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说天堂,下说苏杭
词语释义
赞叹江南美景,可与天堂相媲美。
词语解释
引用解释
同“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 明 郎瑛 《七修类稿·辩证四·苏杭湖》:“谚曰:‘上説天堂,下説 苏 杭 。’…… 苏 自 春秋 以来,显於 吴 越 ; 杭 惟入 宋 以后,繁华最盛。”
引证解释
⒈ 同“上有天堂,下有苏杭”。
引明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四·苏杭湖》:“谚曰:‘上説天堂,下説苏杭。’…… 苏自春秋以来,显於吴越 ; 杭惟入宋以后,繁华最盛。”
上说天堂,下说苏杭的网络释义
上说天堂,下说苏杭
shàng shuō tiān táng ,xià shuō sū hángㄕㄤˋ ㄕㄨㄛ ㄊㄧㄢ ㄊㄤˊ ,ㄒㄧㄚˋ ㄕㄨㄛ ㄙㄨ ㄏㄤˊ, 明 郎瑛《七修类稿·辩证四·苏杭湖》:“谚曰:‘上说天堂,下说 苏 杭 。’…… 苏 自 春秋 以来,显於 吴 越 ; 杭 惟入 宋 以后,繁华最盛。”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的又音shàng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11) 时间,时候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形容词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动词
(1) 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如:上心
(27) 涂;搽;敷 。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ong1 shong3 shong6 hong6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song3 song4 [沙头角腔] song1 song3 song5 [陆丰腔] shong1 shong6 [梅县腔] shong1 shong3 shong5 [宝安腔] song1 | song3 [东莞腔] song3 [客英字典] shong1 shong3 shong5 [台湾四县腔] song1 song3 song5 hong5 [梅县腔] song5
◎ 潮州话:siang6 ziên6/zion6 siang5(sĩang chiẽⁿ s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上 | 時掌 | 常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zjangx/zjank | ʑĭaŋ |
详细解释
shuì
动词
(1) 说服;劝说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
动词
(1) (形声。从言,兑(
)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2) 同本义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词
(1) 学说;观点;言论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下面是个正面的人形(大),上面指出是人头,小篆变成一横。本义:人的头顶)
(2) 同本义
天,颠也。…颠者,人之顶也。以为凡高之称。——《说文解字注》
(3) 又如:天灵(人或其他动物的头顶骨);天灵盖(头顶骨)
(4) 古代的墨刑。在额头上刺字的刑罚
天,刑名。剠凿其额曰天。——《集韵》
(5) 《其人天且劓。——《易·睽卦》。 虞注:“黥额为天。”
(6) 天空
天,至高无上。——《说文》
天,气也。——《论衡·谈天》
形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神话四则·形天》
天似穹庐。——《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天苍苍。
接天莲叶无穷碧。——宋· 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仰视天。——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7) 又如:天澄澄(天色澄清的样子);天色(天空色);天宇(天空);天日(天空与太阳);天角(天之一隅);天盘(天际);天弩(天空;天空高远)
(8) 天帝,上天。古人以天为万物主宰者
