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 fēng [wan shi ju bei,zhi qian dong feng]
繁体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注音 ㄨㄢˋ ㄕˋ ㄐㄨˋ ㄅㄟˋ ㄓˇ ㄑ一ㄢˋ ㄉㄨㄥ ㄈㄥ
词性 成语

词语释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wàn shì jù bèi,zhǐ qiàn dōngfēng

(1) 指三国时周瑜火攻曹营,一切都准备就绪,只欠东风尚未刮起,不能放火。比喻办事的其它条件均已成熟,唯一还少一条就能成功

everything is ready,and all that we need is an east wind;all is ready except what is crucial

词语解释

成语出处

明 罗贯中《三国演义》第49回:“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成语用法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复句式;作分句;指等待时机。

引证解释

⒈ 后因以“万事俱备,只欠东风”比喻样样都准备好了,就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孔明﹞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郭沫若《雄鸡集·建设新中国的人民文艺》:“现在我们是应该说是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了。这个东风是什么呢?就是我们文学艺术工作者本身的努力。”
秦牧《艺海拾贝·小羊的刺激》:“有不少事情,‘万事俱备,只欠东风’,还是不行。”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国语词典

(谚语)​原指三国时周瑜用计火攻曹操,一切均已准备妥当,只缺能把火吹向曹营的东风。《三国演义.第四九回》:「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宜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后比喻办一件事,一切都准备好了,就缺最后的关键条件。《三宝太监西洋记通俗演义.第六六回》:「昔日赤壁鏖兵之时,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今日二位元帅又欠了西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网络释义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出自《三国演义》四十九回,原文为:孔明索纸笔,屏退左右,密书十六字曰:“欲破曹公,须用火攻,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原意是周瑜定计火攻曹操,作好了一切准备,忽然想起不刮东风无法胜敌。后以此比喻一切准备工作都做好了,只差最后一个重要条件。
  •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的翻译

    俄语: Всё готово,нужно дождáться только попутного ветра.

    汉字详情

    wàn,mò [wan,mo]
    部首: 105
    笔画: 3
    五笔: DNV
    仓颉: MS
    四角: 10227

    详细解释

    wàn

    名词

    (1) (形声。“萬”,甲骨文呈蝎子形。本义:蝎)

    (2) 虫名。蝎。

    万,虫也。——《说文》

    (3) 千的十倍;十个一千

    今日俸钱过十万,与君营奠复营斋。——唐· 元稹《遣悲怀》

    (4) 又如:万寿(称皇帝、皇后的生日);万劫(即万世。形容极长的时间);万井(古代以地方一里为一井,万井即一万平方里);万夫(万人);万户(一万户);万户侯(食邑万户之侯);万顷(百万亩。百亩为一顷)

    (5) 古代的一种舞名 。如:万舞(古代的舞名。先是武舞,舞者手拿兵器;后是文舞,舞者手拿鸟羽和乐器。亦泛指舞蹈)

    (6) 古州名

    (7) 南朝梁大同二年置。治所在石城(今四川省达县)

    (8) 唐贞观八年改浦州置。治所在南浦(今四川省万县市)

    (9) 明洪武元年置。治所在万安(今广东省万宁县)

    (10) 县名 。在四川省东部长江北岸。三国吴置羊渠县,蜀汉改南浦县,元入万州,明改万县

    (11) 倍

    悲苦之怀,必万常人。——宋· 苏轼《与滕达道二十三首》

    (12) 姓

    形容词

    (1) 极言其多

    高万仞。——《列子·汤问》

    万里赴戎机。——《乐府诗集·木兰诗》

    一片孤城万仞山。——唐· 王之涣《凉州词》

    千朵万朵压枝低。——唐· 杜甫《江畔独步寻花》

    (2) 又如:万几(指全国政务);万人敌(能敌万人的兵法或谋略);万生院(动物园);万乘(万辆马车);万机(万几);万仞(形容极高);万年草料(骂人话。饮食寿命);万国(各方诸侯。引申为全国各地;天下);万寿圣节(皇帝的生日);万剐凌迟(剐刑。将人断肢割喉,剔肉离骨);万乘之躯(指天子;帝王)

