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到处求助。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朱子语类辑略》第七卷:“不自反躬穷究,只管上求下告,问他讨禅,被他恣意相簿。”
成语用法
上求下告作谓语、定语;用于处事。
上求下告的国语词典
到处求问。
上求下告的网络释义
上求下告
反义词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shǎng
—— 指上声,“上 2 ”(
)的又音shàng
名词
(1) (指事。小篆字形。下面的“一”表示位置的界线,线上一短横表示在上面的意思。本义:高处;上面)
(2) 同本义
上,高也。——《说文》
宛丘之上兮。——《诗·陈风·宛丘》
施于松上。——《诗·小雅·頡弁》
冬时有嗽上气疾。——《周礼·疾医》
云上于天干。——《易·需》
上食埃土,下饮黄泉。——《荀子·劝学》
列其姓名于大堤之上。——明· 张溥《五人墓碑记》
(3) 又如:上荣(飞檐。屋檐两端的挑角);上柽(门框上端的横梁);上漏下湿(形容屋舍破旧,不蔽风雨);上网(系在箭靶上方的绳子);上丹田(道家谓人的两眉之间为上丹田);上下肩(上边和下边,也指左右两边)
(4) 上天;天帝
文王在上。——《诗·大雅·文王》
上下天光,一碧万顷。——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5) 又如:上方(天上仙界;皇帝);上干天怒(惹起上天震怒);上仙(天上的神仙);上穹(上天;天帝);上皇(天帝);上神(神灵;天神);上都(指天宫)
(6) 上级;尊长;社会的最高层
观袁守虽得民,然自喜轻上,其祸非外至也。—— 明· 高启《书博鸡者事》
陵压百姓而邀其上者,何故?——宋· 苏轼《教战守》
(7) 又如:上流(上辈);上蒸下报(晚辈男人和长辈女子通奸叫“蒸”或“烝”;反之,叫“报”);上户(富家巨室);上厅(官署);上宪(上司;上级官员);上上乘(等级最高的);上位(高位,显达的职位;特指君位,帝位);上冢(指首辅,朝廷大臣);上坐,上席(受尊敬的席位)
(8) 君主;皇帝
上胡不法先王之法?——《吕氏春秋·察今》
上使外将兵。——《史记·陈涉世家》
(9) 又如:上用(皇帝用的规格);上裁(皇帝裁定);上国(汉代诸侯称帝室为上国,后多指国都京城);上苑(供帝王打猎、玩耍的园林);上林(泛指帝王的园囿)
(10) 工尺谱里的“do”称为上
(11) 时间,时候
三岁上读得书,五岁上属得对。——宋·佚名《张协状元》
(12) 方位词,边,畔
送我乎淇之上矣。——《诗·鄘风·桑中》
乃徙武北海上无人处,使牧羝,羝乳乃得归。——《苏武》
丧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夹岸。——《明史·海瑞传》
形容词
(1) 上等,等级高或品质良好
上客从赵来。——《战国策·秦策》
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孙子·谋攻》
(2) 又如:上色(上等;高级);上行首(色艺俱佳的妓女);上风官司(占优势能打赢的官司);上庠(古代的大学;太学);上色徒弟(高徒;出色的徒弟);上样(上等);上分(上等的福分);上厅行首(色艺最佳的官妓);上才(上等的才能;上等的材料);上卿(指大臣的最高官阶)
(3) 时间或次序在前
其上世之士,衣不暖肤,食不满肠。——《商君书·算地》
东方千余骑,夫婿居上头。——乐府诗《陌上桑》
(4) 又如:上件因依(上述因由);上项(前头);上方(前面);上宙(上古);上叶(前代;先世);上次(前次,上回);上首徒弟(入室弟子,大徒弟);上风头(风吹来的一方);上番(初番;头回。多指植物初生)
(5) 远;久远
上称帝喾,下道 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6) 又如:上世(远古时代);上皇(太古的帝皇)
(7) 犹正,主要意义。如:上事(正业;指君事,国事);上国(京都;又指春秋时齐、晋等中原诸国)
(8) 广大
是以能上之。——《淮南子·说山》。注:“大也。”
(9) 又如:上路(大路;通衢);上道(通衢;大路)
(10) 丰足
从其爵而上下之。——《周礼·司仪》。注:“犹丰杀也。”
与年之上下。——《礼记·礼器》。注:“丰凶也。”
(11) 又如:上收(上等年成,丰收);上岁(丰年);上熟(上等收成)
动词
(1) 登;上升;向上
下上其音。——《诗·邶风·燕燕》