休祲降于天。——《战国策·魏策》
有夏多罪,天命殛之。——《书·商书》
天下所启。——《左传·僖公二十三年》
天赐也。
天其或者将逮诸。
天将兴之,谁能废之。
此天之亡我,非战之罪也。——《史记·项羽本纪》
天将降大任。——《孟子·告子下》
天以卿二人赞孤也。——《资治通鉴》
(9) 又如:天可怜见(上天救助,老天保佑);天庖(天帝的庖厨);天马(神马;骏马的美称);天丁(天兵);天功(天的职任;天然形成的工巧);天打雷劈;天休(天赐福佑);天佑(上天佑助)
(10) 天堂 。
(11) 如:天居(住在天上);天陛(天宫台阶)
(12) 一昼夜 。
(13) 如:天把(一两天,一天半天);夏天天长夜短;今天;明天
(14) 比人类品质更高尚和能力更强大的存在
违天不祥。——《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15) 又如:天晓得;我的天
(16) 自然所生成的事物
与天不老。——清· 梁启超《饮冰室合集·文集》
(17) 又如:巧夺天工;天性如此;天衣无缝;文章天成;天演(自然进化);天巧(自然工巧);天式(自然法式);天光(自然的智慧之光);天财(自然财富)
(18) 一年里的特定时候 。
(19) 如:天中节(端午节);夏天;黄梅天
(20) 气象状态
秋天漠漠向昏黑。——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天阴雨湿声啾啾。——唐· 杜甫《兵车行》
心忧炭贱愿天寒。——唐· 白居易《卖炭翁》
天阴黑。——《资治通鉴·唐纪》。
(21) 又如:天风馋(冷风袭人,易使人生病);天变了
(22) 丈夫 。
(23) 如:失其所天
(24) 指先天不足
此天之所不足也。——《灵枢》
(25) 古代指君王 。
(26) 如:天颜(皇帝之面);天表(天子的仪表);天恩;天邑(帝王之都);天位(天子之位)
(27) 头等大事
王者以民人为天,而民人以食为天。——《史记·郦生陆贾列传》
(28) 人的额部 。
(29) 如:天炙(朱水点额)
(30) 姓
形容词
(1) 天然的;天生的
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庄子·庖丁解牛》
(2) 又如:天性;天资
(3) 顶上的;架空的 。
(4) 如:天桥;天窗;天棚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ien1 [台湾四县腔] tien1 [客英字典] tien1 [陆丰腔] tian1 [客语拼音字汇] tian1 [东莞腔] ten1 [沙头角腔] tien1 [宝安腔] ten1 [海陆丰腔] tien1
◎ 潮州话:tiang1 [潮州]tiêng1 ,tin1 (thiang thi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天 | 他前 | 透 | 先開 | 平聲 | 先 | 開口四等 | 山 | 先 | tʰien | then |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土,尚声。“尚”有“高”义。本义:殿堂。高于一般房屋,用于祭献神灵、祈求丰年)
(2) 同本义
堂,殿也。——《说文》。段注:“古曰堂, 汉以后曰殿。古上下皆称堂, 汉上下皆称殿。至 唐以后,人臣无有称殿者矣。”
殿,堂之高大者也。——《说文古本考》
立于西堂。——《书·顾命》
吾见封之若堂者矣。——礼记·檀弓》。注:“堂形四方而高。”
王坐于堂上。——《孟子·梁惠王上》
燕坐于华堂之上。——明· 刘基《诚意伯刘文成公文集》
观其坐高堂。——明· 刘基《卖柑者言》
华堂旅会。——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3) 又如:堂上(殿堂上);堂下(宫殿、厅堂阶下);堂宇(殿堂的顶棚);堂事(于正厅祭祀祖先之事);堂阶(堂下的台阶);堂阁(殿堂楼阁);堂廉(殿堂的侧边)
(4) 后泛指房屋的正厅
审堂下之阴。——《吕氏春秋·察今》
堂前松柱。——晋· 干宝《搜神记》
崔九堂前几度闻。—— 唐· 杜甫《江南逢季龟年》
堂有炼珍。——清· 周容《芋老人传》
(5) 又如:堂轴(挂在厅堂壁上的字画);高堂(高大的厅堂);堂户(门庭之内);堂筵(堂中坐席);堂坳(堂的低处;泛指低洼之处);堂扁(厅堂上的题额);堂室(厅堂和内室);堂前(正房前面;正厅);堂房(堂和房)
(6) 旧时官府议论政事、审理案件的地方
宾客满堂。——《史记·魏公子列传》
(7) 如:堂参(于公堂上参谒上司);大堂(衙门中审理案件的厅堂);过堂;堂食(堂馔。堂餐。唐时政事堂的公膳);堂案(唐代宰相政事堂的文书档案);堂厨(政事堂的公膳房)
(8) 尊称别人的母亲 。如:令堂;萱堂
(9) 用于商店、厅事、书斋名称 。如:同仁堂;杜甫草堂;春在堂