    (3) 极言各不相同

    勃兴得李杜,万类困陵暴。—— 韩愈《荐士》

    万类霜天竞自由。——毛泽东《沁园春·长沙》

    (4) 又如:万化(各种变化);万劫(种种灾难);万殊(各不相同。亦指各种不同的现象、事物)

    副词

    (1) 绝对;一定 。如:万无(绝无)

    (2) 另见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ten thousand; innumerable

    方言集汇

    ◎ 粤语:maan6 mak6
    ◎ 客家话:[梅县腔] wan5 [台湾四县腔] wan5 [海陆丰腔] wan6 [客英字典] van5
    ◎ 潮州话:bhuang7(būang 旧时:būan) mog8(môk)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二十五願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無販元合去聲合口三等mĭwɐnmyanh/mvann
    shì [shi]
    部首: 105
    笔画: 8
    五笔: GKVH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JLLN
    四角: 50007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史,之省声。史,掌管文书记录。甲骨文中与“吏”同字。本义:官职)

    (2) 同本义

    事,职也。——《说文》

    无功而受事,无爵而显荣。——《韩非子·五蠹》

    (3) 又如:事宦(仕宦。事通“仕”)

    (4) 引申为职守;政事;事务

    事,勤也。——《尔雅》

    为政事庸力行务。——《左传·昭公二十五年》。注:“在君为政,在臣为事。”

    事蚤济也。——《礼记·乐记》

    事至佚而功。——《荀子·王霸》。注:“任也。”

    陉山之事。——《战国策·秦策》。注:“役也。”

    公侯之事。——《诗·召南·采蘩》

    王事多难。——《诗·小雅·出车》

    赵太后新用事, 秦急攻之。——《战国策·赵策》

    余将告于莅事者,更若役,复若赋,则何如?——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5) 又如:事分(职分;名分)

    (6) 职业

    舞阳侯樊哙者, 沛人也。以屠狗为事。——《史记》

    (7) 事情

    子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

    敏于事而慎于言。——《论语·学而》

    事无大小悉以咨之。——诸葛亮《出师表》

    天下之事有难易乎?——清· 彭端淑《为学一首示子侄》

    闻其师为弟子说前代事。——清· 周容《芋老人传》

    (8) 又如:事不过三(同样的事不宜连作三次);事头(事因,事由;事情);事因(因由,事情来由);事苗(事情的根源);事机(时机;事情成功的机会);事有分定(凡事情总有定数);事在呼吸(比喻事情临近眼前,情况非常紧急);事序(事情的条理、秩序)。亦指天子、诸侯的国家大事,如祭祀、盟会、兵戎等

    天子无事。——《谷梁传》。范宁注:“事谓巡守、崩葬、兵革之事。”

    (9) 事业

    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资治通鉴》

    他日继吾志事,惟此生耳。——清· 方苞《左忠毅公逸事》

    (10) 又如:事绩(业绩,重大的成就);事济(事业完成)

    (11) 事故,事件

    延及孝文王、 庄襄王,享国之日浅,国家无事。—— 汉· 贾谊《过秦论上》

    而士大夫亦未尝言兵,以为生事扰民,渐不可长。——宋· 苏轼《教战守》

    (12) 又如:事款则圆(遇事要从长计议,才能圆满解决)

    (13) 交媾、性交 。如:房事不宜多

    (14) 典故;故事

    汝来床前,为说稗官野史可喜可愕之事,聊资一欢。——清· 袁枚《祭妹文》

    (15) 情况,情形

    论战斗之事,则缩颈而股栗。——宋· 苏轼《教战守》

    (16) 又如:事色(情况,情势)

    动词

    (1) 侍奉;供奉

    奉事循公姥,进止敢自专?——《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唐·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2) 又如:事君;事师;事奉(供奉;侍奉);事上(事奉尊长);事畜(侍奉父母,养育妻子);事亲(侍奉父母)

