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象支架

wàn xiàng zhī jià [wan xiang zhi jia]

词语释义

最早的常平支架

汉字详情

wàn,mò [wan,mo]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NV
仓颉: MS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wàn

名词

(1) (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 虫名。蝎。

万,虫也。——《说文》

(3) 千的十倍;十个一千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 元稹《遣悲怀》

(4) 又如:万寿(称皇帝、皇后的生日);万劫(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万井(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万夫(万人);万户(一万户);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万顷(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5) 古代的一种舞名 。如:万舞(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6) 古州名

(7) 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8) 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9) 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0) 县名 。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11) 倍

悲苦之怀,必万常人。——宋· 苏轼《与滕达道二十三首》

(12) 姓

形容词

(1) 极言其多

高万仞。——《列子·汤问》

万里赴戎机。——《乐府诗集·木兰诗》

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之涣《凉州词》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万几(指全国政务);万人敌(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万生院(动物园);万乘(万辆马车);万机(万几);万仞(形容极高);万年草料(骂人话。饮食寿命);万国(各方诸侯。引申为全国各地;天下);万寿圣节(皇帝的生日);万剐凌迟(剐刑。将人断肢割喉,剔肉离骨);万乘之躯(指天子;帝王)

(3) 极言各不相同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韩愈《荐士》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又如:万化(各种变化);万劫(种种灾难);万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种不同的现象、事物)

副词

(1) 绝对;一定 。如:万无(绝无)

(2)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ten thousand; innumer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maan6 mak6
◎ 客家话:[梅县腔] wan5 [台湾四县腔] wan5 [海陆丰腔] wan6 [客英字典] van5
◎ 潮州话:bhuang7(būang 旧时:būan) mog8(mô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五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販元合去聲合口三等mĭwɐnmyanh/mvann
xiàng [xiang]
部首: 711
笔画: 11
五笔: QJE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NAPO
四角: 27232

详细解释

名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突出其长鼻。本义:大象,一种哺乳动物)

(2) 象科的,特别是象属( Elephas )和非洲象属( Loxodonta )的体型极大而粗重的几乎无毛的四足动物

象,南越大兽,长鼻牙,三年一乳。像鼻牙四足尾 之形。——《说文》

祷过之山多象。——《山海经·南山经》

穷奇象犀。——《汉书·司马相如传》

其民乘象以战。——《汉书·张骞传》

元龟象齿,大赂南金。——《诗·鲁颂·泮水》

象有齿以焚其身。——《左传·襄公二十四年》

(3) 又如:象口(象状香炉口);象王(象中最大者,佛家喻佛)

(4) 象牙的省称

南方之美者,有梁山之犀象焉。——《尔雅》。注:“象牙骨。”

佩其象揥。——《诗·狂风·葛屦》。传:“象揥所以为饰。”

用两象尊。——《周礼·司尊彝》。司农注:“以象骨饰尊。”

持一象笏至(象笏,象牙做的笏。笏,封建时代臣子上朝用的手板,有事可以记在上面,备忘)。——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5) 又如:象床(象牙装饰的床);象路(以象牙为饰的车);象管(以象牙为饰的笔);象箸(象牙筷子)

(6) 现象 。如:象纬(指日、月及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亦泛指天体);旱象;天象;险象;景象;假象

(7) 人的外貌

象恭滔天。——《书·尧典》

(8) 又如:丑象

(9) 肖像,用水墨画、油画、素描或其他绘画手法描绘的人面部的像

上瞻兮遗象,下临兮泉壤。——潘岳《寡妇赋》

尝图裴楷象,颊上加三毛,观者觉神明殊胜。——《晋书·顾恺之传》

往往留象。——清· 薛福成《观巴黎油画记》

绘象祀之。——清· 张廷玉《明史》

(10) 又如:象教(佛教的别称。释加牟尼去世后,佛门弟子刻木为佛、教化众生,故名);象设(原指佛像。泛指遗像)

(11) 象征

白者西方之色,刑戮之象也。——韩愈《为宰相贺白龟状》

(12) 又如:征象;象表(征象);象兆(征兆)

(13) 形状;样子;景象

杌陧之象。——孙文《< 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事略> 序》

(14) 又如:万象(宇宙间的一切景象)

(15) 法,法令

象以典刑。——《虞书》。传:“法也。”

