏本(损失本钱);本钿(方言。本钱);本银(本钱,资本)

(10) 根源,本源

物有本末,事有始终。——《礼记·大学》

盖亦反其本矣。——《孟子·梁惠王上》

为是者有本有原。——唐· 韩愈《原毁》

人穷则反本。——《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11) 又如:本根(根由,根源);本缘(佛教语。由来,缘起);本由(根由)

(12) 古代指农业生产

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汉· 贾谊《论积贮疏》

(13) 又如:本富(指经营农业致富);本穑(犹稼穑);本农(农业。古以农为本);本业(指农业)

(14) 底本

今存其本不忍废。——宋· 文天祥《指南录·后序》

(15) 又如:本文;稿本;脚本;话本;剧本;歌本

(16) 奏章 。如:本章(官员呈给皇帝的文书、奏折);本奏(即奏本)

(17) 书册,本子 。如:本子(书本)

若止印三二本。——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18) 又如:普及本;宋本;刻本;节本;合装本。亦指作为根据的事物

亦先有所本。——蔡元培《图画》

形容词

(1) 原来的;本来的

此之谓失其本心。——《孟子》

(2) 又如:本处(原籍);本贯(原籍);本事(原本的事情)

(3) 基础的,基本的 。如:本纪(根本纲纪);本根(根本)

动词

(1) 执掌,统辖 。如:本司(分管事务的官署);本次(指本人管辖的地方);本兵(执掌兵权;本部军队)

(2) 推究,推原

抑本其成败之迹。——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3) 又如:本原(推究,推本溯源);本察(推究,探究)

代词

(1) 自己或自己方面的

本姓曹。——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2) 又如:本里(自己的乡里);本宅(自己的住宅,自己的墓穴);本乡,本市,本埠,本省,本队

(3) 现今的 。如:本日(当天);本月(现时所在的月份;当月)

(4) 这,那

用芽者自从本说。——宋· 沈括《梦溪笔谈》

(5) 又如:本山(此山);本法(这项法律);本处(此地,此处)

量词

(1) 用于书籍簿册。如:一本书;一本回忆录

(2) 用于植物。株;棵

一边种几本大芭蕉。——《红楼梦》

(3) 又如:二十本葱

副词

原先,本来

臣本布衣。——诸葛亮《出师表》

本在冀州之南。——《列子·汤问》

自言本是京城女。——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

英文翻译

root, origin, source; basis

方言集汇

◎ 粤语:bun2
◎ 客家话:[梅县腔] bun3 [宝安腔] bun3 [客英字典] bun3 [海陆丰腔] bun3 [东莞腔] bun3 [陆丰腔] bun3 [客语拼音字汇] bun3 [台湾四县腔] bun3 [沙头角腔] bun3
◎ 潮州话:bung2(púng) [饶平、揭阳、潮阳]beng2(pńg)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二十一混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布忖上聲合口一等puonx/puoontʰɑu
jiān,jiàn [jian]
部首: 321
笔画: 7
五笔: UJD
五行:
吉凶:
仓颉: LSA
四角: 37601

详细解释

jiān

名词

(1) (间是后起字,本字作閒,本义见间 jiàn)

(2) 中间;内

一动一静者,天地之閒也。——《礼记·乐记》

而独閒数百千里。——《汉书·严助传》。注:“中间也。”

攘臂于其閒。——《庄子·人间世》。司马注:“犹里也。”

黄河远上白云间。—— 唐· 王之涣《凉州词》

林间窥之。——唐· 柳宗元《三戒》

草木之间。——明· 袁宏道《袁中郎全集·满井游记》

达于缙绅间。——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出于其间。——蔡元培《图画》

(3) 又如:两地之间;上下之间;左右之间;半中间;两个高楼间的小弄;两个电极间的真空

(4) 一会儿,顷刻

莫然有间,而子桑户死。——《庄子·大宗师》

乃留止閒曰。——《战国策·秦策》

(5) 又如:间不容息(其时间不容喘息。比喻时间短促)

(6) 近来

帝间颜色瘦黑。——《汉书·叙传上》

(7) 姓(閒)