    (3) 做,从事

    回虽不敏,请事斯语矣。——《论语·颜渊》

    居数月,漠然无所事。——清· 方苞《狱中杂记》

    其游惰不事者何能一一遵上之约束乎?——清· 洪亮吉《治平篇》

    (4) 又如:无所事事;不事生产;事本(从事本业);事力(从事体力劳动);事行(做事;行事)

    (5) 使用;役使

    不事而自然谓之性。——《荀子·正名》。注:“事任使也。”

    备承事也。——《国语·鲁语下》

    坐事国人过律。——《史记·傅靳蒯成传》

    尚安事客!——《信陵君窃符救赵》

    (6) 又如:事役(劳役);事智(运用智慧);事用(使用;应用)

    (7) 奉行

    今管仲不务尊主明法,而事增宠益爵。——《韩非子》

    (8) 治理;办理

    齐、 魏得地葆利,而详事下吏。——《战国策》

    (9) 任用

    是在王公大人,为政于国家者,不能以尚贤事能为政也。——《墨子》

    量词

    件;副

    著我绣夹裙,事事四五通。——《玉台新咏·古诗为焦仲卿妻作》

    英文翻译

    affair, matter, business; to serve; accident, incident

    方言集汇

    ◎ 粤语:si6
    ◎ 客家话:[梅县腔] she5 she.5 se5 [沙头角腔] su5 [客英字典] sii5 [海陆丰腔] sii6 se6 [客语拼音字汇] se4 si4 [台湾四县腔] sii5 se5 [宝安腔] su3 [陆丰腔] sii6 [东莞腔] su3
    ◎ 潮州话:se7 se6(sūr sũr)【潮阳】su5 su6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七志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側吏去聲開口三等ʧĭəcrih/trioh
    jù,jū [ju,ju]
    部首: 221
    笔画: 10
    五笔: WHWY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OBMC
    四角: 27281

    详细解释

    动词

    (1) (形声。从人,具声。本义:走在一起,在一起)

    (2) 同本义

    俱,皆也。——《说文》

    而仪与之俱。——《战国策·齐策》。注:“偕也。”

    道可载而与之俱也。——《庄子·天运》

    臣客屠者朱亥可与俱。——《史记·魏公子列传》

    百余人俱。——《汉书·李广苏建传》

    与李陵俱。

    处与之俱。——《世说新语·自新》

    使与书俱。——清· 袁枚《黄生借书说》

    (3) 等同

    所谓后者应不俱也。——《素问·三部九侯论》。注:“犹同也。”

    伊尹、 箕子才俱也, 伊尹为相, 箕子为奴。——《论衡》

    副词

    (1) 皆;全;都

    其势不俱生。——《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俱为一体。——诸葛亮《出师表》

    三首俱烂。——晋· 干宝《搜神记》

    野径云俱黑。——唐· 杜甫《春夜喜雨》

    战具俱办。——《资治通鉴》

    (2) 一起;一同

    父子俱在军中。——《史记·魏公子列传》

    俱诣孙权。——《资治通鉴》

    水陆俱下。

    与璧俱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君与俱来。——《三国志·诸葛亮传》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all, together; accompany

    方言集汇

    ◎ 粤语:geoi1 keoi1
    ◎ 客家话:[客英字典] gi1 ki1 [客语拼音字汇] ki1 ki4 [梅县腔] gi1 [陆丰腔] gi1 [海陆丰腔] gi1 gi3 ki1 ki3 [台湾四县腔] gi1 gi3 ki1 ki3 [宝安腔] ki3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十虞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舉朱平聲合口三等kĭukyo/kiu
    bèi [bei]
    部首: 343
    笔画: 8
    五笔: TLF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HEW
    四角: 27604

    详细解释

    形容词

    (1) (形声。从人,備( bèi)声。本义:谨慎、警惕)

    (2) 同本义

    事戒不虞曰知备。——《大戴礼记·小辨》

    备者,国之重也。——《墨子·七患》

    且夫备有未至而设之。——《国语·周语》

    貌若傥荡不备,然心甚谨密。——《汉书·史丹传》

    (3) 又如:傥荡不备(行为无拘无束,不谨慎)

