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躲西逃

dōng duǒ xī táo [dong duo xi tao]
注音 ㄉㄨㄥ ㄉㄨㄛˇ ㄒ一 ㄊㄠˊ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躲:躲藏,避开。形容四处逃散,分头躲藏。形容极为惊慌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42回:“这公子左冲右突,那番兵东躲西逃,直杀透番营。”

成语用法

东躲西逃作谓语、状语;指惊慌。

东躲西逃造句

雪里红如丧家之犬,东躲西逃十来天,沿途只洗劫了一个小村落。
这种感觉最明显的恐怕当数王胜了,在上一呼吸间,他还压得楚阳东躲西逃,可是仅仅过了一会儿,王胜就惊骇的发现楚阳整个气势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
赵荷已经疯癫了,不是痴痴傻傻呆呆愣愣的,就是失声尖叫,惊恐的在只有他自己的房间里东躲西逃。
明兵势弱,不敌清军,早溃不成军,东躲西逃。
但见那鼠左避右闪,东躲西逃,引得赵虎满屋子乱转,打破砂锅,撞倒水缸,鼠却不肯往外逃走。
是什么样的原因?让刘备东躲西逃,闻风丧胆。
而凌天的身影,却一直在嗜血仙鲸的追杀下东躲西逃,毫无反击之手,连忙忍不住的问道“还要多久?”。
张宇也哭了,被落下来的铁片砸的东躲西逃。
一个东躲西逃的小子,带着妹妹,孤苦伶仃。

汉字详情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duǒ [duo]
部首: 710
笔画: 13
五笔: TMDS
五行:
仓颉: HHHND
四角: 27294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身,朵声。①本义:身。②避开,隐匿)

(2) 藏身 。如:东藏西躲;躲猫猫(捉迷藏);躲匿(隐藏)

(3) 避开;避让 。如:躲门户(逃亡户)

英文翻译

hide, secrete; avoid, escape

方言集汇

◎ 粤语:do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do3 [梅县腔] do3 [海陆丰腔] do3 [陆丰腔] do3 [宝安腔] do3 [台湾四县腔] do3 [客英字典] do3 [东莞腔] do3 [客语拼音字汇] do3
◎ 潮州话:d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四果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丁果戈一合上聲合口一等tuax/tuaatuɑ
[xi]
部首: 615
笔画: 6
五笔: SGH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CW
四角: 10604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据小篆字形,上面是鸟的省写,下象鸟巢形。“西”是“栖”的本字。本义:鸟入巢息止)

(2) 同本义

西,鸟在巢上,象形。——《说文》

棹歌惊起乱西禽,女伴各归南浦。——《敦煌曲子词集》

(3) 又如:西迟(游息,流连。同栖迟)

(4) 往西走;向西去

西通巴蜀。——《三国志·诸葛亮传》

何时复西归。——《乐府诗集·长歌行》

从小丘西行……——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西出阳关无故人。——唐· 王维《送元二使安西》

(5) 又如:西上(向西去);西驾(皇帝的车驾西行);西夕(太阳西下而天黑)

名词

(1) 方位词。日落的方向,西方

日在西方而鸟栖,故因以为东西之西。——《说文》

王用享于西山。——《易·随》

宅西。——《书·尧典》

以白琥礼西方。——《周礼·大宗伯》

赵王因起兵南戍 韩梁之西边。——《战国策·赵策一》

故有东宫、有西宫、有南宫、有北宫,异居而同财,有余则归之宗,不足则资之宗。——《仪礼·丧服》

(2) 又如:西班(武官。唐凡朝会,武官班于西);各奔西东(各奔前程);西帮(经营钱庄业的山西人);西都(古指洛阳);西裔(西部边远地区);西牛贺洲(佛经中四大部洲之一,在西方)

(3) 古称西边的邻国

越山千万云门绝,西僧貌古还名月。—— 唐· 皎然《寄题云门寺梵月无侧房》

(4) 又如:西僧(西蕃僧人);西人(宋时指西夏人)

(5) 现代我国称欧美为“西洋”或“泰西”,简称“西”

初中西不睦,地方官出示,禁止华人受雇外洋,供其服役。—— 清· 夏燮《粤民义师记》

(6) 又如:西珠(西洋商人贩运到中国来的珍珠);西番柿子(番茄)

(7) 西天的简称。佛经中指佛祖所在之处为极乐世界,也叫“西天” 。如:西土(指佛教发源地印度。印度古称天竺,因在中国之西,故称);西方净土(佛教语。西方之极乐世界,即佛国)

(8) 复姓。如:西乞;西王;西宫;西郭

英文翻译

west(ern); westward, oc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ai1
◎ 客家话:[宝安腔] si1 [台湾四县腔] si1 [客英字典] si1 [海陆丰腔] si1 [陆丰腔] si1 [沙头角腔] si1 [东莞腔] si1 [梅县腔] si1 [客语拼音字汇] xi1
◎ 潮州话:sai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二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西先稽齊開平聲開口四等sieise/sei
táo [tao]
部首: 306
笔画: 9
五笔: IQPV
五行:
仓颉: YLMO
四角: 3230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辵( chuò),兆声。本义:逃走,逃跑)

(2) 同本义

逃,亡也。——《说文》

许由逃之。——《庄子·外物》

恒侯体痛,使人索 扁鹊,已逃 秦矣。——《韩非子·喻老》

处于逃。——《韩非子·内储说上》

逃未及远。——清· 纪昀《阅微草堂笔记》

脱身以逃。——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逃闪(逃跑藏匿);逃越(逃走);逃生子(逃妾所生之子);逃犯(逃跑的犯人);逃军(军队主将抛下军队独自逃走;逃兵)

(4) 逃避,回避

少则能逃之。——《孙子·谋攻》

今我逃楚, 楚必骄,骄则可与战矣。——《左传·襄公十年》

无所逃于天地间。——清· 黄宗羲《原君》

(5) 又如:逃税(逃避纳税);逃会;逃债;逃学;逃刑(逃避刑责)

(6) 藏,隐匿 。如:逃禄(隐居不仕);逃世(避世。隐居不仕);逃形(藏身);逃身(逃命;藏身);逃官(隐居不仕);逃山(隐居)

(7) 离开

罢锄用又废,恋乡不忍逃。——唐· 司马札《锄草怨》

(8) 又如:逃席(宴会中途不辞而去);逃徙(离乡逃奔他处居住);逃酒(逃避饮酒,离席先去);逃伍(充军者逃离部伍)

(9) 叛,离,由于关系破裂而脱离

醉中往往爱逃禅。——杜甫《饮中八仙歌》

(10) 又如:逃禅(违背佛教戒律);逃墨(离弃墨子的学说)

英文翻译

escape, flee; abscond, dodge

方言集汇

◎ 粤语:tou4
◎ 客家话:[海陆丰腔] to2 tau2 [陆丰腔] to3 [台湾四县腔] to2 tau2 [东莞腔] tau2 [客英字典] tau2 [宝安腔] tau2 [梅县腔] tau2 [客语拼音字汇] tau2 to2
◎ 潮州话:do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六豪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徒刀平聲開口一等dʰɑuda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