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

sān fān [ san fan]
注音 ㄙㄢ ㄈㄢ

词语释义

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清称明末之福王 朱由崧 ﹑唐王 朱聿键 ﹑桂王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耿继茂为靖南王 后子精忠嗣 ,镇福建;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吴三桂﹑尚之信 可喜子 ﹑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词语解释

  1. 指 汉明帝 子 千乘哀王 建 、 淮阳顷王 昞 、 济阴悼王 长 。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 党 惟荒忒。” 李贤 注:“谓 千乘 、 淮阳 、 济阴 并早殁也。”

  2. 指 南朝 齐 之 会稽 、 南徐州 和 南兖州 。

    《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 李善 注:“ 子良 又为 会稽 太守、 南徐州 刺史、 南兖州 刺史,斯谓之三藩也。”

  3. 清 称 明 末之 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键 )、 桂王 (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 清 杨陆荣 《三藩纪事本末》。

  4. 清 初封 明 降将 吴三桂 为 平西王 ,镇 云南 ; 耿继茂 为 靖南王 (后子 精忠 嗣),镇 福建 ; 尚可喜 为 平南王 ,镇 广东 ,并称三藩。

    《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 可喜 镇 广东 , 继茂 子 精忠 镇 福建 ,与 三桂 并称‘三藩’,而 三桂 骄恣尤甚。” 康熙 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 、 尚之信 ( 可喜 子)、 耿精忠 相继反 清 ,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引证解释

⒈ 指汉明帝子千乘哀王建、淮阳顷王昞、济阴悼王长。

《后汉书·孝明八王传赞》:“三藩夙龄, 党惟荒忒。”
李贤注:“谓千乘、淮阳、济阴并早殁也。”

⒉ 指南朝齐之会稽、南徐州和南兖州。

《文选·任昉<为范始兴作求立太宰碑表>》:“六府臣僚,三藩士女,人蓄油素,家怀鈆笔。”
李善注:“子良又为会稽太守、 南徐州刺史、 南兖州刺史,斯谓之三藩也。”

⒊ 清称明末之福王 ( 朱由崧 )、 唐王 ( 朱聿键 )、 桂王 ( 朱由榔 )为三藩。参阅清杨陆荣《三藩纪事本末》。

⒋ 清初封明降将吴三桂为平西王,镇云南 ; 耿继茂为靖南王 (后子精忠嗣),镇福建 ; 尚可喜为平南王,镇广东,并称三藩。 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尚之信(可喜子)、 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
康熙十二年下令削藩, 吴三桂、尚之信 ( 可喜子)、 耿精忠相继反清,均被平定。史称“三藩之乱”。 《清史稿·吴三桂传》:“是时可喜镇广东,继茂子精忠镇福建,与三桂并称‘三藩’,而三桂骄恣尤甚。”

三藩的国语词典

清初明之降将吴三桂、耿仲明、尚可喜三人,皆封为藩王,号称为「三藩」。

汉字详情

sān [san]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GGG
五行: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MMM
四角: 10101

详细解释

数词

(1) (指事。本义:数目。二加一的和)

(2) 同本义

三,天地人之道也。从三数。——《说文》

三,数名。——《广韵》

二与一为三。——《庄子·齐物论》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

王三赐命。——《易·师》。荀注:“三者阳德成也。”

结恨三泉。——《后汉书·袁绍传》。注:“三者数之小终。”

有不速之客三人来。——《易·需》

纪之以三。——《国语·周语下》

狡兔有三窟,仅得免其死耳。——《战国策》

(3) 又如:三叉(三歧的道路);三木(古时套在犯人颈、手、足上的刑具);三节(农历二月一日中和节、三月三上巳节、九月九日重阳节);三学(太学、武学、宗学;或指府学、州学、县学);三衙(三次,三回);三巡(斟茶或酒三次);三休(三顿);三脚猫(比喻虚有其名而无真本事的人);三班六房(明清时地方官署中吏役的总称);三已(谓三度或多次罢官);三五(谓十五天;十五岁)

(4) 表示多数或多次

鲁仲连辞让者三。——《战国策》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一篇之中三致志焉。——《史记·屈原贾生列传》