    (4) 完备;齐备

    备,具也。——《广雅·释诂三》

    易之为书也,广大悉备。——《易·系辞》

    前人之述备矣。——宋· 范仲淹《岳阳楼记》

    众妙毕备。——《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圣心备焉。——《荀子·劝学》

    请备述之。——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如:德才兼备;完备(齐备)

    (6) 通“惫”。疲乏;困顿

    修容而以言,耻食以上交,以避农战,外交以备,国之危也。——《商君书·靳令》

    孔子穷于陈蔡之间,七日不尝食,藜羹不糁,宰予备矣。——《吕氏春秋·慎人》

    动词

    (1) 准备;预备

    宗人举兽尾告备。——《仪礼·特牲馈食礼》

    备物以将形。——《庄子·庚桑楚》

    犹得备晨炊。——唐· 杜甫《石壕吏》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左传·襄公十一年》

    有奇字素无备者,旋刻之。——宋· 沈括《梦溪笔谈·活板》

    又备经年裹物之用。——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2) 又如:备马;备他充饥;备办;备课

    (3) 防备;戒备

    无所不备,则无所不寡。——《孙子·虚实》

    远主备之,无乃不可乎。——《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史记·项羽本记》

    (4) 又如:守备(防守戒备);备水(防备水患);备灾;备患(防备祸患)

    (5) 储备

    而设法备贮弹药。——清· 梁启超《谭嗣同传》

    (6) 又如:备料;备藏(收藏)

    (7) 提供或装备

    事异则备变。——《韩非子·五蠹》

    (8) 又如:所需各种农业机械无一不备;备榜(张榜;出榜)

    (9) 凑数;充数

    吾尝备位将相。——《汉书·萧望之传》

    (10) 又如:备位(居官的自谦之词);备员(凑数,充数)

    (11) 守备 。如:备伍;备守(守备之器用);备边;备卫

    名词

    (1) 设备;设施

    故事因于世而备适于事。——《韩非子·五蠹》

    (2) 又

    论世之事,因为之备。

    (3) 又如:军备;装备

    副词

    全部;完全;尽

    农事备收。——《礼记·月令》

    诸侯备闻此言。——《左传·成公十三年》

    备极欢洽。——《广东军务记》

    备极护爱。——《聊斋志异·促织》

    英文翻译

    prepare, ready, perfect

    方言集汇

    ◎ 粤语:bei6
    ◎ 潮州话:bi6

    宋本广韵

    zhī,zhǐ [zhi]
    部首: 319
    笔画: 5
    五笔: KWU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常用字,多用男性
    仓颉: RC
    四角: 60800

    详细解释

    zhī

    名词

    (1) (形声。从又,持隹。持一隹曰隻,持二隹曰雙。本义:鸟一只) 同本义

    隻,鸟一枚也。——《说文》

    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悼亡诗三首》

    (2) 又如:只翼(一只鸟。比喻孤单)

    量词

    用于计量鸡、禽、牛、羊、球、手、足等的数目。如:两只手;三只鸡

    形容词

    (1) 引申为凡物之单者曰只。单一

    莫遣只轮归海窟,仍留一箭射天山。——李益《塞下曲》

    匹马只轮无反者。——《公羊传·僖公三十三年》

    (2) 又如:只轮不返(就连一只战车轮子都回不去了。比喻大败,全军覆灭);只鸡架酒(比喻祭品虽菲薄简陋,然情意甚重);只手(单手。转喻为独力);只句(单句,零星散句);只字(单字,零星的字迹或文辞);只曲(指北曲中不成套的小令);只眼(独眼。比喻独特的见地)

    (3) 孤独 。如:只立(孤立);只凰(无偶的凰鸟。比喻无配偶的男子);只影(孤影。比喻孤单)

    (4) 单数;奇数

    肃宗而下,咸只日临朝,双日不坐。——《宋史·张洎传》

    (5) 又如:只日(单日)

    (6) 另见 zhǐ

    zhǐ

    (1) (指事。小篆字形。上为“口”,下面两点表示气向下。本义:句末语气词)