由山以上五六里,有穴窈然。——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上堂拜阿母,阿母怒不止。——《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从流石蛇行而上。——明· 徐宏祖《游黄山记》
(2) 又如:上圻(上岸);上升(升天);上高台盘(攀高位;向上爬);上仙(道家谓升天成仙);上征(上升);上假(上升,登天);上潮(涨潮)
(3) 上报;呈报
凡死刑狱上,其刑者先俟于门外。——清· 方苞《狱中杂记》
(4) 又如:上复(禀报;奉告);上控(上诉);上详(向上级呈报请示);上变(向朝廷密告谋反叛乱事件);上功(呈报功劳);上言(进呈言辞)
(5) 进献,送上
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战国策·齐策》
入都,即伏阙上《平黎策》。——《明史·海瑞传》
臣乃敢上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6) 又如:上本(臣下向皇帝呈送奏本);上表(上奏章);上章(向皇帝上书)
(7) 崇尚,提倡
上笃厚。——《史记·平津侯主父传》
治天下者审所上而已。——《汉书·匡衡传》
上慎旃哉!——《诗·魏风·陟岵》
上农除末,黔首是富。——《史记·秦始皇本纪》
(8) 上缴;交纳。如:上印(上缴官印)
(9) 增加;添补。如:上草(给牲口添加饲料);上刑;上测(站测,施用测刑)
(10) 向前;前进
乘舲船余上沅兮,齐吴榜以击汰。——《楚辞·屈原·涉江》
(11) 又如:上水船(逆流而上的船)
(12) 去;到
敬亭丧失其资略尽,贫困如故时,始复上街头理其故业。—— 清· 黄宗羲《柳敬亭传》
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唐· 刘禹锡《陋室铭》
(13) 又如:上地(下地耕作);上门怪人(到人家里去责怪人家);上桩(上场;赌博);上花台(戏曲俗语。逛妓院,嫖妓);上城(进城);上墓(扫墓);上冢(上坟;扫墓);上馆子(去酒楼、饭店吃喝);上边(到边远的地方去)
(14) 到任;就职。如:上任;上官(受命上任);上台
(15) 当值。如:上直(上班;当值);上宿(值夜);上番(上班)
(16) 放到;放进
上于盆而养之,蟹白栗黄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17) 又如:上腰(装进腰包。多指赚取非分的钱财)
(18) 安装;装上
以枪上刺刀相搏击。——《清稗类钞·战事类》
(19) 陷入,遭受。如:上了竿儿(上了钩;中了圈套);上鬼当(中圈套);上船(设圈套陷害他人)
(20) 合符。如:上不上,下不下(犹言正好;恰恰);上时(最合适的时令)
(21) 教授;学习 。如:上书(私熟先生教课);上馆(塾师到东家授课)
(22) 燃点 。如:上火(点灯);上纸(焚化冥钱;吊丧);上灶(烧饭煮菜);上香(烧香祭祀);上炎(向上燃烧);上锅(烹煮食物;把食物放入锅内烧热)
(23) 拧紧 。如:上弦;上绳(捆绑);
(24) 敬辞,犹进用。如:上谒
(25) 用在动词后。表示动作的趋向或结果等。如:爬上顶峰;登上飞机;考上大学;赶上队伍;种上庄稼
(26) 记住 。如:上心
(27) 涂;搽;敷 。如:上药;上色
(28) 另见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海陆丰腔] shong1 shong3 shong6 hong6 [客语拼音字汇] song1 song3 song4 [沙头角腔] song1 song3 song5 [陆丰腔] shong1 shong6 [梅县腔] shong1 shong3 shong5 [宝安腔] song1 | song3 [东莞腔] song3 [客英字典] shong1 shong3 shong5 [台湾四县腔] song1 song3 song5 hong5 [梅县腔] song5
◎ 潮州话:siang6 ziên6/zion6 siang5(sĩang chiẽⁿ sîang)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上 | 時掌 | 常 | 陽開 | 上聲 | 養 | 開口三等 | 陽 | 宕 | zjangx/zjank | ʑĭaŋ |
详细解释
名词
(1) (《说文》以“求”为“裘”之古文。省衣,象形。金文与战国古文作“求”。本是“裘衣”的“裘”。古人皮衣一般毛朝外,所以甲骨文在“衣”字外加毛。表示裘衣。本义:皮衣)
(2) “裘”的古字。皮衣
乐正求。——《汉书》
(3) 姓
动词
(1) 请求;干请;乞助
求,乞也。——《增韵》
因留怀王以求割地。——《史记·屈原列传》
求救于齐。——《战国策·赵策》
