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胡

dōng hú [ dong hu]
繁体 東胡
注音 ㄉㄨㄥ ㄏㄨˊ

词语释义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

词语解释

  1.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 匈奴 之东,故名。

    春秋 、 战国 时,南邻 燕国 ,后为 燕 所破,迁于今 西辽河 上游一带。 秦 末 东胡 强盛,后为 匈奴 冒顿单于 击败。馀众退居 乌桓山 和 鲜卑山 ,分别称 乌桓 、 鲜卑 。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 杜甫 《北征》诗:“ 东胡 反未已,臣 甫 愤所切。” 章炳麟 《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 满洲 外族,是曰 东胡 。”

引证解释

⒈ 我国古代的少数民族。因居于匈奴之东,故名。 春秋、战国时,南邻燕国,后为燕所破,迁于今西辽河上游一带。 秦末东胡强盛,后为匈奴冒顿单于击败。馀众退居乌桓山和鲜卑山,分别称乌桓、鲜卑。见《史记·匈奴列传》。后亦为我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泛称。

唐杜甫《北征》诗:“东胡反未已,臣甫愤所切。”
章炳麟《驳康有为论革命书》:“夫满洲外族,是曰东胡。”

东胡的国语词典

先秦时居于中国及匈奴之东的北方游牧民族。参见「通古斯族」条。

东胡的网络释义

东胡

  • 东胡是中国东北的古老游牧民族。自商代初年到西汉,东胡存在大约1300年。东胡、濊貊、肃慎被称为古代东北三大民族。东胡语言属阿尔泰语系。东胡是一个部落联盟,包括了当时族属相同而名号不一的大小部落。
  • 东胡造句

    东胡是东周时期活跃于燕国东北面的一支胡人。
    本文通过考古发掘和历史文献材料分析探讨历史上的东胡族。
    降及有明,遭家不造,蕞尔东胡,曾不介意,遂因缘祸乱,盗我神器,奴我种人者,二百六十有七年!凶德相仍,累世暴殄。
    门栓是横的,远不如竖着顶住门坚固,如果东胡军不惜代价反复撞击,也不是撞不开的,如果找一些树干之类的来把门顶上,防御效果就好的多了。
    临街的东胡同是杜家有名的“义和大院”
    这批墓葬不仅从年代和地域上能够满足与东胡相联系的条件,在经济类型和人种特征上也与东胡族所应具有的特点相吻合。
    这些士兵是东胡军中的精锐,人强马壮,居然抢在攻城部队还没有开始爬城时就抵达了城门口。
    地处中原东北方的东胡依旧是一片风雪景象,漫天的六出冰花在兰陵分外少见,就连一向不以物喜的夏倾鸾也被万里冰封所吸引,暮色之中默然长立。
    既有像胡东胡兵、姜文姜武、钱小豪钱嘉乐这样的同胞兄弟,也有像秦沛姜大卫尔冬升这样同父异母的兄弟。
    孙礼抬眼看了看四周,见东胡军已经撤的七七八八,显然这一战已经结束,他看着欢呼雀跃的汉军士兵,突然喝道“来人,将卫长风抓起来!”。
    从性别差异的角度考察井沟子遗址西区墓地,可以发现东胡族群的男女社会地位和角色分工情况。
    现在正是楼烦人元气大伤的时候,东胡王奥克塔尔也不是善良之辈,如果他起了什么歹心,那待在东胡营地的两万多楼烦骑兵可就真成了网中之鱼。
    夏家店上层文化与新发现的井沟子青铜时代晚期墓葬没有直接的承继关系,后者是迄今认定的最有可能为东胡族的考古遗存。
    长汀胡氏有西胡、东胡,自然是“五百年前共一家”。
    大军一路向北行去,逢山开路,遇水叠桥,穿郡过城,直奔东胡而来,只不过大军虽然行进速度极快,但是由于人数众多,尽管紧赶慢赶,也走了六七日。
    东胡的一支,最初游牧于今西喇木伦河与洮儿河之间,秦汉时附于匈奴。
    慕容鲜卑为东部鲜卑的一个分部,是东胡的后裔。
    赤峰地区战国时期属东胡。