量词

(1) 表示房屋的量詞

安得广厦千萬间。——唐· 杜甫《茅屋为秋風所破歌》

(2) 又如:一间卧室;三间門面

(3) 另見 jiàn

(4) “间”另见 xián

jiàn

名词

(1) (会意。古写作“閒”,“间”是后起字。金文,从门,从月。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开门月入,门有缝而月光可入。”( jiàn) 本义:门缝)

(2) 同本义。泛指缝隙;空隙

閒,隙也。从門,中见月。会意。——《说文》

有閒中也。又,閒不及旁也。——《墨子经》

其閒不能以寸。——《孟子》

从门閒而窥其夫。—《史记·管晏传》

彼节者有间。——《庄子·养生主》

以无厚入有间。

得间奔真州。—— 宋· 文天祥《 后序》

(3) 又如:间出(乘隙私出,微行);间缺(空隙);间蹊(小道);间径(小道;僻路)

(4) 隔阂;嫌隙

时将有反,事将有间。——《国语·越语下》

(5) 间谍 。如:间使(密使);间骑(骑兵侦察员);间者(探子);间事(用间谍之事);间人(内奸)

动词

(1) 挑拔,使人不和

谗人间之。——《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2) 又如:离间(挑拔使之不和睦);间构(离间构陷,挑拔中伤);间疏(离间);间貳(离间);间书(用以挑拔是非的信)

(3) 拔去多余的植株、去掉多余的树(使其他的苗或树能更好地生长) 。如:间玉米苗

(4) 隔开间隔

枫松相间。——《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病间月。——清· 方苞《狱中杂记》

(5) 又如:间行(拉开距离行进);间阔(久别;远离);间岁(隔一年);间世(隔代)

(6) 夹杂;参杂

中间力拉。——《虞初新志·秋声诗序》

(7) 又如:间色(杂);间错(间杂);间编(编次杂乱);间厕(夹杂);间诂(夹注)

(8) 非難;毁謗 。如:间然(非议);间废(不以为然而废弃);间言(非议);间非(责怪);间谤(毁谤)

(9) 参与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左传·庄公十年》

(10) 更迭;交替

异才复间出,周道日惟新。——杜甫《别蔡十四著作》

(11) 又如:间歌(古时吹笙和唱歌相交替的一种礼制);间出(隔世而出);间生(隔世而生)

副词

(1) 间或,断断续续

时时而间进。——《战国策·齐策》

间道经其门。——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间以诗记所遭。——宋· 文天祥《 后序》

间则蹑屐。——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2) 秘密,暗中(隔开众人,使自己隐而不现)

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史记·陈涉世家》

侯生乃屏人间语。——《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另见 jiān

英文翻译

midpoint, space; place, locality

方言集汇

◎ 粤语:gaan1
◎ 潮州话:gang1 旧读:gan1 ,goiⁿ1 [揭阳、潮阳]gaiⁿ1 ,goiⁿ3 [揭阳、潮阳]gaiⁿ3

宋本广韵

dié [die]
部首: 226
笔画: 11
五笔: YANS
五行:
仓颉: IVPTD
四角: 3479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言,枼( )声。本义:间谍,细作)

(2) 间谍

谍,军中反间也。——《说文》

掌斩杀贼谍而搏之。——《周礼·掌戮》

搏贼谍。——《周礼·环人》。注:“反间为国贼。”

晋人获 秦谍。——《左传·宣公八年》

谍报敌情至。——清· 徐珂《清稗类钞·战事类》

(3) 又如:防谍;谍贼(暗探和叛国贼);谍人(间谍)

(4) 传递的情报

宁边军数日间连受八十余谍。——《续资治通鉴》

(5) 通“牒”。书札

太史公读春秋历谱谍。——《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序》

(6) 又

宫童效异,披图案谍。——《汉书·礼乐志》

故一介之策,各有攸建,子长谍之,爓然有第。——《后汉书·张衡传》

动词

(1) 暗中窥伺敌情或秘密

罗人欲伐之,使 伯嘉谍之。——《左传·恒公十二年》

(2) 又如:谍探(侦察);谍查(侦察,探听)

英文翻译

an intelligence report; to spy; spying

方言集汇

◎ 粤语:dip6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