    (2) 用于句末,表示终结或感叹

    母也天只, 不谅人只!——《诗·鄘风·柏舟》

    (3) 用于句末, 表示限止。相当于“耳”

    诸侯归晋之德只, 非归其尸盟也。——《左传》

    (4) 用于句中

    乐只君子, 福履绥之。——《诗·周南·樛木》

    (5) 用于判断句首,对主语起限定和强调作用

    只我便是宋江。——《水浒传》

    (6) 又如:只这便是

    副词

    (1) (秖和衹在唐、宋以后多写作只。“祇”简化为“只”)

    (2) 另见 zhī

    (3) 祇另见

    (4) 仅;仅仅

    只隔数重山。——宋· 洪迈《容斋续笔》

    只在花开之数日。——明· 李渔《闲情偶寄·种植部》

    (5) 又

    只有霜中败叶。

    (6) 又如:只道(只认为;只说);只除(只有;除非);只告诉你;只见过我父亲三次;只有两元钱;只他知道;只此(仅此;就此;唯有这样)

    (7) 唯此;无它

    别来杨柳街头树,摆弄春风只欲飞。——韩愈《镇州初归》

    (8) 又如:只为读完了书的读者;我们在本章只指明该时期的主要特点;只在(就在);只如(就像)

    (9) 除…外没任何其他 。如:他只穿单衣

    (10) 本,本来

    (旦云)妾身早知陛下驾临,只合远接。——《汉宫秋》

    (11) 直;一直

    鲁智深离了 桃花山,放开脚步,从早晨只走到午后。——《水浒传》

    (12) 又如:只到(直到)

    代词

    (1) 指示代词,相当于“这”

    若时乐,乐时苦,只个修行断门户。——一钵和尚《一钵歌》

    (2) 又如:只个(这种;如此);只凭(这样);只么(如此);只今(如今;现在)

    动词

    (1) 作,做

    相公到此只甚?——关汉卿《鲁斋郎》

    (2) 限定或限制 。如:它只生活在淡水里

    助词

    (1) 用在句中

    乐只君子,邦家之基。——《诗·小雅·南山有台》

    (2) 相当于“着”

    他前面引尺,我背后把他跟随。——高文秀《黑旋风》

    英文翻译

    only, just, simply

    方言集汇

    ◎ 粤语:zek3 zi2
    ◎ 客家话:[沙头角腔] zit7 [宝安腔] zit7 zi3 [海陆丰腔] zhi3 zhit7 [客语拼音字汇] zi3 zid5 [梅县腔] zhit7 [东莞腔] zi3 [客英字典] zhit7 zit7 [台湾四县腔] zih3 tsiit7 [陆丰腔] zhit7
    ◎ 潮州话:zi2 di2 ziah4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上平五支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章移支A開平聲開口三等支Acje/tjetɕĭe
    qiàn [qian]
    部首: 427
    笔画: 4
    五笔: QWU
    五行:
    仓颉: NO
    四角: 27802

    详细解释

    动词

    (1) (象形。甲骨文字形,象人张着口打呵欠。小篆字形下面是人(儿),上面象人呼出的气。本义:打呵欠)

    (2) 同本义

    欠,张口气悟也。——《说文》

    肾为欠。——《素问·宣明五藏论》

    君子欠伸。——《仪礼·士相见礼》。注:“志倦则欠。体倦则伸。”

    惊觉欠伸。——《虞初新志·秋声诗自序》

    (3) 又如:呵欠(哈欠)

    (4) 身体或身体的一部分稍微向上移动

    犹恐是梦,忙又将身子欠起来。——《红楼梦》

    (5) 又如:欠体(欠身)

    (6) 亏欠;欠债

    须欠郑大官人典身钱。——《水浒传》

    (7) 又如:拖欠(欠款不还);欠折(短少;亏损);欠负(谓亏欠租税等);欠票(即欠据)

