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释义
不过
(1) ——用在形容词性的词组或双音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很高
(2) ——作连词,表示转折,只是
(3) 副词,指明范围;只,仅仅
词语解释
无差错。
《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孔颖达 疏:“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
不超越;不能超越。
《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 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 曾巩 《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 介父 所作 王令 誌文,以为 杨子 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 《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不经过;不进入。
《淮南子·说山训》:“ 曾子 立孝,不过 胜母 之閭。” 三国 魏 曹植 《应诏》诗:“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不能通过,有阻碍。
南唐 刘崇远 《金华子杂编》卷上:“﹝ 段成式 ﹞牧 庐陵 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 成式 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明 刘若愚 《明宫史·内府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处责之。”
过意不去。
《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
《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这 吴月娘 心中还气忿不过,便喝駡道:‘怪贼奴才!不与我走?’”《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 陈定 见他聒絮不过,回答他几句起来。”《儒林外史》第十回:“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郁达夫 《十三夜》:“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陈学昭 《在一个铁路员工的家里》:“‘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副词。只;仅仅。
《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唐 元稹 《叙诗寄乐天书》:“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焦 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誥,作终身伉儷哉?” 杨沫 《不是日记的日记》:“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连词。只要。
唐 杜甫 《有感》诗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连词。只是。
杨朔 《雪花飘在满洲》:“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10.螳螂的别名。
《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明 李时珍 《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兖 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引证解释
⒈ 无差错。
引《易·豫》:“天地以顺动,故日月不过。”
孔颖达疏:“若天地以顺而动则日月不有过差,依其晷度。”
⒉ 不超越;不能超越。
引《管子·立政》:“凡上贤不过等,使能不兼官。”
尹知章注:“谓上贤虽才用絶伦无得过其劳级。”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
宋曾巩《与王深甫书》:“比承諭及介父所作王令誌文,以为杨子不过,恐不然也。”
杨朔《三千里江山》第十二段:“好吃不过饺子,舒服不过倒着--这是几千年的老古语,还有个错!”
⒊ 不经过;不进入。
引《淮南子·说山训》:“曾子立孝,不过胜母之閭。”
三国魏曹植《应诏》诗:“望城不过,面邑不游。”
⒋ 不能通过,有阻碍。
引南唐刘崇远《金华子杂编》卷上:“﹝段成式﹞牧庐陵日,常游山寺,读一碑文,不识其间两字,谓宾客曰:‘此碑无用于世矣, 成式读之不过,更何用乎。’”
明刘若愚《明宫史·内府职掌》:“凡背书不过、写倣不堪,或损污书倣、犯规有过者,词林老师批数目,付提督处责之。”
⒌ 过意不去。
引《京本通俗小说·错斩崔宁》:“老汉却是看你们不过,今日賷助你些少本钱,胡乱去开个柴米店,撰得些利息来过日子,却不好么?”
⒍ 用在动词或形容词后面,表示程度最高。意谓到了极点。
引《金瓶梅词话》第八十回:“这吴月娘心中还气忿不过,便喝駡道:‘怪贼奴才!不与我走?’”
《二刻拍案惊奇》卷二十:“陈定见他聒絮不过,回答他几句起来。”
《儒林外史》第十回:“究竟也是个俗气不过的人。”
郁达夫《十三夜》:“这两个字,在月光底下看将起来,实在是写得美丽不过。”
陈学昭《在一个铁路员工的家里》:“‘入乡随乡’,这真是一句现实不过的真理,你要是太主观,你就只有碰壁。”
⒎ 副词。只;仅仅。
引《老子》:“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
唐元稹《叙诗寄乐天书》:“以时进见者不过一二亲信,直臣义士往往抑塞。”
《二刻拍案惊奇》卷十一:“况且我既为官,做我配的须是名门大族, 焦家不过市井之人,门户低微,岂堪受朝廷封誥,作终身伉儷哉?”