有求于我也。——《战国策·齐策》
求其能千里也。
求救于孙将军。——《资治通鉴》
(2) 又如:求浼(请求;央求);求神福(祈求神灵保佑;祝福);求张良,拜韩信(到处求人;求托有用的人);求化(乞求人施舍财物)
(3) 追求,谋求;寻求;寻找
求,索也。——《玉篇》
求则得之,舍则失之。——《孟子·告子上》
入水求之。——《吕氏春秋·察今》
求剑若此。
求人可使报秦者。——《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不求闻达。——诸葛亮《出师表》
求利以污其行。——《后汉书·列女传》
求钱之民。——清· 龚自珍《病梅馆记》
以求钱也。
以求重价。
求太监后。——明· 崔铣《洹词·记王忠肃公翱三事》
(4) 又如:求代(迷信指吊死鬼诱人当“替死鬼”,以求投胎托生);力求(极力追求;尽力谋求);求友(寻求朋友);求正(寻求正道);求合(寻求志同道合者);求采(搜求选取);求觅(寻找);求访(寻觅探访)
(5) 索取
我之求也,此何罪?请杀我乎!——《左传·桓公十六年》
以城求璧。——《史记·廉颇蔺相列传》
空言求璧。
就吾求寒衣。——《资治通鉴·唐纪》
忽啼求之。——宋· 王安石《伤仲永》
(6) 探索
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气。——《孟子·公孙丑上》
求思之深。——宋· 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求古仁人之心。——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7) 责备,责求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
(8) 选择 。如:求牛(择牛以供祭祀);求偶(择求配偶)
(9) 招来
求善良。——《礼记·学记》
(10) 贪求;贪婪
不忮不求。——《诗·邶风·雄雉》
(11) 通“逑”。聚合
彼交匪敖,万福来求。——《诗·小雅·桑扈》
(12) 通“赇”。贿赂
阜其财求。——《国语·周语上》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客语拼音字汇] kiu2 [宝安腔] kiu2 [客英字典] kiu2 [台湾四县腔] kiu2 [东莞腔] kiu2 [陆丰腔] kiu3 [梅县腔] kiu2 [沙头角腔] kieu2 [海陆丰腔] kiu2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部 | 韻攝 | 罗马字 | 国际音标 | ||||||||||||||||||||||||||||||||||
详细解释名词 (1) (指事。据甲骨文,上面部分表示位置的界限,下面部分表示在下的意思。本义:下面,位置在下) (2) 同本义 下,底也。——《说文》 在南山之下。——《诗·召南·殷其靁》 十月蟋蟀入我床下。——《诗·豳风·七月》 下声肆。——《周礼·典同》。注:“谓钟形下大。” 君臣上下。——《礼记·曲礼》 阴山下。——《乐府诗集·杂歌谣辞·敕勒歌》 放之山下。——唐· 柳宗元《三戒》 愬至城下。——《资治通鉴·唐纪》 奔倚其下。——《聊斋志异·狼三则》 (3) 又如:下元(道教指水中或水府);下溜头(下流头。江河下游);下江先生(下路客人。对长江下游一带人的敬称);下眼相看(看不起人);下路人(居住在长江下游地区的人) (4) 地 西南四百里,曰昆仑之丘,是实为帝之下都。——《山海经·西山经》 (5) 又如:下鬼(地下之鬼;指死者);下世(阴间);下土(大地;天下;指人间);下都(神话传说中称天帝在地上所住的都邑) (6) 指下巴 。如:下吧(同“下巴”);下嗑子(下巴颏) (7) 臣下;百姓;群众 于是乎下陵上替,能无乱乎?——《左传·昭公十八年》 (8) 又如:全国上下;下民(百姓;人民);下比(属下相互勾结) (9) 方面 忽然见林南下有一股子黑气,骨都都的冒将上来。——《西游记》 (10) 又如:经过调解两下里都同意了 (11) 下一次 。如:下不为例 (12) 特指湖泽 帝曰:“畴若予上下草木鸟兽”。——《书·舜典》 (13) 地表之下 夫子疾,莫养于下,请以殉葬。——《礼记》 (14) 里面 众军心下大乱,不敢交战,各自奔走。——《三国演义》 (15) 旧时时间单位,相当于“点” 三下一刻了。——《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 (16) 指时间、处所、范围 及郡下。——晋· 陶渊明《桃花源记》 (17) 位在下的人 不耻下问。——《论语》 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上下齐同。