    (8) 缺少

    欠为人师。——唐· 柳宗元《柳河东集》

    甚妙,但似欠四字耳。——陆游《老学庵笔记》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三国演义》

    (9) 又如:欠缺悬隔(粮食不足而距运粮地又很远);缺欠(缺乏);欠通(对事理不够通达。亦指文字不够通顺)

    (10) 不如

    行路少年知不知,襄阳全欠旧来时。—— 施肩吾《大堤新咏》

    (11) 想念

    爹爹,大娘欠你,送辣面与你吃。——《警世通言》

    (12) 又如:欠挂(牵挂)

    (13) 损人的 。如:嘴欠(指喜欢说别人闲话);手欠(指趋向于打破或翻弄别人东西)

    形容词

    (1) 痴呆

    君瑞真个欠,我道你,佯小心,妆大胆。——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

    英文翻译

    owe, lack, be deficient; KangXi radical number 76

    方言集汇

    ◎ 粤语:him3
    ◎ 客家话:[客英字典] kiam5 [沙头角腔] kiam5 [客语拼音字汇] kiam4 [宝安腔] kiam5 [东莞腔] kiam5 [海陆丰腔] kiam5 [梅县腔] kiam5 [陆丰腔] kiam5 [台湾四县腔] kiam5

    宋本广韵

    廣韻目次:去五十七釅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部韻攝罗马字国际音标
    去劔去聲開口三等khiamh/qiammkʰĭɐm
    dōng [dong]
    部首: 105
    笔画: 5
    五笔: AI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KD
    四角: 40904

    详细解释

    名词

    (1) (会意。从木,官溥说,从日在木中。本义:东方,日出的方向)

    (2) 同本义

    东,动也。——《说文》

    东方者,动方也,万物始动生也。——《白虎通·五行》

    东方木也。——《淮南子·天文训》。按:“日所出也。从日在木中,会意。”

    东君,日也。——《广雅·释天》

    东邻。——《易·既济》。虞注:“震为东。”

    东方者,阳也。——《白虎通·情性》

    大儿锄豆溪东,中儿正织鸡笼。——宋· 辛弃疾《清平乐·村居》

    (3) 又如:关东;旭日东升;东夏(指中国东部);东朝(东宫);东极(东方边远之处);东君(神话中与西王母相对的东王公);东坦(女婿);东裔(东方边远地方);东村女(即东施);东方作(日出);东记(古代传说中的日出处。亦泛指东方极远之地)

    (4) 特指东西向,与南北向相对 。如:东亩(使田垄东西向)

    (5) 东道主的略称。主人 。在社交或商业活动中接待客人或顾客的人。古时主位在东,宾位在西,所以主人称东。如:房东;股东;今天我们作东;东主(东家;店主;房东)

    (6) 春天 。如:东皇(指春种;司春之神);东君(春神);东作(春耕;指春季作物)

    (7) 指厕所 。即“东厕”。旧时厕所设于北房左侧,故称东厕。如:登东(上厕所);东净(厕所);东厮(厕所);东司(厕所)

    副词

    (1) 向东,东去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

    (2) 又如:东流(东去的流水);东波(向东流逝之水);东徙(向东迁移)

    英文翻译

    east, eastern, eastward

    方言集汇

    ◎ 粤语:dung1
    ◎ 潮州话:dang1(tang) dong1(tong)

    宋本广韵

    fēng [feng]
    部首: 410
    笔画: 4
    五笔: MQI
    五行:
    吉凶:
    姓名学: 姓,常用字
    仓颉: HNK
    四角: 77210

    详细解释

    名词

    (1) (形声。从虫,凡声。“风动虫生”故字从“虫”。本义:空气流动的自然现象;尤指空气与地球表面平行的自然运动)

    (2) 同本义

    風,八风也。东方曰明庶风,东南曰清明风,南方曰景风,西南曰凉风,西方曰闾阖风,西北曰不周风,北方曰广莫风,东北曰融风。风动虫生,故虫八日而化。——《说文》

    立春条风。——《易·通卦验》

    东北条风。——《广雅·释天》

    距日冬至四十五日,条风至。——《淮南子·天文》

    条风居东北维,主出万物条之。言条治万物而出之。——《史记·律书》

    今日不鳳(風)?——《殷虚文字甲编》

    见事风生,无所回避。——《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大风起兮云飞扬。——刘邦《大风歌》

