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字成语
于事无补
对事情毫无补益...
于家为国
为国家为人民。...
于今为烈
某件事过去已经有过,现在更加厉害。...
于心何忍
怎能忍心。即内心不忍。...
于飞之乐
于飞:比翼齐飞。比喻夫妻间亲密和谐。...
于安思危
于:处于;思:想。虽然处在平安的环境里,也想到有出现危险的可...
于呼哀哉
于呼:感叹词。哉:语气词。原意感叹或悲哀。《诗·大雅·召旻》...
于心无愧
愧:惭愧,羞愧。从心里感到没有什么可愧疚的。指没有对不起人的...
于心不忍
指对某人或处理某事物心存怜悯...
于思于思
思:同腮;于思:鬓须茂盛的样子。指胡须长而多的人...
于心不愧
在心里没有什么可惭愧的。...
于陵子仲
战国 时隐逸之士。或谓即 陈仲子 。...
于心不安
从心里常觉得不能安定。...
于公高门
西汉 于定国 父 于公 为县狱吏,治狱公平,自谓有阴德,子孙...
于民润国
润:滋益,有利。对人民对国家都有好处...
第二字成语
止于至善
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严于律己
律:约束。严格地约束自己。形容对自己要求严格。也作“严以律己...
溢于言表
超出言语以外。指某种思想感情虽未说明却能使人体会出来。...
毁于一旦
一旦:一天。指得来不易的东西;一下子就毁掉了。多指长期劳动的...
疲于奔命
疲:疲乏;劳累;奔命:奉命奔走。原指因奉命到处奔走;精疲力竭...
重于泰山
像泰山一样重。比喻意义很大或分量很重。泰山:我国名山;五岳之...
安于现状
安:对生活、工作等感到满足合适;现状:目前的状况。习惯满足于...
急于求成
急:急切地。急着要取得成功。...
轻于鸿毛
鸿毛:大雁的毛。比大雁的毛还要轻。比喻非常微小或毫无价值。...
立于不败之地
立于:处在;地:地位。指人处在不会失败的境地上。...
伊于胡底
伊:句首助词;于:到;胡:何,哪;底:尽头。到什么地步为止(...
定于一尊
尊:指具有最高权威的人。旧指思想、学术、道德等以一个最有权威...
囿于成见
局限于原有的看法。...
富于春秋
谓年少,年轻。...
严于律已
律:约束。严格要求自己。...
安于一隅
隅:角落。安心在某一个角落。形容苟安一角,不求进取。...
老于世故
老于:老练;有经验;世故:处世的经验。老练而又富于处世经验。...
死于非命
非命:横死。在意外的灾祸中死亡。...
敏于事,慎于言
敏:奋勉,慎:小心。办事勤勉,说话谨慎。...
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
忧患:患难。忧患使人勤奋,因而得生;安乐使人怠惰,因而萎靡致...
急于事功
指做事急于求成。...
败于垂成
指临近成功时遭到失败。参见:“功败垂成”。...
危于累卵
比垒起的蛋还危险。喻极其危险。...
安于故俗,溺于旧闻
俗:习俗。溺:沉溺,陷入。拘守于老习惯,局限于旧见闻。形容因...
急于星火
星火:流星。象流星的光从空中急闪而过。形容非常急促紧迫。...
臻于至善
做到极致...
难于上青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熔于一炉
熔化在同一个洪炉内。比喻多种事物相互间结合紧密;浑然一体;难...
始于足下
走一千里路,是从迈第一步开始的。比喻事情是从头做起,逐步进行...
乐于助人
很乐意帮助别人...
安于盘石
象盘石一样安然不动。形容安定稳固。...
鄙于不屑
鄙:粗俗卑鄙。不屑:认为不值得(做或看)。粗俗卑鄙到不值得一...
歌于斯,哭于斯
歌唱在这里,哭泣在这里。指安居的家宅。...
出于无奈
指实在没有办法而不得不这样。无奈:无可奈何。...
果于自信
果:果敢。形容过分自信。...
询于刍荛
与樵夫商议事情,意谓不耻下问。...
易于反手
犹易如反掌。比喻事情非常容易做。...
格于成例
为传统的惯例所限制。表示不能达到目的。...
迫于眉睫
比喻事情临近眼前,十分急迫。...
涩于言论
形容说话迟钝。...
鸣于乔木
《诗·小雅·伐木》:“伐木丁丁,鸟鸣嘤嘤。出自幽谷,迁于乔木...
坐于涂炭
涂炭:比喻污浊的地方。坐在泥涂、炭灰上。比喻处于不干净的环境...
拟于不伦
用不能相比的人或事物来比方。...
罢于奔命
罢:通“疲”,疲乏;奔命:奉命奔走。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
迁于乔木
迁:迁移。乔木:高树。原指鸟儿从幽深的山谷迁移到高树上去。比...
难于上天
比上天还难。形容极其困难,不易实现。...
着于竹帛
着:写作。竹帛:竹简和绢。在竹简和绢上写作。指把事物或人的功...
疲于供命
疲:疲乏,劳累。指忙于奔走应付,弄得非常疲乏...
痛于骨髓
犹痛入骨髓。《汉书·韩信传》:“ 秦 父兄怨此三人,痛於骨髓...
安于所习
安:习惯于。习惯于自己所熟悉的东西。指习惯对人的制约...
第三字成语
无动于衷
衷:内心。丝毫没有触动内心。形容对应该动心的事情毫无感触;漠...
