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夷

dōng yí [ dong yi]
繁体 東夷
注音 ㄉㄨㄥ 一ˊ

词语释义

1.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2.指三国吴。 3.特指清朝统治者。 4.旧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词语解释

  1. 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晋 孙楚 《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 肃慎 贡其楛矢。” 唐 杜甫 《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 郭沫若 《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 河北 、 山西 的北部是所谓北狄, 陕西 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 黄河 的下游是所谓东夷。”

  2. 指 三国 吴 。

    《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 东夷 ,凭 江 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 李善 注:“ 东夷 ,谓 吴 。”

  3. 特指 清 朝统治者。

    清 顾炎武 《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

  4. 旧指我国东方 日本 、 朝鲜 等国家。

    明 陆深 《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 张东海 先生以为贡於东夷…… 东坡 谓 高丽 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 北宋 已有之。 倭 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 明 宋应星 《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 漳 泉 海滨效法为之。”

引证解释

⒈ 古代对我国中原以东各族的统称。

《礼记·曲礼下》:“其在东夷、北狄、西戎、南蛮,虽大曰子。”
晋孙楚《为石仲容与孙皓书》:“东夷献其乐器, 肃慎贡其楛矢。”
唐杜甫《八哀诗·赠司空王公思礼》:“司空出东夷,童稚刷劲翮。”
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第二篇序说:“河北、山西的北部是所谓北狄, 陕西的大部分是所谓西戎, 黄河的下游是所谓东夷。”

⒉ 指三国吴。

《文选·曹植<王仲宣诔>》:“嗟彼东夷,凭江阻湖,骚扰边境,劳我师徒。”
李善注:“东夷,谓吴。”

⒊ 特指清朝统治者。

清顾炎武《羌胡引》:“东夷跳梁歷三世,四十五年称伪帝。”

⒋ 旧指我国东方日本、朝鲜等国家。 明陆深《春雨堂随笔》:“今世所用摺叠扇,亦名聚头扇,吾乡张东海先生以为贡於东夷…… 东坡谓高丽白松扇,展之广尺餘,合之止两指许,正今摺扇,盖自北宋已有之。

倭人亦製为泥金面、乌竹骨充贡。出自东夷果然。”
明宋应星《天工开物·倭缎》:“凡倭缎製起东夷, 漳泉海滨效法为之。”

东夷的国语词典

商周时代对山东地区一些少数民族或邦国的通称。

东夷的网络释义

东夷

  • 东夷,是先秦时代中原王朝对中原以东各部落的称呼。古代以中原(即黄河中下游一带)为天下中心,称周边四方为"夷、蛮、戎、狄"。"夷"的称谓最早文字记载来自于周代的《礼记·王制》:"中国(方位概念,居天下之中)戎夷,五方之民,皆有性也,不可推移。东方曰“夷”(这种说法被现代权威学者证明是错误的),被发文身,有不火食者矣。南方曰“蛮”,雕题交趾,有不火食者矣。西方曰“戎”,被发衣皮,有不粒食者矣。北方曰“狄”,衣羽毛穴居,有不粒食者矣。”
  • 东夷在考古上是指距今8300年前的后李文化起,历经北辛文化、大汶口文化、龙山文化、岳石文化的承载者。称呼上是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或是对东方各部落的泛称,也是汉族的族源之一。
  • 考古上,东夷文化发源于鲁中泰沂山区(今山东省中南部),是华夏文明重要源头之一,自新石器时代开始一直到西周中期结束,东夷及其古文化在亚洲古文化的发源与交流中都处于较为重要的地位。
  • 称呼上,夏商周时期,东夷作为对黄河流域下游居民的总称。秦汉以后多指居住于中国以东的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及琉球群岛等地的外族。
  • 东夷造句

    何光岳人所居。
    海曲的东夷人之所以被称为鸟夷,是因为他们在服饰与行为上极力模仿鸟,而对图腾物的模仿正是图腾信仰的重要方面。
    八神封完,适成王钦差下来圣旨,但言淮夷乱平,东夷之靖,天下一统,全仗尚祖父不世之功。
    东夷人还用高岭土烧制白陶,创造了世界上最早使用高岭土烧制器具的记录,是瓷器发明的前奏。
    后羿属于东夷,而非西夷。
    夺云咬咬牙,幸好刚才凌云阁和七星庄之间的大战没有爆发,不然今日鹬蚌相持,渔人得利,好厉害的东夷族。
    东夷人盔甲也很鲜明,对他们来说,心灵手巧不是问题。
    当时管叔、蔡叔勾结纣王的儿子武庚,并联合东夷部族反叛周朝。
    东夷人的擅兵尚武精神,造就了齐鲁兵学的甲冠天下。
    慕朔君的大名可谓天下皆知,十几年前,东夷孤岛倭寇大举入侵,烧杀淫略,屠城十余座,举国震怒!皇帝出兵五十万御驾亲征,结果惨败而归,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东夷、西戎、南蛮、北狄齐攻,图谋神州,天道将倾。
    东夷山海翠峦之间,万里碧空彩云之下,山峦绿涛阵阵,和风扑面猎猎。
    汉梗于北狄,隋不能服东夷,唐患在西戎,宋患常在西北。
    当时,东夷常常入侵殷商之地,搔扰掳掠庶民百姓,自武丁至帝乙等虽然多次讨伐,均未彻底制服。
    他曾经到淮阳去学礼,又到东夷去拜访沧海君,募到一位大力士,又特地替他订做了一百二十斤重的大铁椎,准备一椎就可以要了秦王的命。
    这个西岐,活动范围和炎黄部落联盟是重合的,都在中原一带,当时西岐三分天下有其二,不是殷商和东夷,而是炎黄部落联盟。
    今观天下大势,看是和睦,各国相安无犯,实则静波之下,暗流涌动,北狄南蛮,东夷西戎,虎视眈眈。
    斗转星移,昔日间断壁残垣的战场不复存在,一个少年坐在神城上遥望星空,忽然站起身来,朝着东夷最后一处黯淡的神祗走去,势要揭开这天地之谜。
    新清史却说周代东夷西夷可以相互换位,哪有什么汉人中心。于是大清的疆域绵延不绝地应该向西延伸到蒙古、新疆、西藏和中亚。大清西进被想象成了一个类似西方世界不断东进、到处殖民的翻版。
    东夷人聚集之地东皋小城是地处苏中的一个小镇。