    山雨欲来风满楼。——许浑《咸阳城东楼》

    (3) 又如:狂风(猛烈的风);风信(风的大小及风向);风团(旋风。比喻飞快);风吹日炙(风吹日晒);风雹(刮风下雹);风潦(风灾和水灾);风霰(风雪)

    (4) 风俗;风气

    今将移风易俗,其道诚难。——《资治通鉴》

    奸党散落,风俗大改。——《汉书·赵尹韩张两王传》

    故为之说,以俟观人风者得焉。——唐· 柳宗元《捕蛇者说》

    移风易俗。——《荀子·乐论》

    (5) 又如:风美(风俗淳美);风纯(风俗纯朴);风沦(风俗沦落败坏);风习(风俗习惯);风浮(风俗浮薄)

    (6) 风范,气度,韵致

    亦尝侧闻长者之遗风矣。——汉· 司马迁《报任安书》

    (7) 又如:风局(风范,器宇);风表(风范仪表);风则(风范);风裁(风采,气度);风期(气度,襟怀);风节(气度情操)

    (8) 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特点 。如:风神(指文学艺术作品的风格,气韵);风徽(文章的风格、气韵)

    (9) 风声,消息

    但有知风来报的赏钱百两。——《二刻拍案惊奇》

    (10) 又如:风警(风声很紧);风汛(风声;消息);风音(风声);风路(风声,线索);闻风而动

    (11) “诗经”六义之一。指《诗经》中三种诗歌类型的一种,即《国风》中收集的民俗歌谣

    风有采蘩采苹。——《左传·隐公三年》

    乐操土风,不忘旧也。——《左传·成公九年》

    (12) 又如:风赋(指“诗”六义中的风和赋);风人屺岵(诗人的悲凉伤感)

    (13) 男女间的情爱

    他如今大了,渐知风月,便看上了秦钟人物风流。——《红楼梦》

    (14) 又如:风月(指男女间的情爱);风月常新(指情爱永久不断);风月子弟(沉湎于风月场的子弟)

    (15) 风纪,教化 。如:风惠(教化恩泽);风驰(形容德化广布);风爱(风泽德化);风调(指教化清和);风略(风纪和方略);风政(教化政治)

    (16) 威势,气势 。如:风扫(形容势力猛烈有如狂风席卷一般);风樯阵马(乘风之船,破阵之马。比喻气势雄厚)

    (17) 六淫之一。颠狂病,也指颠狂。后作“病”。如:风眩(癫痫);风痴(疯癫痴呆)

    (18) 姓

    动词

    (1) 刮风;起风

    风则袭裘,雨则御盖。——宋· 苏轼《教战守》

    风雨晨昏,羁魂有伴,当不孤寂。——清· 袁枚《祭妹文》

    (2) 借风力吹 。如:风干(由风吹干);风鸡(借风力吹干的鸡)

    (3) 走逸

    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左传·僖公四年》

    库莫奚国有马百匹因风入境。——《北魏书》

    (4) 嬉戏

    众人忧得你苦,你却在这里风!快上山去!——《水浒全传》

    (1) 传说的,没有确实根据的 。如:风谣(民歌,民谣);风言(流言,无根据的话)

    (2) 放荡 。如:风魔(放浪,轻狂;疯子);风流博浪(风流放荡)

    (3) 通“疯”。癫狂

    奈何以国家科第放此风汉及第耶?——《玉泉子·真录》

    你原来是个风和尚。——《西游记》

    (4) 又如:风发(发疯);风病(精神病);风涎(患风疾的病根);风欠(疯狂);风风势势(举动不正常,易冲动)

    (5) 〈副〉 通“凡”( fán)。大凡,大概

    愿先生之言其风也。——《庄子·天地》

    英文翻译

    wind; air; manners, atmosphere

    方言集汇

    ◎ 粤语:fung1

    宋本广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