玉汝于成
汝:你。玉汝:像爱惜玉一样爱护、帮助你。爱你如玉,帮助你,使...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青:靛青;蓝:草名。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
聊胜于无
聊:稍稍;稍微。比完全没有稍微好一些。...
耿耿于怀
耿耿;形容有心事。老是放在心里;不能忘怀。形容有无法排遣的心...
无济于事
济:有益。对事情没有什么帮助。比喻不解决问题。...
凤凰于飞
本指凤和凰相偕而飞。比喻夫妻和好恩爱。常用以祝人婚姻美满。...
青出于蓝
青:靛春;蓝:蓼蓝;一种含有靛青素的草。靛青从蓼蓝草中炼出来...
人浮于事
指工作中人员过多或人多事少。...
防患于未然
患:灾祸;未然:没有这样,指尚未形成。防止事故或祸害于尚未发...
业精于勤
学业方面的精深造诣是由于勤奋。...
木秀于林,风必摧之
秀:出众;摧:毁坏。林中最高的树必定先遭到大风的摧毁。比喻最...
不绝于耳
绝:断。声音在耳边不断鸣响。...
喜形于色
形:表露;色:脸色。内心的喜悦表现在脸上。形容抑制不住内心的...
同归于尽
一同走向死亡或共同毁灭。归:走向;尽:灭亡。...
行成于思
品德的养成在于能思考。...
不齿于人
指被人看不起。...
了然于胸
了然:了解、明白。心里非常明白。...
受制于人
制:控制,辖制。受别人所控制,不得自由。...
不安于室
指已婚妇女又乱搞男女关系。...
假手于人
假:借。借助别人的手来达到自己的目的。指凭借别人的力量办事。...
冰寒于水
冰比水冷。比喻学生胜过老师。...
寓教于乐
把教育跟娱乐融合为一体,使人在娱乐中受到教育。...
嫁祸于人
嫁:转移。把灾祸转嫁给别人。...
莫逆于心
心中没有抵触。指情感一致;心意相投。...
问道于盲
盲:瞎子。向瞎子问路。比喻向什么也不懂的人请教;不解决问题。...
藏巧于拙
有才能而不显示出来。...
怒形于色
形:显露;色:脸色。满腔愤怒显于脸上。...
染指于鼎
鼎:古代用青铜制成的炊具,多为圆形,三足两耳。把手指伸到鼎里...
喜行于色
高兴显现在脸上...
义形于色
义:正义;伸张正义;形:表现;见之于形;色:脸色。伸张正义的...
不安于位
指不喜欢自己的职业,不安心工作。...
无动于中
心里一点儿也没有触动。指对应该关心、注意的事情毫不关心,置之...
决胜于千里之外
坐镇指挥千里之外的战局。形容将帅雄才大略,指挥若定。...
防祸于未然
防止祸患于萌发之前。...
言归于好
言:文言中用在句首的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归于:回到。指重新和...
新发于硎
刀刚在磨刀石上磨过。形容非常锋利。新发:刚磨过;硎:磨刀石。...
之子于归
之子:这个女子;于归:到丈夫家中去。指女子出嫁...
公之于众
公:公开;之:代指事物的内容;于:向;众:大众。把事情真相向...
龙战于野
群龙在郭野大战。比喻群雄争天下...
供过于求
供给的数量比需要的多。...
求道于盲
盲:盲人。向盲人问路。比喻向毫无所知的人请教。...
鸿渐于干
《易·渐》:“初六,鸿渐于干”,“六二,鸿渐于盘”,“九三,...
无补于事
补:益处,裨益,对事情没有什么益处。...
凤皇于飞
见“凤凰于飞”。...
取信于民
取得人民的信任。...
迁怒于人
受甲的气向乙发泄或自己不如意时拿别人出气。...
青过于蓝
青从蓝草中提炼出来,但颜色比蓝草更深。比喻学生胜过老师,或后...
拒人于千里之外
形容态度傲慢,坚决拒绝别人,或毫无商量余地。...
寓情于景
在景色的描写中寄托情感。...
成语故事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春秋时期,孔子的学生仲弓问孔子如何处世才能合乎仁道?孔子立即回答道:“一个人待人接物要严肃认真对待,自己不喜欢的事不要强加给别人,不论在朝在野都不要去发牢骚。”仲弓感谢道:“我虽迟钝,但一定要牢记先生的话。”...
玉汝于成
张载(公元1020-1077年)是北宋郿县(在陕西)横渠人。 张载年轻时喜欢研究兵法。范仲淹很欣赏他的才学,劝他说:“读书人有自己的事业可做,何必非要谈兵呢?”张载便专心致志做学问。后来张载中了進士,先后当过几任地方官,因为他敢于直言,触犯了执政大臣,49岁就辞官回家,在家读书治学。 横渠是个穷乡僻壤,张载虽有一些田地,但收入只够维持生计,还必须省吃俭用,但他怡然自得,根本就不挂在心上。每...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春秋时期,著名的哲学家老子根据事物的发展规律提出谨小慎微和慎终如始的主张,他主张:处理问题要在它未发生以前。治理国家要在未乱之前。合抱的大树是细小的幼苗长成,九层的高台是一筐一筐泥土砌成的,千里远的行程是从脚下开始的...
青出于蓝
北魏文人李谧学习很用功,在文学博士孔璠门下做学生,勤奋刻苦,虚心好学,提高很快。几年后,李谧的学问超过了他的老师孔璠,孔璠反过来向李谧求教。同学们做歌:“青成蓝,蓝谢青,师何常,在明经。”...