——《资治通鉴》 与其群下 动词 (1) 下来 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左传》 下车引之。——《世说新语·方正》 下见小潭。——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客驰下。——明· 魏禧《大铁椎传》 (2) 又如:下世(神仙到人间去);下山;下楼;下凡(神话中,神仙降至人间称“下凡”);下帷(放下室内悬挂的帷幕) (3) 落下;降下 下,落也。——《尔雅》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李白《望庐山瀑布》 (4) 又如:下火(天气炎热);下雨;下雪;下雹子 (5) 离开 。如:下榻(下床);下翻(翻倒);下席(离开席位,表示恭敬);下番(犹下班);下饷(谓收工吃饭) (6) 弯屈 魏延平日恃功务高,人皆之下。——《三国演义》 (7) 又如:下头(低头);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8) 卸下 宾主下尘榻。——沈约《和谢宣城》 下担捋髭须。——《乐府诗集·陌上桑》 (9) 又如:下门(店铺卸下门板,谓开市) (10) 放入;投入 。如:下采(下赌注);下埽(筑堤时,把筑堤材料放下去);下酿(将熟黍米投入曲液中发酵制酒) (11) 施行;使用 。如:下火文(佛家火化尸体时念颂的祝告文) (12) 完成;结束 。如:下架(典当期满);下稍头(结局;收场) (13) 递送 。如:下插定(送订婚礼物);下小茶(女子纳受男家聘礼。又称下茶,吃茶);下究(犹下达);下话(犹言传话) (14) 发表、宣告 令初下。——《战国策·齐策》 诏既下。——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谕旨将下 而卒不下 (15) 又如:下制(下诏;皇帝发布诏令);下指示;下令;下逐客令;下命令;下战书;下请帖 (16) 去;到 便下襄阳。—— 唐· 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顺江东下。——《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买舟而下。——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17) 常指从北到南、从上游到下游、从城市到乡下、从上层到基层。如:下番(到外国);下坂走丸(从山坡上滚下弹丸。比喻顺势无阻、敏捷而无停滞) (18) 做饭 等我里头赶着给你老炸点儿锅渣面筋,下点儿素面你吃。——《儿女英雄传》 (19) 又如:下饺子;下面条;下汤圆 (20) 指某些动物生产;养;生 。如:下仔;下小猪;下一窝狗崽 (21) 从事棋类活动时,举手着子 。如:下着(本谓下棋落子) (22) 夺得、攻取、占领或攻占 皆下之。——《史记·陈涉世家》 乐毅抉持微弱之 燕,下 齐七十余城。——《三国演义》 (23) 又如:连下数城 (24) 歇宿;收留 徐孺下 陈蕃之榻。—— 王勃《滕王阁序》 官人要下呵,俺这里有干净店房。——《西厢记》 (25) 又如:下人(旅店安排客人住宿);下处(住所;旅店);下店 (26) 以菜肴佐食 。如:下饭(配饭的菜肴);下口(下酒菜;饭菜);下酒物(下酒。用以佐酒的食品) (27) 投降 吾恐不能守矣,欲以城下,何国之可下?——《韩非子》 (28) 又如:下气(说求饶的话);下腰(弯腰。比喻屈服) (29) 居人之下;谦让 寇恂相下之义,以济国事。——《三国志》 其下圣人也亦远矣。——唐· 韩愈《师说》 (30) 又如:下人(居于人下);下顾(照顾;关照);下气(恭敬顺从) (31) 安扎 各依本方下营。——诸葛亮《兵要》 (32) 拍 抚尺一下。——《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薄暮下管键。——清· 方苞《狱中杂记》 形容词 (1) 身分、地位低 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 (2) 又如:下役(仆役;差人);下一肩(次一等);下作(低贱;卑微);下次小的(下次孩儿。元代称仆役);下番(称少数民族);下人(下属) (3) 幼小 。如:上下(长幼;尊卑) (4) 次序或时间在后 上下同欲。——《孙子·谋攻》 下道齐桓。——《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自王以下。——《史记·魏公子列传》 上下颇惊。——宋· 文天祥《 后序》 (5) 如:下稍头(后来;终了);下浣(下旬);下邻(右边的邻居);下古(近古);下半世(人的后半辈子);下回(下次) (6) 低于,少于 。如:下节(节操低下,志向、抱负不高);下中(下等中的中等。即第八等);下考(科举考试或官吏考绩列为下等) 量词 (1) 表示动作的次数。如:下子(表示动作次数);敲了几下门;摇了几下旗 (2) 表时间的单位,犹言点。如:下子(表示时间短暂) 英文翻译under, underneath, below; down; inferior; bring down
