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抵

bù dǐ [ bu di]
注音 ㄅㄨˋ ㄉ一ˇ

词语释义

方言。不中用,不顶事。

不及,比不上。

词语解释

  1. 方言。不中用,不顶事。

    康濯 《我的两家房东》:“多捞上两颗吧,也是个不抵!”

  2. 不及,比不上。

    马烽 西戎 《吕梁英雄传》第三二回:“别吹牛,谁不抵你放哨,一个狼就吓得尿到裤裆里。”《扬州评话选·杨香武一盗九龙杯》:“这种酒我看不吃倒好,不抵在家里自如,首先坐就不敢满坐,只能占一个屁股头。”

引证解释

⒈ 方言。不中用,不顶事。

康濯《我的两家房东》:“多捞上两颗吧,也是个不抵!”

⒉ 不及,比不上。

马烽西戎《吕梁英雄传》第三二回:“别吹牛,谁不抵你放哨,一个狼就吓得尿到裤裆里。”
《扬州评话选·杨香武一盗九龙杯》:“这种酒我看不吃倒好,不抵在家里自如,首先坐就不敢满坐,只能占一个屁股头。”

不抵造句

如果不解决污染,功不抵过。
政府攘外安内,决不抵抗,中华民族不受欺凌,组建了满蒙抗日军。
但蓝石的归案并没让购房者们满意,他们了解到,蓝石已资不抵债。
柳条湖边爆炸响,沈阳城头炮声隆,可恨军队不抵抗,大好河山徒遭殃,九月十八国耻日,勿忘屈辱图富强。国弱民穷遭欺凌,国家富强才雪耻。牢记九一八,努力争富强。
无尽的欢乐不抵小小的苦痛。米开朗基罗。
南方证券、大鹏证券等证券公司由于违规经营被中国证监会停止从事证券业务经营资格,许多证券公司出现资不抵债,风险频频爆发。
仓颉又犯悉了,凭着添绳子、挂贝壳已不抵事了。
因资不抵债无法继续办学,并经审批机关批准的。
他工作效率太低了,根本不抵事。
因为怯懦,所以逃避生命,以不抵抗在最黑暗的沉沦中生出骄傲,因为骄傲,所以不选择生,所以拒斥粗鄙的乐观主义。
亏损常年累积下来,大部分国企已资不抵债了,继续玩,继续亏,但工人工资必须要发。
伟大的甘地在印度发动的“不抵抗运动”,也是为避免增值这个世界的恶,他成功了。
七级工、八级工,不抵乡下老头一挑葱!
增值税是价外税不抵减收入,而营业税是价内税,可以抵减收入。
人道海水深,不抵相思半。海水尚有涯,相思渺无畔。
目前浙江力帆已资不抵债、无法开展正常经营,拟申请破产清算。
翌年回青岛,组织海鸥剧社,并与他人合作创作了揭露蒋介石不抵抗主义的多幕剧《命令!退却第二道防线》。
闽发证券严重违规经营严重资不抵债闽发证券爆发的资金“黑洞”,对当地社会安定稳定和经济发展无疑造成了巨大冲击。
养老保险隐性债务是养老保险收不抵支产生赤字的潜在因素,是我国养老保险制度转轨过程中必须填补的传统制度下的养老金欠帐。
如果在这个资本金摊薄的行业中,股本收益率成为负值,很多银行将资不抵债。

汉字详情

[bu]
部首: 105
笔画: 4
五笔: GII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MF
四角: 10900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wěi)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

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fǒu)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

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大

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bú bì);“不是”(bú shì)。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

英文翻译

no, not; un-; negative prefix

方言集汇

◎ 粤语:bat1 fau2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十八尤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甫鳩平聲開口三等pĭəupiu/piou
[di]
部首: 330
笔画: 8
五笔: RQAY
五行:
仓颉: QHPM
四角: 52040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手,氐( )声。本义:挤,推)

(2) 同本义

抵,挤也。——《说文》

抵,推也。——《广雅》

抵,距也。——《汉书·梁怀王揖传》注

(3) 又如:抵掎(排挤攻击);抵斥(排斥);抵排(排斥;抵触)

(4) 抵赖,拒不承认事实

延年抵曰。——《汉书·田延年传》。注:“拒讳也。”

(5) 又如:抵讳(抵赖;不认账);抵谰(抵赖,拒不承认)

(6) 抵挡。抵抗,挡住压力 。如:抵配(拼;豁出去);抵冒(抗拒冒犯);抵拦(抗拒;抵挡)

(7) 触犯 。如:抵牾(矛盾;抵触);抵死(冒死,触犯死罪,竭力,坚持);抵犯(触犯)

(8) 抵偿

伤人及盗抵罪。——《史记·高帝纪》

(9) 又如:抵充(抵偿充当);抵补(抵充补足)

(10) 诋毁 。如:抵诃(诋毁呵斥)

(11) 抵达

抵九原。——《史记·始皇纪》

抵营室。——《史记·天官书》

抵山谷中。——《汉书·李陵传》

乘虚直抵其城。——《资治通鉴·唐纪》

(12) 又如:抵任(到任);抵官(到职);日内抵京

(13) 相当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唐· 杜甫《春望》

(14) 又如:价抵连城

(15) 碰 。如:抵足(脚对脚而睡;形容很亲近);抵掌(拍击着手掌,表示亲近)

(16) 支撑 。如:用手抵着下巴颏儿;抵当(支撑;抵押;补偿)

(17) 扔,掷

抵,掷也。——《后汉书·献穆曹后纪》注

(18) 又如:抵掷(投掷)

(19) 欺诈

抵,欺也。——《后汉书·刘隆传》注

(20) 又如:抵换(掉换。以假换真或以次换好);抵盗(从自己家或主人家向外偷东西)

(21) 抨击 。如:抵隙(抨击缺点)

(22) 指责 。如:抵瑕(指责缺点);抵摘(指责)

动词

(1) 用角顶,相触

牴,触也。从牛,氐声。字亦作觝。——《说文》

三年春,作角抵戏,三百里内皆观。——《汉书·武帝纪》

触崖觝隈。——稽康《琴赋》

(2) 又如:抵触(冒犯,顶撞)

英文翻译

resist, oppose; deny; off-set

方言集汇

◎ 粤语:dai2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di3 (du2) [客语拼音字汇] dai3 di3 [陆丰腔] di3 [客英字典] di3 [东莞腔] di3 [梅县腔] dai1 dai3 di3 din3 [沙头角腔] di3 [宝安腔] di3 | dai3 [海陆丰腔] di3 (du2)
◎ 潮州话:di2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十一薺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都禮齊開上聲開口四等tieitex/tej