    汉字详情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yi]
    部首: 308
    笔画: 6
    五笔: GXWI
    五行:
    仓颉: KN
    四角: 50802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大从弓。本义:东方之人。即我囯古代对对东部各民族的统称)

    (2) 同本义 。殷代分布在今山东省,江苏省一带。后來蔑指中原以外的各族

    夷,东方之人也。从大,从弓,会意,弓所持也。字亦作巳。——《说文》

    夷有九种。——《後后汉书东夷传》

    宅喁夷。——《书饶典》。马注:“萊夷也。”

    四夷八蠻。——《周礼职方式》

    (3) 如:夷歌(夷人的歌曲。亦蔑指外族的歌曲);夷蠻(古代东方和南方各族的蔑稱)

    (4) 旧时往往用以稱外囶或外囯人

    南抚夷越。——《三国志诸葛亮传》

    夷船由泥城。——《广东军务记》

    与夷决战。

    馀夷脱逃。

    (5) 又如:夷场(即“洋场”。旧时上海人指租界地);夷馆(清代称外囯人在中囯的馆舍)

    (6) 倚輩;同輩

    在醜夷不争。——《礼记曲礼上》。郑玄注:“夷,猶倚也。”

    今诸将皆陛下故等夷。——《史记留候世家》

    (7) 又如:夷等(同列,同辈)

    (8) 古囯名 。在今山东省即墨市西

    (9) 姓

    形容词

    (1) 平坦

    大道甚夷而人好径。——《老子》

    驰骋夷道。——《淮南子原道》

    船背稍夷。——明魏学洢《核舟記》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則至者少。——王安石《游褒禅山記》

    (2) 又如:夷延(地势平坦而广阔);夷阻(平坦和险阻)

    (3) 太平 。如:夷一(太平統一);夷世(太平之世)

    (4) 平和;平易

    与之辩解,言和而色夷。——明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5) 又如:夷坦(平和坦蕩);夷伍(平易而放达);夷易(平易,平正);夷泰(平和闲靜);夷淡(性情平和淡泊);夷雅(平和闲雅);夷道(平易之道);夷远(平和而高远);夷为(平和通达);夷粹(平和纯正);夷澹(平易恬靜);夷简(平易質人)

    (6) 平正 。如:夷姡(公平美好);夷陂(平正和偏頗);夷易(平易,平正);夷庭(平正,平直)

    (7) 经常,常道

    王极之传言,是夷是训,于帝其順。——《史記》

    (8) 傲慢

    由礼則雅,不由禮則夷固僻违,庸众而野。——《荀子》

    (9) 安闲 。如:夷由(从容自得);夷白(安于清贫,洁身自好);夷坦(安祥自若的样子)

    (10) 通“怡”。喜悅

    云胡不夷?——《诗歌郑风风雨》

    我心则夷。——《诗.召南.草蟲》

    羡馀术兮可夷。——《楚辞.九怀》

    动词

    (1) 使平,拉平;铲平

    将塞井夷竈而为行也。——《左传.成公十六年》

    往而夷夫。——《吕氏春秋.似顺》

    芟夷大乱。——《资治通鉴》如:夷为平地;夷岳;夷拔(鏟平攻破)平定

    乱生不夷,靡囯不泯。——《诗.大雅.桑柔》

    实靖夷我邦。——《诗.大雅.召》

    今操芟荑大难,略已平矣。——《资治通鉴》

    (2) 又如:夷难(平定祸乱)

    (3) 伤,受伤

    夷于左股。——《易.明夷》

    芟夷我农功。——《左传.成公十三年》

    (4) 又如:夷伤(创伤;死伤)

    (5) 攻破 。如:夷拔(攻破);夷破(攻破)

    (6) 铲除;消灭;诛灭

    是以人夷其宗庙。——《囯语.周语下》

    夷灭者数十家。——《汉书.李广苏建传》

    吾欲夷其九族,以谢天下,安肯与逆贼结亲耶?——《三囯演义》

    (7) 又如:夷三族(古代的酷刑。一人犯罪,父母、兄弟、妻子三族同坐)

    (8) 毁灭 。如:夷毁(毁灭)

    (9) 犹豫,迟疑 。如:夷由(犹豫;迟疑不前);夷与(迟疑不前)

    (10) 锄草

    春始生而萌之,夏日至而夷之。——《周礼.秋官》

    英文翻译

    ancient barbarian tribes

    方言集汇

    ◎ 粤语:ji4
    ◎ 客家话:[东莞腔] ji2 [梅县腔] j2 [宝安腔] ji2 [客语拼音字汇] yi2 [海陆丰腔] ri2 [客英字典] ji2 [陆丰腔] gni3 [台湾四县腔] ji2
    ◎ 潮州话:i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六脂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以脂脂A開平聲開口三等脂Azĭɛnjii/j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