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成语
知行合一
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实行其事是密不可分的...
知遇之恩
给予赏识或重用的恩情。...
知己知彼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知难而退
知道困难就退却下来。...
知足常乐
知道满足;就总是快乐。形容安于已经得到的利益、地位等。...
知易行难
知:懂得。认识事情的道理较易,实行其事较难。...
知无不言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言:说话)。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知人论世
原指了解一个人并研究他所处的时代背景。现也指鉴别人物的好坏,...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懂就是懂,不懂就是不懂。...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知道的就说,要说就毫无保留。...
知人善任
了解下属;善于任用(任:任用;使用)。...
知白守黑
指对是非黑白,虽然明白,还应当保持沉默,如无所见。这是道家的...
知难而进
指不怕困难;敢于迎着困难上。...
知书达礼
知、达:懂得。有文化,懂礼貌。形容有教养。...
知其不可而为之
明知做不到却偏要去做。表示意志坚决。有时也表示倔强固执。...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知我罪我
形容别人对自己的毁誉。...
知子莫若父
没有比父亲更了解儿子的了。...
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适可而止的人就不会遇到危险。旧时劝人行事不要过...
知人之明
能看出人的品行才能的眼力。...
知命之年
知道自己命运的年龄。指50岁。...
知雄守雌
雄:雄强;雌:雌伏,不倔强。弃刚守柔。比喻与人无争。...
知书识礼
有文化,懂礼貌...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
知一万毕
指理解本质,万事尽通。...
知之为知之
你知道的东西,在不知道人的面前,应该是不知道,所以说中国的文...
知法犯法
知道法律;却违反法律。...
知情达理
懂人情,明事理。...
知书达理
有知识,懂礼貌。...
知恩报德
受别人的恩惠,心存感激意图报答...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
知足不辱,知止不殆
殆:危险。知道满足就不会遭受侮辱,知道适可而止就不会遇到危险...
知人则哲
哲:聪明。能识别人才是明智的...
知其一,不知其二
知道事物的一方面,不知道还有另一方面。形容对事物的了解不全面...
知荣守辱
守:安于。虽然知道怎样可得到荣誉,却安于受屈辱的地位。...
知足不辱
知道满足就不会受到羞辱。表示不要有贪心。...
知疼着热
形容对人十分关心爱护(多指亲人)。...
知足知止
知道满足知道适可而止。...
知无不尽
凡是知道的没有不尽说的。形容发表意见毫无保留...
知书明理
有才学,懂礼仪...
知疼着痒
形容对亲人的关怀、体贴。...
知往鉴今
鉴:借鉴。了解过去作为今天的借鉴。...
知小谋大
指能力太差,不能胜任重大的任务。...
知过必改
知道了过错;必定改正。...
知命乐天
命:命运;天:天意。安于自己的处境,由命运安排。这是相信宿命...
知己之遇
遇:待遇。像对知己一样的待遇。形容受到赏识。...
知羞识廉
羞:羞愧。廉:廉耻。指人知道羞愧、廉耻。形容有修养。...
知情识趣
趣:情趣。懂得人情,善体贴,通达情趣...
知书知礼
有才学,懂礼仪...
知文达礼
达:懂得。有才学,懂礼仪...
第二字成语
不知所措
措:安置;处理。不知道怎么办才好。形容受窘或发慌的状态。也作...
真知灼见
真:真实;真知:正确的认识;灼:明白透彻;见:见解。正确透彻...
一知半解
很贫乏的知识;很肤浅的理解。形容知道得不多;理解得不深。...
自知之明
自己了解自己这样的明智。指对自己的(优)缺点了解得透彻。明:...
不知不觉
没有意识到;没有觉察到。...
不知所云
云:说。不知道说的是什么。形容感情激动;语无伦次。也指说话颠...
不知好歹
不知道好坏。多指不能领会别人的好意。...
求知若渴
知:知识。探求知识像口渴想喝水一样迫切。形容求知愿望十分迫切...
良知良能
旧指人的天赋的首选观念和本能。...
明知故犯
明知不对;却故意违犯。...