    汉字详情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hu]
    部首: 444
    笔画: 9
    五笔: DEG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RB
    四角: 4762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肉,古声。本义:牛脖子下的垂肉)

    (2) 鸟兽颔下的垂肉或皮囊

    胡,牛顄垂也。——《说文》。徐锴曰:“牛颔下垂皮也。”

    狼跋其胡。——《诗·豳风·狼跋》。传:“老狼有胡。”

    有龙垂胡须下迎黄帝。——《汉书·郊祀志上》。师古曰:“胡,谓颈下垂肉也。”

    (3) 又如:胡髯朗(羊的别名。胡,颈下垂肉;髯,须);胡皱(牛颔下松弛有皱纹的皮);胡袋(某些鸟类颌下的皮囊,也称喉囊)

    (4) 器物上下垂如胡的部分 。如:胡孑(刃旁有歧出曲钩的戈戟)

    (5) 古代称北方和西方的民族如匈奴等为胡

    燕山胡骑。——《乐府诗集·木兰诗》

    亡而入胡。——《淮南子·人间训》

    将胡骏马。

    胡人大入塞。

    (6) 对西域诸国,汉、魏、晋、南北朝人皆称曰胡(包括印度、波斯、大秦等),唐人对印度则不称胡。如:胡沙(匈奴居住的沙漠地带;又指钱);胡地(古代泛称北方和西方各族居住的地方);胡夷(古代泛称西、北方的各族为胡,东方的民族为夷)

    (7) 指胡人 。如:胡奴(为奴的胡人;对胡人的贱称);胡市(与胡人交易);胡言(胡人的语言)

    (8) 古国名 。其地在今天的安徽省阜阳县西北

    二月,楚灭 胡。——《左传》

    代词

    (1) 怎样;何

    胡,何也。——《广雅·释诂三》

    弗虑胡获?弗为胡成?——《书·太甲下》

    胡能有定?——《诗·邶风·日月》

    (2) 又如:胡说(何说,怎么说);胡为(何故);胡为如此?

    (3) 为什么;何

    胡然而天也,胡然而帝也。——《诗·鄘风·君子偕老》

    云胡不夷?——《诗·郑风·风雨》

    胡取禾三百廛兮?——《诗·魏风·伐檀》

    胡不已乎。——《墨子·公输》

    胡不见我于王。

    胡不汉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胡可得而法。

    (4) 又如:胡为(何为;为什么);胡然(为何。表示疑问或反诘);胡宁(何乃;为何)

    (5) 什么;何 。如:胡底(到什么地步);胡颜(有何面目)

    形容词

    (1) 黑

    或谑张飞胡,或笑 邓艾吃。—— 李商隐《骄儿诗》

    (2) 远;大 。如:胡考(犹寿考。年纪大);胡老(胡者,元老);胡福(长远之福;大福)

    副词

    任意乱来 。如:胡画拉(瞎扯);胡柴(胡说);胡白(胡说);胡拿(胡闹);胡喷(胡说)

    名词

    (1) 胡须

    有龙垂胡髯。——《风俗通·正失》

    (2) 又如:胡髯(“胡”是“胡子”的通称;“髯”指两颊上的胡子);胡子;胡须

    (2) 见“胡同”( hútong)“衚”

    英文翻译

    recklessly, foolishly; wildly

    方言集汇

    ◎ 粤语:wu4
    ◎ 客家话:[东莞腔] fu2 [海陆丰腔] fu2 [客英字典] fu2 [台湾四县腔] fu2 [梅县腔] fu2 [沙头角腔] fu2 [宝安腔] fu2 [陆丰腔] fu3 [客语拼音字汇] fu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一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戸吳平聲開口一等ɣugho/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