(5) 又如:三思台(胸膛或心脏);三传(指多知古事,有才学的人);三江(长江流经武汉地区附近的主流与支流等众多水道的总称);三汲(多次取水);三反(多次往返);三辟(多次征召);三回五次(多次);三折(多次受挫);三求四告(再三求告)

(6) 三倍 。如:三耦(二人为耦,三耦则六人)

名词

(1) 指历中九宫的第三宫,即东方震位 。如:三五(九宫术谓三生五死)

(2) 指君、父、师 。如:三尊(三种最受尊敬的人。指君、父、师)

(3) 指天、地、人 。如:三一(传说中的天一、地一、太一三神);三才(天、地、人);三元(指天、地、人);三气(指天、地、人之气);三极(三才,天、地、人);三仪(谓天、地、人);三灵(指天、地、人)

(4) 指三皇 。如:三王(指夏、商、周三代之君);三五(指三皇五帝);三君(指春秋时鲁国宣公、成公、襄公三国君);三皇五帝(泛指远古时代的帝王)

(5) 指三颗星

三星在天。——《诗·唐风·绸缪》

(6) 又如:三台星(星官名。共六星。两两相比,称上台、中台、下台)

(7) 哲学用语。我国古代思想家用以称天地气合而生万物的和气 。如:三一(道家语,指由精、神、气三者混而为一之道);三花(道教指人的精、气、神)

(8) 姓

英文翻译

three

方言集汇

◎ 粤语:saam1 saam3
◎ 客家话:[梅县腔] sam1 sam5 [宝安腔] sam1 | sam3 [客英字典] sam1 sam5 [客语拼音字汇] sam1 [海陆丰腔] sam1 sam3 [东莞腔] sam1 [沙头角腔] sam1 [台湾四县腔] sam1 sam3 [陆丰腔] sam1
◎ 潮州话:san1 sam1 (saⁿ sam)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下平二十三談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罗马字
蘇甘平聲開口一等sam
fān [fan]
部首: 301
笔画: 18
五笔: AITL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仓颉: TEHW
四角: 44169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艸,潘声。本义:篱笆)

(2) 同本义

藩,屏也。——《说文》

藩,篱也。——《广雅·释室》

羝羊触藩。——《易·大壮卦》

吴人藩 卫侯之舍。——《左传·哀公十二年》

而青蝇点素,同兹在藩。——《后汉书·杨震传》

(3) 又如:藩屏(藩篱屏障);藩柴(篱笆);藩架(篱芭);藩落(篱落,篱芭)

(4) 屏障

国有故,则藩塞阻路,而止行者。——《周礼·夏官》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贾谊《过秦论》

(5) 王侯的封国 。如:藩伯(古代诸侯中的领袖);藩岳(指诸侯或总领一方的地方长官)

(6) 藩国的君主

东平王苍罢归藩。——《后汉书·明帝纪》

(7) 又如:藩邸(藩王(亲王)的宅第);藩储(储君之位)

(8) 四周有屏围的车叫藩车。简称“藩”

以藩载栾盈及其士。——《左传·襄公十二年》

(9) 境域,涯际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 汉· 贾谊《过秦论》

(10) 又如:藩服(旧指离开京城最远的边远地区);藩篱(指边疆、边界)

(11) 封建王朝分封的土地

天地易兮日月翻,弃万乘兮退守藩。——《三刻拍案惊奇》

动词

(1) 护卫;捍卫

舍诸边境,使卫藩焉!——《左传·哀公十六年》

(2) 又如:藩辅(捍卫;辅佐);藩翼(捍卫);藩镇(屏藩镇守)

(3) 遮蔽;遮掩

以相藩饰。——《荀子·荣辱》

(4) 又如:藩车(有帷遮蔽的车子);藩蔽(古代用施漆的苇席制成的车蔽)

(5) 用篱芭等围起来

吴人藩卫侯之舍。——《左传·哀公十二年》

(6) 又如:藩盾(用大盾临时构筑的屏藩)

英文翻译

fence; boundary; outlying border

方言集汇

◎ 粤语:faan4
◎ 客家话:[宝安腔] fan1 [海陆丰腔] pan1 fan1 [客语拼音字汇] fan2 [台湾四县腔] pan1 fan1 [客英字典] fan1 [梅县腔] fan2 fan1 [东莞腔] pan1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二十二元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附袁元合平聲合口三等bʰĭwɐnbyan/bv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