困知勉行
在不断克服困难中求得知识,有了知识就勉力实行。...
不知老之将至
不知道老年即将来临。形容人专心工作,心怀愉快,忘掉自己的衰老...
不知有汉,何论魏晋
不知道有汉朝,三国魏及晋朝就更不知道了。形容因长期脱离现实,...
不知天高地厚
不了解事物的复杂性,形容狂妄无知...
不知凡几
凡:总共。不知道一共有多少。指同类的事物很多。...
先知先觉
觉:对事物有所认识。对哲理和社会政治等问题的认识理解比一般人...
不知深浅
形容不懂得事情的利害。...
不知所言
见“不知所云”。...
不知所错
同“不知所措”。...
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只知道事物的一方面,而不知道它的另一方面。...
生知安行
生来就知道天下通行的大道,从容安然地实现天下的大道...
明知故问
明明白白地知道某种情况;却还要故意问别人。...
不知轻重
轻重:分量大小。不明事理,行事冒昧...
略知一二
指稍微知道一些...
全知全能
无所不知,无所不能。...
不知所以
所以:所由;原故。不知道原故;为什么会是这样。形容人不明原故...
不知死活
形容不知利害,冒昧从事。...
不知就里
就里:其中,内情。不知道内幕。...
不知高低
指说话或做事不知深浅轻重。...
不知者不罪
罪:责备,怪罪。因事先不知道而有所冒犯,就不加怪罪。...
不知所出
①不知道从哪里来的。②不知道该怎幺办。...
不知甘苦
甘苦:甜和苦,多偏指苦。分不清是甜还是苦。形容做某事不容易或...
鹤知夜半
鹤夜半而鸣。比喻各有专长。...
不知自量
形容没有正确估计自己的能力有多大...
不知肉味
原指被美妙的音乐所陶醉,因而辨不出肉味。后形容专心学习,吃东...
不知人间有羞耻事
形容无耻到极点。...
不知薡蕫
薡蕫:草名,质地柔软可制绳子。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不知去向
不知道到哪里去了...
不知进退
不知道应当前进还是应当后退。比喻无决断。也形容言语行动没有分...
不知所厝
同“不知所措”。...
不知丁董
比喻不懂事,缺乏知识。...
不知世务
不知道当代的情势。...
不知所终
终:最后,结局。不知道结局或下落。...
不知其详
不知道他的详细情况。...
不知端倪
端倪:头绪。不知头绪。...
真知卓见
见“真知灼见”。...
靡知所措
靡:无、不。措:处理。不知该如何办才好。...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形容了解的情况不全面。同“只知其一,不知其二”。...
略知皮毛
比喻稍知表面的情况或稍有肤浅的知识。...
不知所可
可:合宜,好。指不知道该怎样办才好...
第三字成语
见微知著
微:微小;著:明显。看到一点苗头;就知道它的实质和发展趋势。...
一叶知秋
看见一片落叶就知道秋天已经来临。比喻由细微的迹象可以预料出事...
恬不知耻
指对卑劣的或不光彩的行为安然处之;不以为耻。恬:安然、满不在...
知己知彼
既了解自己又熟悉对方(彼:他人;对方)。...
温故知新
复习学过的知识;可以从中体会和发现新的东西。形容回顾过去;认...
疾风知劲草
只有经过猛烈大风的考验;才能知道什么样的草是强劲的。原来比喻...
士为知己者死
知己者:了解自己,信用自己的人。指甘愿为赏识自己、栽培自己的...
食髓知味
作定语、状语;含贬义;原义骨髓的味道很好,吃下去很美味,之后...
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能知道马的力气大小,日子长了才能看出人心的好坏。...
迷途知返
迷途:迷失道路;返:回来。迷失了道路;知道后改到正路上来。比...
酒逢知己千杯少
形容性情相投的人聚在一起总不厌倦。...
落叶知秋
一看到落到地上的黄叶;就知道秋天来临了。比喻通过某一迹象;便...
乐天知命
天:天命;天的意志;命:命运。以听任命运的安排为快乐;并安于...