杨沫《不是日记的日记》:“我不过是个拉幕的人,或者是个拙劣的讲解员或报幕员而已。”
⒏ 连词。只要。
引唐杜甫《有感》诗之三:“莫取金汤固,长令宇宙新。不过行俭德,盗贼本王臣。”
⒐ 连词。只是。
引杨朔《雪花飘在满洲》:“孩子来了,就让他在乡下悄悄住两天,不过千万别出门去。”
⒑ 螳螂的别名。
引《尔雅·释虫》:“不过,蟷蠰。”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虫一·螳螂》:“蟷螂,两臂如斧,当辙不避,故得当郎之名。俗呼为刀螂, 兖人谓之拒斧,又呼不过也。”
不过的国语词典
仅仅,只。指不超出某种范围。
不过的网络释义
不过 (汉语词汇)
不过造句
汉字详情
详细解释
副词
(1)(象形。甲骨文字形,上面象花蒂的子房,下面象花蕊下垂形。①本义:萼足。《诗·小雅·常棣》:“常棣之花,鄂不韡(
)韡。”郑笺:“承华者曰鄂。”②副词。不。《荀子》:“锲而不舍,金石可镂。”)(2)用在动词、形容词或个别副词前,表示否定医之好治不病以为功。——《韩非子·喻老》
老妇不闻也。——《战国策·赵策》
被驱不异犬与鸡。——唐·杜甫《兵车行》
后遂不复至。——明·魏禧《大铁椎传》
(3) 又如:不会;不大;不一定;不古(不古朴。意指社会风气衰落、败坏);不勾(不消;不够;不到);不才(没有才能。自称的谦词;不成才);不才之事(不好的事情)(4)两者中既非这个也非那个 。如:不男不女;不明不白;不知不觉
(5) 无须前面的先决条件而出现后面的行为和状态 。如:不问而知;不寒而栗;不翼而飞
(6) 作为虚词,表示缺乏或忽视某种行动 。如: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7) 用在叠用的相同的词之间,前面常加“什么”,表示不在乎或不相干 。如:道理不道理,他一点都不往心里去
(8) 表示事理上或情理上不需要
不以累臣衅鼓。——《左传·僖公三十三年》
(9) 又如:不客气,不客气;不谢,不谢
(10) 用在动词后,表示不可能达到预期的结果或目的 。如:我呆不下去了;吃不了;办不到
(11) 单用,表示否定对方的话或提问 。如:他知道吧?不,他不知道;别提那件事。不,我要提
(12) 用在句末,构成问句 。如:不知小何在家不?;奶奶说的对不?
古词
同“否”(
)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唐·韩愈《师说》秦王以十五城请易寡人之璧,可与不?——《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助词
(1) 用来加强语气。如:好不吓人;不几(岂不是)(2) 用来调整音节
徒御不惊,大庖不盈。——《诗·小雅》。毛传:“不惊,惊也;不盈,盈也。”
形容词
(1) 通“丕”(
)。大不显不承,无射于人斯。——《诗·周颂·清庙》
不有而丑天地,非天子之事也。——《管子·侈靡》
道其本,至也。至不至无。——《管子·心术》
(2) 注意:“不”字在第四声(去声)字前念第二声(阳平),如“不必”(
);“不是”( )。本词典为方便起见,条目中的“不”字,都注第四声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客家话:[宝安腔] but7 [梅县腔] but7 [东莞腔] but7 [客英字典] but7 [陆丰腔] but7 [沙头角腔] but7 [台湾四县腔] but7 [海陆丰腔] but7 [客语拼音字汇] bud5
◎ 潮州话:bug4 (puk 旧时:put) houn2(hóuⁿ)
宋本广韵
小韻 | 反切 | 聲母 | 韻母 | 聲調 | 平水韻 | 等呼 | 韻攝 | 韻部 | 国际音标 | 罗马字 |
不 | 甫鳩 | 幫 | 尤 | 平聲 | 尤 | 開口三等 | 流 | 尤 | pĭəu | piu/piou |
详细解释
guō
名词
(1) 古国名 ,在今山东省掖县稍西北近海处
处浇于 过,处 豷于 戈。——《左传·襄公四年》
(2) 姓,过国之后
(3) 另见
guò
动词
(1) (形声。从辵(
),表示与行走有关,咼( )声。本义:走过,经过)(2) 同本义
过,度也。——《说文》
禹八年于外,三过其门而不入。——《孟子·滕文公上》
雷霆乍惊,宫车过也。——杜牧《阿房宫赋》
有过于江上者,见人方引婴儿而欲投之江中。——《吕氏春秋·察今》
行过夷门,见侯生。——《史记·魏公子列传》
(3) 又如:过江;过马路;从这条街上过;从他门前过;路过(途中经过);过翼(经过的飞鸟);过宾(路过的宾客);过处(经过之处);过来过往(来往经过);过阴(到阴间走一趟)
(4) 超出,胜过
从此道至吾军,不过二十里耳。——《史记·项羽本纪》
力能扛鼎,才气过人。
大都不过参国之一。——《左传·隐公元年》
一出门,裘马过世家焉。——《聊斋志异·促织》
古之人所以大过人者,无他焉,善推其所为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
(5) 又如:过如(超过;胜过);过了漕(过了漕运期限);过情(超过实际);过实(超过实际情况);过绝(超越;超过)
