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官

xià guān [ xia guan]
注音 ㄒ一ㄚˋ ㄍㄨㄢ

词语释义

下官 xiàguān

(1) 旧时官吏谦称自己

府尹禀道:“下官间下情由,合行申禀老经略相公知道,方敢断遣。——《水浒传》
下官奉使命。——《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official

(2) 下属

subordinates

词语解释

  1. 小官。

    《逸周书·史记》:“昔有 共工 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 朱右曾 校释:“下官,小臣也。” 唐 韩愈 《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五十七,不足年。孤儿啼,死下官。”

  2. 下属官吏。

    《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尔等为官者,凡遇下官有事到案敬稟,或是或非,且随他直稟明白。”

  3. 汉 代郡国自辟属吏,属吏于长官及国主自称臣,至 南朝 宋 孝建 中,始禁属官自称臣,改称下官。

    《宋书·刘穆之传》:“先是郡县为封国者,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去任便止。至 世祖 孝建 中,始革此制,为下官致敬。” 南朝 梁 江淹 《诣建平王上书》:“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

  4. 官吏自称的谦词。

    《晋书·范弘之传》:“﹝ 弘之 ﹞将行,与 会稽 王道子 牋曰:‘下官踁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唐 陈子昂 《薛大夫山亭宴序》:“下官昔承颜色,早蒙车骑之知。”《儒林外史》第一回:“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此捧詔而来。”亦泛用于自称。

  5. 泛用于自称。

    《太平广记》卷十八引 唐 李復言 《续玄怪录·柳归舜》:“下官禽鸟,不能致力生人,为足下转达 桂 家三十娘子。”《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要去任王归国去,下官决定不相留。”

  6. 离官,去官。

    《琱玉集·肥人篇》引 王隐 《晋书》云:“ 孟业 , 晋 时 幽州 刺史也。为人大肥。下官还京。 晋武帝 意欲称之,乃作大称掛於殿壁。”

引证解释

⒈ 小官。

《逸周书·史记》:“昔有共工自贤,自以无臣,久空大官,下官交乱,民无所附。”
朱右曾校释:“下官,小臣也。”
唐韩愈《试大理评事胡君墓铭》:“五十七,不足年。孤儿啼,死下官。”

⒉ 下属官吏。

《汉书·贾谊传》:“古者大臣……坐罢软不胜任者,不谓罢软,曰‘下官不职’。”
中国近代史资料丛刊《太平天囯·天父下凡诏书二》:“尔等为官者,凡遇下官有事到案敬稟,或是或非,且随他直稟明白。”

⒊ 汉代郡国自辟属吏,属吏于长官及国主自称臣,至南朝宋孝建中,始禁属官自称臣,改称下官。

《宋书·刘穆之传》:“先是郡县为封国者,内史、相并於国主称臣,去任便止。至世祖孝建中,始革此制,为下官致敬。”
南朝梁江淹《诣建平王上书》:“下官每读其书,未尝不废卷流涕。”

⒋ 官吏自称的谦词。亦泛用于自称。

《晋书·范弘之传》:“﹝弘之﹞将行,与会稽王道子牋曰:‘下官踁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唐陈子昂《薛大夫山亭宴序》:“下官昔承颜色,早蒙车骑之知。”
《儒林外史》第一回:“而今皇恩授他咨议参军之职,下官特此捧詔而来。”

⒌ 泛用于自称。

《太平广记》卷十八引唐李復言《续玄怪录·柳归舜》:“下官禽鸟,不能致力生人,为足下转达桂家三十娘子。”
《敦煌变文集·妙法莲华经讲经文》:“要去任王归国去,下官决定不相留。”

⒍ 离官,去官。 《琱玉集·肥人篇》引王隐《晋书》云:“孟业,晋时幽州刺史也。为人大肥。下官还京。

晋武帝意欲称之,乃作大称掛於殿壁。”

下官的国语词典

官吏自称的谦词。

下官的网络释义

下官

  • 下官,汉语词汇。
  • 拼音:xià guān
  • 指官吏自称的谦词;下僚;小官。等等
  • 见《晋书·范弘之传》:“﹝弘之﹞将行,与会稽王道子牋曰:‘下官踁微寒士,谬得厕在俎豆,实惧辱累清流,惟尘圣世。’”
  • 下官造句

