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第

bù dì [ bu di]
注音 ㄅㄨˋ ㄉ一ˋ

词语释义

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不但。

复姓。

词语解释

  1. 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唐 岑参 《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 孙光宪 《北梦琐言》卷十五:“ 李巨川 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 平步青 《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 尤侗 、 汤卿谋 高才不第,隐姓名为 沉白 、 杨云 ,描写主考 何某 ,尽态极妍。”

  2. 不但。

    清 韩泰华 《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 玉门 以内无安插之所,且 厄鲁特 、 索伦 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3. 复姓。

    汉 王符 《潜夫论·志姓氏》谓 不第氏 为 纣 庶兄 微子 之后, 子 姓。

引证解释

⒈ 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唐岑参《送周子落第游荆南》诗:“足下復不第,家贫寻故人。”
宋孙光宪《北梦琐言》卷十五:“李巨川有笔述,歷举不第。”
清平步青《霞外攟屑·掌故·顺治丁酉江南科场狱》:“时尤侗、汤卿谋高才不第,隐姓名为沉白、杨云,描写主考何某,尽态极妍。”

⒉ 不但。

清韩泰华《无事为福斋随笔》卷上:“北路则驻防万餘户,已滋生四五万口,更有緑营兵数千,设若割弃,不第玉门以内无安插之所,且厄鲁特、索伦诸部落,必分投他国。”

⒊ 复姓。 汉王符《潜夫论·志姓氏》谓不第氏为纣庶兄微子之后, 子姓。

不第的国语词典

考试不合格。

如:「贪吏对国家的安定不第无功,尚且有害。」

不第的网络释义

不第

  • 1.犹落第。谓科举考试不中。 清·范阳询《重修袁家山(袁可立别业)碑记》:“方其初读儒书,于唐会昌中两举进士不第,遇钟离子得授金丹。”
  • 2.不但。
  • 3.复姓。汉王符《潜夫论.志姓氏》谓不第氏为纣庶兄微子之后,子姓。
  • 4. (1)科举考试未被录取。唐·白居易《送常秀才下第东归》诗:“寒食看花眼,春风落第心。”元·曾瑞 《留鞋记》楔子:“人都道我落第无颜,羞归乡里,那知就中自有缘故。”《醒世恒言·吴衙内邻舟赴约》:“状元果是梦中所迎匾上姓名,其子落第。”
  • (2)泛指未被选中或成绩不及格。《红楼梦》第三八回:“这场我又落第了!” 鲁迅《朝花夕拾·藤野先生》:“同学一百余人,我在其中,不过是没有落第。” 5.“时巨鹿郡有兄弟三人,一名张角,一名张宝,一名张梁。那张角本是个不第秀才。”《三国演义》
  • 不第的翻译

    英语: to fail the civil service examination (in imperial China)​
    德语: Budi (Eig, Fam)​