(10) 也指署事的官吏 。如:堂官(明清时各部主官的称谓);都御史称都堂;尚书称部堂;府州县正印官称正堂
(11) 山上宽阔平坦的地方
外堂即向东之坞。——《徐霞客游记》
(12) 佛堂 。如:堂头(寺院中对方丈的称呼);堂头和尚(僧寺住持)
形容词
(1) 在外表、举止或言语上表现出尊严的 。如:堂堂大丈夫;堂而皇之,堂哉皇哉(形容公然、大模大样或有气派)
(2) 同一祖父但不同父亲的兄弟姊妹关系 。如:堂族(关系较远的同族);堂姊妹
(3) 高显的样子
刊层平堂,设切崖。——《文选·张衡·西京赋》
量词
用于分节的课程或一套物件。如:一堂课;一堂家具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to2 tong2 [台湾四县腔] tong2 [客英字典] tong2 [海陆丰腔] tong2 [客语拼音字汇] tang2 tong2 [宝安腔] tong2 [沙头角腔] tong2 [东莞腔] tong2 [陆丰腔] tong3
◎ 潮州话:dng5/deng5 ,tang5(thâ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唐 | 徒郎 | 定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唐 | 宕 | dang | dʰɑ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下 | 胡雅 | 匣 | 麻二開 | 上聲 | 馬 | 開口二等 | 假 | 麻 | ɣa | ghrax/heaa |
详细解释
shuì
动词
(1) 说服;劝说
义兴人谓为三横,而 处尤剧。或说 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余其一。——《世说新语·自新》
鲰生说我曰:“距关,毋内诸侯,秦地可尽王也。”——《史记·项羽本纪》
公子患之,数请魏王,及宾客辩士说王万端。——《史记·魏公子列传》
(2) 又如:游说;说士(游说的人);说客(游说之士);说项(本意为称道人善,后引申凡替人游说,阐说人情都可称“说项”);说难(指用言语说服他人并不容易);说城(劝说举城投降);说导(劝说开导);说辞(游说的话);说谏(劝说进谏);说调(怂恿,撺掇)
(3) 休憩;止息。通“税” 。如:说卫(军队扎营休息时担任警卫)
(4) 另见
shuō
动词
(1) (形声。从言,兑(
)声。本义:用言语解说,开导,说明)(2) 同本义
说,释也,一曰谈说也。——《说文》
说所以明也。——《墨子·经上》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在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 宋何罪之有?”——《墨子·公输》
勾践说于国人。——《国语·越语》。注:“解也。”
佐下军以说焉。——《左传·昭公九年》。注:“自解说。”
是欲以我为说于匈奴也。——《汉书·王莽传》
(3) 又如:说卦(“易传”篇名。解说八卦性质、变化和象征);说经(讲说经书或演述佛经故事);说事(说明事件,事实);说梦(说明梦中所见之事);说戒(佛教在每月月半、月底说解戒律);说委(说明原委);说到家(解释得清清楚楚);说义(解说义理);说解(说明解释);说家(注家或评论家);说法台(佛教讲道的高台)
(4) 谈说,讲说
得其船,便扶向路,处处志之。及郡下,诣太守,说如此。——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低眉信手续续弹,说尽心中无限事。——白居易《琵琶行》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5) 又如:说不了(话未说完);说不的(说不得;说不定,无法肯定);说兵机(空谈;夸口);说古(吹嘘;吹牛);说发(说动);说杀(说绝了;没有挽回余地);说述(叙述;诉说);说大口(说大话);说方便(说好话);说分上(讲人情);说平话(说评书);说舌头(说长道短;搬弄是非);说风情(讲男女相爱弄情的话)
(6) 告知;告诉
夫差将死,使人说于 子胥。——《国语·吴语》
(7) 评议;谈论
说,论也。——《广雅·释诂二》
游于说。——《礼记·少仪》。疏:“谓论说。”
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宋· 辛弃疾《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8) 又如:说是非(评说事理的是非);说谈(谈论);说议(议论);说结(商量妥当);说票(绑匪向事主谈判赎票事项)
(9) 劝告;责备
六曰说。——《周礼·太祝》。注:“以辞责之。”
虽户说以眇论,终不能化。——《史记·货殖列传序》
(10) 又如:说发(说动);说和(劝说使和解);说泛(说动);说化(劝说使感化);说不上去(不听劝告);他父亲说了他一顿
