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o]
部首 --
笔画 10画
结构 上下结构
部首为--,总笔画10画,五行属水

基本信息

繁体
叠字 --
五行
部外笔画 8
统一码 4EB3
仓颉 YRBP
郑码 SJMH
四角号码 00714
电码 0082
区位码 5781
姓名学
五笔 YPTA
注音 ㄅㄛˊ,
吉凶寓意
起名建议
部首内容
笔顺编号
笔顺读写

起名工具

五行分析

根据亳的五行属性水,推荐搭配:

宜配:金、木属性字

字义解释

基本释义

〈名〉

  1. 古都邑名。商汤的都城。相传有三处

  2. 谷熟为南亳,汤都,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3. 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4. 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

  5. 县名(亳县,在安徽)

详细解释

名词

(1) 古都邑名 。商汤的都城。相传有三处

(2) 谷熟为南亳,汤都,在今河南商丘县东南

(3) 蒙为北亳,汤受命为盟主之处,在今河南偃师县西

(4) 偃师为西亳,传说汤攻夏时所居

(5) 县名(亳县,在安徽)

英语翻译

name of district in Anhui; capital of Yin

方言集汇

◎ 粤语:bok3
◎ 客家话:[台湾四县腔] bok7 pok8 [客英字典] bok7 [宝安腔] bok7 pok8 [客语拼音字汇] pog6 [海陆丰腔] bok7 pok8
◎ 潮州话:波安4(北),bag4 (pak)

宋本廣韻

廣韻目次:入十九鐸
小韻反切聲母韻母聲調平水韻等呼韻攝韻部国际音标罗马字
傍各鐸合入聲合口一等bʰuɑkbuak

百度释义

1.亳州,地名。在安徽。

2.商汤时都城。1. 南亳,在今河南商丘东南。相传汤原居于此。2. 北亳,在今商丘北。相传诸侯拥戴汤为盟主于此。3. 西亳,在今河南偃师西。相传汤灭夏时驻此。

康熙字典

亳【子集上】【亠部】 康熙筆画:10画,部外筆画:8画

《唐韻》旁各切《集韻》《韻會》白各切,𠀤音泊。商湯所都。契封商,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有三亳。南亳在穀熟。卽湯都。北亳在蒙,卽景亳。湯所受命地偃師爲西亳,卽盤庚所徙。《通雅》宋州穀熟縣卽歸德之考城縣。考城今有亳越,有大蒙,小蒙。章本淸云:湯遷南亳,卽歸德府。亳一作薄。《荀子·議兵篇》古者湯以薄。《註》與亳同。《前漢·地理志》山陽郡有薄縣。《註》湯居亳。《說文》亳,京兆杜陵亭名。則又一亳也。

《書·立政》三亳阪尹。《傳》與皇甫說同。孔安國云:亳人歸文王者三所,爲之立監,故爲三亳。

《廣韻》亳,國名。春秋𨻰地,漢爲沛之譙縣,晉爲南兗州,後周爲亳州。

说文解字

说文解字

亳【卷五】【高部】

京兆杜陵亭也。从高省,乇聲。㫄各切文四重一

说文解字注

(亳)京兆杜陵亭也。六國表。湯起于亳。徐廣曰。京兆杜縣有亳亭。錢氏大昕史記攷異曰。殷本紀。湯始居亳。皇甫謐曰。梁國榖熟爲南亳。湯所都也。立政三亳。皆非京兆之亳亭。秦本紀。寧公二年遣兵伐蕩社。三年與亳戰。亳王奔戎。遂滅蕩社。徐廣云。蕩一作湯。社一作杜。皇甫謐以爲亳號湯。西夷之國。又云。周桓王時自有亳王號湯。非殷也。封禪書于杜亳有三杜主之祠。葢京兆之亳。乃戎王號湯者之邑。徐廣以爲殷湯所起。其不然乎。然此篇稱作事者必於東南。收功實者常於西北。乃述禹興西羌、周始豐鎬、而及湯之起亳。則史公固以關中之亳系之湯矣。按許不言三亳、而獨言杜陵亳亭者。正爲其字从高。則以此亭當之也。然十里一亭者秦制。亳亭之名秦漢乃有之。亳之字固不起於亭也。以解字爲書。不得不有涉於皮傅者。从高省。乇聲。旁各切。五部。古亦借薄爲之。如禮記薄社北牖。

相似汉字

最近查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