(6) 过去(过后)
天子偶用一物,未必不过此已忘。——《聊斋志异·促织》
花过而采,则根色黯恶,此其效也。——宋· 沈括《梦溪笔谈》
(7) 又如:三伏已过;雨过天晴;过迹(过去的形迹);过景(过时;不应景);过逝(流逝。很快地过去);过郤(过去)
(8) [婉词]:去世
陛下虽过世为神,岂假手于苻登而图臣,忘前征时言邪?——《晋书·苻登载记》
(9) 又如:过作(死);老太太是三天前过的;过辈(去世);过背(去世);过七(人死后每七天举行一次吊祭仪式。一般七次或五次而断七)
(10) 给予;递给
邮人之过书,门者之传教也。——《论衡》
予亦谓之过。辰州人谓以物予人曰过。——《通雅》
(11) 又如:过度
(12) 渡过
野市分獐闹,官帆过渡迟。——宋· 苏轼《荆州》
(13) 又如:过索(渡河之绳索);过江(渡过长江)
(14) 转移;过渡
买的房子已付款,只是过户手续还未办理好
过录底稿
(15) 又如:过龙(经手递送贿赂);过处(词的上下片过渡之处。亦称“过片”)
(16) 〈方〉∶ 传染 。如:过病(传染疾病)
(17) 度过;过活
吾家后日当甚贫,贫无所苦,清静过日而已。——清· 林觉民《与妻书》
(18) 又如:过阴天儿(休息);过老(度晚年);过日(度日;生活);过遣(打发日子,消磨时光)
(19) 来访;前往拜访;探望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战国策·齐策四》
自迎嬴于众人广坐之中,不谊有所过,今公子故过之。——《史记·魏公子列传》
(20) 又如:过临(光临;惠临);过款(过访);过晤(前往会见)
(21) 交往,相处
稍喜过从近,扶筇不驾车。——宋· 黄庭坚《次韵德孺五丈新居病起》
过从甚密
(22) 又如:过逢;过从(互相交往);过会(农家亲朋每年定期聚会的日子,或公社每年举行庙会的节日)
(23) 交谈 。如:过谈(往访交谈)
(24) 错,犯错误
微二人,寡人几过。——《吕氏春秋·审应览·具备》
人恒过,然后能改。——《孟子·告子下》
(赵太后)曰:“君过矣,不若长安石之甚。”——《战国策·赵策》
(25) 失去 。如:过序(失去正常规律顺序)
(26) 怪罪,责难
孔子曰:“ 求,无乃尔是过与?(这恐怕应该责备你吧!)”——《论语·季氏》
闻大王有意督过之,脱身得去,已至军矣。——《史记·项羽本纪》
(27) 又如:不过(不怪罪);过谪(责备;怪罪);过適(怪罪,责难)
(28) 继入、赘入或嫁人
孩儿也,他如今只待过门,喜事匆匆的,教我怎生回得他去。——元· 关汉卿《窦娥冤》
(29) 又如:过嗣(过继);过给(过继)
(30) 方言。指母猪生小猪 。如:过下来的小猪(生下来的小猪)
(31) 传递
他这个人喜欢过嘴,你说话可要注意
(32) 又如:过盏(敬酒);过嘴(传话);过语(传话);过书(传递书信);过气(传送气息以交配);过状(递交文状、诉状)
(33) 帮助咽下;和着吃 。如:过过(过口,改口味);过口(吃食物下酒);过酒(下酒;送酒)
(34) 冲刷;漂洗 。如:过水(用水漂洗)
(35) 用在动词加“不”或“得”的后面,表示胜过或通过的意思。如:过不去(有阻碍,通不过);讲不过礼去(于礼仪上行不通);比得过(能胜过他人);我说不过你
(36) 用在动词后,表示完毕。如:吃过(吃完);起过(已经起床完毕)
(37) 用在动词后,表示某种行为或变化曾经发生,但并未继续到现在。如:读过书(曾经读书,现己不读书);当过官(过去做过官,现己不为官)
我去过北京
饭吃过了
名词
(1) 无意的犯法或作恶行为;错误
过,罪愆也。——《说文》
出入禁闼,补过拾遗。——《史记·汲黯列传》
过则无惮改。——《论语·学而》
夫过有厚薄,则刑有轻重。——《商君书·开塞》
刑过不避大夫,赏善不遗匹夫。——《韩非子·有度》
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战国策·齐策》
然而累汝至此者,未尝非予之过也。——清· 袁枚《祭妹文》
(2) 又如:过愆(过失;罪咎);过恶(过错);勇于改过;知过必改;过行(过失行为);过计(估计错误)
(3) 〈方〉∶缘故 。如:离家远的过(离家远的缘故);夏天的过(因为夏天的缘故)
(4) 通“祸”(
)。灾殃八曰诛以驭其过。——《周礼·天官·大宰》
(5) 又如:大过(大灾大祸)
形容词
(1) 过分;过于;太甚
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唐· 柳宗元《至小丘西小石潭记》
古者天下之人爱戴其君,比之如父母;拟之如天,诚不过也。——清· 黄宗羲《原君》
(2) 又如:过爱(过分的爱);过余(过分);过头话(过分的大话)
量词
(1) 遍,次 。如:过儿(次;遍);一过(一遍);过子(次数;遍)
(2) 另见
guo
暂无详细释义
英文翻译
方言集汇
◎ 潮州话:guò/哥锅3(髻) guō/哥窝1(歌)姓,guê3(kùe) <姓>go1(k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