岁寒知松柏
寒冬腊月,方知松柏常青。比喻只有经过严峻的考验,才能看出一个...
观过知仁
察看一个人所犯过错的性质,就可以了解他的为人。...
鉴往知来
鉴:仔细考察。仔细考察过去;就可以推知未来。...
食不知味
同“食不甘味”。...
倦鸟知还
疲倦的鸟知道飞回自己的巢。比喻辞官后归隐田园;也比喻从旅居之...
举十知九
列举出的十件事情中,通晓的就有九件。比喻学识渊博。...
叶落知秋
看到树叶落,便知秋天到来。比喻从细微的变化可以推测事物的发展...
知人知面不知心
旧时俗语。指认识一个人容易,但要了解一个人的内心却很困难。...
达人知命
达人:通达事理的人。指心胸豁达的人,安于命运。...
草木知威
连草木都知道他的威名。形容威势极大。...
伯玉知非
伯玉:蘧瑗,字伯玉,春秋时卫国人;非:不对。比喻知道以前不对...
蝉不知雪
知了夏天生,秋天死,看不到雪。比喻人见闻不广。...
材高知深
材:通“才”。知:通“智”。才能出众,智慧高超。...
闻一知十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知微知彰
微:细小。彰:明显。既了解细小的萌芽状态,又了解发展起来后的...
安分知足
安于本分,对自己所得到的待遇知道满足。...
达权知变
指不死守常规,根据实际情况,随机应变。...
路遥知马力,事久见人心
路途遥远,才可以知道马的力气的大小;经历的事情多了,时间长了...
鲍子知我
指彼此相互了解而情谊深切。...
达观知命
达观:指一切听其自然或看得开;命:命运;知命:指知天命。指对...
强不知以为知
不懂装懂。...
道远知骥
路远才知道马的好坏。...
三不知
指对开头、中间到结尾一无所知。也指什么都不知道...
问牛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叨在知己
叨:谦词,表示辱没他人,自觉惭愧;知己:友谊深厚的朋友。有愧...
生而知之
生下来就懂得知识和道理。这是唯心主义者的观点。...
问羊知马
比喻从旁推究,弄清楚事情真相。...
行易知难
孙中山的认识论命题,与古代流传下来的“知易行难”学说相对。也...
恨相知晚
恨:懊悔;相知:互相了解,感情很深。后悔彼此建立友谊太迟了。...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月晕出现,将要刮风;础石湿润,就要下雨。比喻从某些征兆可以推...
数往知来
数:计算;往:过去;来:未来。明了过去,可以推知未来。...
知彼知己
原意是如果对敌我双方的情况都能了解透彻,打起仗来就可以立于不...
察今知古
指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循着时间的先后逐渐演变而成的。...
察己知人
指情理之中的事情,察度自己,就可知之别人。...
惠子知我
惠子指惠施,战国宋人,在先秦诸子中属名家,为庄周契友。惠死后...
履霜知冰
比喻见事物的征兆可预知其严重后果。...
闻一知二
听到一点就能理解很多。形容善于类推。...
包含该字的成语
格物致知
格:推究;致:求得。穷究事物原理,从而获得知识。...
妇孺皆知
孺:小孩子。妇女和小孩子全都知道。形容大家都知道或一看就明了...
不得而知
得:能够。无从知道。...
冷暖自知
水的冷暖,饮者自知。佛教禅宗用以比喻自己证悟的境界。也比喻学...
鲜为人知
鲜:很少。很少被人知道...
未卜先知
测知未来的吉凶祸福;这是一种迷信行为。形容有预见。卜:占卜;...
众所周知
大家普遍知道的(周:普遍)。...
一无所知
一:都;全。什么都不知道;不懂。...
可想而知
想:推想。可以通过推想而了解真相。...
路人皆知
比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无所不知
什么事情都知道,没有不懂得的。...
愚昧无知
非常愚笨;糊涂;又没有知识。...
尽人皆知
尽:全部。所有的人都知道。...
人人皆知
皆:都。所有的人都知道。...
暮夜无知
黑夜无人知晓。...
蒙昧无知
愚钝糊涂;没有知识;不通事理。...
