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的康熙字典释义

叉【子集下】【又部】 康熙筆画:3画,部外筆画:1画

《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初加切,音差。《說文》手指相錯。《玉篇》指相交也。《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酉陽雜俎》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唐書·酷吏傳》監察御史李全交酷虐,號鬼面夜叉。

《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音釵。義同。

《正韻》婦人笄,同釵。

《正韻》兩枝也。

叉的网络解释


chā
<名>
① 古代的一种兵器,头有分杈 [cha,a weapon in anciant China,which the end is forked]
红漆了叉。——元·睢景臣《[般涉调]哨遍·高祖还乡》

② 叉子 [fork]
挺叉来往。——《文选 ·潘岳·西征赋》。注:“叉,取鱼叉也。”
又如:鱼叉 粪叉 叉竿(带叉头的竿)

③ 两短直线相交所成的图形 [cross]。如:打个叉

另见chá chǎ chà叉

chā
<动>
(指事。小篆为“又”(即手)上加一点,指出叉手的动向。本义:交错,交叉)
① 手指相交错。也泛指一般的交错、交叉 [cross]
叉,手指相错也。——《说文》。段注:“谓手指与物相错也。凡布指错物间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头皆曰叉。”
凡八叉手而八韵成。——《全唐诗话》
又如:叉手

② 刺 扎取 [stick work with a fork fork]。如:叉了一槽干草 叉鱼叉
chà
<动>
① 用同“岔”。分岔 [fork]。如:劈叉 叉路(岔道) 叉港(与大河相通的小河)

② 使前进、谈话的方向偏向另一边 [parry]。如:急忙叉开说 路没选中,一下叉到别地方去了

另见chā chá chǎ叉
chá
<动>
挡住,卡住 [block up jam]
那大师傅就叉着门,不叫我们走。——《儿女英雄传》

另见chā chǎ,chà叉
chǎ
<动>
分开,成叉形 [fork]。如:叉着腿站着 拇指和食指叉成个“八”字

另见chā chá chà叉
chā
 ㄔㄚˉ
① 交错:叉腰。

② 一头分歧便于扎取的器具:叉子。叉
chá
 ㄔㄚˊ
挡住,堵塞住,互相卡住:一辆车叉在路口。叉
chǎ
 ㄔㄚˇ
分开张开:叉开两腿。

康熙字典 - 叉的详细释义

《康熙字典》是清代康熙年间编纂的一部大型字典,收录了47035个汉字。本字典详细记录了叉的古音、古义、字形演变等内容。叉的部首是--,3画,独体结构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