    就像刚才所说的,下官认为这两件事并非巧合,而是承前启后的系列事件。
    以下官来看,还是洪帮主胜面多上一些。
    下官所言句句实话,并不是阿谀逢迎殿下。
    平郭地处边塞,不比京师繁华鼎盛,下官失礼之处,敢请公公海涵原宥。
    就这,你说咱家尸位素餐也好,不学无术也罢,太尊明天下学院察看偏偏少不了下官陪着。
    龚逊一时胆虚,颤巍巍说了声大王在上,下官有礼了。
    段贤弟的词还是如此自然流畅,平白如话,读来琅琅上口,风格有些独树一帜啊,下官着实佩服。
    封建体制下官员出行的回避虎头牌收了起来,并不代表着官威因此而彻底得以收敛。
    这点小事居然劳动三位公公大驾光临,实在是折杀下官了,赶快里边请!
    大人果然明察秋毫,此县县丞童大范枉法徇私,中饱一已之私,全然不顾百姓死活,下官已将他就地正法,以显大人之威。
    严将军统兵作战时那么精明,这时怎么糊涂了呢?按照汉朝军法,校尉以下官兵记战功以敌首数记功获赏,这可是跟银子和官爵挂钩的呀!
    下官丁远忠恭迎领主大人!领主大人鞍马劳顿,下官有失远迎,万望恕罪!
    “下官与大人并未一路人,深交就不必了。”,“本官倒是好奇,将军说与本官非一路人,不知将军眼里本官是哪一路人,将军又是哪一路人?”,“要脸之人!”。凤今 
    将军与下官推心置腹,下官亦推诚相见。
    奉圣夫人,你这是在私设刑房,谋害朝廷命官,下官虽然职卑必然会告上金銮殿,还下官一个公道。
    下官必定痛改前非,每日里勤民问事,昃食宵衣,不敢有丝毫怠慢。
    大人,下官对,百花为寿域,羡玉树芝兰绕膝,人人占却眼前春。
    南京原地人、下官、技术人才居住正在乡市外口区,而亮星、企业野们则占有了风景如绘的郊区。
    下官,率一干同僚恭迎管大将军得胜班师!
    二公子,非是下官不解少年风流心思,只是这婚姻大事,非比儿戏,叶萧乃是北方的名儒,桃李遍天下,声望颇隆。

    汉字详情

    xià [xia]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GHI
    吉凶:
    仓颉: MY
    四角: 10230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胡雅麻二開上聲開口二等ɣaghrax/heaa
    guān [guan]
    部首: 322
    笔画: 8
    五笔: PNHN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多用男性
    仓颉: JRLR
    四角: 3077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从“宀”( mián), 以冖覆众,则有治众的意思。本义:官吏,官员)

    (2) 同本义

    官,吏事君也。——《说文》

    有虞氏官五十, 夏后氏官百, 殷二百, 周三百。——《礼记·明堂位》

    任官然后爵之。——《礼记·王制》

    在官言官。——《礼记·曲礼》

    官师一庙。——《礼记·祭法》。注:“官师:中士、下士也。”

    举不失选,官不易方。——《左传·襄公九年》

    公一女,嫁为畿辅某官某妻。——明· 崔铣《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此物故非西产,有华阴令欲媚上官,以一头进。——《聊斋志异·促织》

    (3) 又如:文官;武官;京官;地方官;清官;贪官;军官;教官

    (4) 官府(政府机关)

    官,官舍曰官。——《字汇》

    官,谓朝廷治事之处也。——《礼记·王藻》注

    贼二人得我,我幸皆之矣。愿以闻于官。——唐· 柳宗元《童区寄传》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留待限期,以塞官责。——《聊斋志异·促织》

    有华阴令欲媚上官。

    (5) 又如:官局(官署。政府所设的机构);官寺(官署、衙门的旧称);官项(官府的钱项);官休(纠纷经官府裁定了结)

    (6) 通“馆”。房舍,馆舍

    官乃馆之古文,闲官即闲馆,谓馆舍之空虚者。——俞樾《诸子平议》

    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论语》

    (7) 官场,官吏阶层及其活动范围 。如:官俗国体(官场习俗,国家制度)

    (8) 器官

    方今之时,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正而神欲行。——《庄子·养生主》

    (9) 又如:五官;感官

    (10) 官职,职位

    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后汉书·张衡传》

    位卑则足羞,官盛而近谀。——唐· 韩愈《师说》

    台臣惭,追受其牒为复守官而黜臧使者。——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11) 又如:官秩(官阶与俸禄);官守(官位职守,官员职责);家父辞官回到省城来

    (12) 古时用以称天子

    官家难称,吾欲行冒顿之事,卿从我乎?——《晋书·石季龙载记上》《资治通鉴》 晋成帝咸廉三年译注:“称天子为官家,始见于此。”

    (13) 又如:官里(皇帝);官窑(专为皇家服务的瓷窑);官院(王子所居的院子)

    (14) 姓

    形容词

    (1) 属于国家、政府或公家的 。如:官街(都市中的大街);官地(属于政府所有的地);官会子(宋朝颁行的纸币);官银(官府铸造而流通的银锭;应向官府交纳的银两);官车;官仓

    (2) 公;公有。与“私”相对

    何须把官烛,似恼鬓毛苍。——唐· 杜甫《台上》

    (3) 又如:官厕所;官大道;官中的(公共的,公家的);官中(大家庭中共有的银钱)

    动词

    (1) 当官,作官

    论定然后官之。——《礼记·王制》

    故明君不官无功之臣。——曹操《论吏士行能论》

    阿品远官 河南,亦无子女,九族无可继者。—— 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官兴(官瘾);官声(做官的名声);官照(官员任职的执照,也称部照);官常(为官的职责)

    (3) 做官做到 。如:官至户部郎中;官居方面(担任总掌一方军政大权的官)

    (4) 通“管”( guǎn)。管制,管理

    轨守其时,有官天财。——《管子·山国轨》

    英文翻译

    official, public servant

    方言集汇

    ◎ 粤语:gun1
    ◎ 客家话:[沙头角腔] gon1 [海陆丰腔] gon1 kwan1 [梅县腔] gwon1 [台湾四县腔] gon1 kwan1 [客英字典] gwon1 kwan1 [东莞腔] gon1 [客语拼音字汇] gon1 guon1 [陆丰腔] gon1 [宝安腔] go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六桓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丸平聲合口一等kuankuɑ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