旧雨新知
旧相识和新朋友...
半解一知
指理解得不深,知道得很少。同“一知半解”。...
一望而知
一看就明白。...
人所共知
人人都知道。...
白首相知
白首:白头发,引申为时间长。意谓老年知己。...
不识不知
没有多少知识。旧喻民风淳朴。...
挈瓶之知
挈瓶:汲水用的瓶,它装不了多少水。比喻知识浅薄,不能深明事理...
聪明睿知
聪明:聪敏有智慧。形容洞察力强,见识卓越...
浑然无知
形容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心到神知
旧时指只诚心敬神,就用不到烦琐的礼仪。比喻对人表示钦佩,不必...
今雨新知
比喻新近结交的朋友。...
天知地知
天知道,地知道。指人人都知道。亦指只有天知道,地知道,没有别...
愚民安知
无知的老百姓哪里会知道。...
无一不知
没有什么不知道的。形容知识丰富。...
人事不知
见“人事不省”。...
轻薄无知
谓轻佻浮薄,没有知识。...
他乡故知
故知:老朋友,熟人。在异地遇到老朋友或熟人。...
言者不知
谓多言多语的人缺乏智能。...
一物不知
对某一事物有所不知。比喻知识尚有欠缺。...
灼见真知
同“真知灼见”。正确透彻的见解。...
言者弗知
见“言者不知”。...
举世皆知
举:全;皆:都。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贫贱之知
见“贫贱之交”。...
不为人知
不被人所知道了解。...
茫无所知
一点也不知道...
众所共知
众:很多人。大家普遍知道的。...
一事不知
见“一物不知”。...
聪明叡知
词语注音cōng míng ruì zhī ㄘㄨㄙ ㄇㄧㄥˊ...
浑然不知
糊里糊涂,什么都不知道...
年少无知
年纪小,不懂事...
世人皆知
世人:所有人。指很多人都知道...
无人不知
到尽人皆知的地步...
先觉先知
觉:明白;知:认识。指对事物发展的认识早于一般人...
尊闻行知
尊:尊重。重视听到的意见,实行已懂的道理...
成语故事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古代塞北的一老汉家的马跑到长城外面胡人那边去了,乡亲们安慰他,他说这不一定是坏事,几天后走失的马带回几匹烈马回来。老翁认为这不一定是好事,他的儿子因骑胡马摔断了腿,老翁认为不是坏事,后老汉儿子因腿伤而躲过战祸...
不知所措
三国时期,诸葛亮的哥哥诸葛谨的儿子诸葛恪自幼聪明过人,成年后被孙权封为太子太傅。他不满意太子孙和。在孙权死后立即废掉太子,另立10岁的孙亮为皇帝,自己全权执政。他得意洋洋,在写给他弟弟诸葛融的信中表示:“哀喜交并,不知所措。”...
一问三不知
出处《左传 哀公二十七年》故事公元前468年,晋国的大夫苟瑶率大军讨伐郑国。郑国在春秋初年是个强国,后来日渐衰弱,成为一个弱小的诸侯国。郑国君王抵挡不住晋军的进攻,于是派大夫公子般到齐国去求救。齐因的君主平公不能容忍晋国吞并郑因而更加强大,构成对齐国的威胁,就派大夫陈成子率军前去救援。陈成子率军到达淄水河岸的时候,天下大雨,士卒们不愿意冒雨过河。郑国的向导子思说:“晋国的兵马就在敝国都城的屋子底下...
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死后,由司马懿和曹爽辅佐曹睿执政。曹睿死,司马懿杀了曹爽,司马懿的儿子司马师立曹髦为皇帝。司马师的弟弟司马昭不把曹髦看在眼里,威胁要封晋公。曹髦气愤不过,说:“司马昭的心,路人所知也。”...
一知半解
宋朝诗人陈师道认为苏东坡的诗风格初学刘禹锡,后学李白。清朝时期的《诗醇》却有不同的观点:“洵乎独立千古,非一代一人之诗也:而陈师道顾谓其初学刘禹锡,晚学李太白,毋乃一知半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