设象以为民纪,式权以相应。——《国语》

(16) 道理

执大象,天下往。——《老子》

(17) ∶脏腑健康与否显现于人颜面上的气色

五藏之象,可以类推。——《素问》

(18) 又如:脉象;病象

动词

(1) 假借为“像”。类似;好像

见乃谓之象。又,象也者,像此者也。——《易·系辞》

象者,各辨一及之义者也。——《易·略例》

物生而后有象。——《左传·僖公十五年》

天象盖笠。——《周髀算经》

女必象汝。——清· 林觉民《与妻书》

(2) 又如:象意(如意);活象;极象;象恭(貌似恭敬);象肖(德业与先人相似);象貌(像事物的容貌);象龚(貌似恭敬)

(3) 摹拟

千变万化,事各缪形,随色象类,曲得其情。——《鲁灵光殿赋》

因势象形。——明· 魏学洢《核舟记》

赫赫可象。——明· 刘基《卖柑者言》

(4) 又如:象体(量体);象生(纸、棉糊扎成的人物形象,用于祭祀或作为玩具);象模象样(认真地);象眼块(菱形)

(5) 描绘

公在荆州,或象其义,白须红颜,谓公方壮。——《王荆州画像赞》

(6) 又如:象物(描摹物象);象说(描摹,解说)

(7) 效法

人君为饮食为此,故左右象之。——《墨子》

(8) 又如:象贤(效法先人的贤德)

(9) 想像

故诸人之所以意想者,皆谓之象也。——《韩非子》

(10) 又如:象事(想像事情)

英文翻译

elephant; ivory; figure, image

方言集汇

◎ 粤语:zoeng6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siong5 siong3 [梅县腔] siong5 [海陆丰腔] siong6 siong3 [客英字典] siong5 [沙头角腔] siong5 [陆丰腔] siong6 [东莞腔] siong3 [宝安腔] siong3 | siong5 [客语拼音字汇] xiong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三十六養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徐兩陽開上聲開口三等zĭaŋzsiangx/sziank
zhī [zhi]
部首: 446
笔画: 4
五笔: FC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JE
四角: 404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小篆字形,上面是“竹”的一半,下面是手(又)。《说文》:“从手持半竹。”本义:去枝的竹子)

(2) 同本义

支,去竹之枝也。从手持半竹。——《说文》。桂馥义证:“疑作去枝之竹也。”

(3) 枝条。后作“枝”

芄兰之支。——《诗·卫风·芄兰》

支叶茂接。——《汉书》

以畅其支。——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4) 又如:支调(枝节);支蘖(枝条,旁生树枝);支辅(辅助枝叶)

(5) 分支

封弟子功臣自为支辅。——《史记·李斯列传》

中小支。——《后汉书·吕布传》。注:“谓胡也。即今之戟旁曲支。”

(6) 复杂整体中的一部分。如:支店;支军,支兵(主力部队以外的军队)

(7) 支流

分一支为南江。—— 宋· 陆游《过小孤山大孤山》

不啻小支。——赫胥黎著、 严复译《天演论》

(8) 又如:支川

(9) 祖宗支系

文王孙子,本支百世。——《诗·大雅·文王》

(10) 又如:支胄(支流、宗族的派系分支);支胤(后代子孙);支析(指分家);支别(分支;歧出)

(11) 支,线及棉纱等的粗细单位

(12) 地支的简称

(13) 通“肢”

而畅于四支。——《易·坤》

尽其四支动。——《管子·小匡》

四支不勤。——《淮南子·原道》

四支僵劲不能动。——明·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

(14) 姓

动词

(1) 支撑

诎有右臂支船。——魏学洢 《核舟记》

(2) 又如:支当(承当);支给着(一条腿抬起压在另一条腿上);支仗(支撑维持);支拽(支撑,维持);支措(支撑筹办)

(3) 支持;支援;支助 。如:支陪(陪伴);支边;支农;支任(支持得住)

(4) 支付;领取 。如:支用(支付使用);支帖(支付的凭证)

(5) 支开,支派

再看了看左右无人,只得两个小丫头子,便把那两个小丫头子也支使开。——《儿女英雄传》

(6) 又如:支分(支使;分派);支末(支派之末);支拆(分摊支付)

(7) 处理;应付 。如:支蒙(安放;支棱);支理(处理;处置)