方言集汇◎ 粤语:haa5 haa6
◎ 客家话:[梅县腔] ha1 ha3 ha5 [宝安腔] ha3 | ha1 [客英字典] ha5 ha1 [东莞腔] ha3 ha5 [沙头角腔] ha5 ka1 ha1 [陆丰腔] ha6 [海陆丰腔] ha1 ha6 [台湾四县腔] ha1 ha5 [客语拼音字汇] ha1 ha4 ka1 ◎ 潮州话:hia6 ê6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上三十五馬
详细解释动词 (1) (会意。甲骨文字形,上面的“牛”,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从口,从牛。本义:报告,上报) (2) 同本义 告,牛触人。角着横木,所以告人也。——《说文》 乃告太王王季文王。——《书·金滕》 告公用圭。——《易·益》 必告父母。——《诗·齐风·南山》 以告于乡先生君子。——《仪礼·乡射礼》 告,请也。——《尔雅·释言》 敢以告于先君。——《吕氏春秋·赞能》 敢敬告天子。——《书·康王之诰》 予誓告汝。——《书·甘誓》 诞告万方。——《书·汤诰》 不告而娶。——《列子·杨朱》 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诸葛亮《出师表》 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宋· 欧阳修《新五代史·伶官传·序》 或告元济曰:“官军至矣!”——《资治通鉴·唐纪》 (3) 又如:告事(报告情况);告报(报告;禀报);告变(报告发生变故);告荒(报告灾情) (4) 把话说给别人听,告诉 告,语也。——《玉篇》 公语之故,且告之悔。——《左传·隐公元年》 愿三老、巫祝、父老送女河上,幸来告语之。——《史记·滑稽列传》 项伯乃夜驰之 沛公军,私见 张良,具告以事。——《史记·项羽本纪》 (5) 又如:转告;电告;正告(严正地告诉);告讼(告诉);告称(告诉;告说);告托(告诉,嘱托) (6) 揭发,告状,控告 点纸连名,我可便直告到中书省。——《陈州粜米》 小人告了一年的状,竟无人作主。——《红楼梦》 (7) 又如:上告(向上级机关或司法部门告状);诬告;控告;告首(告发);告引(互相告发;牵连而出) (8) 请求 夫为人子者,出必告,反必面。——《礼记》 (曹操)佯怒 夏侯杶,亦欲斩之。众官告免。——《三国演义》 (9) 又如:告致(官员告老退休);告饮(请饮);告籴(请求买粮);告请(申请,请求);告命(请命) (10) 谕告,宣告。后作“诰” 告,教也。——蔡邕《独断》 燕居告温温。——《礼记·玉藻》。注:“谓教使也。” 天子告朔于诸侯。——《谷梁传·文公十六年》 (11) 又如:告誓(宣誓;祷告);告教(告喻教诲);告匮(宣告物质短缺);告谴(宣示谴责之意) (12) 告别,辞行 足下待故人如此,便请告退。——《三国演义》 (13) 又如:告诀(告别);告行(告别,辞行) 名词 (1) 向公众通知情况、事件、规定、法令等的书面形式 。如:文告;通告;广告;告敕(委任状);告词(委任状上的文词) (2) 姓 形容词 通“皓”( )。光亮,洁白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楚辞》 英文翻译tell, announce, inform; accuse
方言集汇◎ 粤语:gou3 guk1
◎ 客家话:[梅县腔] gau5 [台湾四县腔] go5 gau5 guk7 [客英字典] gau5 kwuk7 [东莞腔] gau5 [海陆丰腔] go5 gau5 guk7 [宝安腔] gau5 [沙头角腔] gau5 [客语拼音字汇] gau4 go4 [陆丰腔] go5 ◎ 潮州话:gao3(kàu) go3(kò) 宋本广韵廣韻目次:去三十七号
意思相近分类信息词性分类字数分类含数字词语含十二生肖词语描写人物的词语描写颜色的词语描写月份的词语描写季节的词语描写二十四节气的词语拼音首字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