(11) 介绍,旧时指说合 。如:说媳妇儿(说亲);说媒红(给媒人的彩礼)
(12) 以为 。如:当初只说要选个美人,谁想娶了这丑八怪
名词
(1) 学说;观点;言论
然是说,余尤疑之。——宋· 苏轼《石钟山记》
神仙之说,所谓为蛇画足。——清· 全祖望《梅花岭记》
说秦王书十上而说不行。——《战国策·秦策一》
(2) 又如:又一说;著书立说;异说;邪说
(3) 古代墨家逻辑的名词,指推理
论求群言之比,以名举实,以辞抒意,以说出故。——《墨子·小取》
(4) 指说书
子之说,能使人慷慨涕泣矣。——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5) 一种文体,通过发表议论或记述事物来说明某个道理。如《爱莲说》、《捕蛇者说》
(6) 另见
yuè
乃徐有说。——《易·困》。虞注:“兑为说。”
我心则说。——《诗·召南·草虫》
说怿女美。——《诗·北风·静女》
宣王说之。——《韩非子·内诸说上》
公输盘不说。——《墨子·公输》
民说之,使王天下,号之曰燧人氏。——《韩非子·五蠹》
秦王不说。——《战国策·魏策》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论语·学而》
(2)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稣(
)声。从艸,与植物有关。本义:植物名,即紫苏)(2) 同本义 。唇形科。一年生草本植物。茎方形,叶两面或背面带紫色,夏季开红花或淡红色花。茎、叶、种子入药,嫩叶古用以调味,种子可榨油。如:苏子(紫苏和白苏的种子。可以入药、榨油)
(3) 柴草
樵苏脂烛,莫非种植之物也。——《颜氏家训》
(4) 须状下垂的饰物
金车玉作轮,踯躅青骢马,流苏金缕鞍。——《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5) 苏维埃的简称 。如:苏区
(6) 江苏省的简称 。如:苏剧
(7) 苏州市的简称 。如:苏杭(苏州和杭州的并称);苏裱(苏州裱字画的技艺)
(8) 原苏联国名 。如:中苏关系
(9) 姓
动词
(1) 更生
死而复生谓之苏。——《小尔雅·广名》
苏,俗作甦。——《集韵》
蘇,息也,死而更生也。——《广韵》
更生为苏。——《颜氏家训·杂艺》
震苏苏。——《易·震卦》
傒予后,后来其苏。——《书·仲虺之诰》
蛰虫昭苏。——《礼记·乐记》
苏世独立。——《楚辞·九章·橘颂》
自言身化促织,轻捷善斗,今始苏耳。——《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苏息(再生滋长);苏生(苏醒;复活);苏更(复活;苏醒);苏复(恢复)“穌”
动词
(1) 唤醒;昏迷后醒过来
近抚之,气息惙然。喜置榻上,半夜复苏。——《聊斋志异·促织》
(2) 又如:苏省(苏醒);苏活(苏醒;复活);苏兴(犹苏醒)
(3) 割草;取草
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庄子·天运》
(4) 引申为取
苏粪壤以充帏兮。——《离骚》
(5) 困顿后获得休息 。如:苏息;苏坐(散坐;随便坐)
(6) 拯救;解救 。如:苏困(解除困苦);苏枯(使枯萎的草木复活。比喻使困顿、灾难中的人得到拯救);苏世(犹醒世)
(2) “噜囌”(
),即“噜苏”(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宋本广韵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木,亢(
)声。( )本义:抵御)(2) 方舟并济或以船渡
杭,渡也。——《说文》
谁谓河广?一苇杭之!——《诗·卫风·河广》
魂中道而无杭。——《楚辞·九章·惜诵》
(3) 又如:杭筏(渡水的筏子);杭绝(乘船渡过)
(4) 航行
惩往途而省究兮,吾庶以慎吾杭。——明· 何景明《进舟赋》
名词
(1) 方舟;船
杭,方舟也。——《说文》
盖周跃鱼陨杭。——《史记·司马相如传》
(2) 又如:杭绝(乘船渡过)
(3) 浙江省杭州市的简称 。如:杭纱(杭州产的细纱布);杭紬(杭州产的粗绸);杭越(杭州和越州的并称)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hong2 [东莞腔] hong2 [台湾四县腔] hong2 [梅县腔] hong2 [沙头角腔] hong2 [客英字典] hong2 [海陆丰腔] hong2 [客语拼音字汇] hong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航 | 胡郎 | 匣 | 唐開 | 平聲 | 陽 | 開口一等 | 宕 | 唐 | ɣɑŋ | ghang/han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