(8) 分,分散

支离分赴。——王逸《鲁灵光殿赋》。注:“分散也。”

(9) 又如:支破(支付);支放(发放);支动(支出;动用)

(10) 〈方〉∶支吾搪塞

我远路而来,却净支我。——《小五义》

(11) 又如:支饰(支吾掩饰);支对(支吾答对);支调(支吾搪塞)

(12) 抗拒 。如:支吾(抵拒,抵触);支拄(抵触,抵制)

量词

(1) 用于计杆状物品。如:一支笔;一支枪

(2) 用于计队伍等。如:一支军队;一支文化队伍

(3) 用于计歌曲、乐曲等。如:一支歌;两支乐曲

(4) 用于计电灯的光度,即电的功率的瓦数。如:25支光的灯泡

英文翻译

disperse, pay; support; branch

方言集汇

◎ 粤语:zi1
◎ 客家话:[梅县腔] tje1 [沙头角腔] zi1 [客语拼音字汇] zi1 [台湾四县腔] zih1 gi1 [客英字典] zhi1 [宝安腔] zi1 [东莞腔] zi1 [海陆丰腔] zhi1 gi1 [陆丰腔] zhi1
◎ 潮州话:zin1 (chiⁿ) gi1 (ki)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tɕĭecje/tje
jià [jia]
部首: 420
笔画: 9
五笔: LKSU
五行:
仓颉: KRD
四角: 46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木,加声。本义:棚架)

(2) 同本义

葡萄,蔓延性缘,不能自举,作架以承之。——《齐民要术·种桃》

(3) 搁置或支持东西的用具

借书满架。——明· 归有光《项脊轩志》

(4) 又如:十字架;三脚架;架桩(原指吃完鸡鸭剩的骨架,江湖暗语指人的尸体);架阁(官署中用以保存公文案卷的木架;借指耽搁,放在一旁不管)

(5) 框架 。如:屋架;架田(在沼泽中以木作架,四周及底部以泥土及水生植物封实而成的浮于水面的农田);架格(架子,构架);架构(间架结构)

动词

(1) 建造;搭设;支撑

架梁之椽。——唐· 杜牧《阿房宫赋》

架木通之。——《徐霞客游记·游黄山记》

架大炮击城。——清· 邵长蘅《青门剩稿》

(2) 又如:架挂(架设,悬挂);架屋叠床(屋上架屋,床上叠床);架造(建造);架构(构筑,建造)

(3) 搀扶 。如:架把(方向。搀扶);架逃(搀扶着逃走)

(4) 超越,凌驾

大略驾群才。——李白《古风》

于是士流景慕,务为精密,襞积细微,专相凌架。——钟嵘《诗品》

笼张赵于往图,架卓鲁于前箓。——《文选·孔稚珪·北山移文》

(5) 又如:架景(高耸层叠的景象);架殿(层出高耸的宫殿)

(6) 用强力拖拉;绑架 。如:架票(绑票);架落(挟持;怂恿);架弄(硬拖硬拉)

(7) 驾驶;驾御 。如:架海(驾海。犹航海);架羊(以羊驾车)

(8) 争吵 。如:打群架;吵架

(9) 捏造,虚构 。如:架诳(说谎);架弄(哄劝;摆弄);架言(假说;谎称);架谎(捏造言词说谎话)

(10) 挡架,不让进入

举起一根满堂红,架住宝刀。——《西游记》

(11) 又如:架隔(架隔遮截。伸手阻拦);架数(招数;技法);架手(架势;出手);他一刀砍来,我拿枪架住

量词

(1) 两柱之间为一架

三品,堂五间九架,门三间五架。——《新唐书》

(2) 用于由某些机件构成的或有支架的物体。如:一架飞机;五架照相机;三架电风扇

鸟鸣声 。如:架架格格( —gē鸟鸣声);架犁(鸟名。以其叫声而名)

英文翻译

rack, stand, prop; prop up

方言集汇

◎ 粤语:gaa2 gaa3
◎ 客家话:[陆丰腔] ga5 [梅县腔] ga5 [海陆丰腔] ga5 [东莞腔] ga5 [沙头角腔] ga5 [客英字典] ga5 [宝安腔] ga5 [客语拼音字汇] ga4 [台湾四县腔] ga5
◎ 潮州话:gê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四十禡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古訝麻二開去聲開口二等krah/keahk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