    不第造句

    为宋学者,不第攻汉儒而已也,仰且同室操戈矣。
    清末年间,的曾祖父许弹出生于杭州一户殷实的百姓家,勤奋读书却屡试不第。
    ‘十年不第进士,则勿谓吾儿,吾亦不谓有儿往矣’……臣佩服严训,不敢弭忘。
    当今大宋文道大昌,但凡读书人总能谋到一个好前程,只要有恒心毅力坚持下去,哪怕屡试不第,朝廷也会嘉许酌情录用。
    陈抟早年举进士不第,开始隐居武当山九室岩,后来到华山云台观隐居,与隐士李琪、吕洞宾为友。
    秀洲人氏,自幼读书无奈屡试不第,这次出来游历一番,也是散散心。
    王府官亦改用高年不第举人、落职知县等担任,成了位置闲散之地。
    安国虽然诗文得到朝野赞誉,但宦途却是坎坷,屡试不第。
    再说,你看看我们米蓝旅长一副公正不阿的样子,这要真是犯规了她还不第一个把我的建议给扼杀在摇篮啊。
    一书生因屡试不第,遂抛却功名之心,立志浪迹江湖,寻侠求隐,云游四方。
    看来当初黄巢屡试不第,怨气多年的积蓄今朝一发吧。
    李爽就是崖州本地人,自小喜欢舞枪弄棒,也读过几年书,但屡试不第,而且其人性格豪爽,有难必帮,在当地也颇有些威望。
    就这一点儿,却让王翰屡试不第。
    这样的话,听得久了,王博伦无形中对王翰生出了几分怨气,后来自己更是如同王翰一般,少年成名以后,屡试不第。
    《魔甲八剑》为方泥子呕心之作,小说以名落孙山的不第举子辛烈途逢荒山野观开篇。
    左宗棠少时屡试不第,转而留意农事,遍读群书,钻研舆地、兵法。
    不敢确定但为了不第一天就丢面子,贤者还是装出一副理所当然的模样款款而谈所谓的贤者就是平常辅助英雄,关键的时候开导英雄。
    此人也算时运不济,虽然出身世家,却屡试不第,直到三十五岁才中了举人,靠家里拿钱捐了个福建的地方县令。
    只不过这些人虽然有才,但都屡试不第名落孙山,真正踏上仕途的人是耻于给青楼女子当评委的,所以这些人以“状元”。
    张伯端年轻时才华横溢,饱读诗书,可惜屡试不第,屈为府吏数十年。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di]
    部首: 624
    笔画: 11
    五笔: TXHT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HNLH
    四角: 8822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竹,弟声。本写作“弟”。本义:次第,次序)

    (2) 同本义。有时也用于数字前表示次序

    第,次也。——《小尔雅·广诂》

    书称题亦言第,因其第次也。——《释名·释书契》。按,用于书册次弟字,故又加竹。”

    楚国第。——《左传·哀公十六年》。释文:“次第也。”

    然臣辈惜程艺天下第一。—— 宋· 王傥《唐语林·雅量》

    此印者才毕,则第二板已具。——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3) 又如:等第(名次等级);第次(等级;次第);第老的(排行最小的);第三本《诗经》(指宋朱熹编注的《诗经传》);第六感觉(指眼、耳、鼻、舌、身五官所属的视、听、嗅、味、触觉五种感觉以外的敏锐感觉)

    (4) 大官的住宅。本指古代按一定品级为王侯功臣建造的大宅院,后也通称上等房屋为第

    北阙甲第。——张衡《西京赋》。 薛注:“馆也。”

    公大怒…出…旬乃还第。——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5) 又如:第宇(官邸);第舍(宅第,住宅);第室,第屋(第宅);第馆(第宅);府第;宅第;私第;门第;进士第

    (6) 科第。科举时代考试合格列入的等第。也指取得的功名

    十余年,书生用(因)甲第为相国。——清· 周容《芋老人传》

    (7) 又如:及第;落第;不第

    动词

    品第;评定 。如:第名(评定名次);第目(犹品第);第功(评定功劳等次);第品(评定品级;评定高低)

    代词

    〈方〉∶这 。如:第位(这位);第塔(方言。这里);第歇(方言。现在;此刻)

    副词

    (1) ∶这

    (2) 仅;只;只是;尽管;只管

    此人可方比干,第朕非纣耳。——《明史·海瑞传》

    君第重射,臣能令君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第以今日事势观之。——清· 林觉民《与妻书》

    第为上者不能察,使匹夫攘袂群起以伸其愤。——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英文翻译

    sequence, number; grade, degree

    方言集汇

    ◎ 粤语:dai6
    ◎ 客家话:[陆丰腔] ti5 [客英字典] ti5 [台湾四县腔] ti5 [宝安腔] ti3 [沙头角腔] ti5 [梅县腔] ti5 [海陆丰腔] ti5 [东莞腔] ti3 [客语拼音字汇] ti4
    ◎ 潮州话:doiⁿ6 [饶平、揭阳、潮阳]doi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十二霽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特計齊開去聲開口四等deh/deydʰi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